秘魯探秘(上)

2021-01-15 三聯生活周刊
秘魯探秘(上) 2009-08-24 10:20 作者:袁越 2009年第31期

提起失落的美洲文明,人們一定會想起曾經不可一世的印加王朝。但是,印加帝國只是美洲文明的冰山一角,冰山下面蘊藏著無數的秘密。

提起失落的美洲文明,人們一定會想起曾經不可一世的印加王朝。但是,印加帝國只是美洲文明的冰山一角,冰山下面蘊藏著無數的秘密。

美洲文明的浩劫

歷史是無法假設的,但我們可以用一個假想的場景來更好地體會美洲文明所經受的創傷。

假如,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不久,一群不明來歷的陌生人手持火槍來到中國,綁架並殺死了中國皇帝,霸佔中國女人,強迫中國男人成為奴隸,並迫使中國人民放棄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信仰。若干年後,中國土地上再也找不到純種的中國人,關於秦朝的所有歷史細節都變得模糊不清,而秦朝之前的文明,包括孔子、老子的學說和思想,春秋戰國的精彩故事,更是完全被世人遺忘……

不幸的是,美洲文明所遭遇的,正是這樣的一場浩劫。

世界對美洲文明的認識,大都定格在1492年哥倫布初次登上美洲大陸時的情形。那時的美洲有兩個強大的帝國,一個是位於中北美洲墨西哥中部高原上的阿茲泰克(Aztec)帝國,另一個是位於南美洲的龐大的印加(Inca)帝國。兩者都還沒有進化出文字,但西班牙殖民者留下了很多關於它們的文字記錄,算是給歷史研究者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還有一個位於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島的神秘帝國瑪雅(Maya),是南美唯一發展出文字的民族,但15世紀末期時瑪雅帝國已經衰退,沒有給西班牙人留下太多的印象。如今瑪雅文字已無人識得,歷史學家只能藉助計算機的幫助慢慢破解,這反而給瑪雅文化增添了神秘氣息。

這三個帝國並不像「三國演義」那樣互相對峙,而是幾乎對對方的存在毫不知情,因此完全可以單獨加以研究。其中,印加帝國獨霸南美洲,其疆域以今天的秘魯為中心,向北一直延伸到哥倫比亞南部,向南則到達了智利中部,總面積比今天的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加起來還要大,堪稱南美洲的大秦帝國。

我對南美洲文明的探訪就從秘魯的首都利馬開始。

7月正值南半球的冬季,但位於南緯12°的利馬卻一點也不冷。作為南美洲第五大城市,利馬是一個毫無特色的地方,尤其是老城,除了城中心的「兵器廣場」上有那麼幾幢西班牙式教堂外,布滿了雜亂無章的低矮小樓,以及終日擁堵不堪的狹窄街道。利馬的交通擁堵是世界聞名的,很大原因在於秘魯司機不講道德。他們經常把車開進十字路口,根本不管前方道路是否暢通。於是利馬的交通信號燈幾乎不起作用,綠燈時照樣無法通行。儘管利馬市政府僱用了好多交通警察維持秩序,其中大部分是女性,但效果甚微。

這不是我印象中的南美。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各種讀物就不遺餘力地把南美洲描述成一個充滿神秘力量的大陸。從百慕達三角到瑪雅文化,從復活節島上的石雕再到納斯卡地畫,全都被描述成與外星文明有點瓜葛的神秘所在。那麼,就讓我的秘魯之旅從納斯卡地畫開始吧。

神秘的納斯卡地畫

1968年,瑞士人埃裡克·馮·丹尼肯(Erich von Daniken)撰寫了一本《眾神之車》(Chariots of the Gods),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外星人熱」。1981年,上海科技出版社翻譯出版了這本書的中文版,把這股熱潮帶進了中國。丹尼肯認為,上帝就是乘坐宇宙飛船前來地球定居的外星人,秘魯南部納斯卡地區的沙漠就是這些宇宙飛船的降落場,至今那裡還遺留著外星人用過的跑道,以及一些供駕駛員識別用的地標性圖案,這就是世界聞名的「納斯卡地畫」(Nazca Line)。

為了一睹地畫的真面目,我從利馬出發,坐上了南行的長途汽車。上世紀80年代的教科書曾經把南美諸國列為典型的「第二世界」,但在秘魯,只有利馬市的金融中心還有那麼一點「第二世界」的影子。一出利馬市,我便立刻覺得自己來到了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一路上淨是光禿禿的沙丘和破敗的小鎮,甚是悽涼。由於「洪堡洋流」把來自南極海域的冰冷海水帶到了南美洲西海岸,秘魯沿海的海水溫度遠比同緯度的地方要低,降水量也相應的少了很多。事實上,秘魯南部沿海這片地區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地方,年降水量只有2~3毫米。幸好從安第斯山脈上流下來40多條小河,為這片沙漠帶來了40多個河谷和綠洲,納斯卡鎮就坐落在這樣一個綠洲之內。

在前總統藤森的主持下,秘魯在上世紀末修建了一條沿海的泛美公路。長途汽車在這條年久失修的公路上開了6個多小時後,我終於到達了納斯卡鎮。這裡原本只住著幾十個農民,但《眾神之車》的出版把這裡變成了各種野心家、探險家和投機分子的朝聖之地,來自世界各地的外星迷們開著卡車和摩託車蜂擁至此,尋找成仙之路。他們的到來吸引了大批秘魯人來此從事旅遊業,並逐漸把納斯卡變成了一個擁有5000多常住人口的沙漠重鎮。

考古通常意味著掘地三尺,但要想欣賞納斯卡地畫,唯一的辦法就是乘飛機。距離小鎮2公裡的地方有座小機場,有不下10家航空公司為遊客提供空中觀景服務。第二天上午10點左右,我搭乘一架單螺旋槳小飛機,和另外4名遊客一起從機場起飛,開始了空中考古。

飛機起飛後很快升至300米左右的高空,向北方飛去。從空中看,納斯卡河谷和北面的印格尼奧河谷均被綠色的植被所覆蓋,兩者之間則是一大片總面積高達500平方公裡的荒涼的戈壁灘,除了少數幾座山包外幾乎是平的,上面布滿了遠古時期的河流流過的痕跡。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縱橫交錯的直線,初看起來毫無頭緒,就像是一群剛學會怎樣用直尺的小學生留下的作業本。

「請大家仔細看右側機翼下方,那裡有一頭鯨。」駕駛員一邊提醒我們,一邊讓飛機機身向右傾斜45°,並俯衝下去。隨著大地越來越近,我們終於從一團亂麻般的線條當中辨認出了一頭張著大嘴的鯨,眼睛、尾鰭和腹鰭都非常清楚,畫得相當傳神。可惜這頭鯨的腹部被一條更寬的白線穿過,稍稍影響了美學效果。

「現在我讓它轉到左側來。」駕駛員讓飛機圍繞著那頭鯨轉了一圈,並讓機身向左傾斜45°,好讓左側的遊客一飽眼福。在空中進行這樣的換位,對乘客的運動平衡能力是一種巨大的考驗,我有點後悔早餐吃得太飽了。

在欣賞了一連串畫得中規中矩的幾何圖形之後,駕駛員又提醒我們注意尋找一隻猴子。果然,一隻頑皮的猴子出現在飛機下方,猴尾巴捲成螺旋形,身體總長度達到了90米。接著我們又見到了一隻狗,一隻南美神鷹,一隻蜂鳥,一隻蜘蛛,一棵樹,甚至還見到一個圓腦袋的小人,他(她)被畫在一座小山的山坡上,瞪著兩隻圓眼睛,似乎正在和誰打招呼。這些圖案全都畫得栩栩如生,顯示出繪畫者具備了相當專業的技巧。

雖然這些動植物圖案是納斯卡地畫中的明星,但其實出現頻率更多的是直線,以及一些簡單的幾何圖案。它們單獨拿出來看都很規矩,但合起來看其實非常雜亂,起碼我沒有看出任何規律。丹尼肯如果真的從空中看過這些地畫,那麼他肯定不會再堅持認為它們是外星飛船的跑道了。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外星人一定會被這些雜亂的直線和三角形圖案弄昏頭的。

但是,納斯卡人可不管這些,他們知道《眾神之車》對於當地的旅遊業意味著什麼。這不,他們居然把那個小人叫做「太空人」,可即使是想像力豐富的藝術家,如果不是帶有某種偏見,也肯定不會把那個簡陋的小人看成是一名太空人的。不管事實怎樣,我知道自己這輩子肯定是做不成太空人了,在這架小飛機上顛了半個小時後,我把早餐全都吐了出來,一點沒剩。

吐完就不暈了,於是我開始琢磨那個困擾了大多數人的終極問題:既然這些地畫大到只能從空中欣賞,那麼畫這些畫的古人到底是畫給誰看的呢?第一個發現這些地畫的人肯定也是被這個問題迷住的,此人名叫保羅·科索克(Paul Kosok),是個美國考古學家,擅長考察古代的水利設施。1939年,他乘飛機經過這裡時偶然發現了這些地畫,立刻為之傾倒。巧的是,那天剛好是南半球的夏至,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露出頭來。科索克發現其中一隻長達300多米的蜂鳥的鳥喙正好對準了日出方向,於是他立刻得出結論說:這是古人畫在地上的天文鐘。回到利馬後,他把自己的發現向秘魯的考古學界做了匯報,並在報告中把地畫稱之為「世界上最大的天體運行圖表」。

科索克在那次報告會上聘請的西班牙語翻譯名叫瑪麗亞·雷奇(Maria Reiche),是一個熱衷於研究美洲歷史的德國女人。她曾經在德勒斯登技術大學學習過數學、地理學和語言學,畢業後來到秘魯,給居住在這裡的德國孩子當保姆兼家教。因為討厭納粹,「二戰」爆發後她決定留在秘魯繼續從事考古研究。聽了科索克教授的報告後她來了興趣,想辦法跟著一架飛機去納斯卡上空飛了一趟,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手形圖案,只有4根手指。看到這圖案後她大吃一驚,因為她本人的左手中指就因為被南美毒仙人掌刺中而被迫截掉了。天下怎麼會有這麼巧的事?雷奇覺得這是上帝給她的暗示,便在納斯卡找了間民房住了下來,潛心研究地畫的秘密。當時她已經35歲了,仍然沒有結婚,村民們都覺得她是個瘋子,哪個神經正常的人會去研究地上那些道道,並為此離開舒適的城市,跑到這個鳥不生蛋的沙漠,甘願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

當然,後來村民們終於意識到是雷奇幫助他們繼承了祖先留下的珍貴遺產,其價值完全沒法用金錢來衡量。但有趣的是,真正讓村民們意識到這一點,並從這份遺產中得利的並不是科學家雷奇,而是文學幻想家丹尼肯。他那本飽受爭議的《眾神之車》引來大批狂熱的信徒,開著卡車,甚至騎著毛驢去納斯卡沙漠中尋寶。雷奇擔心他們的到來會破壞珍貴的地畫,便不斷上書秘魯政府,終於把這塊沙漠劃為遊客禁入的特別保護區。她還用自己的錢僱用保安,阻止遊客偷偷進入這片沙漠。可以說如果沒有雷奇的話,納斯卡地畫不可能保存得如此完好。

為了研究地畫,雷奇一直居住在納斯卡北邊的一個小村子裡,終生未婚。1998年她因病去世,秘魯人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國葬,並把她的故居改建成一個博物館。她當年的臥室兼書房至今維持原樣,《沙漠上的秘密》就是在這間屋子裡寫成的。雷奇在這本學術專著裡繼承了老師科索克的思想,認為地畫是古代納斯卡人用來記錄天體運行的圖標,各種線條對應著天體的方位,動植物圖案則代表了不同的星座。值得一提的是,科索克和雷奇的理論近年來遭到了絕大多數研究者的反對,他們認為這只是巧合而已,任何一個人隨便在沙漠上畫一條直線,都有30%的可能性與某個天文事件發生關係。科索克和雷奇過分相信自己的直覺,犯了先下結論後取證的錯誤。

狂熱的激情讓雷奇成了公認的納斯卡地畫守護神,卻沒有讓她成為一個合格的科學家。

那麼,事實真相到底如何呢?這恐怕是南美洲考古學界最大的一個謎,已經誕生了很多千奇百怪的假說。有人認為這是納斯卡人舉行祭祀儀式時的祭壇,有人認為這是原始部落各自的標籤,還有人認為這是缺水的納斯卡人用來向上天祈雨的符號,甚至有人為了證明納斯卡人會飛,用當時所能找到的材料做了一個熱氣球,並真的飛了起來。

有個名叫安東尼·阿文尼(Anthony Aveni)的研究者在總結了前人的諸多理論後驚訝地發現,只有很少的幾個人真正在地面上研究過地畫,大家都只是滿足於從空中俯瞰它們。於是他親自去實地考察了一番,得出結論說,地畫是為了讓人走路用的,這片平整的沙漠也許是納斯卡人舉行運動會的運動場!

不管這個假說是否準確,但它提醒我確實應該去沙漠裡看看那些線條的細節。我乘坐計程車來到沙漠裡,在路邊站了一會兒,立刻弄明白了另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原來這片地方陽光強烈,大地吸收了太陽光的能量,在地表上形成了一層高溫的「氣墊子」,阻擋了空氣流動,因此這裡從來不颳大風,地畫這才得以保存了2000多年而沒有損壞。

計程車又向北開了20多公裡,遇到了一座10米多高的腳手架,那是雷奇生前請人搭建的瞭望塔,從上面可以模糊地辨認出那個缺了一根手指的手形圖案。當我從近距離看到那些地上的線條時,便覺得阿文尼的說法還是有些道理的,因為這片沙漠上根本沒有細沙,而是鋪滿了大大小小的石塊,在上面走路一定很硌腳。納斯卡人把表面那些因為氧化的關係呈現棕紅色的石塊挪開,露出下面的淺色泥土,這便是作畫的基本方法。這些線條有粗有細,粗的有幾十米寬,基本上就是一塊小操場,細的卻只有40多釐米寬,但一個人在上面走綽綽有餘。

當然,這個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麼要把路徑畫成動植物的樣子,但仔細研究那些圖案就會發現,它們幾乎全都是一筆畫成的,一個人沿著線條走一遍就可以走完整個圖案而無須重複任何一段路徑。如果純粹為了作一幅畫,似乎不必遵循這樣的法規。

以上這些假說都只是後人的憑空猜想,為什麼不去研究一下作畫的人呢?可惜納斯卡人沒有文字,甚至納斯卡語言也已消失,這個古老的文明就只剩下了那些地畫,以及一處墳場。這個名為朝奇拉(Chauchilla)的墳場坐落在納斯卡鎮南邊30公裡遠處的一處沙漠裡,以前多次遭到過盜墓者的挖掘。他們把陪葬品挖走,屍骨則散落在沙漠裡,晚上看去頗有些陰森可怕。後來秘魯政府派人清理了現場,恢復了古墓的原貌,把木乃伊重新放回原處供人瞻仰。

墳場旁邊還有個小博物館,展出了一批納斯卡人的陪葬品,主要是棉布和陶罐。從質量上看,棉布質地比較粗糙,顏色和花紋都很簡單,但陶罐卻出乎意料的精緻,造型奇特,上面畫著的動植物圖案栩栩如生,技巧高超。事實上,正是因為從納斯卡陶罐上發現了與地畫類似的圖案後,考古學家這才堅信地畫是納斯卡人畫的。

通過對陪葬品進行碳-14鑑定得知,納斯卡文明起始於公元1世紀,終止於公元7世紀,存活了600多年。納斯卡文明最有名的是地畫,其陶器的精美程度和藝術質量則不及同時期居住在秘魯北方沿海的莫奇卡人。莫奇卡(Mochica)文明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陶器,除了陶罐外還包括很多人頭雕塑,人物表情之豐富,細節之逼真,在同時代的世界範圍內鮮有敵手,即使和現代藝術相比也毫不遜色。僅從這一點即可推斷,2000年前的南美洲原住民的文明發展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

如果丹尼肯仔細研究過這些考古發現,也許就不會把納斯卡地畫的創作者當作外星人了。事實上,南美洲之所以會成為很多外星人愛好者關注的焦點,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南美文明,不相信新世界的「土著」們有能力創造出那麼多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來。再加上美洲歷史上的所有文明大都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錄,他們的語言也早已全部消失,後人只能從墳墓中留下的殉葬品來推測他們生活的時代和細節,這就給陰謀論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可是,通過對朝奇拉墳場出土的文物進行研究,人們知道納斯卡文明在紡織和陶藝上已經到達了很高的水平,但他們的總體生活水平並不高。從這裡已經出土了134具木乃伊,只有一具的年齡在60歲以上,說明納斯卡人的壽命是很短的。相比之下,0~6歲的孩童木乃伊有63具,幾乎佔了一半,說明納斯卡人的嬰兒死亡率相當高。外星文明怎麼可能解釋這一切呢?

事實上,考古工作者們通過多年的研究,已經搞清了人類文明在這塊土地上發展的大致過程。目前大家一致公認,人類最早是在大約1萬年前跨過冰凍的白令海峽來到北美,然後沿著太平洋沿海一路南下,很快就布滿了整個美洲。秘魯境內所發現的早期人類文明大都局限於沿海地區,主要原因在於這裡氣候乾旱,文物易於保存。事實上秘魯的西海岸十分狹窄,只有少數幾條河谷可以住人。再加上厄爾尼諾現象使得秘魯沿海的氣候非常不穩定,原住民們肯定很早就被迫離開了這裡,走進了印第安山脈的深處。秘魯最大的秘密,就隱藏在那連綿不斷的群山之中。

巍峨的印第安山脈

印第安山脈是擋在美洲大陸西側的一道屏障,它全長約8000公裡,平均寬度僅有240公裡,平均高度卻超過了3600米!僅從這3個數字即可知道,這是一個陡峭的山脈,遠古時期的人類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翻越它。

印第安山脈的中段,也就是位於秘魯南部和智利北部的這一段恰好是整條山脈當中海拔最高的。我乘坐的長途汽車離開海岸線後便順著盤山公路徑直向上開去,我隨身攜帶的海拔表上的數字也從100多米迅速跳到了4000米以上。因為地處熱帶,氣溫倒也不怎麼冷,但稍微走兩步就能感到心慌氣短,雙腿無力。

記得在國內時搜索秘魯新聞,出現最多的就是車禍消息,這回終於知道為什麼了。原來,秘魯的盤山公路大都是雙向單車道,司機們需要不斷地冒險超越前面的大貨車,我這一路上發生了數次和對面車輛擦肩而過的情景,現在想來還會驚出一身冷汗。難怪出發前汽車公司的人拿著一臺DV給每位乘客都拍了一段錄像,大概是為了讓乘客家屬看到親人們最後的樣子吧。

我要去的目的地名叫科爾卡峽谷(Colca Canyon),曾經一直以3191米的深度被稱為全球最深的峽谷,可惜人們後來又在秘魯境內發現了科塔華西峽谷(Cotahuasi Canyon),以163米的微弱優勢超越了它。評價一座山是否雄偉,相對高度才是黃金標準。秘魯境內的這段安第斯山脈本來就堪稱雄奇,科爾卡峽谷更是錦上添花,讓「崇山峻岭」這個成語有了新的定義。

當然,整條峽谷並不都是那麼深的,淺處地勢開闊,站在山上向下望去,能看到農民們開出的層層梯田,精緻細膩。可惜7月底正值南半球的冬季,農作物都已收割完畢,我沒有看到峽谷最好看時的樣子。

山谷處的海拔從2000米到4000米不等,適合種植玉米和土豆等糧食作物。說起來,這兩樣農作物是美洲大陸對世界人民所做的最大貢獻,其總產量分別位列第三、第四位。除此之外,美洲大陸還為我們貢獻了西紅柿、向日葵、花生、芸豆、利馬豆、西葫蘆和南瓜等經濟作物,它們都已成為世界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蔬菜。不過,美洲出產的對全世界影響最大的農副產品不是這些蔬菜,而是辣椒、菸草和古柯葉。辣椒就不用說了,如果沒有它,恐怕會有一大半的中國菜沒了味道。菸草也不用說,如果沒有它,恐怕會有一半的中國成年男性對生活失去興趣。古柯葉則比較特殊,它產自南美東部的亞熱帶山區,安第斯人發現它能提神,消除飢餓感,減緩高山反應,於是咀嚼古柯葉便成為安第斯山脈的一項傳統。不過古柯葉嚼起來很苦,不少人更喜歡用它來泡茶喝。秘魯的所有旅館都會為顧客免費提供一杯古柯葉泡的茶,這杯茶是否能減緩高山反應倒還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古柯葉是提取古柯鹼的原料,很多遊客希望喝下這杯茶就能進入極樂世界。其實,幾片葉子泡出來的茶湯裡含有的古柯鹼量極少,不可能有任何致幻效果。

遊客來科爾卡峽谷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欣賞野生南美神鷹(Condor)。這是一種美洲特有的大型猛禽,以動物屍體為食。成年雄鷹體長可以達到1米以上,雙翅展開後的長度更是超過3米,絕對是禽類中的「巨無霸」。南美神鷹通常只在海拔超過4000米以上的地方活動,要想看到它們,就必須去那些地勢最兇險,風速也最高的峽谷中尋找。我這次十分幸運,在科爾卡峽谷最深處的一處峭壁附近發現了它們的蹤跡。科卡河在這裡拐了一個彎,兩岸的懸崖峭壁順勢折成一個直角,讓通過這裡的氣流產生了迴旋,為神鷹提供了一個嬉戲的遊樂場。那天一共有4隻神鷹在附近活動,它們的飛行速度不快,但飛行姿勢實在是太好看了,只能用「優雅」這兩個字來形容。

神鷹在南美原住民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南美人最崇拜三種動物,分別是神鷹、獵豹和蛇。南美人認為它們分別代表天上的生活、人間的生活和祖先的生活,或者說它們分別代表未來、現在和過去。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如今代表人間生活的南美獵豹已經滅絕,代表祖先的蛇也很難見到了,南美神鷹雖然健在,但也已經因為食物匱乏而成為世界瀕危動物名單裡的常客。

考古證據表明,美洲大陸本來和其他地方一樣,生活著獅子、老虎和鹿等許多大型野生動物,甚至還有一種體形巨大的樹懶,只在美洲大陸發現過它們的蹤跡。可惜的是,當1萬年前人類首次踏足這片土地時,早已具備了高超的打獵技能,這些大型動物根本不是人類的對手,在不長的時間內即被人類獵殺殆盡,獅子、老虎和樹懶甚至沒能進入美洲原住民的集體記憶中便已經消失了,只有體形較小的獵豹曾經和早期的美洲文明共存過一段時間,這才得以進入南美人的神話體系,並成為南美原住民共同的圖騰對象。相比之下,非洲的大型野生動物和人類一起進化,逐漸學會了如何應付人類的捕殺,這才得以活到了今天。歐亞大陸的野生動物雖說不如非洲那麼幸運,但也活下來不少,並為當地人提供了野生的牛、羊、豬和馬,它們被馴化後成為人類的好幫手。倒黴的南美原住民沒有這樣的好運氣,只剩下一種原始的駱駝能夠被馴服,這就是今天的美洲鴕(Llama)和羊駝(Alpaca)。前者主要用來運輸,雖然每次馱運的貨物重量有限,但勝在腳力好,耐飢耐渴。不過美洲鴕的肉比較粗糙,當年只有西班牙殖民者對它們的肉感興趣,它們的毛質量也不高,只能用來紡織粗糙的衣物。這兩條缺點正是羊駝的特長,美洲羊駝肉是高檔旅遊餐廳裡的熱門食品,但價格很貴,原住民們一般是吃不起的。它們的毛質地細膩,織出來的衣服手感好,尤其是用幼年羊駝(Baby Alpaca)的毛織出來的衣物更是遊客們的首選。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印加貴族們卻不稀罕羊駝製品,他們只穿一種用美洲駱馬(Vicuna)毛織成的衣服,據說比羊駝的還要細膩。不過美洲駱馬是一種野生動物,還沒有被馴化,只有依靠圍獵才能獲得它們的毛。科爾卡峽谷附近的一處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高原上有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我幸運地在裡面見到了一群野生駱馬,它們的模樣很像鹿,乖巧可愛。

除此之外,美洲原住民還馴服了豚鼠(Guinea Pig),它們通常被飼養在家裡,是原住民們唯一的肉食來源。這個季節的安第斯山脈裡只能看到一種綠色農作物,這就是專門種給豚鼠吃的苜蓿草。豚鼠肉有股怪味,吃慣了牛羊豬肉的人很難習慣。而且豚鼠體形小,成年豚鼠的體重通常只有1公斤左右,一個胃口大的成年人一頓就能吃掉一隻,所以美洲原住民只在節日或者重大慶祝活動時才能吃到它。

因為缺乏家畜,美洲原住民很少吃肉,不過他們有相當多種類的豆類可供選擇,飲食當中倒也不缺蛋白質。缺乏家畜最大的後果就是美洲很少有傳染病,因為大部分傳染病都來自家畜家禽。這一條看似是優點,但後來卻被證明是美洲文明敗給歐洲文明的最主要的原因。

隨著西班牙殖民者的進入,美洲人民缺乏家畜的情況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如今安第斯山脈裡的任何一個村莊都能見到大量牛、羊、馬和雞,美洲人也早就習慣了以它們的肉作為食物。美洲鴕和羊駝反而成了招徠遊客的觀賞動物,其數量遠遠落後於豬、牛、羊、雞。與此對應的是,歐洲人則從美洲引進了玉米、土豆和各種農副產品,尤其是土豆,如今已經成了西方人主要的澱粉來源。

其實,任何兩種文化或者生活方式之間的碰撞大都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只不過當這種碰撞發生在兩個分開了幾億年的大陸之間時,其效果也就更加引人注目。比如,整個科爾卡峽谷裡只能見到一種樹,這就是引進自澳大利亞的桉樹。據導遊說,安第斯山脈曾經有過很多原生樹木,但很早就被原住民們砍伐光了,如今只剩下了沒啥用處的低矮灌木。安第斯山區比較乾旱,樹木生長速度緩慢,一旦被砍就很難復原,這就是為什麼安第斯山脈的原住民都擅長用石頭造房子的原因,他們是被逼的。可當歐洲殖民者把桉樹帶進美洲之後,當地人立刻發覺了這種速生樹木的好處,紛紛自發地引進種植,於是整個安第斯山脈幾乎都被桉樹佔領了,尤其是那些高海拔的乾旱地區,更是幾乎見不到任何原生樹種了。

如果說桉樹的勝利是自由競爭的結果,那麼西班牙文化的勝利就只能用武力來解釋了。離開科爾卡峽谷向東南方向行駛160公裡,就來到了秘魯的第二大城市阿雷奎帕(Arequipa)。市中心照例是一個「兵器廣場」,廣場四周照例是圍著一圈天主教堂,建築風格照例是西班牙式的,只是因為這裡盛產白色的火山巖,因此教堂外牆全部是白花花的,整個城市也都跟著沾光,被稱為「白城」。最早的西班牙殖民者都是航海家,他們不喜歡安第斯山,都喜歡在海邊另造新城,利馬就是這麼被造出來的。阿雷奎帕是個例外,這裡海拔2400米,距離海邊有100公裡的路程,當初西班牙殖民者之所以選在這裡建城,主要是看中了周圍那一圈漂亮的雪山,尤其是米斯提(Misti)雪山,呈現標準的圓錐形,和富士山一樣漂亮。可惜西班牙人沒有意識到,環繞谷地的這圈雪山都是火山,這就意味著這塊地方正好處於地震帶上,於是500年來這座城市被地震震毀過好幾次,城內幾乎見不到任何一幢超過兩層的樓房。

雖說是秘魯第二大城市,但阿雷奎帕只有100多萬人口,旅遊業幾乎是唯一的經濟支柱。該市最值得參觀的景點是聖·卡特裡娜修道院(Santa Catalina Monastery),建於1580年,也就是西班牙殖民者侵佔秘魯40年之後。當時的西班牙天主教勢力強大,每戶人家都要把第二個孩子送進修道院侍奉上帝。秘魯的殖民者繼承了這個傳統,但卻因為這裡遠離歐洲,便自然而然地帶上了些許「地方特色」。聖·卡特裡娜修道院只收修女,而且只收大戶人家的女兒。這些富裕的家庭為了讓女兒過上好日子,紛紛給修道院送上大筆豐厚的「嫁妝」,保證每個修女都能住上單間,還有三四個僕從專門服侍她,絲毫沒有修行的意思。

整個修道院的佔地面積高達2萬多平方米,佔了整整一個街區。周圍高牆環繞,裡面極盡奢華。房間的外牆被塗成了棕色或者藍色,庭院裡種滿奇花異樹,還有一個漂亮的噴水池,好像公園一樣。修女們雖然穿著樸素的黑色修女服,但使用的家具和器皿都來自遙遠的馬德裡或者巴黎,其奢華程度不比歐洲的王公貴族差多少。

不過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五星級監獄」。修女們一輩子不準外出,見客都必須有嬤嬤在旁監視,所有往來信件也都必須先交給嬤嬤們過目。修女的房間裡不準有鏡子,任何人都一輩子沒有見過自己的臉。修道院展出了很多曾經住在這裡的修女的畫像,全都是死後請畫匠畫的,面目陰森詭異。只有一位老年修女因為中風而半邊臉癱瘓,這才得以獲準請人畫像,讓她在生前看到了自己那張扭曲的臉。

據說在這個修道院裡居住過的修女大都是西班牙軍官和印加貴族的女兒們生下的混血後代,不知她們的宗教信仰更加偏向哪一方。距離聖·卡特裡娜修道院不遠的地方有個博物館,裡面唯一的展品就是一具500年前的木乃伊,以及她的陪葬品,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冰雪公主胡安妮塔」(Juanita,the Ice Princess),從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印加人是如何信教的。

這具木乃伊的發現本身就是一個傳奇故事。1995年8月,阿雷奎帕附近的薩班卡亞火山開始噴發,煙霧把附近的一座海拔6288米的安帕託(Ampato)籠罩住了。同年9月8日,美國人類學家約翰·雷哈德(Johann Reinhard)博士帶領一支登山隊爬上安帕託火山口查看冰層的融化情況,發現原本10米多厚的冰層只剩下了不到2米。雷哈德是研究印加祭祀文化的專家,知道印加人有著祭山的傳統,希望能在融化的冰層下面發現點什麼。果然,探險隊發現山坡上散落著一些陶器碎片和金銀飾物,繼而又發現了一個用羊駝織物裹著的包袱。打開一看,裡面居然是一個女性木乃伊,據估計是從山坡上滾下來的,最外層的織物都被山石刮破了。後來得知她是大約10天前從山上滾下來的,滾落的地點距離埋葬她的洞穴有160多米!

如果不是因為雷哈德,這具木乃伊就會暴露在陽光下,並逐漸被曬乾。幸虧雷哈德是個經驗豐富的人,他把木乃伊抱起來掂了掂分量,發現她很重,顯然體內的水分還沒有蒸發掉。於是他決定迅速撤下山,把木乃伊帶到了阿雷奎帕大學,放進冰箱時她身上的冰凌還沒有完全融化。

雷哈德為這具木乃伊取名胡安妮塔,據鑑定已經死了大約500年。如今她安靜地躺在博物館的冰箱內供人參觀,裸露的左臂豐滿圓潤,細膩的皮膚和披肩的長髮在燈光的照耀下泛著迷人的光澤。當年專家們看到胡安妮塔時都大吃一驚,因為她保存得相當完好,甚至連胃裡的食物都還凍著沒有腐壞。通過一系列生化分析,科學家們還原了胡安妮塔生命中的最後時刻。原來,印加人信奉自然神,無論是太陽月亮還是高山河流都被視為神靈的化身。一旦遇到天災人禍,便要挑選一名漂亮的姑娘敬獻給神靈。印加首都庫斯科(Cusco)有個「太陽女神廟」,裡面住著從各地挑選來的幾百名「完美女孩」,她們都必須模樣漂亮,身體健康,甚至連皮膚都必須光潔細膩,沒有汙點。換句話說,這個「太陽女神廟」就好比是印加人的聖·卡特裡娜修道院,那些「完美女孩」和修女一樣,其生命早已奉獻給了太陽神。不同的是,天主教修女只需一輩子不結婚,住在修道院裡閱讀《聖經》就可以了,太陽女神們則必須在人們需要她們的時候作為犧牲品,奉獻給神靈。胡安妮塔就是在她14歲那年被選中,成為祭拜安帕託雪山的犧牲品。她在祭師們的陪同下從庫斯科一路跋涉至此,飽餐一頓之後被殺死,死前還喝下了大量的玉米酒,估計神志已經有點不清了。

西方學者們都對印加人的這一傳統敬畏有加,雷哈德就曾經這樣寫道:「胡安妮塔可能感到獻給山神非常光榮,死後靈魂能永遠和山神在一起,她是那麼的驕傲。」可是,一個小細節卻讓我產生了一絲不安。X光顯示,她是被人用尖利的石塊擊中腦殼後死去的。科學家還分析了她體內的血紅蛋白,發現她被擊中後還活了大約5分鐘才死。

如果從現代的角度看待這件事的話,也許,雷哈德所發現的不僅僅是一個宗教祭祀場所,而是一個謀殺現場。

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印加帝國究竟是一個西方人傳說中的人間天堂,還是一個愚昧殘酷的封建王朝?為了揭開這個謎,我決定去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走一趟,那是傳說中的首位印加王誕生的地方。■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逛展丨探秘安第斯地區古老國度 秘魯古代文明展在湘博啟幕
    昨晚,「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大型特展在湖南省博物館開幕。絢爛多姿,神秘獨特的秘魯歷史一角展現在觀眾眼前。 此次秘魯展有11家秘魯知名博物館參與,展品共計157件組,多為歷年重大考古發現的代表性文物,包括陶器、金屬、紡織品、木乃伊等,品類豐富,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是近年來國內舉辦的一次高規格的系統展示秘魯古代文明的大型展覽。
  • 納斯卡地畫探秘之行
    納斯卡地畫探秘之行,大家好,這裡是下一站遠方,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各種好看又好玩的地方。納斯卡地畫一直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存在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有人評價它是無法在地面上欣賞的偉大藝術。這個神秘的地畫位於廣袤的納斯卡荒原上,它在位於秘魯西南部的納斯卡小城裡面。
  • 世界上最小的角蛙--秘魯角蛙(炒雞呆萌!)
    秘魯角蛙(Ceratophrys stolzmanni)是最近剛進入華人圈子的角蛙品種,簡單來說,他們就是來自秘魯的角蛙。其實很好分辨,尤其當您遇到的是一隻成體角蛙,它卻只有5、6cm大,那麼它一定是秘魯角蛙咯~真可謂是世界上最小的角蛙!
  • 秘魯篇丨相約秘魯,你準備好了嗎?
    新華網北京11月21日電 作為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的子民,我們對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都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不然你看美洲三大古文明——瑪雅、印加、阿茲特克,無論哪一個在中國都有著如雷貫耳的盛名。今天,我們就來探訪一下秘魯,古代印加文明的發祥地。
  • 2019上海水族展上的埃及神仙魚和秘魯神仙魚
    秘魯神仙魚就是其中的一種。秘魯神仙魚原產地是亞馬遜流域的流經秘魯境內Pucallpa水段,向北一直到亞馬遜流域的三角洲地段(位於巴西境內)。秘魯的最長體長沒有埃及長,上下兩鰭伸展開來最長也就是20公分左右,埃及神仙魚則能夠達到30公分。身體特徵和埃及相比較難區分,主要看額頭是否凸起,嘴巴是否上翹,胸鰭伸展狀況。
  • 秘魯再添未解之謎——秘魯納茲卡線條
    納茲卡位於秘魯境內的安地斯山脈山區,讓納茲卡出名的就是被譽為世界之謎的納茲卡線條。這些圖案位於秘魯境內海拔600公尺的納茲卡大平原,北至英吉尼奧河,南至納茲卡河,面積達兩百平方英裡。由於圖案過於龐大,在地面上完全無法辨視出來,必須從1000公尺以上高空才能看清楚。除了無數筆直的寬廣線條之外,更令人吃驚 的是許多具像圖案有飛鳥、猴子、蜘蛛、不明植物、甚至鯨魚等等。在當地的傳說中是由半人半神的維拉科查人 所遺留下來的作品。
  • 秘魯千年文化展背景素描(一):千年秘魯
    秘魯領土廣袤,位於美洲大陸的西南部。秘魯有三種地形:太平洋、安第斯山脈和廣闊的亞馬遜地區。地理因素使這裡氣候多樣差異顯著,也使豐富繁多的動植物在這裡得以生長。  艱難的地理條件、與大自然的抗爭正成為秘魯過去與現在的居民們永遠面對的現實。挑戰使這裡的人類出現、增長、發展,他們像鏈條上的環節。
  • 秘魯彩虹山
    萬水千山,想坐上那趟通往馬丘比丘的火車。其實彩虹山很多地方都有,但秘魯彩虹山埋藏在冰雪下,在2016年因地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才顯露出在世人面前。(@500px Massimo Lama)說起馬丘比丘,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世界上的新七大奇蹟之一,可以說是「秘魯的萬裡長城」了。據說在前哥倫布時期,這裡是印加貴族的休養場所。當然,這裡也有很多羊駝。
  • 秘魯寒流:世界上最強大的補償流,深刻影響沿岸地區的地理環境
    世界上最強大的補償流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一支洋流,是位於南美洲西側太平洋海域的「秘魯寒流秘魯寒流開始於南美洲南端,南緯50°左右的西風漂流,往北一直流動到赤道附近,總長度超過5000千米,寬度約為370千米,是世界上勢力最為強大的補償流。強大的秘魯寒流,對流經地區的地理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深刻地影響著沿岸地區的人們。
  • 秘魯寒流:世界上最強大的補償流,深刻影響沿岸地區的地理環境
    洋流是指地球大洋表層海水穩定的朝一個方向運動而形成的海流,是地球上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深刻參與地球表面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世界上最強大的補償流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一支洋流,是位於南美洲西側太平洋海域的「秘魯寒流」,秘魯寒流自南向北沿南美洲西海岸流動。
  • 鈔票上的自然奇觀:秘魯瓦卡欽,神奇的沙漠綠洲
    瓦卡欽綠洲,秘魯的神秘之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這個綠洲位於秘魯的伊庫市西邊,而且別印上了鈔票——面額為50的新索爾,這足以證明了這個地方對於秘魯的重要性。令人驚異的是,這裡竟然吸引了很多滑板運動還好著,他們喜歡從這裡高高的沙丘上衝下,就像滑雪一樣。
  • 體驗秘魯納斯卡文化
    以秘魯為基地的秘魯人既有藝術又有精神,他們留下了各種有趣的遺蹟。這些遺蹟中有著名的納斯卡線條。這些在沙漠地面上的地質遺蹟可能會比它們在理解納斯卡生活方式上更令人困惑。無論如何,它們令人肅然起敬,吸引了大量遊客來到秘魯南部。在這些地理符號描繪的東西中,有魚、蜘蛛、美洲駝和其他生物。有很多納斯卡線路旅遊,為那些想要利用的人。
  • 秘魯「彩虹山」五彩斑斕鬼斧神工
    秘魯這座五彩斑斕的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山吧?澳大利亞攝影師Tom Strickland拍攝了一系列秘魯「彩虹山」令人驚豔的照片,位於秘魯安第斯山脈的Vinicunca因為山體鮮豔的紋理顏色,又被稱為「彩虹山」,海拔5000米以上,五彩斑斕的山巒起起伏伏,在藍天與陽光的映襯下如同打翻調色盤的油畫。
  • 秘魯馬丘比丘景點導覽
    秘魯沿海地帶大部分是沙漠,南北超過2500公裡,含括了秘魯的主要城市和公路。從安第斯山脈西側縱流的河川衝刷成數十個肥沃的綠洲,也是今日的農業中心。至於文明探索的景點則有西潘王之墓、蘭巴葉克城的布魯寧博物館及帕拉卡斯國家保護區等。Huascaran(6768公尺)是秘魯的最高峰,秘魯境內的安第斯山脈平均約3000~4000公尺。
  • 剛從秘魯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秘魯,答案說出來你或許不相信!
    秘魯這個南美洲國家對於國內的大多數人而言都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國家,我去秘魯玩之前很多家人和朋友都不知道我去的是哪個洲的國家,秘魯到底是在非洲的,還是歐洲的,但是我和他們解釋之後他們對這個國家就開始慢慢的解了。確實秘魯相比巴西這個南美洲國家而言,確實知名度會低一點,雖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相對巴西會低一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秘魯是一個非常多姿多彩的國度。
  • 天諭尋星探秘玩法攻略 天諭尋星探秘怎麼玩
    導 讀 尋寶,探秘,這樣的冒險元素對於玩家而言有著不可忽視的吸引力,那麼天諭尋星探秘玩法該怎麼玩呢?
  • 在上大的猛禽禿鷲出現在秘魯上,翅膀展開3米長,但只吃腐肉
    說到秘魯,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環境非常好,非常適合旅遊,那裡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古建築。這一次,我們談論的是那裡的動物,在秘魯中,他基本上是安第斯山貫穿南北,形成了那裡獨特的氣候。被稱為「 安第斯之魂」,翅膀展開三米長在這種氣候下,我們培育了許多熟悉的動物,如美洲獅、美洲豹、秘魯企鵝,但是這一次,我們要討論的是象徵「安第斯文明之魂」的動物,當地人認為他們是神聖,他們非常尊重他們。
  • 秘魯:赤道另一邊的神奇
    面對著平靜的海洋,想到曾經在西雅圖的我們也在電視塔上遙望太平洋,大洋那邊就是家鄉,而今飛越了重重山巒,到了南美的海邊上,還可以看到寬闊無垠的海面,依舊屬於同一片汪洋。庫斯科  和位於西部海邊的利馬不同,庫斯科位於秘魯的東南部安第斯山脈,是古老的印加帝國首都,始建於公元11世紀,海拔最高處有3300米,被認為是世界上紫外線最強烈的地方之一。  我們乘坐飛機從利馬抵達庫斯科機場。儘管已接近傍晚時分,一下飛機還是感受到了強烈的陽光。
  • 秘魯再添未解之謎,秘魯未解之謎詭異難解,考古學家驚嘆奇觀!
    秘魯再添未解之謎背後原因令人驚奇。秘魯神秘地畫驚現背後原因讓人疑慮,難道又是外星人的傑作?據悉,魯考古學家藉助無人機在秘魯南部沙漠發現了超過25幅大型地畫,具體地點位於著名的納斯卡地畫附近。考古學家將新發現的地畫命名為帕爾帕地畫。
  • 秘魯實施新宵禁時間表
    中新網12月2日電 據秘魯《公言報》報導,秘魯衛生部12月1日通報該國新冠確診病例累計達到965228例。生產部11月30日預計,約20萬家餐館和相關活動將受益於新的宵禁時間表。政府此前將宵禁開始時間推後至午夜12點,結束時間為凌晨4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