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房價升溫居高不下,宏觀調控不斷推出的措施揚湯止沸,難抵微觀耗散。難道宏觀調控措施的力度就不能足夠大,大到力挽狂瀾的應有程度?經濟學家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經濟政策都不可能是一種萬全之策,往往容易陷入「兩難」。
比如加息與阻止熱錢不能兩全;壓縮固定資產投資與減少貿易順差不能兩全;加大「兩高」行業成本與控制通貨膨脹不能兩全。我們真的無法破解這種「兩難」的經濟圈悖論嗎?
於是聯想到《湛淵靜語》中的一個故事:有人說:「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一個年輕人聽了這話,思考了很久,說:「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聽了他的回答,別人和他開玩笑:「你真是囫圇吞棗呀!」然而,如果從興利除弊的意義上理解「囫圇吞棗」,卻叫人怎麼也笑不起來了。
經濟圈悖論頗像「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的不能兩全。問題在於執行者存在著反向趨避的傾向,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對策中不僅「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而且連棗原有的「益脾」功能也喪失殆盡,這就是一種扭曲。宏觀調控措施的失效,表面看起來有「囫圇吞棗」式的執行不力之嫌,而在深層次裡則是因為有一種扭曲力的存在。
扭曲力的存在,是利益驅動的結果。在宏觀調控中,由於經濟結構中存在著不同的層次,決策者與執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衝突,執行者為了地方利益,部門利益以及個人的眼前利益,可能會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為了趨利避害而不惜反其意而用之。例如為了出口不擇手段,環境汙染不在乎、剝削勞工不在乎,什麼都不在乎,只要出口創匯就可以。在這種出口創匯理念的支配下,壓縮固定資產投資與減少貿易順差的宏觀調控措施的實施無異於隔靴搔癢,出口、退稅到最後還是由全體老百姓買單,「二傳手」在「囫圇吞棗」中總可以得到實惠。
由此可以看出,在扭曲力存在的情況下,僅僅靠宏觀調控措施的正確是不夠的,也不能指望哪位經濟學大師能設計出兼具「梨」與「棗」功能之物。
因此,通過校正扭曲力最終破解經濟圈中的各種悖論,不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筆者以為,以下幾個方面是應當注意的:
一是讓監督機制從形同虛設的尷尬中走出來,保證宏觀調控的措施每一個步驟都能夠落實到位。而這種落實到位的基礎是程序到位,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可能使宏觀調控措施的落實像「囫圇吞棗」那樣走了過場。如果上頭只是開了一個看起來不錯的方子,而聽任下面為我所用,那是難以奏效的。
二是消除宏觀調控措施服務終端的冷漠現象,實現對中間環節的雙向規制。宏觀調控措施無疑應當是服務終端的,即向社會公眾負責。但是宏觀調控措施的決策、監督者並不直接向具體的公眾負責,如果對此抱著一種愛莫能助的態度,那就是冷漠現象。一般來說,「欺上」容易「瞞下」卻很難,只有上下結合,才能消除「囫圇吞棗」者的僥倖。
三是防止「堤內損失堤外補」的現象出現。宏觀調控措施的落實,可以設定一個時間段,例如建立執行者的周期功績制,避免以一時一地論英雄的投機現象;也可以設定一個範圍,例如專款專用,實行收支兩條線。這樣既可以防止「按下葫蘆浮起瓢」,被執行者鑽了空子;也不必投鼠忌器,以免為執行不力留下藉口。
(責任編輯: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