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陳代謝的原始形式,深海熱液噴口附近的巖石為生命起源奠定基礎

2020-12-03 孜然實驗室

深海熱液噴口中發現的礦物催化劑將二氧化碳和氫轉化為生物分子,與已知的生物途徑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圖片:Susan Lang, U. of SC./NSF/ROV Jason/2018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來自德國、法國和日本的研究人員的國際合作調查了深海熱液噴口中發現的礦物的催化活性。結果表明,礦物質驅動的化學反應可能與微生物碳代謝密切相關。

沒有新陳代謝,地球上的生命就不可能開始。科學家已經提出了鹼性熱液噴口作為可能的環境,在該環境中可能出現了比細胞生命更早的新陳代謝形式。代謝的第一步本來是地質化學,但仍可能保留在進化生物學家認為是古老的生化途徑中。其中之一是乙醯輔酶A(acetyl-CoA)途徑。微生物利用它將二氧化碳(CO2)轉化為乙酸鹽和丙酮酸,成為更複雜的碳代謝的切入點。有趣的是,這是唯一已知的使用氫(H2)作為電子源和H2的生物碳固定路徑。在鹼性熱液噴口系統中非常豐富。儘管如此,在生物學相關的深海噴口條件下,地球化學現實的CO2固定導致更高碳的生物分子仍然具有挑戰性。

為了尋找非生物(非生命)和生物(生命)之間的橋梁,德國、法國和日本的研究人員受到了生物乙醯輔酶A途徑特性的啟發。在生物學中,複雜的酶促進CO2和H2之間的反應,但熱液礦物可以充當同一反應的非酶形式的催化劑。約瑟夫·莫蘭(Joseph Moran)教授是對原代謝生命感興趣的有機化學家,也是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化學催化實驗室的負責人。他解釋說:「乙醯輔酶A酶和水熱礦物的共同點是過渡金屬,例如鐵(Fe)和鎳(Ni)。這些金屬還通常用作有機化學中的催化劑,以促進難以完成的反應。」 基於斯特拉斯堡的團隊已經在生命起源中探索了僅使用金屬鐵來固定CO2的方法。現在是轉向地質豐富的礦物催化劑的正確時機。

杜塞道夫海因裡希海涅大學的生物學家威廉·馬丁(William Martin)教授研究生物化學和地球化學CO2固定之間的相似之處已有二十年了。馬丁說:「在生理條件下,單獨的H2還原能力不足以固定CO2。我們希望找到能夠在最開始就支持生命的催化劑,而不是採用複雜的生物學機制。」 他們與化學家馬丁娜·普萊納(Martina Preiner)博士(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一起,聯繫了德國的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該小組由專門研究非均相催化作用的哈倫·圖伊茲(HarunTüysüz)博士領導。

經過一番集思廣益,馬丁娜、莫蘭和圖伊茲決定實驗將從H2、CO2以及在鹼性熱液噴口中發現的礦物質 - 紅鐵礦和磁鐵礦 – 開始。但是,並非只有三個團隊的目標相似。筑波和札幌(國家先進工業科學技術研究所生物生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已經開始使用H2來還原CO2,而不是在深海噴口系統中很常見的硫化鐵催化劑(如灰鐵礦)。微生物學家Kensuke Igarashi博士(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在札幌用灰鐵礦進行了實驗,他解釋說:「很顯然,如果我們彼此共享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對我們的發現有更深刻的了解。」

確實,這種開明的方法被證明是卓有成效的。儘管在世界各地的三個不同實驗室中對三種熱液礦物(赤鐵礦(Ni3Fe),磁鐵礦(Fe3O4)和灰鐵礦(Fe3S4)進行了H2的CO2固著,但結果導致同樣的結論。「所有這些礦物質都在水中催化H2固定CO2。產量與乙醯基輔酶A生物途徑相對應:甲酸鹽、乙酸鹽和丙酮酸鹽。」斯特拉斯堡化學家,論文的第一作者,同時負責磁鐵礦實驗的卡米拉·穆奇奧斯卡(Kamila Muchowska)博士說。圖伊茲解釋說:「研究了所有被測試礦物的表面,我們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反應是催化的並且發生在礦物表面。在CO2固著的水熱過程中,H2起著電子和能量供體的作用,就像生物學中一樣。這確實令人驚訝。」。

研究人員的發現表明,簡單的非生物地球化學反應可能為微生物今天仍在使用的早期代謝鋪平了道路。熱液礦物可能已作為後來的酶促乙醯輔酶A途徑的地球化學引物。這些結果可能不僅與陸地熱液系統有關,而且科學家並未排除可能通過其他地方的類似途徑引發原生代謝的可能性。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生態與進化》雜誌上。

相關焦點

  • 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新證據
    《科學通報》(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一項科研成果——科考隊員在2016年深海熱液航次中,於西太平洋一處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這也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1977年,美國「阿爾文號」載人深潛器在2500米深的海底發現,熱液噴口附近竟然生活著密密麻麻的生物,並形成了基於化學能的生態系統。全球的熱液區主要分布在洋中脊和弧後盆擴張中心,是海洋生命的起源之一。據孫衛東介紹,西太平洋弧後盆深海熱液區噴發的熱液流體中通常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氣體組分,這主要源於巖漿的脫氣作用。
  • 南極深海發現失落世界:熱液噴口的海葵和藤壺
    英國牛津大學、南安普敦大學和英國南極調查局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動物生活在如 此惡劣的環境裡,將有助於科學家了解生命起源問題,以及它們是否能在其他行星上生存。  新發現的20多種動物中,大部分都是一種「雪蟹」,這種蟹的體長大約是16釐米,它們生活在熱液噴口上,多達600隻雪蟹聚集在一起。與其他螃 蟹不同,雪蟹的胸部長著厚厚的毛墊,科學家認為這是用來培養它們賴以生存的細菌的。
  • 什麼是熱液噴口?煙囪、溫泉、礦物質,以及特殊生命體的家
    由於海水能夠通過洋中脊的裂縫向下滲透,在受到超過1000攝氏度的巖漿加熱後,被加熱的海水向上流動,沿著板塊之間的邊界向外噴發,因此形成了深海熱液噴口。這些噴出的溶液由水和化學物質組成,溫度從100攝氏度到350攝氏度不等,像是海底冒著煙的煙囪。
  • 海底熱液噴口啟動早期生命 顛覆原始湯起源理論
    研究者通過研究天然溶洞的微觀蜂窩狀熱液噴口的地球化學梯度,確認出形成第一個生命體的能量來源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家在《生物學論文集》上發表的文章稱,海底熱液噴口的地球化學能量形成了最早的生命有機體。
  • 生命起源在哪裡?Science 研究告訴你,在海底
    不同於「新陳代謝先起源」假說,「複製先起源」假說則是認為前生物合成的有機化合物能夠通過非生物自發聚合形成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遺傳信息系統,並逐漸擁有了「新陳代謝」能力。關於這兩個地球生命起源假說的爭論一直不相上下。不過,近期一項研究發現為「新陳代謝先起源」假說增添了一筆新論據。
  • 假說眾多 新研究探索深海中生命起源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最近,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稱,科學家發現了在至少37.7億年前深海熱液口及其周圍微生物活動的證據,這可能代表著地球上最早期的生命形式。這一發現為生命起源的探索增加了新的認識。 37.7億年前地球海洋已存在生命 深海熱液附近聚集著大量的生物,被科學家認為很可能是地球上最早支持生命活動的環境之一。
  • 深海之底,有個「黑暗生物圈」
    「陸地上的生命系統依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支撐,而熱液區生態系統的基礎則來自化能自養細菌的化能合成過程。」王躍雲說。 海底熱液噴口通常位於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在這裡,海水沿著縫隙滲透到地殼深部,被加熱後會溶解巖石中的硫化物和金屬元素,形成所謂的熱液。高溫的熱液又順著縫隙往上湧,從熱液噴口噴出。熱液中的特殊化學物質就成了一些微生物的食糧。
  • 深海之底,有個「黑暗生物圈」-西部網 陝西新聞網
    「陸地上的生命系統依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支撐,而熱液區生態系統的基礎則來自化能自養細菌的化能合成過程。」王躍雲說。海底熱液噴口通常位於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在這裡,海水沿著縫隙滲透到地殼深部,被加熱後會溶解巖石中的硫化物和金屬元素,形成所謂的熱液。高溫的熱液又順著縫隙往上湧,從熱液噴口噴出。熱液中的特殊化學物質就成了一些微生物的食糧。
  • 重大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的發現為生命起源提供了新啟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一項科研成果刊發在《科學通報》的封面文章上:我國科學家在西太平洋一處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該研究揭示了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然流體的噴發,並為研究生命起源提供了新啟示。
  • 重大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的發現為生命起源提供了新啟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一項科研成果刊發在《科學通報》的封面文章上:我國科學家在西太平洋一處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該研究揭示了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然流體的噴發,並為研究生命起源提供了新啟示。此外,這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 它是生命起源的證據嗎?
    隨著歲月的變遷,那些巖石和化石也不可避免地緩慢地發生著變化。它們雖然保留了原始的模樣,但是我們想要尋找的生命起源信息幾乎也所剩無幾了。 但是,人類從未放棄尋找生命起源的腳步。有科學家想到,在古老的巖石中,或許封存了與世隔絕數十億年之久的水。這些水可能從未接觸過生命。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原始湯」,而這一次,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接近目標的一次。
  • 我國科學家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為生命起源提供新啟示
    此次觀測到的超臨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氣和有機組分,為生命起源以及初始有機質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啟示。在我國大科學工程「科學」號科考船的2016年深海熱液航次中,研究人員利用「發現」號深海ROV機器人上搭載的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1400m)發現了具有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噴發的熱液噴口,利用自主研發的深海熱液溫度探針測定超臨界二氧化碳噴口溫度約為95°C,進而使用RiP探針直接在深海原位探測了噴發狀態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 地球早期生命可能從「毒溫泉」開始 研究有助在太陽系其他星球上尋找生命形式
    生命起源一直是困惑科學家數十年的未解謎團,目前,最新研究表明,地球早期生命可能是從「毒溫泉」開始的,同時,深入了解地球上複雜分子的形成過程,將有助於指引我們在太陽系其他星球上尋找生命形式。這些石灰巖煙囪是微生物的家園,它們以一種叫做蛇紋巖化的化學反應產物為食,加州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天體物理學家勞裡·巴格(Laurie Barge)說:「熱液噴口是非常有趣的環境,因為它們位於水和巖石的交界面。」像遺失之城這樣的區域,水和巖石之間的化學反應使得從噴口流出的水比海洋中的水鹼性更高,而海水中含有更高濃度的正電荷氫離子。
  • 研究發現地球原始生命起源於深海火山口
    10月13日消息,據媒體報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都起源於海底的火山口。科學家發現,海底火山口的原始生命能產生一種微小的細胞離子泵(ion pump),這些細胞中的離子泵能夠驅動生命進行的化學反應。該理論或許能夠幫助科學家解釋生命早期起源的奧秘:最早的原始細胞是通過何種方式推動產生用於構築生命的有機物質?這些細胞是如何離開熱液火山口,向原始海洋擴散的等等相關問題。
  • 乾洗店用的一種東西 居然跟生命起源有關係?
    naive,它可能是生命起源的重要一環!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以及深海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此次觀測到的超臨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氣和有機組分,這為生命起源以及初始有機質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啟示。
  • 深海熱液生物,你還藏著什麼秘密?
    直到1977年美國科學家搭載「阿爾文」號深潛器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底首次發現活動的熱液噴口和豐富的熱液生物群。此後,深海熱液新物種不斷被發現,這裡的微生物以一種之前不為人熟知的方式獲得能量,太陽對它們並不重要。   這裡被看作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極佳場所。30多年來,人類對這一特殊環境下生物的研究從未間斷,我國科學家也在這一領域取得一些進展。
  • 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了新證據
    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原位探測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受訪者供圖近日,我國科學家在《科學通報》(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一項科研成果——科考隊員在2016年深海熱液航次中,於西太平洋一處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這也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 ...所有生命都是細菌後代|細胞|生命起源|自然界|有機分子_網易科技
    熱液噴口1977年,俄勒岡州立大學科學家傑克·科利斯(Jack Corliss)領導的團隊潛入到東太平洋2500米深海中,測試加拉帕戈斯熱點,那裡有高聳的巖石脊(即活火山)從海底升起。科利斯發現,這些巖石脊本質上與熱泉沒什麼區別。富含化學物質的滾燙熱水從海底冒出來,通過巖石中的孔洞噴射出來。
  • 熱液硫化物
    熱液硫化物(Volcanogenic massive sulphide ore deposits, 或作 VMS) 是一種含有銅、鋅、鉛、金、銀等多種元素的重要礦產資源,主要出現在大洋中脊和斷裂活動帶上。熱液活動區生物群落奇異的生命表現,改變了傳統的極端環境下無生命存在的認識,豐富了深海生物基因庫,在工業、醫藥、環保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閻軍課題組在2018年「科學」號科考船深海熱液航次中,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在冰冷的海底之上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期刊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正式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