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則新聞,揭示了其在醫療領域怎樣的野心和布局?| 2016 影響因子

2020-11-26 雷鋒網

這些年來, Watson一直在醫療保健的曠野中漫遊,同時IBM尋找著任何擁有大量醫療數據可以餵養這頭野獸的合作夥伴。

2015年4月,IBM收購了醫療分析公司Explorys和人口健康服務和技術提供商Phytel,在此過程中正式創建了IBM Watson Health。四個月後,這位藍色巨人用10億美元收購了Merge Healthcare,賦予了Watson「看到」醫學圖像的能力。醫療成為了IBM的常設業務,同時IBM也開始了大規模的收購與合作。對此,該公司這樣解釋,我們致力於聚集最好的組織,追求這三個目標:提升醫療護理效率、提升人群健康水平和降低醫療保健開銷。

據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調查,2015年以來,IBM的在醫療領域的動作主要由這幾部分構成:

  • 成立IBM健康雲,為醫生、研究人員、保險商和醫療保健行業公司提供一個安全開放的平臺。

  • 與巨頭公司建立新的合作夥伴關係:像蘋果、強生和Medtronic等公司,吸引客戶和對接更多醫療設備,達到數據收集、分析和反饋的目的。

  • 收購小公司,擴充其資料庫,優化Watson的醫療保健數據分析能力。

  • 建立相關的業務單元。

現在已經是2016年年底了,這一年來,IBM在醫療保健領域的雷聲不斷。那麼,這些喧譁的背後,IBM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在醫療保健行業的布局到底是怎樣的呢?

雷鋒網選取了一些重要新聞,按照Watson Health的醫療解決方案進行分類排序。

保健

以客戶日常的數據為基礎,提供有價值的護理建議。主要基於ResearchKit軟體基礎架構的Watson健康。

與蘋果合作,研究睡眠

兩家公司合作推出基於Watson健康雲的第一個APP——SleepHealth,並且該APP在ResearchKit的架構上,研究人員也可以利用IBM的健康雲平臺上構建他們自己的APP。

IBM利用其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技術對睡眠數據處理分析,期望找到大眾睡眠問題的解決方案。Apple Watch傳感器進行睡眠追蹤。

醫療:

在多種健康相關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針對慢性病、長期、多學科護理的情況,提供治療性、預防性治療意見。涉及領域包括:基因組學、腫瘤、人群健康管理、醫療護理、影像、企業影像解決方案。

拉斯維加斯的電子展上亮相其低血糖預警系統

該系統是IBM與Medtronic的合作項目。我們都知道,低血糖患者注射血糖後吸收需要一定的時間,且低血糖發生大都在晚上,所以低血糖提前預警非常重要。這個低血糖預警系統能在低血糖發作前3小時,給病人警告。

實現方法是:Medtronic的平臺通過糖尿病病人的穿戴設備搜集數據, Watson從這些數據中學習,分析,之後進行預警。

與Under Armour合作,對健康大數據進行分析

Under Armour將提供一個具有Watson功能的認知教練系統,該系統可以激勵和支撐運動員的運動方案,影響運動員運動過程。

技術手段是:通過其移動APP和健身追蹤設備,Watson學習運動員的行為並構建行為趨勢的模型以進行下一步幹預。同時,Watson視覺識別技術和Watson發現技術可以用來進行食品消費跟蹤和營養管理。基於Watson的天氣方面的知識和以及地理空間數據,Under Armour的平臺可以針對性地修改對運動員的健身計劃的建議。

IBM與紐約基因中心合作創建開源癌症資料庫

公司致力於通過這個符合HIPAA規則的資料庫,加速癌症研究,這個資料庫包含整個基因、外顯子和表型數據,這是與其他資料庫不同的地方。沃森提供其認知計算和基因分析,紐約基因中心與機構和醫生一起工作,測序病人DNA和RNA,為其資料庫增加數據。

把基因分析工具包帶入雲端

我們都知道,在雲端進行基因數據分析是很複雜的。

IBM與劍橋大學合作,同時合作的還有亞馬孫、谷歌,這次合作將其把基因分析工具帶入雲端。這個工具是哈佛—麻省理工開發的一種軟體包,可以分析高通量測序數據。在這次合作中,這項軟體將通過SaaS的方式提供服務,致力於將其服務提供給更大數量級的人。

與輝瑞合作,致力於帕金森患者的遠程監控

輝瑞建立一個物聯網生態系統,來評估帕金森患者的健康和生活狀況;他們的傳感器搜集患者院外的實時信息。之後IBM運用其機器學習技術幫助研究者增進他們對於這種疾病以及對應治療措施的理解。

這次合作融合輝瑞在科學、醫學和監測方面的專業知識,與IBM整合和解讀複雜數據的能力,可謂是強強聯手。

幫助白內障外科醫生

IBM和眼科巨頭公司Bausch+Lomb合作,共同開發全球首款幫助白內障外科醫生的移動APP。IBM雲將為患者提供決策支持並協助他們選擇合適的可植入人工晶狀體。並且,外科醫生可以在他們的行動裝置商查看病人病歷和其他相關數據。

總之,外科醫生可以在該APP上查看病人記錄,並且APP可以提供個性化的人工晶狀體建議,幫助患者做決策。

與美國糖尿病協會合作

IBM與美國糖尿病協會合作,將其認知計算技術應用於該協會龐大的臨床和研究資料庫,以促進IBM公司認知計算的發展,同時改善糖尿病風險的病人生活。

IBM Watson將檢索並分析美國糖尿病協會資料庫中的一切,向研究人員提供基於雲的數據和分析服務。 IBM的數據科學家將培訓Watson了解糖尿病數據,找出潛在的風險因素,開發新的醫療和生活方式戰略,包括潛在的治療。

16家供應商加入IBM Watson的醫學影像協作中心

這個影像協作中心致力於將認知影像帶入臨床實踐中,讓認知影像成為醫療實踐中的常規應用,涉及多醫學領域:腫瘤學,神經病學,糖尿病護理,眼部護理,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影像重要的領域。

參與者可以把原先不能利用的非結構化影像數據中利用起來,Watson還將編譯和收集來自電子健康記錄,實驗室結果,放射學和病理報告,醫學期刊和臨床護理指南的信息。參與者將把IBM的技術在用在研究和臨床實踐中。

與Quest就AI用於腫瘤測序達成合作

沃森的認知計算能力和Quest實驗室網絡系統結合在一起,將為70%的美國診所服務,這是一個精準治療腫瘤工具,可以為癌症病人提供精準的治療措施。

Watson將引用大量的科學、臨床和藥學資料庫,每月學習大約10,000篇科學文章和100個新的臨床試驗,同時在幾分鐘內分析腫瘤測序結果。

具體工作是這樣的:病人進行腫瘤活檢;將樣本送到Quest實驗室中,掃描和測序;結果發送給Watson,它負責預估不同治療手段的治療效果和相關性。

理解

依據人的社會學資料、醫學信息、基因狀況,對人的綜合健康狀況進行評估。

與Siemens Healthineers合作

這次合作,融合Siemens Healthineers強大的醫務人員關係鏈和IBM在臨床流程、服務和數字健康技術方面的特長,為醫務人員提供人口健康管理服務。具體合作細節未披露。

花26億美元,收購了 Truven醫療數據分析公司

這筆交易給IBM帶來4PB的醫療索賠數據和醫療行政管理數據,以及Truven公司的數百名科學家。結合這些數據與Watson Health Cloud上的臨床和影像信息, IBM Watson Health將擁有3億個人的全方位數據。 對此IBM公司稱,「我們正在努力為消費者創造一個全面的完整的健康數據」,同時希望在各種臨床和管理流程中找到可操作的點。

對這三個領域進行整合:專業知識、醫務人員和支付方,正是IBM健康要做的事情,致力於整合支付方和醫療提供方的數據,創造能改善整個醫療過程的智能。

研究

基於大量的數據,確定研究靶點,加速科研,加速突破性的科學發現過程。涉及領域包括藥物發現、臨床研究匹配、Watson健康雲、eClinicalOS電子數據採集和管理系統。

液體活檢

IBM進軍液體活檢,正在研發一項晶片實驗室技術,分離納米級別的顆粒。這項技術能使醫生在病人癌症未明顯症狀時,早期檢測出疾病。

IBM在矽片上創建了一個包含納米柱的柱狀結構,大約100到200納米。當生物結構放入晶片的溶液中時,它們通過柱子曲折。較小的顆粒直線行進,而較大的顆粒沿著晶片的柱結構的自然角度偏轉。根據顆粒移動速度的不同,就可以進行分離。

對於IBM來說,這意味著其高調地進入追求快速和準確的液體活檢領域。這種診斷可以早期檢測癌症,實時跟蹤治療的有效性並加速藥物開發。液體活檢有數十億美元的市場,幾十家公司已經進入了這個領域中,像測序巨頭Illumina。

對此,IBM公司稱,IBM是做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的最好的地方,因為我們具備在微電子和納米科技方面的深厚的專業積累。

與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合作研究抗癌藥物耐藥性

IBM Watson Health、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開展了一個為期五年的耗資5000萬美元研究項目,目的是探索抗癌藥物耐藥性。

研究人員將會對數千個抗藥性的腫瘤進行研究,同時利用沃森的計算技術和機器學習來探索腫瘤的耐藥過程。麻省理工學院從那些最初藥物治療有效而後變得耐藥的病人中,獲取腫瘤基因測序數據。運用最新的基因編輯方法來確定腫瘤的特定易斷片段。沃森分析這些數據並確定基因模式——能幫助研究者和臨床醫生確定藥物敏感性和耐藥性的基因模式。

IBM Watson與Teva合作,開發治療慢性病的新藥

這兩家公司之前就有過合作,這次他們擴展了在全球數字健康方面的聯盟,共同努力開發新的治療方案和提升慢性病管理能力。

這次合作是一個為期3年的研究,目的是通過認知技術,以系統化的方式促進藥物再利用並應用於新興領域,同時將老藥的新用法帶向更大的市場。

IBM Health醫療保健解決方案

用幾個詞語來總計一下IBM今年在醫療領域做的事情:合作、認知技術、腫瘤、藥物、影像、基因、大數據等。對應下表可以看出,以上這些舉動都是IBM Health醫療保健解決方案的一步步展開。

IBM Watson高級副總裁Mike Rhodin曾說過,IBM不斷收購公司、與公司合作的原因是:IBM需要將更多傳統的分析方法融合進認知分析技術中,結合Watson 已有的數據和不同衛生系統中更多的孤立數據。

在一篇新聞報導中這樣寫到,Watson的願景是,分析研究每天產生的個體或學術健康數據,發現新的規律。但是IBM需要與醫藥公司、藥企和醫院等合作,讓這些研究分析落地。IBM Watson Health 副總裁對此說道,「沒有一家公司能大到能顛覆一個行業,改變一個行業需要村莊的規模「

這些動作的背後正是基於這樣的目的,用數據餵養Watson,同時將Watson的智慧落地。

在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巔》一書中說道:「IBM能成為科技界的常青樹,要歸功於它的二字秘訣——保守。保守讓IBM失去了無數發展機會,但是也讓它專注於最重要的事,並因此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據雷鋒網消息,至2016年4月止,包括收購公司在內,IBM已經投入40億美元來構建IBM Health平臺,在40億美元上可看不出保守,它正大步跨入醫療行業。同時,IBM披露,Watson「是我們在整體分析上的重要增長點,去年收入170億美元」。

那麼,IBM在醫療領域要走多遠呢?

IBM公司說道,「我們有這樣一個大規模的願景:我們打開大門,同時保住我們的槍。我們聚集一大批共享數據的傢伙,我們成為一個非常有紀律的管家,為我們的合作夥伴醫療服務提供商間建立信任」。不僅在醫療保健行業,IBM的認知計算也紮根許多行業。

以上所有都彰顯出這樣一個事實:隨著市場大方向的變化,IBM的核心IT業務面臨不小的挑戰,如今,這位藍色巨人正在重新定位自己:一家基於IBM Watson的雲平臺和認知計算解決方案公司。

相關文章:

動作捕捉用於醫療康復,諾亦騰的關節博士是怎樣的產品?

百度在醫療上的兩種畫風 | 2016 影響因子

2017年,這13種醫療科技將野蠻生長

移動醫療新玩法:結合智能輸液泵,報警信號直接在醫生的手機上響起

Google風投關注什麼健康領域?20家不可錯過的公司 | 未來醫療周刊

「Watson之眼」走出實驗室,協助影像醫生讀片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從汽車電子到自動駕駛:晶片巨頭的新戰場 | 2016 影響因子
    當月,英偉達主辦的GTC(GPU技術大會)也首次來到中國,老黃在演講中也道出了英偉達的野心:成為一家人工智慧計算公司(AI Computing Company)。而作為人工智慧分支的自動駕駛,顯然也是其野心的組成部分。
  • 藍帆醫療1.02億元入股同心醫療 專注人工心臟布局心衰領域賽道
    ■本報記者 趙彬彬  見習記者 王 僖  併購了全球第四大心臟支架生產商柏盛國際僅一年後,藍帆醫療再次加碼心臟領域器械市場。6月18 日,藍帆醫療發布公告,公司和數位高管聯合出資1.02億元入股人工心臟研發企業蘇州同心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心醫療」),交易完成後,將持有同心醫療10.16%的股權。
  • 網絡新聞標題傳播力影響因子分析
    網絡標題與傳統標題的本質區別是由其時空差異造成的。從空間上來看,網絡新聞標題具有題文分離、集中呈現的布局特徵。不同於報紙,網絡新聞的閱讀者最先接觸到的只是網絡新聞標題,並且只能通過點擊標題連結才能進入到正文看到新聞內容。當幾十條甚至上百條網絡新聞標題集中到同一個頁面上時,網民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在這些標題中掃描,迅速做出判斷,進而決定點擊哪一條標題進行閱讀。
  • NSR和「兩刊」SCI影響因子取得新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系列(SCIENCE CHINA Series)和《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以下簡稱「兩刊」,均指英文刊)全部9種期刊的SCI影響因子創下歷史新高,平均提升51%,《中國科學:化學》和《科學通報》影響因子突破4;共有11種出版刊物邁入國際同領域期刊排名的Q1區,佔國內進入Q1區的35種期刊的31%。
  • 這本國產SCI,今年影響因子超16分,連續兩年超10+
    從現有的記錄來看,NSR的2020年影響因子(JCR2019)是16.693,2019年影響因子(JCR2018)是13.222,2018年影響因子(JCR2017)是9.408。在嚴把質量關的前提下,NSR將增加研究論文的出版量,要求論文兼顧新穎性、突破性和廣泛興趣性,學術水平達到專業領域前5%。
  • 回顧2016:海外醫療領域15位風雲人物
    2016年,回首這醫療界的精彩一年,全球生物科學、移動醫療的各界合作和進展越演越烈,從世界矚目的醫學科研計劃,到大火的下一代基因檢測及基因編輯、細胞測序和機制、幹細胞應用,再到以大數據、人工智慧推動醫療試驗和實踐等,都有數不清的從業者在努力,為全人類帶來更好的醫療解決方案。
  • SCI影響因子即將出爐 | 2019年最新最全的影響因子預測
    趁著這個時機,iNature團隊主要關注2018年影響因子大於8的雜誌,同時加上一些常見的生物醫學領域的期刊,共335本,我們發現:【1】2019年各雜誌IF大體上與2018年持平;【2】影響因子變化最大的,一般都是綜述性的雜誌;【3】巨無霸CA估計還是IF最高,沒有雜誌可以超越,其達到了222;Cell 35.795;Nature 42.382;Science
  • 2015 腫瘤領域 SCI 影響因子前 20 名榜單
    北京時間 2016 年 6 月 14 日,湯森路透 SCI 期刊分析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 JCR )新鮮出爐。
  • (2016年) 最新SCI期刊影響因子排名
    影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是一本雜誌質量高低的標準之一,並且能夠帶來科學以外太多的東西:教職、基金申請、學術影響力等。儘管很多學者批評過雜誌的影響因子,但是在發表論文時,他們仍舊是頂級雜誌的擁躉。 在醫學類期刊中,醫學類排在第一的是Ca-Cancer J Clin,影響因子為131.723分,去年為115.84分,第二的是NEJM,影響因子為59.558分,去年為55.873分,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雜誌排名第三位47.120分,去年為41.908分。
  • 2016年SCI影響因子新鮮出爐!(2015年版)
    第一第二依然是CA-Cancer J Clin和NEJM,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此次排名上升為第三。第4-7位分別為Lancet,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NATURE MATERIALS。
  • 2016年機器人在研究領域都有哪些新突破 | 2016 影響因子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看到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軟體自驅動機器人誕生,也看到了最會走路的Altas再次突破自己學會走「梅花樁」,這些技術的突破必將在業界產生影響。其實,人類頭髮的平均直徑為10萬納米,因此這些電晶體和神經元的細小程度可想而知,其消耗的能量也是非常之少。該項目由韓國浦項工科大學打造,項目負責人、材料科學家Tae-Woo Lee表示:」這種新的研究將能夠引領未來,打造更好的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數據挖掘、醫療診斷、股票分析,以及其他的智能人機互動系統和機器。
  • 回顧|2016年海外醫療領域15位影響力人物
    2016年僅剩不到1%,回首這醫療界的精彩一年,全球生物科學、移動醫療的各界合作和進展越演越烈,從世界矚目的醫學科研計劃,到大火的下一代基因檢測及基因編輯、細胞測序和機制、幹細胞應用,再到以大數據、人工智慧推動醫療試驗和實踐等,都有數不清的從業者在努力,為全人類帶來更好的醫療解決方案。
  • 最新SCI影響因子發布!Nature屠榜,AI領域Top 1000期刊盤點
    中國大陸幾本重要SCI期刊2018年度影響因子排名第一的仍然是神刊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其影響因子達到223.679,比去年的244.585有所下降。影響因子:5.101KNOWLEDGE-BASED SYSTEMS是一本國際性,跨學科和面向應用的期刊,側重於使用基於知識的(KB)技術來支持人類決策,學習和行動的系統;強調KB系統的實際意義;其計算機開發和使用;涵蓋KB系統的實施:設計過程,模型和方法,軟體工具,決策支持機制,用戶交互,組織問題,知識獲取和表示以及系統架構。
  • 最新版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發布:最高187—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影響力穩步增長,由之前的14.331漲為15.606,在亞洲同領域學術期刊中排名第一。
  • 2016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新聞—科學網
    清華大學謝道昕、饒子和及婁智勇等合作發現了獨腳金內酯的受體感知機制,揭示了「受體-配體」不可逆識別的新規律,發現受體D14參與激素活性分子的合成和不可逆結合、進而觸發信號傳導鏈,調控植物分枝。這一發現豐富了生物學領域過去百年建立的配體可逆地結合受體並循環地觸發傳導鏈的「配體-受體」識別理論,為創立生物受體與配體不可逆識別的新理論奠定了重要基礎,並對植物株型遺傳改良和寄生雜草防治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 超越影響因子之《光》—新聞—科學網
    峰迴路轉,不久之後,一份剛剛獲得影響因子的新刊通過快速通道將其發表。數據顯示,這篇文章發表6年來,被引超過940次,引發諸多文章跟進。後來,數字編碼超材料入選了美國光學學會2016年最激動人心的30項光學成果,入選ESI的1‰熱點文章,也成為崔鐵軍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代表作。 這份獨具慧眼的期刊正是來自本土的英文期刊《光》。
  • 電子元器件巨頭村田製作所加快布局新興領域
    據日經新聞的一份預測報告稱,2016年全球手機市場將會呈現出其他國家廠商集體下滑,唯有中國企業繼續增長的格局。面對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崛起,日本零部件廠商開始將眼光轉向中國,村田更是走在前列。目前,中國主要智慧型手機廠商與村田均有業務往來,伴隨著LTE技術的普及,搭載在智慧型手機上的電子元器件數量也會不斷增加,村田傳感器、通信模塊的銷量將持續上漲。
  • 循證AI賦能基層醫療,盤點百度在數字健康領域的布局大事件
    該系統基於連心醫療在醫學影像領域積累的核心AI技術,結合飛槳開源框架和視覺領域技術領先的PaddleSeg開發套件研發,可快速檢測識別肺炎病灶,為病情診斷提供病灶的數量、體積、肺部佔比等定量評估信息。同時輔以雙肺密度分布的直方圖和病灶勾畫疊加顯示等可視化手段,為臨床醫生篩查和預診斷患者肺炎病情提供定性和定量依據,提升醫生診斷和評估效率。
  • 宏基因組 微生物組 微生物生態領域雜誌簡介及最新影響因子
    一年一度的影響因子又發布了,各種影響因子匯總的文章瞬間刷爆了朋友圈。作為本領域的專業公眾號,一直想找介紹系統介紹一下本領域的雜誌,藉此機會,來簡介一下本領域的雜誌、影響因子和分區,為同行閱讀文獻的選擇、雜誌投稿、畢業升職加薪助力。2018我要實現自己一個小目標,許願吧!!!
  • 最新版學術期刊影響因子:最高187,《科學》為37.2
    澎湃新聞 當地時間6月14日,科睿唯安發布了最新版《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引文索引資料庫(Web of Science)中各大學術期刊的最新影響因子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