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周以來,我國又確診了40餘例新冠肺炎病例,給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工作、出行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果然,「疫情常態化」的防禦路程還將任重道遠。在關注疫情相關新聞時, 我注意到這樣一條:10月16日,2020全球人工智慧大會在浙江杭州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對疫情之下人工智慧的應用成果給予了肯定。
原來在頭半年疫情最為嚴重的武漢, 人工智慧、大數據、5G、網際網路等技術,全流程助力了當地的抗疫鬥爭,在公共衛生大數據、疫情研判、基因測序、藥物研發、智能服務以及影像診斷等很多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全球人工智慧恐慌的大環境下,沒想到新技術竟然發揮了別樣的光彩。
談到人工智慧,你會想到什麼呢?是人類的救世主,還是大魔星?是為我們所用還是終會將人類毀滅?其實人工智慧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已經包含在它的名稱裡了,那就是「人工」,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人工智慧超越人類的所謂「奇點」不會到來。具體的闡述說明人工智慧現今發展的介紹,我們可以通過《當人工智慧考上名校》這本書來了解。
(選填) 圖片描述
人工智慧現今的發展到了什麼水平?人工智慧真的能考上名牌學校嗎?人工智慧超越人類的時機何時來到?未來20年,我們會被人工智慧搶走工作嗎?在《當人工智慧考上名校》這本書中,我們所好奇、所擔憂、所疑惑的問題,都可以一一找到答案。
本書作者新井紀子,是日本著名數學家、教育學家和理學教授,她從2011年起承擔「機器人考東大」的科研項目,旨在展示人工智慧的真實研究現狀,揭開人工智慧能否替代人類工作的神秘面紗。在項目的研究進程中,新井紀子發現現今的教育方法很難培育出不會被人工智慧淘汰的人才,雖然人工智慧取代人類還為時尚遠,但未來人工智慧時代的人類生存圖景亦不容樂觀。
這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
很矛盾,在這最重要的終極一問中,《當人工智慧考上名校》一書給出的答案是「不會」,但是,就像很多轉折的情況一樣,這個答案後面也跟了「但是」。
新井紀子明確告訴讀者,人工智慧的本質就是計算機,他所能做的就是計算而已,在現有的科技水平下,人工智慧遠遠達不到自身的革新進化,創造出更新更強更有利的下一代人工智慧,因此,人工智慧超越人類,這一說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不會成為現實。
但是,人工智慧確實能做很大一部分人類能做的事。例如,考上名校。新井紀子主持的機器人項目,雖然沒有考上東京大學,但現有的水平達到全體考生的前20%,已經足夠支撐考取一流大學了。
例如,改變工作格局。還記得幾年前的一個讓人又好笑又唏噓的視頻嗎?某高速收費站啟用了電子收費儀器,所有人工收費取消,在下崗的收費員大潮中,一個36歲的大姐聲淚俱下:她只會收費,這一下崗,都不知道自己會做什麼,在社會上要如何生存。
這兩個現象就是人工智慧目前發展的現狀。
未來10-20年,將有一部分職業不復存在,其中不乏我們耳熟能詳的工種,例如不動產登記審核員、鐘錶修理工、圖書館管理員、接單員、裁判、銀行窗口工作人員等。這些一般都是具有固定框架、固定規則、固定方式操作的職業,由於它們只有表層的數據處理和分析,可操作性強,替代性廣,只要用人工智慧就可以完成,而且會更高效、更不易出錯、成本更低廉。
接受時代的選擇
首先,未來學家託天勒的「三次浪潮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迄今經歷了和經歷著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農業革命,第二次浪潮是工業革命,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經歷著的信息革命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既不會停滯不前,也不會返本還原。
此外,現代技術確實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便利,智能家居家電的便利,雲網購雲支付的快捷,電子產品的陪伴,可以說,我們的世界早已經被人工智慧全面滲透,從實用性來講,人工智慧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且,絕大部分變化都是有利於我們的。
最後,對人工智慧這樣的優秀時代夥伴,我們所擔憂的到底是什麼呢?撇開科幻電影電視劇書籍等的誇張奪權設定與令人不快的情節展現,我們最終對人工智慧的懼怕和隔離更多的是類似學生時期對班級學霸的嫉妒之心罷了。
或者說我們所害怕的,不過是這個優秀的夥伴過於優秀到要消滅我們的地步。其實,人類過慮了,我們作為地球的高級動物會想要除掉其他所有生物嗎?並不!那麼,真正的高智人工智慧出現後,它們會想要除掉對他們來說「低端」的人類嗎?並不!這也是我一直奇怪的點,為什麼文藝作品總是將人類與機器人作為對立面設計呢?共同努力鑄就地球更美好的明天不好嗎?有相愛相殺的時間和精力,不如合作起來把地球的環境汙染搞一搞,讓藍色星球壽命更久,更適合我們多方居住。
找到突破的關口
亡羊補牢的故事源遠流長,既然事情已經發展至此,一味的憂慮顯然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了,真正有效的是接下來的措施。杞人憂天,只不過是沒有補天才能,換女媧試試看,天漏了就漏了,五色石走起來。
前文提到,人工智慧迅猛發展的時代已經來臨,堵不如疏,而且這股來勢洶洶的資訊時代浪潮勢不可擋並不斷壯大完善。那麼,既然我們所要做的,依舊是扶持這位夥伴不斷成長——就像本書作者一樣,科研課題是機器人與高考生競爭考名校——那不如在過程中多加探索和思考,找一找人類能夠憑之在智能叢林中屹立不倒的有效技能。
新井紀子發現,人工智慧即使已經發展地如此優異,仍有很多不足。從她所主持的項目來說,人工智慧之所以考不上東京大學,是因為在文科領域,或者說在主觀試題領域,機器人並不能準確理解語言的含義。它在數理化等學科中取得的好成績是只不過是展現性的結果,換句話說,是由設計人員經過多重深度學習和練習數據的訓練成果。
機器人,並不會「做題」,它只會將經過計算的「答案」顯示出來。
從大眾擔心的未來工作被替代的指徵來看,確實是有很大部分職業可能消失,但是,機器人畢竟不是人,在需要溝通和理解力較強的工作層面,機器人永遠無法真正取代人類。例如醫院看診,機器可以通過CT、核磁等照出病人的病灶,可以給出診斷依據和用藥指導,甚至可以手術,但不會有一個機器給老年人這樣一句溫情的囑咐:「大娘啊,這個藥一天吃3次,千萬別忘了。」
最後,回顧新編一下愚公移山的古代傳說,如果人工智慧已經是屹立的大山了,我們作為地球現存有且僅有並且可能長期維持此身份的高級物種,所要做的不是移走這座山,而是順應時代的發展,在山上建出屬於我們的獨一無二的攀山路徑。
美國工程師維吉尼亞·羅曼提說過:「 有些人把這種技術稱之為「人工智慧」,但實際情況是這種技術將增強我們人類的能力。因此,我認為,我們將增強人類的智能,而非「人工」的智能。」
接受、共存、改變,最終通過不斷自我進化,讓人工智慧為人所用,才是人工智慧能否考上名校這個項目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