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共聚北師港浸大,智能時代數學教育新趨勢

2021-01-18 南方新聞網

後疫情時代,教育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影響中小學數學教育?12月19日—20日,由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北師港浸大,英文簡稱UIC)、北京師範大學聯合主辦的「智能時代的中小學數學教育變革研討會」在珠海舉行。

研討會邀請了8位全國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專家、重點學校校長,以及數學科普、文創推廣創新者作主題報告,共同探討智能時代中小學數學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UIC產學研基地數學體驗館試運營作為分會場亮點活動之一,讓不少中小學生沉浸在數學樂趣之中。此外,會議還吸引了20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及中小學校長、教師,研究生及其他數學愛好者參與,收集論文70餘篇。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師港浸大校長湯濤和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黨委書記韋蔚致開幕辭。湯濤提到,本次研討會是北師港浸大與北京師範大學在數學領域的重大合作,也是對近年來北師港浸大致力於基礎教育階段數學學科普及的回應。後疫情時代對數學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同時也將成就全新的機遇。

韋蔚認為,人工智慧在深刻影響中小學教育的改革方向,並帶來更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轉變,她期待此類研討會可以持續舉辦。開幕式由北師港浸大黨委書記、副校長毛亞慶主持。

結合現代科技,發現數學之美

隨著科技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紛紛走進課堂,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結合,改變了傳統教育的模式和方法。現代技術與數學教育是如何深度融合的?在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上,湧現了不少新鮮的觀點。

湯濤在數學學科建設及數學科普教育方面有豐富的研究經驗,他認為目前的數學教育培養了好勝心,但沒有帶來激發興趣的好奇心。對於中小學老師和家長來說,要培養有後勁的學生,關鍵是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在主題報告「如何讓中學生感受數學之美」中,湯濤校長以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趣味為切入點,探討了通過使用科學軟體、3D列印、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使數學「看得見、摸得著」。他還提到,希望能與珠海的中學合作,建立有特色的數學博物館。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葛軍認為,隨著新課程新高考進程的推進,數學教育應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用「生長教育」的理念引導學生。他建議數學教育本著引導學生「玩數學」的意旨,激發學生的數學思考與學習動力。他還介紹了數學學習、促進思維生長的實踐案例,希望通過對生長數學教育的探索,提高數學基礎教育水平,培養出更多的原根創新型人才。

廈門大學陳景潤數學特聘教授林亞南則提出數學教育可以引入「益智活動」的觀點。目前,國內有關益智遊戲和益智玩具走進校園的實踐相對而言並不多,通過益智活動讓學生發現隱藏其中的數學原理,為數學教育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人大附中聯合學校總校副校長周建華認為,教育應該圍繞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展開。他提到,授課教師應通過有效的提問,為學生創造自主思考、深度學習的機會,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從而克服「套路」文化,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克服「經驗」文化,領悟數學思想方法;克服「魔術」文化,發展學生高階思維;克服「應試」文化,著眼學生終身發展。

西交利物浦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劉剛認為數學教學應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他從科普角度介紹數學的直觀化、可視化,以及人工智慧展覽,建議教師可以激勵學生發現生活中數學的美感。對於當下熱門的STEM教育,他認為應該通過實際動手或者動腦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科技發展,體會藝術美感。

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曹一鳴指出,智能時代的來臨為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願景,關注學生面向未來發展所必須的核心能力,注重能力導向已經形成共識。對於數學學科的教育,曹一鳴指出,應當建立數學學科能力框架,構建數學核心知識圖譜,關注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教學與測評,使其真正做到可教、可學、可評。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結合數據分析,以便更加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能力和素養,從而進行精確的幹預和指導。

本次研討會除了八場主題報告會,還設有分會場,圍繞「中小學STEM與跨學科整合」「數學建模及其教學」「中小學數學課程考試與評價」「數學文化、數學史與中小學教學」等主題,組織論文分享等四十八個分組交流活動。

玩轉體驗館,發現數學之趣

本次研討會分會場,圍繞「中小學STEM與跨學科整合」「數學建模及其教學」「中小學數學課程考試與評價」「數學文化、數學史與中小學教學」等主題,組織論文分享等四十八個分組交流活動。

作為分會場的特色活動之一,位於港灣一號科創園的UIC產學研基地數學體驗館試運營,舉辦了《數學文化》期刊推介、Imaginary展覽、數感空間站趣味課堂、數學實體模型、益智教玩具等數學科普活動,引導家長與中小學生動手體驗,體驗數學之趣。不僅現場學生沉浸其中,線上直播的參與率也達到了萬餘人次。

南方日報記者 姚瑤

通訊員 羅詩冰

相關焦點

  • 【廣東高校新增專業】北師港浸大「音樂表演專業」今年招生!
    University-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中文簡稱:北師港浸大,英文簡稱:UIC) 由北京師範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於2005年在廣東省珠海市攜手創立,是首家中國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創辦的大學,獲得國家教育部特批。
  • 人工智慧發展駛入快車道 時代呼喚強化數學教育
    剛剛看到阿里巴巴「達摩院」舉辦全球數學大賽的消息,讓我想起近代數學的奠基者之一、德國數學家高斯說過的一句話:「數學是『科學的皇后』」。這句話彰顯了數學在所有學科中的基礎地位,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臨近,人們會愈來愈深刻地感受到數學所能帶來的創新之力。
  • 數學家論數學——數學的本質
    )是非歐幾何的創始人之一,但他的工作在其所處的時代並未獲得讚賞,反而遭到嘲弄和打擊.去世後不久,人們發現大數學家高斯的手稿中記載了關於非歐幾何的同類成果,他的思想才逐漸被接受.羅巴切夫斯基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和管理者,創立了喀山數學學派和喀山數學教育學派,在無窮級數論(特別是三角級數)、積分學和概率論等方面均有出色的工作.羅巴切夫斯基反對康德的唯心主義觀點,認為人們頭腦裡產生的概念來源於客觀世界的物質運動
  • 數學教育意義探求之數學的本質,數學的教育特徵,數學的教育意義
    「教師、學生和一般受過教育的人都要求數學家有一個建設性的改造,而不是聽其自然,其目的是要真正理解數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科學思考與行動的基礎」。他對數學教育和數學的發展甚感焦慮,「數學研究已出現了一種過分專業化和過於強調抽象的趨勢,忽視了數學的應用以及與其他領域的聯繫」,他提出的解決辦法是「那些醒悟到培養思維重要性的人,要更加重視和加強數學教學。"
  • 數學史20大數學家—康託爾,被時代冷遇卻為世界留下了無窮樂園
    格奧爾格·康託爾德國數學家,集合論的創始人。無窮還有大小嗎?這個問題在康託爾之前是朦朧的,大多數數學家甚至不認為這是一個數學問題,但康託爾卻在1874年至1884年的這十年間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構建了集合論。他引入了良序和勢的概念,為世人打開了無窮的大門。正是他提出的集合論——這一超越時代的思想招來了以利奧波德克羅內克為首的眾多數學家的長期攻擊。
  • 政見|國際數學大師丘成桐:人工智慧時代,亟須數學理論突破
    政見|國際數學大師丘成桐:人工智慧時代,亟須數學理論突破深秋的石窟河,碧藍清幽,遠山叢林掩映其中,好似一幅極美畫卷。時隔兩年,國際數學大師、哈佛大學教授丘成桐再次踏上故土,發起卡拉比-丘(梅州蕉嶺)數學大會。日前,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專訪時,年過七旬的他分享了自己與祖國、與家鄉蕉嶺的點滴故事,並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和人才培育鼓與呼。
  • 對話溫籍數學家季理真:數學與家鄉
    的確,「數學家群體」「數學家搖籃」等命題值得深入研究。溫籍數學家數量多、貢獻大,但這個群體被研究得還不夠。  溫州的發展一直抱著比較開放的心態,溫州人喜歡走南闖北,願意向外發展。上世紀初,溫州興起出國留學熱,在孫詒讓「一切西學皆從算學出」思想的影響下,很多人都選擇了數學作為專業。後來溫州的很多中小學校長,就由這些留學生擔任,因此水平很高。
  • 智能時代,需要像「高斯」這麼會算的數學王子
    費馬也是一位國服排名前幾的大數學家,但「費馬素數」卻是他為數不多翻船點。費馬在1640年提出,所有如下數列算出的都是素數(質數)。這個數列的前5 個數的值分別是3,5,17,257和65537——確實都是素數。不過歐拉卻指出第六個數F(5) = 641×6700417卻不是一個素數,後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從F(5)開始,往後就再也沒有素數了。
  • 數學史20大數學家之——歐拉,史上第二高產的數學大師
    歐拉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我們曾在歐多克索斯和畢達哥拉斯兩位數學家的文章中略微窺探過它的風採,今天我們就來正式的聊聊他——瑞士數學家萊昂哈德 歐拉。這段時間歐拉和大數學家約翰伯努利交往甚密。約翰伯努利是當時歐洲最優秀的數學家之一。他不僅向歐拉傳授數學,還說服了歐拉的父親讓歐拉開啟數學生涯。這應了約翰伯努利的座右銘「我違父意,研究星辰」。二、成為史上第二高產1727年在約翰伯努利的兒子丹尼爾伯努利的推薦下,歐拉來到了聖彼得堡數學研究所工作。
  • 華為發布:後香農時代,面向數學的十大挑戰問題
    後香農時代 數學決定未來發展的邊界 數學作為基礎的基礎,將決定未來發展的邊界,數學家越努力,成果越卓著。 過去20多年,數學在提升華為產品競爭力方面起了極大作用,我們非常願意與大家分享華為如何把工程問題轉變為數學問題的經驗,同時我們也將在本次大會發布信息產業面臨的十大工程和數學問題,張榜求賢,希望與數學家們攻克難關。 我們正處於交叉科學及新技術爆發的前夜,在未來二三十年裡,人類社會將進入智能社會。
  • 後香農時代,華為徐文偉提出面向數學的十大挑戰問題
    IT之家9月15日消息 8月28日,華為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在長沙由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舉辦的 「數學促進企業創新發展論壇」進行發言,提出了《後香農時代,數學將決定未來發展的邊界》,並發布了10大待解答的數學挑戰問題。
  • 華為徐文偉:後香農時代,面向數學的十大挑戰問題
    數學作為基礎的基礎,將決定未來發展的邊界,數學家越努力,成果越卓著。 過去20多年,數學在提升華為產品競爭力方面起了極大作用,我們非常願意與大家分享華為如何把工程問題轉變為數學問題的經驗,同時我們也將在本次大會發布信息產業面臨的十大工程和數學問題,張榜求賢,希望與數學家們攻克難關。 我們正處於交叉科學及新技術爆發的前夜,在未來二三十年裡,人類社會將進入智能社會。
  • 時代呼喚數學家
    任正非提到了數學對於華為的實際貢獻:華為5G標準是源於十多年前土耳其Arikan教授的一篇數學論文;華為終端每三個月換一代,主要是數學家的貢獻…… 雖然人工智慧乍一聽和計算機的關係比較大,但是它的基礎是大數據與算法,前期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數學工作。
  • 天才數學家與職業數學家的成長之路
    長期以來,數學只是少數數學家能創造、理解、欣賞乃至學會的知識和技能,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對於數學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高、越來越深.這勢必導致數學的專業化、數學的職業化,也就是要求有一定數量的人專門搞數學,而且隨著數學領域的擴大越來越專、越來越精,職業數學家應運而生.數學家不再是少數天才的偶然湧現,而是植根於社會土壤之中。
  • 數學家們說:很多人誤解了數學
    包括兩院院士、科學家、著名大中學校長、國際數學名人、網際網路與教育領軍人物、金融和醫療界精英、體育競技明星等「老師」,為「非常數學」營員們增設了多場跨學科的行業對話和跨界論壇,主題包括「哲學、藝術與數學」「教育科學與數學」「公共衛生與數學」「競技體育與數學」,以及「人工智慧與數學」等。
  • 富二代花錢買了一篇數學論文,發表後成為了著名的大數學家
    俗話說:「一分錢也難倒英雄漢」,在數學史上,也有這麼一位大數學家,由於經濟陷入困境,將自己的一篇半溫不火的論文賣給自己的富二代學生,以解燃眉之急。沒想到自己的學生將他的論文發表之後,不但火遍了全世界,還流芳百世。這兩個數學家就是數學史上大名鼎鼎的瑞士數學家約翰.伯努利和法國數學家洛必達,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一個怎樣有趣的故事呢?
  • 4個角度,看數學的發展:數學學科、思想、符號、數學家成長
    數學學科歐洲文藝復興後,17世紀出現數學大轉折,解析幾何和微積分相繼誕生,開啟了天才的世紀,亦即開創性世紀;18世紀,歐洲的數學分析發生了質的變化,被認為是數學分析精確化的世紀;19世紀的歐洲幾何大發展,創立了許多非歐幾何學分支,因此19世紀被後人稱為幾何非歐化的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