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教育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影響中小學數學教育?12月19日—20日,由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北師港浸大,英文簡稱UIC)、北京師範大學聯合主辦的「智能時代的中小學數學教育變革研討會」在珠海舉行。
研討會邀請了8位全國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專家、重點學校校長,以及數學科普、文創推廣創新者作主題報告,共同探討智能時代中小學數學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UIC產學研基地數學體驗館試運營作為分會場亮點活動之一,讓不少中小學生沉浸在數學樂趣之中。此外,會議還吸引了20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及中小學校長、教師,研究生及其他數學愛好者參與,收集論文70餘篇。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師港浸大校長湯濤和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黨委書記韋蔚致開幕辭。湯濤提到,本次研討會是北師港浸大與北京師範大學在數學領域的重大合作,也是對近年來北師港浸大致力於基礎教育階段數學學科普及的回應。後疫情時代對數學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同時也將成就全新的機遇。
韋蔚認為,人工智慧在深刻影響中小學教育的改革方向,並帶來更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轉變,她期待此類研討會可以持續舉辦。開幕式由北師港浸大黨委書記、副校長毛亞慶主持。
結合現代科技,發現數學之美
隨著科技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紛紛走進課堂,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結合,改變了傳統教育的模式和方法。現代技術與數學教育是如何深度融合的?在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上,湧現了不少新鮮的觀點。
湯濤在數學學科建設及數學科普教育方面有豐富的研究經驗,他認為目前的數學教育培養了好勝心,但沒有帶來激發興趣的好奇心。對於中小學老師和家長來說,要培養有後勁的學生,關鍵是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在主題報告「如何讓中學生感受數學之美」中,湯濤校長以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趣味為切入點,探討了通過使用科學軟體、3D列印、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使數學「看得見、摸得著」。他還提到,希望能與珠海的中學合作,建立有特色的數學博物館。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葛軍認為,隨著新課程新高考進程的推進,數學教育應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用「生長教育」的理念引導學生。他建議數學教育本著引導學生「玩數學」的意旨,激發學生的數學思考與學習動力。他還介紹了數學學習、促進思維生長的實踐案例,希望通過對生長數學教育的探索,提高數學基礎教育水平,培養出更多的原根創新型人才。
廈門大學陳景潤數學特聘教授林亞南則提出數學教育可以引入「益智活動」的觀點。目前,國內有關益智遊戲和益智玩具走進校園的實踐相對而言並不多,通過益智活動讓學生發現隱藏其中的數學原理,為數學教育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人大附中聯合學校總校副校長周建華認為,教育應該圍繞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展開。他提到,授課教師應通過有效的提問,為學生創造自主思考、深度學習的機會,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從而克服「套路」文化,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克服「經驗」文化,領悟數學思想方法;克服「魔術」文化,發展學生高階思維;克服「應試」文化,著眼學生終身發展。
西交利物浦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劉剛認為數學教學應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他從科普角度介紹數學的直觀化、可視化,以及人工智慧展覽,建議教師可以激勵學生發現生活中數學的美感。對於當下熱門的STEM教育,他認為應該通過實際動手或者動腦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科技發展,體會藝術美感。
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曹一鳴指出,智能時代的來臨為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願景,關注學生面向未來發展所必須的核心能力,注重能力導向已經形成共識。對於數學學科的教育,曹一鳴指出,應當建立數學學科能力框架,構建數學核心知識圖譜,關注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教學與測評,使其真正做到可教、可學、可評。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結合數據分析,以便更加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能力和素養,從而進行精確的幹預和指導。
本次研討會除了八場主題報告會,還設有分會場,圍繞「中小學STEM與跨學科整合」「數學建模及其教學」「中小學數學課程考試與評價」「數學文化、數學史與中小學教學」等主題,組織論文分享等四十八個分組交流活動。
玩轉體驗館,發現數學之趣
本次研討會分會場,圍繞「中小學STEM與跨學科整合」「數學建模及其教學」「中小學數學課程考試與評價」「數學文化、數學史與中小學教學」等主題,組織論文分享等四十八個分組交流活動。
作為分會場的特色活動之一,位於港灣一號科創園的UIC產學研基地數學體驗館試運營,舉辦了《數學文化》期刊推介、Imaginary展覽、數感空間站趣味課堂、數學實體模型、益智教玩具等數學科普活動,引導家長與中小學生動手體驗,體驗數學之趣。不僅現場學生沉浸其中,線上直播的參與率也達到了萬餘人次。
南方日報記者 姚瑤
通訊員 羅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