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09 11:05:08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李潤田 陳明
環球時報報導,1月19日,臺「國防部」發言人利用衛星圖片混淆視聽,捏造「大陸模擬攻擊臺灣」的說法。
據臺灣《中央日報》、《中國時報》等媒體2月5日報導,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委」謝清志在美國洛杉磯表示,由臺灣和美國合造的「福衛三號」衛星系統(原稱「中華衛星三號」,臺當局後來將其改為具有殖民涵義的「福爾摩沙三號」,簡稱「福衛三號」)已經完成燃料加注和星體加壓封箱,預定3月16日從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對這一消息,有著軍方背景的臺灣「國家實驗?究院太空中心」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僅發表了一通充滿「微衛星系統」、「太空天氣」等專業術語的感言,但一向喜歡刨根問底的臺灣媒體卻揭開了這一衛星計劃背後隱藏的真實涵義。臺灣民視新聞臺直言不諱地指出:「福衛三號的發射成功,將繼續提高臺灣對大陸的軍事偵察和監控能力,也將使兩岸太空技術的天平(這一次)稍稍向臺灣有所傾斜」。
「福衛三號」有何神通
對於「福衛三號」,儘管臺灣媒體的報導受到了一些局限,但專業媒體,如航空專業媒體《軌道》等對此卻十分關注,對該衛星功能也有詳細介紹。據報導,「福衛三號」全稱為「氣象、電離層及氣候的衛星星系觀測系統」,該衛星系統由6個每顆重62公斤的微型衛星組成,它們分布於距地球表面700到800公裡高度不同的軌道中,組成覆蓋全球的低軌道微衛星系統,約每90分鐘即可更新數據1次。該衛星系統還具有智能選擇能力,一天可保證數小時用於拍攝大陸目標。
更令人關注的是,據臺「國家研究實驗院太空中心」稱,「福衛三號」是全球第一個連接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進行數據測定的氣象衛星系統。正如筷子在水中看起來彎曲,無線電波通過不均勻分布的電離層及大氣層也會產生折射現象,因此一般衛星對偵測地點的定位會產生偏差。而「福衛三號」通過測量GPS無線電波訊號經過電離層及大氣層的偏折角度,可以得到大氣的準確折射率,進而無障礙地與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進行數據連接。這樣一來,它一方面可以為臺灣的飛彈預警和防禦體系進行軍事導航,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臺軍突破中程飛彈缺少精度定位數據的瓶頸。
臺為何竭力發展獨立衛星偵察系統
長期以來,臺灣當局和軍方一直竭力獲得大陸各軍政要地的「空中偵察圖像」。20世紀70年代以前,臺灣都是依靠美國U-2間諜飛機來達到這一目的,但1974年U-2撤出臺灣後,臺軍就只能獲得北自浙江溫州,南到廣東澄海這段區域的相關圖像,這使臺當局「相當著急」。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臺灣將目光鎖定在先進的衛星情報上。一開始,臺灣只能不定期從美國獲得一些間諜衛星圖像,但精於計算的美國人提供給臺軍的衛星圖像信息大都作過處理,是對美軍來說基本上屬於「無用情報」的圖像。即便如此,臺軍還只能通過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接收這些「二手信息」,這樣的衛星情報對臺軍來說,意義自然也不大,尤其在臺軍「急需」的實時衛星信息方面,更是如此。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臺軍方開始租用了商用衛星,定期購買其拍攝的大陸圖像。其中,臺軍曾先後購買過美國、法國和加拿大等國的商業攝像衛星拍攝的圖像。起初,臺購買的衛星圖像解析度並不高。陳水扁上臺後,臺「國安局」曾贈送他一幅臺南縣官田鄉西莊村老家的彩色衛星影像,但陳水扁只能辨認出家鄉的火車站,要看清自家的老屋卻很困難,這讓他非常不滿,指示軍方想盡辦法購買更高精度的圖像。今年1月19日,臺「國防部」特別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幅中國大陸衛星照片中的5張,以說明「中共兵力部署情況」。從圖像能看到大陸船隻吃水線變化等細節,一些軍事媒體分析說,臺軍得到的衛星圖像的解析度已經比較高了。
雖然購買的衛星圖像解析度勉強能達到要求,但最關鍵的時效性問題卻仍然令臺軍方非常頭疼。為了更快拿到衛星圖像,臺軍方千方百計與的衛星公司達成協議,獲得了這些公司的「大客戶地位」,使其訂購的衛星影像獲取速度與接收實時影像只相差數小時。
後來,臺當局又利用某國際衛星影像公司急於收回成本的空子,以每年1000萬美元的高昂代價,取得了該枚衛星的一個套餐服務:「衛星運作夥伴」地位。其內容就是一旦該衛星進入臺海地區,客戶就可接管衛星,全權掌控偵察目標,這使臺軍獲得一直夢寐以求的即時衛星情報影像,被臺軍視為其「獲取衛星情報過程中的一個裡程碑」。
不過,由於臺軍目前使用的商業影像衛星均無法提供24小時全天候的實時情報,比如這些商用衛星平均要1.8天,最長要4天才可以通過臺海區域一次,因此很難掌握解放軍的動向。正是由於這樣的窘境,也才促使臺灣當局大力研發其自主的衛星監視系統。
2004年,臺「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成功發射了具有偵察衛星功能的「福衛二號」衛星,使臺軍具備了相對獨立的衛星偵察能力。今年3月「福衛三號」發射後,無疑臺軍將形成更加系統化的針對大陸的衛星監視體系。
臺灣當局拒絕大陸氣象資料
為了掩蓋「福衛三號」的真實目的,臺灣當局對外宣稱這是一顆純粹的氣象衛星。去年11月,呂秀蓮一邊攻擊大陸,一邊宣稱臺灣從「福衛一號」到「福衛三號」衛星,所從事的都是與大氣、陸地、海洋有關的科學研究,均為「與人類及自然環境福祉」有關的工作,也正「彰顯臺灣熱愛和平的特性,與中國大陸有天壤之別」。臺「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主任也極力標榜臺灣的太空發展重在「民生與科學研究用途」。
實際上,這些都是臺當局企圖掩耳盜鈴的藉口。以「福衛二號」衛星來說,雖然名為民用遙測衛星,但地面上超過2米的物體都可以被其拍攝下來,解析度比法國「斯波特」民用衛星高5倍,而「斯波特」拍攝的圖像曾被美軍用於科索沃戰爭。連島內媒體也認為,「福衛二號」完全可用於「軍事用途」。
另外,長期以來,祖國大陸本著兩岸血脈相通的理念,用較為發達的氣象和地球衛星技術,一直向臺灣提供其急需的颱風、地震等氣象和地質觀測資料和氣象預報。這些資料和預報對於幅員狹小且主要為單一海洋性氣候的臺灣而言已綽綽有餘。1999年,臺灣「9·21地震」後,大陸無償向臺灣提供了大陸衛星拍攝的臺灣地形改變的圖像,為其震後救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3年「茉莉」颱風襲臺後,國臺辦更核准國家氣象局與臺方展開氣象信息交換,當時的國民黨「立委」穆敏珠曾表示,兩岸氣象信息實時共享,有效提升島內氣象預報的準確度,並降低人民所受到的災害。但是,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卻在陳水扁等人的授意下,以全面的氣象資料交換會「威脅臺灣安全」為由拒絕了大陸這一善意。後來,臺灣文化大學大氣系想自費接收大陸氣象衛星的信息,作為學術研究使用,也被臺灣「國安部門」以「危及國家安全」為由叫停。
據臺灣媒體報導,「福衛三號」是臺灣所謂的「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劃」的關鍵一步。據報導,該計劃二期工程還包括2008年發射兩顆衛星,2011年開始陸續發射5顆微型衛星,最終建立起衛星偵察預警網。同時,臺還將從2011年開始發射10—15枚探空火箭。這使長期以來臺當局秘而不宣的太空計劃逐漸浮出了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