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實習記者朱盈庫報導,據臺灣「中廣網」3月23日報導,全球市場上販賣的魚翅,有一大部分來自於臺灣。根據綠色組織的調查,臺灣漁船在中南美海域的確撈捕了大量的鯊魚,一年撈捕量大約是一千萬頭。
漁船捕到這些鯊魚以後,不管是不是受保護種類,都把鰭割掉,魚體直接丟入海裡。這些魚鰭在報關時則以水鯊報關,迴避獵捕受保護鯊魚的罪名。
華人世界都愛吃魚翅料理,臺灣的漁船在這個魚翅產業的供應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根據綠色組織的調查,臺灣漁船大部份是在中南美洲海域撈捕鯊魚,這些漁船船隊規模相當大,不少船東甚至有私人漁港,以便躲避緝查。
捕鯊者作業方式是,用一條大母船及多條子船同時出海作業,子船散布在各海域撈捕鯊魚。為了能讓船艙多放些鯊魚鰭,捕撈者撈到鯊魚後直接把魚鰭割除,將魚體丟入海裡讓它痛苦死亡。各子船載滿魚鰭後,會與母船在海面上會合,將魚鰭全數交由母船運回港口進入工廠處理。
動物保護團體發現,許多臺灣船東為了讓魚鰭可以順利回港,會買通當地官員。再加上魚鰭被割除後,除非逐個做DNA檢驗,否則根本無法辨識是不是國際禁捕的受保護類的鯊魚。
動物保護團體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說,根據各綠色組織最新的統計,臺灣漁船每年可撈捕六到七萬噸魚鰭,且近幾年每年進口魚鰭有三千多公噸,換算下來,大概每年捕撈了一千萬頭鯊魚。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