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必須有不怕看自己丑臉的勇氣,同時又要有冷靜的科學家頭腦,和實驗室工作的態度

2021-02-26 微國學

一切事物的發展,包括自然現象在內,都是由於內在的矛盾,由於腐朽的東西和新的健全的東西做鬥爭。這個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擺脫許多不必要的煩惱,特別是留戀過去的煩惱,於追悔以往的錯誤的煩惱。陶淵明就說過:「覺今是二昨非」,還有一句老話,叫做:「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現在種種譬如今日生。」對於個人的私事與感情的波動來說,都是相近似的教訓。既然一切都在變,不變的就是停頓,停頓就是死亡,那末為什麼老是眷念過去,自上不已,把好好的眼前的光陰也毒害了呢?認識到世界是不斷變化的,就該體會到人生亦是不斷變化的,就該懂得生活應該是向前看,而不是往後看。這樣,你的心胸不是廓然了嗎?思想不是明朗了嗎?態度不是積極了嗎?      

.古人說,「鑑往而知來」,便是教我們檢查過去,為的是要以後生活得更好。     

..毛主席在《實踐論》中說:「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

.只要你記住兩點:必須有不怕看自己丑臉的勇氣,同時又要有冷靜的科學家頭腦,和實驗室工作的態度。唯有用這兩種心情,才不至於被虛偽的自尊心所蒙蔽而變成懦怯,也不至於為了以往的錯誤而過分灰心,消滅了痛改前非的勇氣,更不至於茫然於過去錯誤的原因而將來重蹈覆轍。子路「聞而過喜」,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都是自我批評與接受批評的最好格言。

引自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晨

相關焦點

  • 《傅雷家書》背後的真實故事
    昨天世界聞名的 華裔鋼琴演奏家傅聰去世了,從而在華夏大地又颳起了一陣《傅雷家書》旋風。說起這本書,雖然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小有影響,但是它真正在中國大陸大熱還是在2017年入選教育部編寫的全國初中語文課本以後了。現在連一些街頭販夫走卒之類的都會互相打聽哪個書店有賣《傅雷家書》,為啥?
  • 著名鋼琴家傅聰因新冠肺炎去世,還記得那一封封《傅雷家書》嗎?
    其實知道傅聰,倒不是因為他著名鋼琴家的頭銜,而是因為《傅雷家書》。傅聰是傅雷的大兒子,傅聰從小天資聰穎,後來作為鋼琴家享譽國外。傅雷夫婦將大部分的愛都傾注在大兒子傅聰身上,傅聰在國外讀書期間,傅雷夫婦與傅聰的書信往來由傅敏整理便得《傅雷家書》。書中的每一句話都浸透著作為父親的汗水和智慧,字裡行間流露出的舐犢情深,都讓人印象深刻。
  • 【傅雷家書】一扯到藝術,一扯到做學問,我的話就沒有完
    有一點,你得時時刻刻記住:你對音樂的理解,十分之九是憑你的審美直覺;雖則靠了你的天賦與民族傳統,這直覺大半是準確的,但究竟那是西洋的東西,除了直覺以外,仍需要理論方面的,邏輯方面的,史的發展方面的知識來充實;即使是你的直覺;也還 要那些學識來加以證實,自己才能放心。所以便是以口味而論覺得格格不入的說法,也得採取保留態度,細細想一想,多辨別幾時,再作斷語。
  • 傅雷家書07|(1954年)四月二十一日-七月四日晨
    我祝賀你有跟自己鬥爭的勇氣。一個又一個的筋鬥栽過去,只要爬得起來,一定會逐漸攀上高峰,超脫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所以孩子,我很高興你這種蛻變的過程,但願你將來比我對人生有更深切的了解,對人類有更熱烈的愛,對藝術有更誠摯的信心!孩子,我相信你一定不會辜負我的期望。六月二十四日下午終於你的信到了!
  • 傅雷之子傅聰:因《傅雷家書》享譽中國,因「鋼琴詩人」享譽世界
    傅聰是傅雷之子,了解他們的父子情首先是因讀到《傅雷家書》。一位父親教育兒子用盡了心力和愛,每一封都是用愛澆灌出來的文字,書信內容全部是父親寫給他的。現在已經是學生指定必讀課外書。金庸說《傅雷家書》:「是一位中國的君子教兒子怎樣做一位君子」。傅雷是中國著名翻譯家、教育家,翻譯了多部外國名著,如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等。
  • 鋼琴家傅聰感染新冠去世,重讀傅雷家書:人生的關是過不完的
    傅聰是著名翻譯家傅雷的兒子,他從上海走出國門,成為最早一批在國際上享有聲譽的中國鋼琴家。我們熟知的《傅雷家書》,即是傅雷夫婦寫給傅聰和兒媳的家信。多年來,人們通過近200封有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的家書,讀懂傅雷,追念傅雷一家在文學史上的留痕。
  • 傅雷家書16|十月二十二日-十一月十七日午
    我自己太忙,不能兼顧;要請好教員,大家又忙得要命,再無時間精力出來教課。其他如文史常識也缺乏適當的人教。第二,他自此為止在提琴方面的表現只能說中等; 在家專學二三年後是否有發展可能毫無把握。第三,倘要為將來學樂理作準備,則更需要學鋼琴,而照我們的學理論的標準,此方面的程度也要和顧聖嬰、李名強差不多。此事更難,他年齡已大,目前又有新舊方法兩派,既知道了新的,再從舊方法開場,心裡有些不樂意。
  • 從傅雷個人獨白到父子對談,如何理解傅聰家信?
    晚上11點26分,傅敏在朋友圈發了譯林版《傅雷家書》書影,未著一字,我想他已知此事,不敢多言。29日早晨6點13分,得到消息:傅聰於倫敦時間28日凌晨兩至三點間在親人陪伴下平靜離世。這時,我才恍然明白傅敏發《傅雷家書》書影的真實用意:他預感到哥哥要走,以家書送別。與時俱進的《傅雷家書》1981年,傅敏選編的《傅雷家書》由北京三聯書店初版發行。
  • 「鋼琴詩人」傅聰謝幕,音樂與家書仍「繞梁」
    《傅雷家書》裡有藝術啟蒙、音樂鑑賞;有成長之道、家國情懷,從為人處世到治學態度,點點滴滴、無微不至。閱者無不驚嘆: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可以如此境界高遠、宏大開闊,又可以這般「嘮嘮叨叨」、念茲在茲。「心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
  • 「鋼琴詩人」傅聰感染新冠去世,而心中音樂的種子,是傅雷播下的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父親,每一個父親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像傅雷那樣嚴格、那樣細緻、那樣富有原則性,傾注了那麼多心血教育子女,卻是世上不常有、不多見的父親。《傅雷家書》是一部很特殊的書。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說是傅雷畢生最重要的著作。
  • 塞納河上,是否風光依舊——傅雷的留法生涯
    所謂「讀書並不用功」,就是說他沒有像平常學子那樣按部就班,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自主學習,最大限度地利用異域文化資源和學習時間。遊歷採風也是學習方式之一,而1931年5月在羅馬作關於國民軍北伐的演講,似乎已超出普通留學生的待遇。20年後傅雷在致兒媳彌拉的家書中曾說,自己當年是得到當地貴族巴索裡尼伯爵夫人和她兒媳婦的引薦,才有了在羅馬演講的機會。
  • 有聲|傅雷:別了,孩子,我在心裡擁抱你!
    探尋聲音境界 還原誦讀本質傅雷家書(節選)作者|傅雷&傅聰 朗讀|高昂當地時間2020月12月28日,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之子、鋼琴家傅聰因感染新冠病毒在英國逝世,享年86歲。在《傅雷家書》裡有傅聰來信中的這樣一段:一位八十歲的老太太,曾經是蕭邦的學生的學生,帕德雷夫斯基的好朋友,激動的跑來和我說,她多少年來以為真正的蕭邦已經不為人所了解了,已經沒有像她的老師和帕德雷夫斯基所表現的那種蕭邦了,現在卻從一個中國人身上重新感到了真正的蕭邦。她說我的音質就像帕德雷夫斯基,那是不可解釋的,只因為每一個音符的音質裡面都包含著一顆偉大的心。
  • 看完2020淘寶醜東西,我終於有勇氣進入2021了
    文 | 人間觀察員8月份,我們發了一篇「保護醜東西,就是保護你自己」的文章,和大家分享了在「醜東西保護協會」小組看到的那些惹人憐愛的醜東西。最近,我在逛醜組的時候發現,醜組和淘寶一起搞了個「醜東西評選大賽」,還煞有介事地要給這些醜東西頒獎。於是我守著手機上那款橙色軟體,和醜組的姐妹們一起,雲觀看了整場頒獎典禮。
  • 傅雷家書18|十一月二十三日-十二月十五日
    文/傅雷 朱梅馥 傅聰譯林出版社文/傅雷十一月二十三日夜多少天的不安,好幾夜三四點醒來睡不著覺, 到今日才告一段落。你的第八信和第七信相隔整整一個月零三天。我常對你媽說:「只要是孩子工作忙而沒寫信或者是信在路上丟了,倒也罷了。我只怕他用功過度,身體不舒服,或是病倒了。」謝天謝地! 你果然是為了太忙而少寫信。
  • 科學家找到大腦「勇氣」中心
    以色列科學家發現,大腦中一個特定區域在產生恐懼感後會變得活躍,從而使人產生勇氣。 科學家希望據此研製出可以激發「勇氣」中心神經細胞活躍度的藥物,幫助人們戰勝恐懼症。 試勇氣 為探索大腦神經機制與勇氣產生之間的聯繫,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實驗,要求實驗對象在看到某樣東西時必須選擇,是要它離自己更近還是更遠。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對實驗對象的大腦進行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掃描,以觀察期間的大腦活動。
  • 用可擦筆書寫人生,錯了就擦掉重來,要有敢於直面錯誤的勇氣
    文 // 琅琅世上沒有後悔藥,如果有,那歷史都會反覆改寫重組。正因為沒有,所以才會有遺憾,有殘缺的美。殘缺美也是美。雖然人生很多事錯過就是錯過,無法擦掉重來。但是我們要有擦掉重來的勇氣與決心,在下一場「遊戲」裡讓殘缺趨向完美。考試中一道題錯了,沒有擦掉重考的機會,但我們有機會「擦除」導致錯誤的原因,下次不在原地出錯。
  • 除了聰明,科學家的腦袋還必須笨
    ,這是需要有正確而又縝密的頭腦的。處在眾說紛紜,可能性交織的叉路口時,為了不把應該選擇的道路弄錯,必須具有洞察未來的內察能力和直觀能力的。在這個意義上講,科學家的腦袋確實要聰明。在這點上,科學家必須是比普通腦袋笨的人更顯得腦袋不開竅的鄉下佬和死心眼的人。
  • 中國人的證件照,為什麼醜到讓人想哭
    是你對自己的容貌有誤解嗎?事實上,人們確實對於自己熟悉的事物會更有好感。它們或多或少都曾在大腦中留有心理表徵,這樣大腦加工起來就會很輕鬆,這在心理學中叫曝光效應,也叫屢見效應。遺憾的是,這種心理因素,也許能解釋為什麼你眼中的自己比他人眼中的更美,卻並不能解釋證件照怎麼這麼醜。畢竟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幾張自己滿意的照片吧?
  • 故事:路痴型的科學家,不知道自己在哪裡,必須要照顧好他們
    我們必須承擔起救助人類脫離病毒的責任。麥子思索了一下,或許應該把他們再運進去,反正他已經發現了科學家被綁架了,有那個洞口留著,他可以隨時進來,通知他們外面世界的疫情變化。「醫學院的實驗室已經被毀了,再送我們回去也沒有什麼用,而且,我們都已經好多天沒有進食,無論是去哪裡,都得先補充一下體力。」
  • 有一種胸懷,叫「得理也饒人」
    傅雷在《傅雷家書》中這樣教導孩子:理直也不要氣壯,得理也要饒人生活中,得理容易,饒人難;理直氣壯容易,理直氣和難。一個人的胸懷是否寬廣,就看能否做到「得理也饒人,理直氣又和」。1 得理不饒人,贏得是道理,輸的是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