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以下材料寫作。
有人說,理解是對人的最大的善舉,也有人說理解是對人的最大的縱容。現實生活中缺少理解,人們熱切地呼喚理解,但什麼是真正的理解,如何把握理解的尺度是需要做一番審視的。
看了上面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自選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
【審題指導】
本題是一道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圍繞理解的真正含義和如何把握理解的尺度來談感想。解讀此材料一定要注意轉折連詞「但」,尤其是它後面的內容、信息,這才是審題的關鍵,寫作的立意所在,關注的重點,即「真正的理解,是把握尺度是做一番審視。」
立意提示:
1、辯證談理解
2、我們需要怎樣的「理解」?
3、合理把握理解的尺度
4、有一種理解是不理解
5、理解新解
行文結構:
較為常見的是並列式、層進式和對比式。此題可採用並列式的結構行文,首先通過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觀點;然後採用並列的方式進行論述,可以使用小標題的結構模式,注意分論點的提取,如此題可圍繞「如何正確把握理解的尺度」這一中心論點從「理解是對人最大的善舉」談理解的好處;再圍繞「不恰當失分寸的理解是對人最大的縱容」兩個角度論述;最後回扣論點總結全文,凸顯一下標題、開頭、結尾,以首尾照應,結構嚴謹。
供選素材:
1、曾經因為媽媽的喋喋不休而倍感厭煩,出言不敬;曾經因為老師的嚴厲批評而深感羞恥,懷恨在心;曾經因為朋友的一時衝動而翻臉斷交,誓不兩立;曾經因為陌生人的一不小心而怒火中燒,大罵出口。的確,生活之中存在著太多的誤會與魯莽。人的心靈就好比河流的兩岸,中間隔著浩浩流淌的河水,而河的兩岸則是永遠平行的延伸,不接觸,不相交。
然而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理解,人的心靈需要彼此溝通,就好比河的兩岸需要架起橋梁,才能越過河水的阻隔,由此及彼。架起心靈的橋梁,人與人之間才有理解;架起心靈的橋梁,人與人之間才有默契;架起心靈的橋梁,人與人之間才有快樂。心靈的橋梁,是情感交流的通道,是靈魂共舞的紐帶,是美的連接,是愛的永恆。
2、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家人的理解給了他戰勝洪魔的決心與勇氣;嶽飛抗金,徵戰沙場,生死未卜,是老母親的理解給了他精忠抱國的豪情與正氣;雙目失明的海倫凱勒,失去了感知大千世界的窗口,長年累月與黑暗為伴,是老師安妮的理解給了她生存的信念與希望;一位黃土高原上的半百老者,為了追求人體美的崇高藝術,忍受了無數的鄙視與誤會,是妻子的理解給了他追求藝術的執著與堅韌。
3、愛與恨是人類最基本的兩種感情,但是,倘若沒有了心靈的橋梁,或許你在愛恨面前就會感到茫然。一對分了手的戀人,若干年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相遇了。她對他說:「這些年來我一直都在恨著你!」聽了這句話,他會怎樣?如若他不理解這種恨,或許他會冷冷一笑,丟下一句「你恨吧,我不在乎!」然後頭也不回地揚長而去。但是,如果他與她之間有一座心的橋梁,那麼他應該懂得,這種恨正是一種愛的表現。
試想,一個毫不在乎對方的人,必定早將他忘得一乾二淨,哪裡還會存在什麼恨?朋友,或許你應該明白了一點什麼。是的,懂得有容乃大是一種理解;懂得良藥苦口也是一種理解;懂得別人的苦衷、懂得安慰別人、懂得關心別人,那都是理解。
4、受到批評,首先是一種被關愛的表現,說明自己還很有人緣,出了問題有那麼多人關心你。其次,可使自己少走彎路,較快地走出生活或工作上的陰影,輕鬆地走向正常的生活。再次,可視作一種待遇,受到的批評越多,自己的失誤就會越少,進步就會越快,成長就會迅速。至此,可以向批評你的人說一句:「謝謝」。
能直言不諱地指出你缺點的人是你的大貴人!整天在你跟前奉承、時常把你吹上天的人,往往才是真正在看你笑話的人,千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隨之起舞,否則會摔得很慘!接受批評意見的過程,實際上是人們思想交鋒的過程,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轉變過程,是從自我否定走向新的肯定的過程,是我們的思想在洗禮中得到升華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從批評中汲取營養,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嚴是愛,松是害。批評是一種嚴,因此,批評本身也就是一種愛,而是一種高層次的愛。批評和意見是一種「忠言逆耳」,真正要做到「拉下臉」去批評一個人,批評一件事,是對被批評者的信任和寄予期待,也彰顯出批評者的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和真誠待人的優秀品質,這樣的人使我們人生中的良師益友。
5、不要總是感覺自己做得完全正確。其實,完美人是沒有的,即便是一件小事,你自我感覺良好,但總不可能是無缺憾的。要明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況且,好的思路往往隱藏在反對意見裡。因此,面對批評應該持包容的態度,即使已經做得很好,也要多聽取多方的意見;——「兼聽則明」二是不要太好面子接受不得不理解。
有人認為受到批評是丟人的事情,是傷自尊的事!我覺得這是一個誤區!其實接受不接受別人的批評,和自己的自尊沒有一點點關係;如果真的要強,真的要自尊,那就接收來自多方的聲音,既可以了解分析事情的另一些角度,又能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還能增強自己的判斷力!如果不改正小錯誤,由小事釀成大錯才是丟人的事。任何人都會犯錯誤,不犯錯誤的人歷來沒有,有人給予你批評指正這是件好事情。
對於那些批評和指責你的人,你的態度會是怎樣的呢?憤怒?不屑?還是反駁?請不要這樣做!因為能夠指出你錯誤的人恰恰最應該感謝,因為他給你提供了一次可以改掉缺點、完善自我的寶貴機會。直面批評讓你有機會承認自己的失敗。一定要認真誠懇,也就是說,通過語言和熱情來證明,你已經採取了你認為最好的辦法,請不要為自己辯解!批評你的人,都是關注你的人。如果一聽到有人說壞話,就急著替自己辯解,那你什麼事都做不成。
【範文欣賞】
有一種理解,叫不理解
生活中難免有磕磕碰碰的事情,但是人們對待它們的態度卻不盡相同。一場小風波能在和平諒解的氣氛中化解,也可以發展為雙方唇槍舌劍,甚至大打出手。關鍵是人們是否本著理解之心 —— 推倒誤會之牆,築起理解之橋。
有人說,理解是對人的最大的善舉。理解換來「晴空」,理解也能換來笑容。有了理解之心,即會有快樂之心。對別人的諒解,會換來彼此的理解,自然少許多不快。與其為糾紛傷神動氣,不如本著理解之心對待身邊的事。你會覺得身邊充滿了和睦、愉快的氣息。
也有人說,理解是對人最大的縱容。所以,理解並不是一味地忍讓,也不是對別人的缺點、錯誤視而不見,這樣的理解於人、於事無益,要不得。所以說有一種理解叫不理解。華人首富李嘉誠的兩個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大學畢業後,想在父親的公司幹一番事業。李嘉誠卻表示很不理解地說「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你們自己去打江山。」
兄弟倆去了加拿大,李澤鉅開設了地產開發公司,李澤楷成了一家投資銀行的合伙人。李嘉誠從來不給孩子們經濟上的幫助,只是偶爾打電話詢問兄弟倆有什麼困難。這樣的「不理解」反而讓兄弟倆獨自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後來都成了加拿大商界出類拔萃的人物……你可能很不理解作為父親的狠心,但這就是商業大亨李嘉誠的育兒之道,事實證明他的教育方式也是成功的。
生活中還有一種父親,叫嚴厲;還有一種愛,叫用心良苦!他或許面目可憎令我們畏懼到難以理解、接受。但終有一天我們會體味到愛的甘甜,養分的滲入,那時我們才明白這也是愛,是人生最寶貴的滋養!
裡根11歲時,和小朋友在院子裡踢足球,不小心將鄰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鄰居很生氣,非要他賠償12.5美元。裡根嚇得趕緊回家,懇求父親幫幫他。父親卻說:「你必須對自己的過失負責!我可以借錢給你!但一年後你必須還給我。」父親的不理解讓小裡根沒了指望,只能努力賺錢。
裡根到鄰居家還了錢,而後,便開始了艱苦地打工生活。半年後,裡根靠自己的雙手終於,彌補了自己的過錯。成了美國的總統後的裡根,回憶起此事說:「是父親的嚴厲成就了我,教會了我要勇於承擔過失,懂得了什麼叫責任。」作為父親本該理解包容兒子,小朋友在一起貪玩調皮,難免惹出事端來,該寬容則寬容,能理解則理解,有時候甚至還要伸手相助,好像這才是人之常情,為父之道,可是裡根的父親就是不能給予孩子這樣的溺愛,狠心讓小裡根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問題,殊不知這樣的狠心反倒是成就了一位偉大的總統。所以,理解不可或缺,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尺度,這才是真正的理解、深愛。
理解,是你犯錯誤時同學敢於直言不諱地批評。面對他人的批評我們常常認為是不理解,是挑釁,是找茬,是無理取鬧,很少安靜地審視自己的錯誤。其實,我們回顧一下,從小到大打罵自己最多的人是誰?在家裡是我們的父母。哪個父母不是望子成龍?打罵是源於理解了真愛不能無度寵溺。在學校處罰你最多的是誰?是我們的老師。哪個老師不希望學生將來有出息?處罰是源於理解了最好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縱容。在單位批評你最多的是誰?是我們的領導同事。批評是因為理解了唯此才有助於你把事情做好。
人人都愛聽肯定、表揚的話,所以才有「忠言逆耳」的古訓。對你負責任的人才會打罵你;認為你「孺子可教」的人才會處罰你,真心待你的人才會批評你,願意操心勞力教你帶你幫你進步的人才會貌似不理解地狠心待你……
請謹記,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有一種理解叫不理解。所以,一旦有人批評你,你一定要珍惜,那才是真正的理解你關愛你幫助你。這就是為什麼在最終碰壁的時候,很多人問道:「為什麼沒人早些告訴我?」其實當初就有很多我們的親人、朋友提醒過我們,當時或許自己還暗想:「費什麼話啊!這麼簡單的道理好像誰不知道似的!太不懂我心了!」 殊不知自己才是當局者迷,真正的理解是旁觀者清。所以,面對批評、看起來不理解我們的狠心,我們應該高興才對。
歸根結底,為人需要理解,處事需要理解,社會的安寧發展更離不開理解,但是理解也要把握好度,如何做到真正的理解,它將是個永恆的話題。
輕輕地揮揮手,瀟灑地揚揚頭,一縷柔和的春風將吹開所有繁瑣的結。記住——適度理解要適度!生活中,有一種理解叫不理解!
2019年高考寫作示範:以寬容為話題優秀作文4篇
每天都是讀書日——親子閱讀,從陪伴開始
2019年高考備考之現代文閱讀:遲子建《魚骨》欣賞+題型解析
謹以此文送給世界讀書日裡喜歡讀書、學習的你
2019年高考備考——網絡時代的你,尚能自控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