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粒子物理學中那些偉大的科學成果,到底是如何被發現的

2020-12-03 天文在線

簡述:研究粒子物理學需要的一些因素及方式,粒子物理學是理論和實驗的一場舞蹈。

布朗大學的物理學教授米納克什納拉因(Meenakshi Narain)還記得:1994年冬天的時候,她還在芝加哥附近的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從事DZero實驗。(費米實驗室用四英裡圓周的萬億電子伏特加速器對撞機,每秒產生數以百萬的質子與反質子碰撞。CDF和 Dzero(D0)這兩個實驗,就是用來記錄這個碰撞來尋找新的粒子和亞原子過程的痕跡。)由於天氣寒冷,她會在工作的時候帶一個毛毯到五樓的辦公室取暖。那時候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坐在電腦前翻閱數據,尋找當時還未被發現的頂夸克。

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

幾周以來,她的團隊一直致力於破譯一些在實驗中原本未被解釋的額外背景信號。最後,他們分析得出的結論竟然與大家合作提出的最初設想相矛盾。納拉因當時還只是一名博士後研究員,所以她諮詢了自己的導師是否應該分享自己團隊的研究結果。她的導師告訴她,如果她遵循了科學的方法,並且對自己的分析結果有信心,那麼她就應該將這個結果分享出來。

納拉因說:「我準備了一整套邏輯嚴密的解釋。當我向大家展示我們研究結果的時候,我本以為會遭到一些抵制或批評,但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我記得每個人都對這個結果表示支持。」

納拉因認為,這件事情就展示了科研探索和發現的過程:用一系列設計好的科學方法去幫助我們探索我們生活的世界。

「最終,我們用科學方法進行分析探究得到的發現是正確的。雖然這個結果否定了大家原來的設想,但是我們並不會因此而產生個人矛盾。因為我們的追求是相同的,我們都想要發現新的粒子或者物理現象,或者其他任何存在但卻未被發現的事物。這才是我們的目標。」

納拉因和她的團隊利用科學方法得到的分析結果,在一個新的信號的理解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個信號,後來被證實就是難以捉摸的頂夸克的信號。

在芝加哥附近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費米實驗室的cdf探測器上,一個頂夸克和反夸克的生產和衰變。

現代的假說

「科學方法不是一夜之間發明的。」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負責研究的副校長約瑟夫·因坎代拉(Joseph Incandela)說:「在科學方法還沒有完善的時候,人們的想法和現在完全不同。他們認為,一個假說只要足夠完美,他就是真理。人們花了幾個世紀的時間才意識到,假說是需要去驗證真偽的,驗證一個假說的真偽是獲取真知的必經之路。」

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高級科學家羅伯特·卡恩(Robert Cahn)說:「對於粒子物理學家來說,科學方法並不是簡單的從假說到結論,它更像是一種探索,在這種探索中,我們儘可能精確地去測量各種物理量,從而希望能揭示一些新的東西。」

「我們建造了一個大的加速器,之後我們會對加速器中可能發現的事物提出一些猜想和假說。但這並不是說:這個假說提出來了,我們只要在理論上知道應該去驗證或者推翻他就可以了。科學方法不僅僅局限在理論上,它包括的範圍比這更大。」費米實驗室榮譽退休的著名科學家克裡斯·奎格(Chris Quigg)說。

奎格認為:科學研究更多的應該是理論學家和實驗主義者之間的持續對話。

他說:「理論學家們尤其會花大量時間提出假說,提煉觀點,或者詳細闡述某些事物的發生機制。當我們與實驗進行對話時,我們的思想將不僅僅局限在理論範圍,我們的思維方式也會得到提升和完善。」

接著他補充說道:「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科學家們的思維已經被訓練得在得到實驗結果支持之前,不會去貿然相信自己提出的假說。」

奎格說:「我們通常不太願意把自己的假說和猜想看成是真實的,因為我們被教育要把自己的想法看成是需要實驗和驗證的。能對自己的想法抱有懷疑的態度並且願意去積極探索是很正確的做法,相反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態度,你會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正確的,你覺得自己知道所有的答案,可能你就會轉而去做其他的事情。」

羅伯特·卡恩也認為具有實驗精神是很好的品質,他說:「有時我們會發現一個事物,它很像是一個偉大的發現,但是最後經過實驗證實,那並不是一個科學發現。」

2015年底,大型強子對撞機進行的兩項通用實驗的數據中出現了一些線索-----科學家們偶然發現了一個質量為質子750倍的粒子。這個線索的出現促使500多篇科學論文發表,每一篇都試圖講述數據起伏背後的故事。

世界最大粒子加速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

奎格說:「如果你為了減少時間的浪費,你會忽略所有這些線索,直到它們出現的次數達到傳統的不確定閾值---5西格瑪。」「其實只要出現的線索不是特別離譜,而且看起來可能是真的,那麼你就可以研究一下它。當然你可以把它看成一種拓展思維的訓練。」

奎格認為:在數據波動為750-GeV(吉電子伏特)的情況下,你可以做一個大膽的猜想,這樣的粒子可能存在,而且它不會與我們已知的其他事物相矛盾。他說:「這樣的猜想和假說有助於我們把它從一個不相關的觀察結果變成一個與我們已有知識都有聯繫的事物。這確實是科學理論的魅力之一,特別是對於現在粒子物理學的研究狀態來說,建立理論方面的假說十分重要。它可以使得每一次新的觀察結果都可以與我們已有知識相聯繫,包括我們以前的觀察結果。現在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足夠的觀察結果,通過這些結果建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體系可以使任何新事物在不同情況下都能解釋得通。」

在收集了更多的數據之後,物理學家們最終排除了這些2015年底的通用實驗出現的線索的真實性,理論學家們也只能轉而考慮去建立其他的的假說或者猜想。

不確定性的重要性

但有時候一個猜想或者想法卻可以促進科研進一步發展。科學家們在發表一項科學成果時,他們所做的許多工作都涉及到他們對自己科研結果的了解程度:不確定性是什麼?我們如何去量化它?

「如果說研究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等和其緊密相關領域的科學方法有什麼特徵的話,那就是我們的結果總是帶有一個誤差條,」卡恩說。「一個沒有不確定性的結果是沒有價值的。」

在粒子物理實驗中,一些不確定性來自實驗的背景,比如說納拉因的團隊發現的數據模擬了他們從頂夸克中尋找的那種信號,就來自於未被解釋的額外背景信號。這種不確定性被稱為系統不確定性,它通常是由實驗中不能完全被了解的方面引入的。

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赫裡奧·特卡伊(Helio Takai)說:「當你建造一個探測器時,你必須確保無論你將來看到什麼信號,都不能使之與背景混淆。所有的元素、傳感器和電子設備都是在這樣的想法下設計的。要做到這些,你還必須利用之前做過的所有實驗中積累的知識。」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

仔細研究系統的不確定性是消除偏差和獲得可靠結果的最佳方法。「如果你忽略並且低估了系統的不確定性,那麼你就會過分看重信號的重要性。」納拉因說。「但是如果你過分看重系統的不確定性,那麼你可能會忽略並且扼殺你發現的重要信號。所以,當你在理解問題所在時,真的是在走一條微妙的線。數據欺騙你的方式多種多樣。在你試圖探究發現數據到底是如何欺騙你的時候,這本身就構成了一門藝術,而且它真正定義了思維過程。」

物理學家還必須考慮統計不確定性,與系統不確定性不同,統計不確定性只是因為數據量太少,才會造成一些錯誤的結果。

「我們所做的每一次測量,都有可能是一次錯誤的測量,因為在我們做實驗的時候,所有的事情都是隨機發生的,」特卡伊說。「在粒子物理學中,你在做實驗時會產生很多粒子。所以很多粒子有可能會共同作用,讓它看起來像是你正在尋找的粒子。」

特卡伊說:「你可以把這個過程想像成把你的手放進一袋M&Ms巧克力豆裡,如果你最先選的幾顆M&Ms巧克力豆是棕色的,而你一開始並不知道袋子裡還有其他顏色,這時你會認為整個袋子裡都是棕色的巧克力豆。直到你拿出一顆藍色的M&M巧克力豆,你才會意識到袋子不止一種顏色的巧克力豆。」

M&Ms巧克力豆

粒子物理學家通常希望他們的測量結果至少對應5西格瑪的統計意義,這樣的測量意味著只有0.00003%的概率出現統計波動,使得觀測到的結果誤差變大甚至超額。

工作中的科學方法

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同時認真考慮統計不確定性和系統不確定性的科學方法。2012年時,大型強子對撞機(LHC) ATLAS和CMS實驗的發言人宣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正是這一科學方法應用後令人震驚的實例之一。

希格斯玻色子又被稱為「上帝粒子」

半個多世紀的理論和實驗的積澱造就了這一時刻。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實驗積累了大量關於粒子相互作用的信息,但這些相互作用只有一部分被理解,而且他們的來源似乎沒有任何聯繫。

「但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找到了一種方法,他們製作了一種簡單的單一模型,這種模型讓他們能夠很好地描述所有已知的現象。」發現希格斯粒子期間擔任CMS實驗發言人的因坎德拉說。「我們並不能保證希格斯場是否真的存在,我們只能肯定這個模型適用於我們已經做過的實驗和已經看到的一切,接下來我們需要看看是否真的有一個玻色子,如果我們可以找到玻色子,那麼希格斯場就是存在的。」

要找到玻色子的願望導致了長達一代人的努力來建造一個加速器,這個加速器可以達到產生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場中產生的一種粒子)所需的極高能量。然後科學家們還建造了兩個巨大的探測器,如果希格斯玻色子出現的話,探測器就會探測到。

建造兩個不同的探測器將使科學家們能夠對他們的工作進行兩次檢查。如果一個相同的信號出現在由兩個不同的物理學家小組進行的兩個不同的實驗中,那麼這個信號就很有可能是一個真實的信號。

「通過這件事情你可以看到科學方法的一個非常漂亮的應用,我們用科學方法證實了一些非常難以證實的事情。而且整個過程我們做得非常好,我們積攢了很多失敗的經驗,也運用了很多出色的實驗方法。」因坎德拉說。「科學方法已經深深地紮根於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中,達到了極致。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些實驗觀測中真實存在的結果或者事實時,我們都會很認真的對待他們。」

科學方法是如此根深蒂固存在於科學家的腦海中,以至於科學家們不需要經常提到這些方法的名字,但是能否很好地將科學方法實施到實驗中才是區別偉大科學家、普通科學家和三流科學家的重要依據。因坎德拉說:「要想做到很好地應用科學方法,需要不斷進行大量的檢查反思,還有對你正在做的事情有深入的了解。」

作者: Ali Sundermier

FY: 小小的兔子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新物理學」在希格斯粒子發現中開啟?
    還在去年夏天的時候,科學家捕獲到了一種新的粒子,這種粒子的特性指向他們長期以來尋找的希格斯粒子,科學家們在興高採烈之際,希望很快地開啟一扇通往新物理學的大門,創新物理學的領域和途徑,就像如日中天的「玄理論」在物理學和宇宙學中的影響一樣,然而形成大爆炸之後宇宙物質來源的基本粒子還存在諸多的疑問,就在上一周,科學家這種希望的熱情遭受冷遇。
  • 天使粒子送上,2020年科普第一課:如何進行科學質疑,收好
    科學發展到今天,沒有哪個領域像物理學這麼熱鬧,除了那些頂級刊物上發表的重磅論文給我們送上一個又一個盛宴之外,就是在大眾媒體上很多科學愛好者們的喧鬧和吵嚷,民科們動輒拳打「相對論」、腳踢「量子力學」,創建「宇宙大一統理論」,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鬧劇」。
  • 專家解讀發現「天使粒子」新成果
    7月21日,有關物理學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找到「天使粒子」的新聞,引起了物理學界的廣泛關注。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王康隆課題組和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張首晟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寇煦豐課題組等多個華人科學家團隊共同努力下,在實驗中觀測到了一維手徵馬約拉納費米子模。相關論文發表在當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上帝粒子的發現,會顛覆粒子物理學,讓粒子物理學家失業嗎?
    史蒂芬霍金可以輕易的說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會讓物理變得無趣。那麼先讓他說一下黑洞-他在研究的東西-然後我們再回來討論。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學(在一些方面來說),黑洞是天體物理學。當然,天體物理學並不相信所有東西來源於黑洞——只是愛因斯坦和他的黑洞電子。
  • 尋找萬物的本源: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到底是幹嘛的?
    這其實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問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戰,科學的進步。科學家逐漸發現,這樣的定義並不完整。我們來舉個例子,比如:銫-137在弱力的作用下,發生衰變,原子核內一個中子轉變為一個質子,並且釋放出β射線。在這個過程中,力哪只是改變了粒子的運動狀態,直接把粒子的種類都給改了。
  • 「上帝粒子」之後,科學家又發現了「天使粒子」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丹華資本創始人張首晟在北京舉辦記者招待會宣布了Majorana費米子的發現,將這種神秘粒子命名為「天使粒子」,該發現刊登於世界最權威學術期刊之一《科學雜誌》上。
  • 張首晟團隊發現天使粒子 他說真正完美的世界是量子世界
    今天物理學又迎來了一項劃時代的發現——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了正反同體的馬約拉那費米子,他們將它命名為「天使粒子」,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這一發現刊登在今天出版的世界最權威學術期刊之一《科學》雜誌上。
  • 物理學重大發現!宇宙中的恆星如何獲得能量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學家發現了為恆星「充電」的能量循環。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導,在《自然》周三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物理學家們描述了他們對中微子的發現,這證實了近一個世紀前,即上世紀30年代關於恆星能量是如何產生的理論預測。
  • 世上最偉大定理:引領物理學100年發展,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20世紀是經典物理學的終結,現代物理學的開始,提到現代物理學,大家可能想到最多的就是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這對現代物理學的雙子星,或者是波粒二象形、薛丁格的貓、海森堡測不準定理等,可是要提起現代物理學,是絕對不能少了這個偉大的定理—諾特定理,它是20世紀、21世紀物理學的指路明燈,引領了物理學 100 年的發展,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 人類最偉大的十個科學發現
    環球在線消息著名網絡科普作家塔米姆·安薩利在其近著中,提出了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10大科學發現。人類最偉大的十個科學發現一、勾股定理。在每個直角三角形中,斜邊的平方等於兩直角邊平方之和。第一個證明這一定理的是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哲學家畢達格拉斯。畢達格拉斯認為,物理世界的核心是數學。
  • 上帝粒子發現者獲諾物理學獎 公布時間幾度推遲
    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因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而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恩格勒今年81歲,希格斯84歲,兩人1964年各自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圖片來源:CFP)【環球時報駐瑞典特派記者  劉仲華  李玫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等待,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於在當地時間12時45分公布。
  • 12本關於量子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的科普書籍
    5.瑪西亞·巴圖賽克從《行星3 - 32B》發回的太陽系、銀河系及其他星球的故事獲獎的科學作家巴圖賽克將這本文集描述為「從我們的太陽系開始,在時空中向外工作,直到大爆炸——甚至更遠。」她指出,在過去30年的寫作生涯中,她描繪了許多女性,其中包括維拉·魯賓、亨麗埃塔·萊維特、比阿特麗斯·廷斯利、喬斯林·伯奈爾以及其他對宇宙學做出了重要但往往被忽視的貢獻的人,這讓她感到驚喜。6.《粒子物理學的一磚一瓦:原子和亞原子物理學解釋》,作者仍然是本博士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中的粒子和力經常被描述為「物質的積木」,所以有什麼比用實際的積木更好的方法來解釋它們呢?
  • 粒子物理學還有沒有未來?
    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粒子物理學是非常基礎的科學,兩千多年前的時候先哲們就思考世界的組成。在諾貝爾物理學獎中,粒子物理學方面的獲獎數量最多,這是一百多年來粒子物理學輝煌燦爛的證明。在上個世紀早些年,往往發現一個粒子就能得大獎。
  • 「天使粒子」發現者張首晟逝世
    (資料圖片)   2018年12月6日,華裔物理學家、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張首晟的家人發布聲明,確認張首晟於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去世。張首晟家人在訃告中稱,「在我們得到這一令人震驚的消息時,我們對大家的支持與慰問深表感謝。」  張首晟,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美國物理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祖籍江蘇高郵。
  • 他是物理學歷史上最偉大的導師,沒有之一
    如果說關於牛頓和愛因斯坦誰是物理學歷史上最偉大科學家還有爭論的話,那麼約瑟夫·約翰·湯姆森(Joseph John Thomson)是物理學歷史上最偉大的導師沒有任何爭論。約瑟夫·約翰·湯姆森(1856-1940):英國物理學家,因在實驗上發現電子獲得了190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28歲便成為劍橋大學第三任卡文迪許教授。
  • 科學發現的十個偉大瞬間排行榜
    作出科學發現是一切科學活動的直接目標,重要事實或理論的發現也是科學進步的主要標誌。這兩類發現又是互相聯繫、互相促進的。例如,19世紀末以來,電子、X射線、放射性等發現促成了原子結構和原子核理論的建立,而後者又推動了各種基本粒子的發現,為粒子物理學的誕生作好了準備。
  • 「上帝粒子」之後,物理學再迎重大突破!華人科學家找到了「天使粒子」
    1928年,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Dirac)作出驚人的預言:宇宙中每一個基本費米粒子必然有相對應的反粒子。根據愛因斯坦E=mc²的質能公式,當一個費米子遇上它的反粒子,它們會相互湮滅,從而使兩個粒子的質量消失並轉化為能量。
  • 費曼:物理學史上最偉大的魔術師
    這種美不盡然在這方寸之間,也存在於更小尺度的內部結構中。此外,一些進化過程也很有意思,比如一些花開始有了顏色,就是為了吸引昆蟲為自己授粉;這意味著昆蟲可以看到顏色。這又冒出一個問題——美學意義是否也存在於更低的形態中?這些都非常的有趣,科學知識只會為這朵花增添神秘與光環,我不懂它如何能使其減少。沒錯,這就是費曼。
  • 物理學重大突破:科學家找到「天使粒子」
    人民網北京7月21日電 (洪蔚琳、趙永新)物理學迎來重大突破: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從而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 相關論文發表在今天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偉大領袖預測,基本粒子可以繼續分解,20年後被美國科學家證實
    世界第七屆粒子物理學討論會,選擇在「太平洋明珠」夏威夷召開。在大會上,發生一幕令中國人肅然起敬的瞬間,參會人員集體起立,為毛主席的逝世默哀。錢三強先生照實回答:「這個問題正在探索中。根據現在研究的成果,質子、中子是構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所謂基本粒子,就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毛主席聽後,略加思考地說:「我看不見得。從哲學的觀點來看,物質是無限可分的。質子、中子、電子,也應該是可分的,一分為二,對立統一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