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研究粒子物理學需要的一些因素及方式,粒子物理學是理論和實驗的一場舞蹈。
布朗大學的物理學教授米納克什納拉因(Meenakshi Narain)還記得:1994年冬天的時候,她還在芝加哥附近的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從事DZero實驗。(費米實驗室用四英裡圓周的萬億電子伏特加速器對撞機,每秒產生數以百萬的質子與反質子碰撞。CDF和 Dzero(D0)這兩個實驗,就是用來記錄這個碰撞來尋找新的粒子和亞原子過程的痕跡。)由於天氣寒冷,她會在工作的時候帶一個毛毯到五樓的辦公室取暖。那時候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坐在電腦前翻閱數據,尋找當時還未被發現的頂夸克。
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
幾周以來,她的團隊一直致力於破譯一些在實驗中原本未被解釋的額外背景信號。最後,他們分析得出的結論竟然與大家合作提出的最初設想相矛盾。納拉因當時還只是一名博士後研究員,所以她諮詢了自己的導師是否應該分享自己團隊的研究結果。她的導師告訴她,如果她遵循了科學的方法,並且對自己的分析結果有信心,那麼她就應該將這個結果分享出來。
納拉因說:「我準備了一整套邏輯嚴密的解釋。當我向大家展示我們研究結果的時候,我本以為會遭到一些抵制或批評,但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我記得每個人都對這個結果表示支持。」
納拉因認為,這件事情就展示了科研探索和發現的過程:用一系列設計好的科學方法去幫助我們探索我們生活的世界。
「最終,我們用科學方法進行分析探究得到的發現是正確的。雖然這個結果否定了大家原來的設想,但是我們並不會因此而產生個人矛盾。因為我們的追求是相同的,我們都想要發現新的粒子或者物理現象,或者其他任何存在但卻未被發現的事物。這才是我們的目標。」
納拉因和她的團隊利用科學方法得到的分析結果,在一個新的信號的理解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個信號,後來被證實就是難以捉摸的頂夸克的信號。
在芝加哥附近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費米實驗室的cdf探測器上,一個頂夸克和反夸克的生產和衰變。
現代的假說
「科學方法不是一夜之間發明的。」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負責研究的副校長約瑟夫·因坎代拉(Joseph Incandela)說:「在科學方法還沒有完善的時候,人們的想法和現在完全不同。他們認為,一個假說只要足夠完美,他就是真理。人們花了幾個世紀的時間才意識到,假說是需要去驗證真偽的,驗證一個假說的真偽是獲取真知的必經之路。」
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高級科學家羅伯特·卡恩(Robert Cahn)說:「對於粒子物理學家來說,科學方法並不是簡單的從假說到結論,它更像是一種探索,在這種探索中,我們儘可能精確地去測量各種物理量,從而希望能揭示一些新的東西。」
「我們建造了一個大的加速器,之後我們會對加速器中可能發現的事物提出一些猜想和假說。但這並不是說:這個假說提出來了,我們只要在理論上知道應該去驗證或者推翻他就可以了。科學方法不僅僅局限在理論上,它包括的範圍比這更大。」費米實驗室榮譽退休的著名科學家克裡斯·奎格(Chris Quigg)說。
奎格認為:科學研究更多的應該是理論學家和實驗主義者之間的持續對話。
他說:「理論學家們尤其會花大量時間提出假說,提煉觀點,或者詳細闡述某些事物的發生機制。當我們與實驗進行對話時,我們的思想將不僅僅局限在理論範圍,我們的思維方式也會得到提升和完善。」
接著他補充說道:「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科學家們的思維已經被訓練得在得到實驗結果支持之前,不會去貿然相信自己提出的假說。」
奎格說:「我們通常不太願意把自己的假說和猜想看成是真實的,因為我們被教育要把自己的想法看成是需要實驗和驗證的。能對自己的想法抱有懷疑的態度並且願意去積極探索是很正確的做法,相反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態度,你會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正確的,你覺得自己知道所有的答案,可能你就會轉而去做其他的事情。」
羅伯特·卡恩也認為具有實驗精神是很好的品質,他說:「有時我們會發現一個事物,它很像是一個偉大的發現,但是最後經過實驗證實,那並不是一個科學發現。」
2015年底,大型強子對撞機進行的兩項通用實驗的數據中出現了一些線索-----科學家們偶然發現了一個質量為質子750倍的粒子。這個線索的出現促使500多篇科學論文發表,每一篇都試圖講述數據起伏背後的故事。
世界最大粒子加速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
奎格說:「如果你為了減少時間的浪費,你會忽略所有這些線索,直到它們出現的次數達到傳統的不確定閾值---5西格瑪。」「其實只要出現的線索不是特別離譜,而且看起來可能是真的,那麼你就可以研究一下它。當然你可以把它看成一種拓展思維的訓練。」
奎格認為:在數據波動為750-GeV(吉電子伏特)的情況下,你可以做一個大膽的猜想,這樣的粒子可能存在,而且它不會與我們已知的其他事物相矛盾。他說:「這樣的猜想和假說有助於我們把它從一個不相關的觀察結果變成一個與我們已有知識都有聯繫的事物。這確實是科學理論的魅力之一,特別是對於現在粒子物理學的研究狀態來說,建立理論方面的假說十分重要。它可以使得每一次新的觀察結果都可以與我們已有知識相聯繫,包括我們以前的觀察結果。現在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足夠的觀察結果,通過這些結果建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體系可以使任何新事物在不同情況下都能解釋得通。」
在收集了更多的數據之後,物理學家們最終排除了這些2015年底的通用實驗出現的線索的真實性,理論學家們也只能轉而考慮去建立其他的的假說或者猜想。
不確定性的重要性
但有時候一個猜想或者想法卻可以促進科研進一步發展。科學家們在發表一項科學成果時,他們所做的許多工作都涉及到他們對自己科研結果的了解程度:不確定性是什麼?我們如何去量化它?
「如果說研究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等和其緊密相關領域的科學方法有什麼特徵的話,那就是我們的結果總是帶有一個誤差條,」卡恩說。「一個沒有不確定性的結果是沒有價值的。」
在粒子物理實驗中,一些不確定性來自實驗的背景,比如說納拉因的團隊發現的數據模擬了他們從頂夸克中尋找的那種信號,就來自於未被解釋的額外背景信號。這種不確定性被稱為系統不確定性,它通常是由實驗中不能完全被了解的方面引入的。
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赫裡奧·特卡伊(Helio Takai)說:「當你建造一個探測器時,你必須確保無論你將來看到什麼信號,都不能使之與背景混淆。所有的元素、傳感器和電子設備都是在這樣的想法下設計的。要做到這些,你還必須利用之前做過的所有實驗中積累的知識。」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
仔細研究系統的不確定性是消除偏差和獲得可靠結果的最佳方法。「如果你忽略並且低估了系統的不確定性,那麼你就會過分看重信號的重要性。」納拉因說。「但是如果你過分看重系統的不確定性,那麼你可能會忽略並且扼殺你發現的重要信號。所以,當你在理解問題所在時,真的是在走一條微妙的線。數據欺騙你的方式多種多樣。在你試圖探究發現數據到底是如何欺騙你的時候,這本身就構成了一門藝術,而且它真正定義了思維過程。」
物理學家還必須考慮統計不確定性,與系統不確定性不同,統計不確定性只是因為數據量太少,才會造成一些錯誤的結果。
「我們所做的每一次測量,都有可能是一次錯誤的測量,因為在我們做實驗的時候,所有的事情都是隨機發生的,」特卡伊說。「在粒子物理學中,你在做實驗時會產生很多粒子。所以很多粒子有可能會共同作用,讓它看起來像是你正在尋找的粒子。」
特卡伊說:「你可以把這個過程想像成把你的手放進一袋M&Ms巧克力豆裡,如果你最先選的幾顆M&Ms巧克力豆是棕色的,而你一開始並不知道袋子裡還有其他顏色,這時你會認為整個袋子裡都是棕色的巧克力豆。直到你拿出一顆藍色的M&M巧克力豆,你才會意識到袋子不止一種顏色的巧克力豆。」
M&Ms巧克力豆
粒子物理學家通常希望他們的測量結果至少對應5西格瑪的統計意義,這樣的測量意味著只有0.00003%的概率出現統計波動,使得觀測到的結果誤差變大甚至超額。
工作中的科學方法
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同時認真考慮統計不確定性和系統不確定性的科學方法。2012年時,大型強子對撞機(LHC) ATLAS和CMS實驗的發言人宣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正是這一科學方法應用後令人震驚的實例之一。
希格斯玻色子又被稱為「上帝粒子」
半個多世紀的理論和實驗的積澱造就了這一時刻。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實驗積累了大量關於粒子相互作用的信息,但這些相互作用只有一部分被理解,而且他們的來源似乎沒有任何聯繫。
「但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找到了一種方法,他們製作了一種簡單的單一模型,這種模型讓他們能夠很好地描述所有已知的現象。」發現希格斯粒子期間擔任CMS實驗發言人的因坎德拉說。「我們並不能保證希格斯場是否真的存在,我們只能肯定這個模型適用於我們已經做過的實驗和已經看到的一切,接下來我們需要看看是否真的有一個玻色子,如果我們可以找到玻色子,那麼希格斯場就是存在的。」
要找到玻色子的願望導致了長達一代人的努力來建造一個加速器,這個加速器可以達到產生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場中產生的一種粒子)所需的極高能量。然後科學家們還建造了兩個巨大的探測器,如果希格斯玻色子出現的話,探測器就會探測到。
建造兩個不同的探測器將使科學家們能夠對他們的工作進行兩次檢查。如果一個相同的信號出現在由兩個不同的物理學家小組進行的兩個不同的實驗中,那麼這個信號就很有可能是一個真實的信號。
「通過這件事情你可以看到科學方法的一個非常漂亮的應用,我們用科學方法證實了一些非常難以證實的事情。而且整個過程我們做得非常好,我們積攢了很多失敗的經驗,也運用了很多出色的實驗方法。」因坎德拉說。「科學方法已經深深地紮根於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中,達到了極致。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些實驗觀測中真實存在的結果或者事實時,我們都會很認真的對待他們。」
科學方法是如此根深蒂固存在於科學家的腦海中,以至於科學家們不需要經常提到這些方法的名字,但是能否很好地將科學方法實施到實驗中才是區別偉大科學家、普通科學家和三流科學家的重要依據。因坎德拉說:「要想做到很好地應用科學方法,需要不斷進行大量的檢查反思,還有對你正在做的事情有深入的了解。」
作者: Ali Sundermier
FY: 小小的兔子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