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科普基地變身「精神高地」
——探訪國內首個網絡安全科技館
光明日報記者 蔡侗辰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夢薇
又一項填補國內空白的主題場館——網絡安全科技館前不久在河南鄭州開館。一經面世,便被確定為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的主場館、「強網杯」全國網絡安全挑戰賽的永久賽址。不到四個月,參觀人數突破6萬人,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記者走進這座神秘空間的科技館,驚奇地發現這裡不僅是科普基地,還在塑造「精神高地」;不僅在傳播科學的真知,還在傳遞精神的力量。
把「國字號」立起來
科技館因科技而生。在網絡空間科技館最大的特色就是「科技範兒」,一個個「黑科技」讓參觀者應接不暇,更讓參觀者印象深刻的是「科技範兒」裡滿滿的「中國味道」。
國內性能最強的筆跡仿寫機器人,仿真度達到99%,讓原作者真假難辨;
剛剛下線的國內首臺全國產化臺式計算機,從裡到外全是「中國造」;
獲得世界冠軍的人工智慧學習系統,讓一個現實世界的你幻化出無數個虛擬世界的你;
我國自主提出的隱私計算技術,給個人隱私加上技術防護,構建網絡安全的新格局;
…………
教育部網絡空間安全教指委副主任俞能海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道:「對於網際網路而言,我國雖然是後來者,但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實現諸多領域的自主創新。每一個創新就是一段故事,把這些飽含艱辛的故事講給公眾、講給青少年,強化責任感、使命感,讓科技自立自強的種子在青年學生中生根發芽,這才是科技館的初心和使命。」
為了讓科技館更具「中國造」的張力,建設者也是煞費苦心。他們尋遍大江南北,尋找「中國造」的歷史印記。
我國第一臺大型程控數字交換機「04機」,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爭氣機」。科技館想盡各種辦法,終於找到了塵封20年的首臺「04機」作為珍貴館藏。
更讓人提氣的是講解員的解說:「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程控交換機市場被美、日等國瓜分,形成了『七國八制』的被動局面,西方妄言『中國人根本造不出大容量程控交換機』。我國科學家牢記初心使命,堅持自主創新,僅用三年零四個月時間,就做出了比西方國家用七八年時間、耗資十多億美元研製的同類產品性能更優越的『04機』,築起了信息領域新的長城」。
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振聾發聵。
參觀者在學習科技知識的同時,更加強烈地意識到科技創新對於一個國家、社會的重要意義,更加感到身上的責任和使命。在科技館留言牆上,不同的筆跡寫出的是大家共同的心聲「為自主創新加油」「為祖國媽媽點讚」「為民族復興擔當」「愛你!中國!」……
讓「科技星」亮起來
記者採訪期間,正巧遇到鄭州中學初中一年級的100餘名學生集體參觀。同學們聚攏在「明日之前」的展項前,久久不願離去,伴隨著視頻同期聲共同朗誦「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這個「明日之前」的大型展項,是我國網絡安全領域8位院士對青少年的成長寄語。
「青春之我,明日之前,你強則國強」
「量子信息領域,有很多未解的難題,等待你們來探索」
「小時候一本千裡眼、順風耳的科普圖書,帶我走進了通信世界,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師」
「同學們,一起來,共築國家網絡安全長城」
…………
正在參觀的學生袁佳向記者說道:「當科學家是我們每個青少年的夢想,我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這麼多科技大師、科學大家,他們是我們要追的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科技館內,處處都能見到科學家的風採。有名師教授編著的已經泛黃的教材專著,有院士專家科學論述的院士手稿,有知名高校聯合編著的科普漫畫……
網絡安全科技館館長張麗向記者介紹,「我們這個館在建館之初就確立了一個目標,就是要弘揚科學家精神。廣大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走科學之路,首先要仰望星空,仰望在網絡安全領域作出貢獻的科學家。院士的一句話,能讓成長中的青少年受益終身。」
科技館不僅有院士的身影,還有許多行業高手、專業能手、競技明星的風採。
在網絡安全競技與人才培養展區,記者欣喜地看到了很多80後、90後的面孔,他們都是在國內外網絡安全大賽中湧現出來的「奇才怪才」。
在實物展櫃裡,有「強網杯」冠軍用過的戰袍、「網安高校聯賽」第一名用過的滑鼠鍵盤……
在網絡安全名人堂裡,逐一介紹歷屆國家網絡安全優秀人才、優秀教授的先進事跡;
在網絡安全戰隊人氣榜上,觀眾通過互動平臺為心中最強的戰隊點讚、加油;
在網安人才「加油站」中,觀眾可以與國內一流網絡安全競賽隊員「隔空交流」;
…………
在「科技星」的感召下,觀眾的熱情被調動起來。記者看到,「等你來挑戰」「黑客密室」等互動展項都排起了長隊,觀眾都想在這個模擬平臺上一展身手。這些展項實際上是一個虛擬的網絡訓練靶場,把漏洞、後門等網絡中的脆弱點封裝成競技空間,觀眾利用在科技館學到的知識、平時掌握的技能,真實感受網絡安全技術創新的魅力。
把「正能量」聚起來
網絡空間對公眾充滿了神秘,網絡安全更是讓大家感到「陽春白雪」。公眾到網絡安全科技館,到底想了解什麼、看到什麼、收穫什麼?
科技館的設計師張晨陽向記者介紹:「在建館論證時籌建委員會專門進行了一次兩萬餘人的社會調查,就是了解公眾希望在科技館看到什麼。調查結果至今讓人記憶猶新,公眾最集中的是3個問題:一是如何引導青少年健康上網;二是如何保護大家的切身利益;三是讓網絡空間風清氣正」。
問題就是導向。讓群眾感受網絡空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網絡空間正能量充沛,就是網絡安全科技館「接地氣」的關鍵所在。
通過趣味遊戲引導青少年健康上網。科技館專門設計了「打地鼠」「信息投籃」「網絡安全華容道」「健康上網播報屋」等10餘個展項,讓青少年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辨別網絡信息、增強防範意識、拒絕網絡沉迷。專門設置面向家長的展項,向家長介紹如何使用技術手段防止孩子過度使用網絡。增加了卡通式、趣味化呈現,將病毒、木馬用卡通形象幻化出來,用科幻電影講述出來,從而幫助青少年、觀眾更直觀地了解病毒的攻擊原理和防範措施。
網絡空間治理,需要法律的武器。為此,科技館將普法宣傳作為一個重要內容,每一個展區都能見到法律知識的普及教育。網絡安全法電子翻書系統、未成年人保護法宣教長廊、網絡安全法律法規知識問答系統、網絡安全意識測試臺、網絡空間治理重要行動播放站等一系列學法普法平臺,遍及在個人安全、政企安全、社會安全各個展區,幫助公眾知法、懂法、用法。
「『凝聚正能量、共築同心圓』,是我們網絡安全科技館體量最大的一個展項,也是我們的鎮館之魂」,在講解員的引導下,記者來到了這個由60餘塊弧形拼接屏組成的地球型展項前。屏幕上無數條海底光纜、光纖鏈路把世界接成了地球村,參觀者伸出自己的手觸摸地球圓屏的感應器,就為新空間注入一股能量,地球緩緩上升、網絡連接加快、信息有序流動、天空逐漸明朗。
「伸出你的手,貢獻一份力,從我做起,讓網絡空間成為天朗氣清的精神家園」。在網絡安全科技館的留言板上,記者見到了這樣一句話,寫出了建設者的肺腑之言,也是參觀者的心聲。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3日 08版)
[ 責編:劉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