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雜誌評選出2018年十大論文撤回事件

2020-12-08 生物谷

圖片來自Pixabay, Openclipart。

2018年12月30日/

生物谷

BIOON/---聖誕老人列禮物清單,我們也列清單,不過我們的清單通常僅針對那些沒有操守的人。《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排行榜包括一些非常狡猾的角色。這個排行版的頭號位置仍然(也許總是)屬於Yoshitaka Fujii,共有183篇文章被撤回。如今需要至少有20篇文章撤回才能剛好進入這個排行榜的前三十名。對那些想要進入前十名的人來說,41篇文章撤回是最低要求。

今年秋天,《科學家》雜誌正式啟動了它的論文撤回資料庫。它為科學家、記者以及任何對論文發表問題和學術不端行為感興趣的人以及任何想知道自己是否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引用被撤回論文的人提供資源。以下是今年的一些最熱門的論文撤回事件,排名不分先後:

1. 他們不是活力四射的二人組。印度的兩名

納米

技術研究人員因圖片造假和他們的數據存在問題,如今每人至少遭遇20多篇論文撤回。這些論文撤回讓Rashmi Madhuri(共24篇論文撤回)和Prashant Sharma(共26篇論文撤回)一起登上了《科學家》雜誌今年列出的論文撤回排行榜。

2. 2018年是CRISPR年,最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一名研究人員聲稱使用這種基因編輯技術來編輯一對雙胞胎女孩的基因組。《科學家》雜誌還觀察到2017年發表的一篇有爭議的論文被撤回,該論文據稱發現CRISPR可能給細胞帶來附帶損害。事實證明這篇論文的研究人員無法確定他們觀察到的DNA損傷是由基因編輯引起的,還是一直都存在著的,這種模糊性導致這篇論文的一些作者對這篇論文撤回提出異議。

3.故意替換血液。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員承認使用自己的血液代替將近100名患者的樣品。這名研究人員名叫Maria Cristina Miron Elqutub。她通過更換樣品獲取數據,申請了兩份資金資助,發表了兩篇論文,其中至少一篇論文已被撤回。Elqutub也因其不端行為而受到美國研究誠信辦公室(US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的制裁,包括如果她從事任何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則需要接受為期三年的監督。

4.如果不涉及一篇關於疫苗和自閉症之間存在虛假關聯的論文,那麼今年的論文撤回就不會完整。今年的入選名單:16年前發表在Lab Medicine期刊上的一篇論文,該論文依賴於1998年Andrew Wakefield在Lancet期刊上發表的一篇臭名昭著的(且已被撤回的)首次提出兒童疫苗接種可能導致自閉症的論文。此後,這篇於2002年發表在Lab Medicine期刊上的論文經常被希望讓這種不可信的觀點繼續存在的其他人引用。它的撤回可能有利於公共健康。

5.多年來,Piero Anversa一直是心臟

幹細胞

領域的世界領先人物之一。不過這種情形不再出現了。2018年,他之前所在的研究機構哈佛醫學院因對他報導的數據的有效性感到擔憂,要求期刊撤回Anversa實驗室發表的31篇論文。迄今為止,已有14篇論文被撤回。在Anversa的研究工作逐步瓦解的過程中,這些論文撤回僅是最新的,而且無疑也不會止步於此。這名傳奇人物在5年前就已開始出現問題,包括哈佛大學教學醫院和美國司法部就欺詐指控達成了1000萬美元的和解。

6. Kim Kardashian是真人秀明星、網絡達人(internet meme machine)和想出名的人,如今也是發表論文的科學家?Kardashian的名字作為第一作者出現在2018年發表在Drug Designing &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期刊上的標題為「Wanion: Refinement of Rpcs」的一篇論文(後來被撤回)上。她的共同作者包括比特幣(Bitcoin)的神秘發明者Satoshi Nakamoto和Tomáš Pluskal(如今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事實上,這篇論文是在麻省理工學院發明的論文寫作算法SciGen的幫助下完成的,是Pluskal憑藉想像力虛構的,旨在是諷刺這個期刊。這個期刊的編輯們欣然接受了這份惡作劇的手稿,並要求零修改。

7.如果寫成一本書的話,《論文撤回現場指南(The Field Guide to Retractions)》描述了一組中國材料科學家的「傑作」。今年,因存在著大量的論文發表不端行為,他們的11篇論文被撤回。這些人存在著研究發現雷同、篡改作者身份、篡改圖片、過度自我引用和其他不端行為。他們看起來似乎可能把所有的研究工作都省了下來,僅是適當地編造了他們的研究。

8.印度工程師Rupali Bhardwaj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等待Multimedia Tools and

app

lications期刊來處理她提交的論文手稿。因此當這個期刊拒絕她的文章時,她很沮喪。幾天後,她由沮喪變成憤怒。原因在於這個期刊發表了Bhardwaj撰寫的這篇文章的抄襲版本。碰巧的是,這種情形並不是第一次發生。這個期刊如今撤回了三篇論文(涉及大致相同的參與者),撤回的理由在於它們竊取了未發表的文章中的信息,而且這種竊取可能是在論文同行評審過程中進行的。

9.論文撤回通知通常就像鴨子那樣(你會明白這一點!):它們呈現出一個整齊的場景,卻掩蓋了表面下的混亂和攪動。嗯,下面的這個例子讓人很鄙視。當瑞士科學家們指責其他的研究人員剽竊他們在2018年發表在Nature Energy期刊上的一篇論文時,受指責方立即還擊,並在領英(LinkedIn)網站上發表了一系列帖子用於揭露這些指控,並對當時的情況做出了更為複雜的解釋。最終,瑞士科學家們勝出,這篇存在剽竊行為的文章被撤回。

10. Brian Wansink可能非常想要忘記2018年。作為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名食品營銷研究人員,他曾經因在份量大小(portion size)如何影響食物攝入量、孩子的飲食習慣和其他華而不實的主題上的研究而成為媒體的寵兒。但是,近年來因他的數據有效性存在問題,他的研究工作一直受到質疑。今年,在他的17篇論文被撤回後,他的大量論文發表成果被一筆勾銷。他的一篇論文甚至經歷發表、撤回、再次發表和再次撤回的過程。(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Top Retractions of 2018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雜誌評選出2019年十大論文撤回事件
    2019年12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又過了一年,又有1433篇論文(數量還在增加)撤回。《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已存在10年頭了。就像往常一樣,它報導了一個新的記錄,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還有一些離奇的事件。當然,它也報導了一些值得效仿的行為。
  • 回顧2018年度十大撤稿事件丨《科學人》雜誌評選
    其中,頭號位置仍然屬於(或許一直是)Yoshitaka Fujii,共計183篇稿件被撤回。如果你想擠進該榜單的前三十,則需要至少21篇。而對於那些不滿足於前十的學者來說,41篇是最低要求。今年秋天,「撤稿觀察」正式啟動了撤稿資料庫,旨在為科學家、雜誌編輯以及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引用了撤銷論文的學者提供查找資源。
  • 美《科學》雜誌評選出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
    (圖片來源:美國《科學》雜誌網站)新華社華盛頓12月20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學》雜誌20日公布了其評選的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單細胞基因活性分析技術當選頭號突破,有望在未來10年改變生物學和醫學研究格局。該技術使研究人員得以在單細胞水平上確定哪些基因會在胚胎早期發育時被開啟或關閉。
  • 《科學》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基因編輯嬰兒為「負面事件」
    據國外媒體報導稱,每年年底美國《科學》雜誌都會公布年度「十大科學突破」,這些突破往往預示未來幾年的發展方向。在今年的評選中,我們看到了許多在今年實現科技突破的技術、事件出現在榜單中。
  • 《科學》雜誌評出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單細胞基因活性分析技術突破拔得頭籌,成為年度頭號科學突破。 單細胞基因活性分析可讓研究人員逐個追蹤細胞發育,了解哪些基因會在胚胎早期發育時被開啟或關閉。
  • 兩院院士評選2018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於1月2日在京揭曉。
  • 2018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內附中獎名單)
    中國天氣網訊 12月28日下午,在中國氣象局2019年1月新聞發布會上,「2018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山竹』強勢登陸粵港澳大灣區」和「超強颱風『山竹』重創菲律賓」分別成為2018年度最受公眾關注的國內外天氣氣候事件。
  • 一文讀懂韓春雨事件:論文已被撤稿 系作者主動申請撤回
    [摘要]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發表論文公布NgAgo基因編輯實驗,但隨後多國實驗室表示實驗無法重複,質疑其論文真實性。8月3日,韓春雨論文已由《自然-生物技術》撤回,該期刊稱系作者主動申請撤回。2016年5月2日,韓春雨(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即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時興技CRISPR-Cas9發起了挑戰。論文發表後,在國內外引發強烈關注,甚至被部分媒體譽為「諾獎級」實驗成果。
  • Science期刊評選出2018年三大年度負面事件
    2018年12月23日/生物谷BIOON/---2018年12月21日,Science期刊評選出2018年三大年度負面事件(Breakdowns of the year),它們分別是氣候引發的災難頻發,政治行動停滯不前;巴西科學研究走下坡路;充滿倫理爭議的基因編輯嬰兒。詳情如下所示。
  • 2020年十大學術不端事件|冰川凍土|教授|文章|論文_網易訂閱
    2020年8月10日,該文章被質疑存在學術不端:文章的多處圖片與先前發表的文章高度相似。2020年9月4日,Science雜誌發表對於該文章「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重點關注。  2020年10月9日,該文章被撤回。這就意味著,該文章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 202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揭曉
    月31日,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202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長江中下遊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為歷史之最」等獲評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前赴後繼,加劇氣候異常不確定性」等獲評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 Science評選2018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及三大惡劣事件
    每年年末,Science都會邀請讀者投票評選出年度最有影響力的科學進展。今年最後一期,也就是12月20日上線的Science公布了2018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一系列技術整合使人類能夠以單個細胞為單位細緻追蹤組織和器官發育的全過程,成為讀者和Science的記者、編輯們公認的Top 1.
  • 兩院院士評選出2014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5年1月3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1次,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使公眾進一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動態,對宣傳、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新冠疫苗居科學雜誌2020十大科學突破首位【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
  • 「中國未成年人保護十大事件」評選結果公布
    人民網北京6月2日電(譚琳 ) 「六一」來臨前夕,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和全國律協未成年人保護專業委員會公布了 「中國未成年人保護十大事件」。這一結果是在對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期間發生的兒童保護事件、政策等進行系統梳理,經未成年人保護專家評選後最終確定。
  • 科技日報2018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27日,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資深科技記者共同評選出的2018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入選的2018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分別是: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中興事件引發對「卡脖子」技術高度關注;國務院部署全面加強基礎科研;人造出首個單染色體生物;科研誠信事件頻發呼喚科學精神;「超級顯微鏡」中國散裂中子源投入運行;港珠澳大橋開通,創多項工程紀錄;哺乳動物首次「雄雄生子」;基因編輯嬰兒引爭議;嫦娥四號探訪月背。
  • 蘭州大學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美國雜誌Science News評選的2019...
    繼近日榮登美國《考古學》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後,由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學術帶頭人陳發虎院士領銜、團隊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與本年度其他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一起,再次入選Science News雜誌評選的2019年年度十大新聞,排名第五。
  • 《科學家》雜誌評選出2018年10幅年度圖片
    科學家們不能用它來追蹤神經元中長長的軸突和樹突,即將細胞連接在一起的細長的刺狀突起。一種稱為Tetbow的類似技術也使用螢光蛋白,或可提供一種解決方案。Tetbow技術中產生的螢光顏色比腦彩虹技術更強烈,這允許科學家們能夠追蹤比之前更長的神經連接。
  • 《科學》盤點2018十大突破、3大崩壞事件—新聞—科學網
    當地時間12月20日,美國《科學》雜誌發布2018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 韓春雨的論文撤回了,獎勵該如何處理?
    在國內外學者幾番公開質疑其可重複性過去一年後,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關於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的論文已由《自然-生物技術》撤回。據悉,論文撤回,是韓春雨主動申請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