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迎來的「霸王級」寒潮正在席捲全國,浙江、安徽、湖南等地陸續進入「冰凍時代」,連久不見雪的成都平原也飄起了雪花。超強寒潮、最強寒潮、世紀寒潮等驚悚的冠名不斷出現在媒體上。這波寒潮真的算得上是「世紀寒潮」麼?歷史上最強的寒潮又是什麼樣?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說,僅憑現有的氣象數據,稱這輪冷空氣過程為「世紀寒潮」有些言過其實。本輪冷空氣過程在大部分地區都是「三日遊」,持續時間不長,從26日開始,中東部地區氣溫將逐漸回升,29日前後,南方地區的氣溫將恢復到正常水平。
澎湃記者查閱史料發現,從波及範圍、持續時間和「奇寒」的嚴重程度來綜合分析,真正的「世紀寒潮」可能發生在1892年底到1893年初。
1893年,地球另一面的愛迪生發明了電影視鏡並創立了「囚車」攝影棚,一場電影革命即將在全球蔓延。這年初,女政治家宋慶齡出生;年底,毛澤東出生在湖南韶山一個富農家庭。
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石定樸在其論文《我國歷史上重大寒潮特例分析》中,提到了這次「世紀寒潮」。石定樸查閱了各省整編的500年氣候史料發現,清光緒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即公元1893年1月14日—16日,中國南方普遍遭受一次強寒流侵襲,造成大範圍大雪、冰凍及低溫,危害相當嚴重。有記載冰凍波及的包括雲南、貴州、上海、四川、廣西、廣東、湖南、江蘇、浙江、福建等13個地區。
據史料記載,廣西「絮雪盈天,連降三日」,「百年以上榕樹,有被雪壓折次枯槁者」,積雪深數尺,大雪凍結如冰,為「歷來所未有」;福建「大雪平地深三尺」,「八十老翁以為不經見」;臺灣「十一月天大寒,內地金門,廈門大雪盈尺,為百年所未有,澎湖無雪,而奇寒略柏等」;四川「前後百餘年間無此異寒」;浙江德清冰凍四五尺,溫嶺「咳吐成冰,河流盡凍,花木多萎,百歲老人所未見」;江蘇、上海均謂之奇寒。
石定樸還發現,這年冬季(1892年底到1893年初)異常寒冷,除了上述寒潮外,還有多次強冷空氣影響中國,全國多個省市出現罕見的嚴冬,北方的山西、內蒙古也都記載此年「冬大雪,冰凍地裂」。
另據《清遠縣誌》和《增城縣誌》記載,光緒十八年清遠「十一月二十七日微雪,二十八、九兩日大雪,平地積至二寸餘,為百年所未見」,增城「夜寒大雨,著處凝結成冰,塊大逾尋丈,草木皆枯,牲畜多凍死」。
由於當時沒有完整的氣象數據,難以量化分析寒潮的嚴重程度。但石定樸梳理現存的上海逐日氣候數據注意到,1月14日—16日的寒潮及其前後一段時間,即1892年12月下旬至1893年1月下旬共有五次冷空氣活動,分別是:12月25日—29日;12月31日—次年1月1日;1月7日—10日;1月 11日—16日;1月26日—28日。
石定樸發現,史料記載的強寒潮日期與第四次冷空氣活動時段一致,而三、四兩次冷空氣是連續影響,累計降溫達21.4℃,不僅降溫強烈,而且使氣溫出現了極值。
當年1月16日上海的日均氣溫-9.7℃,該日最高氣溫僅-7.0℃,均為1873—1972年的100年中之最低紀錄。而1月19日的最低氣溫為-12.1℃,是100年中的極端最低值。「由此可見,這次寒潮可能是近百年,甚至近兩百年來最強的南方寒潮。」石定樸在論文中認為。
石定樸還發現,在這五次冷空氣活動之後,又出現了持續低溫,從1月中旬開始,直到3月上旬為止,上海日均氣溫的旬平均值一直為負值。這些結果和史載此年的「冬奇寒」相對應。
此外,新浪認證微博@中國氣象愛好者 也在微博中提到這次寒潮,「1893年寒潮,上海徐家匯日最高氣溫-7℃,福州大雪紛飛,平潭島積雪深厚,香港天文臺降到0℃,為寒潮之王。隨著氣候暖化,1893年寒潮的紀錄應該是不可能打破了,除非氣候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