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0℃!中國歷史上的寒潮之王是它

2020-11-24 驅動之家

2016年迎來的「霸王級」寒潮正在席捲全國,浙江、安徽、湖南等地陸續進入「冰凍時代」,連久不見雪的成都平原也飄起了雪花。超強寒潮、最強寒潮、世紀寒潮等驚悚的冠名不斷出現在媒體上。這波寒潮真的算得上是「世紀寒潮」麼?歷史上最強的寒潮又是什麼樣?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說,僅憑現有的氣象數據,稱這輪冷空氣過程為「世紀寒潮」有些言過其實。本輪冷空氣過程在大部分地區都是「三日遊」,持續時間不長,從26日開始,中東部地區氣溫將逐漸回升,29日前後,南方地區的氣溫將恢復到正常水平。

澎湃記者查閱史料發現,從波及範圍、持續時間和「奇寒」的嚴重程度來綜合分析,真正的「世紀寒潮」可能發生在1892年底到1893年初。

1893年,地球另一面的愛迪生發明了電影視鏡並創立了「囚車」攝影棚,一場電影革命即將在全球蔓延。這年初,女政治家宋慶齡出生;年底,毛澤東出生在湖南韶山一個富農家庭。

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石定樸在其論文《我國歷史上重大寒潮特例分析》中,提到了這次「世紀寒潮」。石定樸查閱了各省整編的500年氣候史料發現,清光緒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即公元1893年1月14日—16日,中國南方普遍遭受一次強寒流侵襲,造成大範圍大雪、冰凍及低溫,危害相當嚴重。有記載冰凍波及的包括雲南、貴州、上海、四川、廣西、廣東、湖南、江蘇、浙江、福建等13個地區

據史料記載,廣西「絮雪盈天,連降三日」,「百年以上榕樹,有被雪壓折次枯槁者」,積雪深數尺,大雪凍結如冰,為「歷來所未有」;福建「大雪平地深三尺」,「八十老翁以為不經見」;臺灣「十一月天大寒,內地金門,廈門大雪盈尺,為百年所未有,澎湖無雪,而奇寒略柏等」;四川「前後百餘年間無此異寒」;浙江德清冰凍四五尺,溫嶺「咳吐成冰,河流盡凍,花木多萎,百歲老人所未見」;江蘇、上海均謂之奇寒。

石定樸還發現,這年冬季(1892年底到1893年初)異常寒冷,除了上述寒潮外,還有多次強冷空氣影響中國,全國多個省市出現罕見的嚴冬,北方的山西、內蒙古也都記載此年「冬大雪,冰凍地裂」。

另據《清遠縣誌》和《增城縣誌》記載,光緒十八年清遠「十一月二十七日微雪,二十八、九兩日大雪,平地積至二寸餘,為百年所未見」,增城「夜寒大雨,著處凝結成冰,塊大逾尋丈,草木皆枯,牲畜多凍死」。

由於當時沒有完整的氣象數據,難以量化分析寒潮的嚴重程度。但石定樸梳理現存的上海逐日氣候數據注意到,1月14日—16日的寒潮及其前後一段時間,即1892年12月下旬至1893年1月下旬共有五次冷空氣活動,分別是:12月25日—29日;12月31日—次年1月1日;1月7日—10日;1月 11日—16日;1月26日—28日。

石定樸發現,史料記載的強寒潮日期與第四次冷空氣活動時段一致,而三、四兩次冷空氣是連續影響,累計降溫達21.4℃,不僅降溫強烈,而且使氣溫出現了極值。

當年1月16日上海的日均氣溫-9.7℃,該日最高氣溫僅-7.0℃,均為1873—1972年的100年中之最低紀錄。而1月19日的最低氣溫為-12.1℃,是100年中的極端最低值。「由此可見,這次寒潮可能是近百年,甚至近兩百年來最強的南方寒潮。」石定樸在論文中認為。

石定樸還發現,在這五次冷空氣活動之後,又出現了持續低溫,從1月中旬開始,直到3月上旬為止,上海日均氣溫的旬平均值一直為負值。這些結果和史載此年的「冬奇寒」相對應。

此外,新浪認證微博@中國氣象愛好者 也在微博中提到這次寒潮,「1893年寒潮,上海徐家匯日最高氣溫-7℃,福州大雪紛飛,平潭島積雪深厚,香港天文臺降到0℃,為寒潮之王。隨著氣候暖化,1893年寒潮的紀錄應該是不可能打破了,除非氣候劇變。」

相關焦點

  • 它差點成寒潮之王,讓珠三角下雪-淺析2021年1月寒潮
    剛剛過去的2021年1月寒潮(以下簡稱2021寒潮),給很多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一直強調,這場寒潮的冷源強度,實際上和歷史上的極端寒潮不相上下。為什麼這麼說?既然寒潮這麼強,為什麼南方沒感受到?本文就此問題做一粗淺的科普分析。
  • 廣州大雪,海南結冰:記寒潮之王-1893年大寒潮
    於是,典型寒潮形勢釀成。只是沒有人想到,這一次的寒潮和暖溼氣流都會如此之強,持續時間會如此之久。 一般來說,寒潮有個路徑之分,從川渝一帶南下為主的,叫西路;走湖北湖南一帶南下為主的,叫中路;東南沿海的當然是東路。但1893年寒潮不一樣,它全都要。12-13日,從四川盆地到江浙滬沿海,無不大雪紛飛,氣溫驟降,成都「大雨雪連四晝夜」,1月14日,雪後的上海徐家匯降到了-7.1度。在風雪嚴寒中,草木鳥獸成批凍死,四川廣安「榕樹盡枯」,南川「森林白鷺盡死,幾至絕種」。
  • 你知道上海歷史上出現過多少次寒潮嗎?
    通常意義上講的「寒潮」,也就是-5℃及以下的嚴寒日數,在1990年之前,上海年均為5.5天。一般出現在12月下旬至2月上旬,以1月為最多,平均2.9天。清光緒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1893年1月19日)最低氣溫為-12.1℃,為歷史最低紀錄。寒潮出現最早的初日為11月26日(1922年),最晚終日為3月17日(1895年)。
  • 上海寒潮時最低溫度曾降至零下11度,歷史上的寒潮你經歷過幾次?
    迎接2021年元旦之際,寒潮忽降上海,人們在天寒地凍中跨年。寒潮天氣的主要特點是劇烈降溫和大風,有時還伴有雨、雪和霜凍。上海歷史上出現過多少次寒潮?都有哪些特點?對生活造成了什麼影響?尤以80年代的10年間,有3年未出現嚴寒日數,氣溫明顯偏高,為上海歷史上罕見的暖冬時期。  近年來寒潮時間有推遲傾向  相關研究也表明,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中國各類寒潮的發生頻次呈減少趨勢,且強度有所減弱。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上海的氣溫同樣出現了明顯的升高趨勢。
  • 上海歷史上的寒潮有多厲害?
    國內很早就開始研究寒潮及其影響。最早可追溯至上海徐家匯觀象臺的相關記錄。圖為1936年《氣象雜誌》(第十二卷第十二期)刊載的一篇題為「中國之寒潮」的論文,作者盧鋈當年1月共有9個雪日,十二月十二日(1月29日)徐家匯最大積雪深度為29釐米,均為上海歷史之最。
  • 上海歷史上的寒潮有多厲害?一起來盤點
    2020年的跨年寒潮讓大家在一場天寒地凍中迎來了新年,以速凍模式開啟2021年。那上海歷史上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寒潮麼?裹緊羽絨服,跟著小布一起去感受那些年曾經出現的寒冷吧~  寒潮天氣的主要特點是劇烈降溫和大風,有時還伴有雨、雪和霜凍。寒潮能導致河港封凍、交通中斷、自來水管爆裂、牲畜和早春晚秋植物受凍,但另一方面,低溫也較利於農作物滅蟲安全越冬。
  • 中國多地遭遇歷史同期最低溫度 暖冬咋變寒潮?
    說好的暖冬 咋來了寒潮(美麗中國·熱點)  極地渦旋「開閘」南下,我國多地遭遇歷史同期最低溫度  核心閱讀  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最低氣溫將下降至-10℃左右,0℃線將南壓至華南中部一帶。  中央氣象臺預計,受強冷空氣影響,21日夜間至25日我國中東部地區自北向南將先後有強降溫和大風天氣,大部地區氣溫將下降6—10℃,局地降溫可達12—14℃;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最低氣溫將下降至-10℃左右,0℃線將南壓至華南中部一帶。為此,中國氣象局提前3天啟動春運氣象保障服務,發布第一期《春運氣象服務專報》。
  • 寒潮 - 寒潮-資訊-中國天氣網<
    寒潮是一種大範圍的天氣過程,在全國各地都有可能發生,可以引發霜凍、凍害等多種自然災害。寒潮是一種大型天氣過程,往往引發多種嚴重的氣象災害。由於寒潮出現的地區和季節不同,其強度和危害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帶來的災害性天氣對工農業生產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響通常都很大,對農業、牧業、交通、電力、甚至人們的健康都有比較大的影響。
  • 寒潮來了 中國變成大冰箱
    來看看,改版後的《快樂少年報》又給大家送上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吧:寒潮來了 中國變成大冰箱晚上烤串串 白天當「帆船之王」沒有觀眾的音樂會 卻響起了掌聲山頂上 有位「追風雪」2021年元旦剛過,寒潮,出發了!它來到中國的東北。
  • 上海歷史上的寒潮:百年前出現在3月中旬,近20年共63次丨睡前分享
    迎接2021年元旦之際,寒潮忽降上海,人們在天寒地凍中跨年。寒潮天氣的主要特點是劇烈降溫和大風,有時還伴有雨、雪和霜凍。上海歷史上出現過多少次寒潮?都有哪些特點?對生活造成了什麼影響?讓我們借氣象、報刊等歷史資料,梳理和盤點那些年上海出現過的寒潮。百年前的寒潮曾出現在3月中旬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 新媒:最強寒潮來襲 中國82地破低溫紀錄
    新媒稱,近20年來最強寒潮自22日來襲以後,大陸地區共82個氣象站監測到的最低溫突破歷史極值。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月26日報導,中國中央氣象臺25日早晨解除了寒潮橙色預警,中國南方地區氣溫雖然仍處於低位,但部分地區的氣溫已小幅回升。
  • 我國歷史上最強寒潮記錄 我國史上最冷寒潮是哪一年
    導語: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幾次極寒的冬天,而一般造成這樣的天氣主要與拉尼娜現象有關。而今年又是拉尼娜現象的一年的,所以大家都在預測今年是不是最冷的一年。不管怎麼樣,現在下定論還太早,切勿輕信謠言。那麼,你知道我國史上最冷寒潮是哪一年嗎?一起來看看我國歷史上最強寒潮記錄。
  • 曾是「中國淡水魚之王」的它滅絕了,正式退出歷史...
    【持續為您送上行業乾貨,愛我就把我轉】今天凌晨「白鱘滅絕」的消息衝上熱搜,長江白鱘沒能進入新的一年!2曾是「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是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古代魚類之一。「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成魚可長達七八米。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 2016霸王級寒潮是怎樣形成的?超級寒潮形成原因揭秘
    一股從西伯利亞來的大寒潮已經南下開始進入中國,並將會帶來大風、降溫、大雪和凍雨天氣。此次寒潮影響範圍波及全國,不同平常的小打小鬧,它的危害程度或將遠超以往。  直至昨晚20點,這一股寒潮的中心還在黑龍江漠河西北一點點,極其寒冷的空氣正在貝加爾湖畔蓄積。目前,這股「霸王級」寒潮正在南下,將在本周影響我國大部地區。
  • 中國金剛石歷史悠久 古人巧遇「寶石之王」(組圖)
    還有,金剛石這種高度分散、特別稀少的「礦物之王」又是如何從廣袤無垠的地球中發現的?人類尋找、勘探和利用金剛石的歷史究竟有多悠久呢……   愛動腦筋讀者的這些問題,只有「愛鑽珠寶歷史牛角尖」的中國科學院王春雲博士能回答,因為這些話題和他的研究成果——夜明珠有著密切的關係。王博士認為:金剛石在中國古代被視為「寶玉」或者「美玉」,因而也是廣義的玉的一種。
  • 超級寒潮速凍中東部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宣布,所有幼兒園、肢體傷殘兒童學校、智障兒童學校及小學明日停課。中學方面,教育局呼籲家長為學生準備足夠的禦寒衣物,學校亦考慮暫停戶外活動。圖說】雪窩煙臺猶如進入冰河世紀
  • 盤點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12個女性統治者,誰是真正的萬鳳之王?
    戰國時期秦國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公元前306年,十七歲的秦昭王繼位,其母宣太后以兒子年幼為名,開始了長達41年的攝政生涯,並由此揭開了後宮參政的先河。執政期間,宣太后以母后之尊的地位,犧牲色相與義渠王私通,然後設計將之殺害,一舉滅亡了秦國的西部大患義渠,使秦國可以一心東向,再無後顧之憂,她的功勞不遜於張儀、司馬錯攻取巴蜀。
  • 聚焦「跨年」寒潮,中央氣象臺與粵港澳氣象部門聯合會商!
    12月28日,中央氣象臺與粵港澳氣象部門聯合會商寒潮天氣。拍攝剪輯:郭曼如12月28日,中央氣象臺、廣東省氣象局、香港天文臺、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進行視頻會商,共同研判寒潮給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影響。四家單位會商意見基本一致,根據預測,此次寒潮過程是入冬以來粵港澳大灣區遭遇的最強冷空氣,將給當地帶來大範圍降溫和大風天氣。會商現場。莊白羽 攝影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方翀首先給出預報意見:「預計寒潮將於29日20時前後開始影響粵港澳大灣區,31日下午至夜間趨於結束。上述地區將出現11℃至13℃降溫,接近歷史同期極值,平均風力將達4級至6級。」
  • 「霸王級」寒潮:中國北回歸線以南地區災情嚴重
    「霸王級」寒潮橫掃中國北回歸線以南地區近一周,多地出現歷史罕見降雪、低溫、降雨,受災嚴重。  北回歸線(北緯23°26′線)橫穿中國大陸的廣西、廣東、雲南等省區。寒潮讓北回歸線以南地區的農作物、水產養殖經歷低溫的生死煎熬。  1月28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提供的信息顯示,此次寒潮天氣過程對中國北回歸線以南地區的農業產生不利影響。
  • 那些載入史冊的著名寒潮
    最近幾年,「世紀寒潮」「霸王寒潮」動輒見諸報端,似乎當今的寒潮已經遠超「前輩」,且聲勢越來越大。但實際上媒體的報導多少有些危言聳聽,和歷史上那些著名寒潮比起來,這幾年的寒潮實在不足以稱王稱霸。  作為冬季一種正常的天氣現象,關於寒潮的記載古已有之。雖然古時的寒潮沒有精準的數據記錄,但從古人記錄的寒潮影響上也能窺見其規模和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