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見物理學家大腦中的「精靈」 什麼是任意子?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光晶格中的原子自旋糾纏態示意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等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量子調控的方法,在超冷原子體系中發現了拓撲量子物態中的準粒子——任意子,並實現了任意子之間的編織交換過程。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苑震生、陳宇翱等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量子調控的方法,在超冷原子體系中發現了拓撲量子物態中的準粒子——任意子,並證實了任意子的分數統計特性,向著實現拓撲量子計算邁出了重要一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物理學》發表了該成果。

任意子編織的示意圖

  究竟什麼是任意子?為什麼它會在自然界中出現?

  自然界存在著奇異粒子

  1983年,人們在研究當時引人注目的一個宏觀量子現象——分數量子霍耳效應時,逐漸意識到這個效應中可能就存在任意子。

  愛因斯坦曾說過:「常識只是人們在18歲以前對自然形成的一種偏見。」這話很詼諧,但寓意深刻。新的物理現象的發現,就會產生一種全新的理論。新理論相對於舊理論而言,一般總是要違背某些所謂的常識,分數統計及服從分數統計的任意子理論的誕生及其發展過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量子力學中最美妙、最驚人的成就之一,就是給經典力學中毫無意義的全同粒子不可區分性原理賦予了全新的含義,真正不可區分的全同粒子之間具有強烈的相互作用」,中國科技大學陳宇翱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種相互作用通常是通過量子統計規則來實現的。一般說來,全同粒子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費米子,具有強烈的排斥作用;另一類是玻色子, 都可以凝聚到能量最低態。

  「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自然界中只存在費米和玻色兩種量子統計。但有人對此提出了疑義,認為可能存在介於玻色子和費米子之間的新的全同粒子,這種粒子一般被稱為『任意子』,它所遵循的統計規則叫分數統計」,陳宇翱說,最早指出這種新的量子統計可能存在的,是兩位挪威物理學家。在系統地研究了空間拓撲性質和全同粒子不可區分性原理後,意識到在二維空間中可能存在新的量子統計,1982年美國物理學家F·魏爾茨克提出了任意子的概念。

  隨後研究表明,任意子可以存在於某些理論模型之中,當時的任意子僅僅是寄生在少數幾個理論物理學家大腦中的精靈,甚至被認為這只是一些數學上的奇異現象,誰都沒有料想到,現實世界中居然還真的會發現這種奇異粒子存在的跡象。1983年,人們在研究當時引人注目的一個宏觀量子現象——分數量子霍耳效應時,逐漸意識到這個效應中可能就存在任意子。

  這在物理學界引起了廣泛注意,從而為任意子的理論研究注入了生機。在分數量子霍耳效應理論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的美國物理學家R.B。勞克林指出,處在費米和玻色子之間的服從1/2統計的任意子的基態可能是超導的,他的理論簡單新穎,激發了人們對任意子理論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成為理論物理研究中的一個熱點。

  「當任意子的概念提出時,它似乎違反了量子力學的基本常識,但通過分析量子力學中拓撲性質後,找到了這種粒子在二維空間存在的可能性。」陳宇翱說。

  任意子只會在二維空間出現

  二維空間的拓撲性質與現實生活中的螺旋結構有些類似。在二維空間中,兩個全同粒子交換位置,總可以分為逆時針和順時針兩個方向的繞動。這就是二維空間中為什麼會出現任意子的原因。

  既然任意子只會在二維空間出現,而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三維的,那麼現實世界中不就沒有任意子存在了嗎?

  為了解答記者提出的問題,陳宇翱教授舉了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例如女孩子編辮子,將一部分頭髮分成三股,依次由外朝裡編,每編一次就會形成一個結,連續編兩次,頭髮並不會回到原來的狀態,多編幾次就編成了一個辮子。又如,我們繞螺旋樓梯登高塔,每走一圈就上升一層,並不是回到原地,但從塔頂往下看,我們只是繞塔在原地兜圈子。」

  「二維空間的拓撲性質多少與這些具有螺旋結構的例子有些類似」,陳宇翱告訴記者,在二維空間中,兩個全同粒子交換位置,總可以分為逆時針和順時針兩個方向的繞動。而在三維空間中脫離一個特定的平面後,或者說一個有特定方向的軸線後,就不再有繞動這樣的概念。「所以,在二維空間中兩個粒子朝一個方向連續交換兩次,波函數並不一定要求回到原來的狀態,而完全可以多出一個復相因子,這時波函數的機率分布並不改變」,「不太嚴格地說,這就是二維空間中為什麼會出現任意子的原因」。

  近幾十年來,物理學家對具有低維結構的物質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現,這些固體中有許多現象和低維空間的許多性質相關,如固體中的層狀結構就具有二維空間的許多性質,這為任意子的存在提供了基礎。當1983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珀林指出,現實世界中已經發現任意子存在的論據時,連任意子理論創導者之一的F·魏爾茨克都表示驚訝不已,大有「葉公好龍」之嫌。

  「雖然現實世界是三維的,但是固體物質的豐富結構為我們尋找新的複合粒子提供了有利場所,脫離這些物質我們是不可能發現新的任意子的。」陳宇翱說。

  「窺見」任意子

  潘建偉研究團隊創造性地搭建了新的實驗系統並開發了獨特的量子調控技術,通過微波反轉原子自旋的方法,實現了任意子之間的編織交換過程。

  任意子的理論被提出後不久,物理學家就在實驗中捕捉到了它的蹤跡。但如何直接實驗觀測任意子交換時產生的拓撲相位,進而驗證其分數統計特性,一直是一個巨大的實驗挑戰。

  10多年前,潘建偉研究團隊就開始了對拓撲量子計算的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期,他們創造性地搭建了新的實驗系統並開發了獨特的量子調控技術,研發了自旋依賴的超晶格系統來囚禁和操控超冷原子,成功操控光晶格中約800個超冷原子同時產生了約200個四原子自旋糾纏態。他們首次觀測到了四體環交換相互作用,並通過微波反轉原子自旋的方法,實現了任意子之間的編織交換過程,首次在光晶格體系中直接觀測到了任意子交換產生的分數拓撲相位。

  「研究成果的實現,的確是一件令人激動的成就。」陳宇翱表示,這將為進一步研究任意子的拓撲性質提供新的實驗平臺和手段,將推動拓撲量子計算和晶格規範場量子模擬領域的研究進展。

  有學者甚至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利用拓撲材料保護量子比特並操控材料中的任意子進行量子計算。而理論研究表明,拓撲量子計算可以達到很高的容錯能力,進而激發了科學家們研製量子計算機的熱情。

  「現在我們已經發現自然界中確實存在任意子,這極大地豐富了量子理論,使我們對物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可以相信,隨著人們對具有層狀結構的物質進行深入的研究,任意子理論會具有更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其中還有許多基本問題有待去研究、去探索。」陳宇翱說。

相關焦點

  • 只聽過機器貓的任意門,中國科學家「看」到的任意子是什麼?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苑震生、陳宇翱等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量子調控的方法,在超冷原子體系中發現了拓撲量子物態中的準粒子——任意子,並證實了任意子的分數統計特性,向著實現拓撲量子計算邁出了重要一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物理學》發表了該成果。究竟什麼是任意子?為什麼它會在自然界中出現?
  • 古怪精靈任意子存在爆實錘!這次看到幹涉條紋
    撰文 | 董唯元原標題:《任意子存在再添證據,這次看到幹涉條紋!》如果說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學家心中的天外飛仙,那麼任意子(Anyon)就是凝聚態物理學家心中的古怪精靈。儘管在凝聚態物理的準粒子花園中,磁單極子、馬約拉納粒子(反粒子即為自身的粒子)等奇特的物種早已琳琅滿目,但任意子仍是其中最惹人關注的一個。任意子的身份歸類就十分特殊。物理學家們本來已經將變化萬千的粒子整齊的劃分為費米子和玻色子兩類,前者自旋為半整數,受著名的「泡利不相容原理」限制;後者自旋為整數,多個粒子可以不受限制的擠在同一量子態中。
  • 尋找了40年之後,物理學家終於找到任意子存在的確切證據
    40年前,物理學界家就預測了任意子(anyons)的存在。但知道最近,物理學家才宣布找到了任意子存在的第一個確切證據。任意子不是基本粒子,而是準粒子的一種。任意子的發現,意味著任意子作為未來量子計算機基礎的探索,前進了一大步。基本粒子都屬於兩種類型的粒子家庭——費米子和玻色子。但任意子既不屬於費米子,也不屬於玻色子。費米子(比如電子)的定義性質是費米統計,即當兩個相同的費米子切換空間位置時,它們的量子力學波函數旋轉180度。當玻色子交換位置時,它們的波函數不變。
  • 在微型粒子對撞機中尋找任意子+文小剛答疑
    總之,所有被稱為粒子的對象,都必須且只能在兩種性格中做出選擇,既不能騎牆也不能棄選。然而這種鐵律在二維世界中竟然被打破了。在系統邊界處或兩系統相連接的界面上,往往存在一些較為特殊的物理性質,這也是引發物理學家研究二維世界的最初動機。
  • 物理學家證明存在二維粒子,稱為「任意子」
    今年,物理學家為我們提供了僅在二維中出現的第三類準粒子王國的早期觀點。 物理學家對任何事情都感到興奮,這不僅是因為他們的發現證實了數十年的理論工作,而且是出於實際原因。例如:Anyons是Microsoft努力構建可運行的量子計算機的核心。 今年帶來了兩個準粒子的確鑿確認。第一次是在4月,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發表在《科學》封面上的一篇論文中。
  • 馬約拉納任意子首次在超導塊體材料中被發現
    本報北京8月19日電  (記者吳月輝)中國科學家主導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在超導塊體材料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即為馬約拉納任意子。該馬約拉納零能模純淨度高,能在相對更高的溫度下得以實現,且材料體系簡單,對構建穩定的、高容錯、可拓展的未來量子計算機的應用具有極其重要意義。
  • 物理學被改寫,科學家發現了第三類粒子——任意子!
    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發現了第三個粒子王國的首個成員——任意字。物理學家首次獲得了實驗證據,證明任意子不能被歸類進另兩個粒子王國中。它既不像費米子也不像玻色子,而處在一種中間態。
  • 科學家首次在鐵基超導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
    ,即馬約拉納任意子。   1937年,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Ettore Majorana預言了自旋為1/2的中性費米子,其反粒子是它本身,並認為是一種基本粒子。之後人們把這種神奇的粒子稱為馬約拉納費米子,並猜測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中的中微子有可能是馬約拉納費米子,但目前尚未得到實驗上的證實。馬約拉納費米子不帶電荷,理論上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是由粒子及其反粒子構成。近年來,理論研究表明在凝聚態物質中也可能存在遵守馬約拉納性質的準粒子,被稱為「固體宇宙」中的馬約拉納費米子。
  • 實驗證實任意子存在,或為費米子玻色子外另一基本粒子
    在我們生活的三維世界中,有兩類基本粒子:玻色子和費米子。但理論物理學家預測,在二維空間,還有另一種可能:任意子。現在,科學家們有了新的證據,證明任意子存在,並且它們的行為與任何已知的粒子都不一樣。任意子介於玻色子和費米子之間,不能完全相互避開或聚集。由於我們不生活在二維空間中,費夫和他的同事們在二維材料中尋找任意子。在那裡,任何一個粒子都可以表現為「準粒子」,即固體材料中行為類似於粒子的擾動。
  • 新粒子「任意子」的發現呈現出一個新的粒子世界,物理學的裡程碑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物理學家發現了第一個實驗證據,證明這些粒子不屬於任何一個王國。」我們有玻色子和費米子,現在我們有了第三個王國,」諾貝爾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弗蘭克·維爾切克說。「這絕對是一個裡程碑。」
  • 科學家首次在超導塊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北京8月17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科學家領導的一支研究團隊首次在超導塊體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任意子,即馬約拉納零能模,對於未來構建高度穩定的量子計算機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首次在超導塊體材料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 對未來量子計算機...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丁洪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在超導塊體材料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即馬約拉納任意子。該馬約拉納零能模純淨度高,能在相對更高的溫度下實現,且材料體系簡單,對研究和構建高度穩定、高容錯的量子計算機具有極其重要意義。這項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17日由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
  • 如果你覺得自己智商一般,就別看這篇任意子文章了,真不想打擊你
    老李的譯文任意子——可以存在於某些二維材料中的類粒子集體激發——傾向於聚集在一個二維導體中。法國巴黎的物理學實驗室(ENS)和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中心(C2N)的物理學家,已經觀察到了任意子的這種行為。這種行為與電子完全不同,對基礎物理的發展和基於這些奇特準粒子的器件都非常重要。
  • 第三類量子——任意子
    在微觀尺度中的量子粒子,擁有與宏觀物體迥然不同的奇妙特性。在量子力學的教科書中,量子粒子被分為費米子和玻色子兩類。其中費米子遵從大家所熟悉的泡利不相容原理,即兩個費米子不能同時處於相同的量子態上;而玻色子則相反,它們可以匯集在相同的量子態中。
  • 被隔離的牛頓被蘋果砸,被隔離的物理學家幹了啥?
    它們被稱為暗物質和暗能量,掩蓋在一層神秘面紗中。面紗背後,便是未知的新物理了。直至今天,也沒有一個物理學家敢斷言我們對宇宙的物理知識接近於完成。相反,每個新的發現似乎都打開了一個更大的物理問題潘多拉魔盒,比如:什麼是暗物質、暗能量;為什麼會有時間軸;平行宇宙存在嗎;為什麼物質比反物質多;混亂之中存在有序嗎;黑洞中發生了什麼;宇宙的命運會是怎樣……只要這些謎團沒有解開,物理學的工作就遠遠沒有結束,而這些答案也是我們希望未來能夠解答的。新年伊始,我們一起看看2020年物理學有哪些突破。
  • 是非凡大腦讓愛因斯坦成為物理學家,還是物理改變了他的大腦?
    在他死後,一些研究人員希望通過研究他的大腦來解開他的成功之謎。然而,愛因斯坦大腦研究的一些結果已經被披露,並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一個結論是愛因斯坦的大腦與普通人有很大的不同,這使他成為一個科學天才。另一個結論是愛因斯坦的大腦和普通人沒有什麼不同。他在科學上的成就,不是因為他的大腦有別於普通人,而是有很多原因,比如勤奮和後天努力。
  • 量子世界,比預想中的更奇特
    研究人員認為,幹涉圖樣中的躍遷證實了任意子的存在。2020年以來,證實任意子存在的證據不斷湧現。在此之前,物理學家將已知粒子分為了兩類:費米子和玻色子。電子屬於費米子,而構成光和無線電波的光子屬於玻色子。費米子和玻色子的重要區別在於,當粒子相互環繞時,反應方式是不同的。任意子的反應更加奇特,它好像是帶分數電荷的。更有趣的是,當它們相互纏繞時,會產生非凡的相變,這會賦予任意子關於相互作用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