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悠悠做決定的那個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2021-01-20 虎嗅APP


一項新技術,比如電動汽車,進入市場時,消費者會決定他們是否要使用這個新產品。根據接受創新的傾向,可以將消費者分為「早期採用者」和「落後者」兩類。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 Bhargav Karamched 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最新論文,針對該現象提出了一個網絡模型。該模型發現,落後者可以幫助整個群體做出更有益的決定,而不會延緩決策過程。該研究為影響群體智慧的因素,給出了新的洞見。


一、基於隨機遊走的群體決策的缺陷


在過去的幾年裡,統計物理學已經幫助研究人員開發了社會物理學模型,來描述由相互作用因子構成的複雜系統。例如,有些模型揭示了人類社會觀點的動力學,以及語言和方言的演變。


所有這些模型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是隨機遊走——一系列隨機步驟產生的路徑。例如當探員搜集信息時,可以上下移動。這意味著以前的模型儘管已經研究了決策的不同影響,但是通常忽略了個人在決定自己的想法時是如何考慮他人的決定的。


在一個富裕且環保意識強的社會裡,對新產品的接受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促使大多數人支持一個能夠最大化社會效益的決定,例如採用電動汽車。然而,個人的決定是不可預測的:它們可能取決於特定的這一天的心情。


因此,是否使用新產品,遵循一種「有偏見的」隨機遊走:當朝著承擔社會責任的結果演變時,並不會朝著結果直線前進,而是沿著它的方向波動。決定這個隨機過程是否及何時達到某個臨界點——即觸發購買電動汽車的決定——就是所謂隨機過程中的首次到達問題。


傳統的社會物理學處理決策過程,是通過描述信念的演變規則來實現的。其來源於擬合經驗數據或訴諸來自經驗的原則。這些方法成功地再現了集體決策的一些特徵,但不能解釋與這些進程相關的許多心理機制。


二、基於貝葉斯的決策模型


Karamched 和他的同事建立了一個以貝葉斯統計為基礎的模型,來描述一小群人的決策如何能夠向其他尚未決定的人提供信息。貝葉斯統計是一個數學框架,通常應用於事件發生的概率取決於先前的信念或與事件相關知識的過程。有證據表明,人類的推理和決策過程可以被模擬為貝葉斯推斷,這反過來又促進了模擬人類大腦認知功能的人工智慧算法發展。


Karamched 的這項研究證明,私人信息的積累相當於一種隨機遊走,由一種持續的力量驅動著每個人的偏好朝著大多數人喜歡的結果方向移動。


論文題目:

Heterogeneity Improves Speed and Accuracy in Social Networks


論文地址: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5.218302


群體決策模型,紅色為早期採用者,Ta 逐漸說服藍色的未決定者,而綠色為落後者


在其模型中,一個主體在信念足夠強的情況下做出決定:如果偏好達到一個閾值 +θ,主體會做出有利的選擇;如果達到 -θ,主體會選擇不那麼有利的結果。θ 的值取決於不同的個性:對於早期採用者來說,θ 的值很小,對於落後者來說,θ 的值很大。


最初,所有的主體都還沒有決定,偏好服從隨機分布。由於一些主體的個別研究,偏好的分布將慢慢向有利的決定傾斜。而只要有一個人做出決定,其他人就會看到這個決定,並且受到影響。


在研究者的模型中,觀察者通過調整決策者的閾值來做出反應。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取決於人口是同質的還是異質的。


三、同質和異質,如何影響群體決策


對於一個同質化的社會,如果第一個決策者選擇了有利的選擇,那麼他將說服任何一個滿足決策閾值的人做出同樣的決定。由於傾向於有利的決定,稍微過半的人屬於這一類,這將說服其餘的人「第一個決定是一個好的決定」。


另一方面,如果第一個決策是不利的,那麼具有對社會不利偏好的人會跟隨領導者,但這些人不會達到總人口的一半。在此基礎上,尚未決定的人可以推斷出第一個決策是不利的,並選擇相反的那一個。儘管最初的決定很糟糕,但是最終多數人仍會做出最有利的選擇。


如果社會被分成早期採用者和落後者,決策動力學將是不同的,如下圖所示。在這個模型中,當早期使用者做出決定時,落後者會根據早期使用者的閾值,大幅縮小自己的決策閾值。


決策閾值更低的人,在最初的浪潮後,就會效仿早期採用者


假設在一群尚未決定的人中,早期採用者做出了一個糟糕的決定。看到這個決定,一組早期採用者也跟著做,但是決策閾值稍大一些的早期採用者選擇了最有益的解決方案。在觀察了早期採用者的決策之後,落後者做出了決定,導致很大一部分人糾正了最初那個糟糕的決定。


早期採用者(紅色)和落後者(藍色)組成的社會如何做出集體決策


換句話說,落後者認識到一個早期採用者的決定是草率和不可靠的,並給予較小的權重。因此只有早期採用者會受到第一個決定的強烈影響。而落後者只在有足夠數量的早期採用者跟隨第一個決定者時,才會做出反應。然後更小的探索團體將形成,嘗試更多可能的決定,並提供反饋,落後者可以據此決定是否跟隨。


四、總結


該模型表明了落後者的懷疑態度,是如何通過基於更可靠的數據做出集體決策,從而促進更大的利益。即使最初的決策很糟糕,佔更大比例的落後者最終會做出有利的選擇。


儘管如此,早期採用者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他們草率的決定,就沒有信息可供落後者利用。此外,早期採用者決策的速度加快了集體決策的速度,這遠比讓落後者單獨通過緩慢的個人研究過程積累信息快得多。研究人員發現,對於不同的人口情況,各自存在最佳的採用者-落後者比例,使決策結果最大化。


設計實驗或觀察來測試異質群體是否在現實世界中做出群體利益的決定是很有趣的,正如新模型所預測的那樣。懸而未決的問題是一個關鍵的模型假設是否合理:人們是否真的能夠將較低的權重分配給早期採用者的第一個有風險決定?


公共衛生運動的經驗表明,情況可能是這樣的:與早期採用者相比,鎖定落後者通常被證明更為有效。然而由於前者其創新性,往往被社會投入了過多關注,而忽視了鎖定落後者的影響。目前,廣泛採用健康措施和行為改變是至關重要的,來自 Karamched 的模型,或許可以幫助公共衛生活動人士確定應該以誰為目標、最有效地傳播他們的信息。




相關焦點

  • 「大智若愚,大愚若智」:真正的聰明人,會遠離這些人
    想想我們身邊,那些真正的聰明人往往都符合這四個字,看起來簡單容易相處,似乎也沒有什麼心機,更加不會在生活中處處計較。當所有人都認為他們笨、他們傻的時候,其實他們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聰明人,從來不會說自己聰明,他們更願意用自己「又笨又傻」的方式,面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考驗。
  • 真正的聰明人,往往很少交朋友
    真正的聰明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他們往往很少交朋友,而是默默提升自己,強大自己。朋友在真不在多,真正的聰明人,往往很少交朋友。交到一個真心的朋友,勝過一群虛偽的朋友。真正的聰明人,往往很少去交朋友。人活著,圈子不要太大,容得下自己和一部分人就好;朋友不在於多少,真誠就好。真正的朋友既能雪中送炭,也能錦上添花。你有幾個真心朋友?
  • 一個真正的聰明人,身上都有這4種特點,你有說明你也是聰明人
    無論是在職場中還是在生活中,很多人發現,那些平時看起來很聰明的人,都未必是真正聰明的人。而那些看起來很普通,甚至有些呆的人,往往才是最厲害最聰明的人。正所謂「悶聲發大財」,真正的聰明人往往是低調的,不容易被發現的。一般來說,一個人聰明人身上都有這4種特點,如果你也有的話,說明你也是聰明人。
  • 真正的聰明人,都有這四個特徵
    作為一個真正聰明人,我覺得,他們和人接觸的時候,應該給人一種安心,愉悅,不給人家帶來壓力的感覺。否則,智商再高,卻成為他人厭惡的對象,這樣的人,算不上啥聰明,頂多算個聰明過頭的人,是一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人,這樣的人,不是真正的聰明,只是一個笑料而已。那麼,一個真正的聰明人,究竟有哪些特徵呢?
  • 聰明人是怎麼樣思考的
    心理學家馬克斯威爾-馬爾茨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所有人都是為成功而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的,但是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沒有,那是因為每個人的思考方法不同。」每個人,從出生到生命終止,大腦都在不斷地學習。人腦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系統,它能在百分之一秒內接收一個人臉的視覺映象。託尼-布贊指出:「你的大腦就像一個沉睡的巨人......其複雜和美麗程度在世間萬物中無與倫比。而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想成為聰明人,都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人們也時常羨慕那些考上知名學府的學子,認為凡是能考上知名大學,如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人肯定都是聰明人。
  • 聰明人往往都會有的3大特徵,常人都有,但很少人做得到
    或許你和聰明人相隔不遠,可能僅僅只是少了這三種特徵而已,其實人人都有,但就是很少有人做得到,人人都有習慣,但聰明人會有自己的良好習慣,每個人都能學習,聰明人往往會知道如何學習,每個人都有思維能力,聰明者會有自己的獨立思維能力,這三大聰明人特徵你中了幾條?
  • 真正的聰明人擁有這四點特徵,你都有嗎?
    每個人都想做一個聰明的人,到底什麼才是聰明的人啊?通常情況,真正的聰明人都擁有下面四個特徵,這些特徵你都具有嗎?大家不妨把這篇文章看完,對照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一個真正的聰明人。【1】應而不明,明而不斷。
  • 美人心計(一):真正的聰明人,都會裝傻
    明明十分狡猾,卻讓人看著像個老實木訥的小孩子。正是因為她知道如何裝傻,才成為盛家三姐妹裡面最優秀的那一個。裝傻,是為了隱藏鋒芒明蘭投壺、馬球樣樣精通,卻隱而不發,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表現出來。正是這種隱忍,讓她能夠在盛家三個姐妹的明爭暗鬥中,生存下來。新人進職場,也要學習明蘭這一點,隱藏自我。
  • 有一種人看似「糊塗」,實際上是「大智若愚」的聰明人
    我一直不知道具體怎麼回事,直到上周她們再次鬧翻,她給我看了她們的聊天記錄,我才知道她的那位朋友有多聰明。如果從人品層面來講,她那個朋友確實不怎麼樣,不僅是小Y,其他人也說過她人品不好,勸小Y不要跟她走得太近,說她總是做損人利己的事。小Y每次跟她鬧翻,也都是因為她損人利己,每次都把她罵得狗血淋頭。
  • 聰明人的思維方式和普通人有哪些區別?
    普通人的平凡各不同,而聰明人的共性卻極為相似。一、聰明人,用腦子做決定著名股神巴菲特說過,「在別人投資的地方去投資,是賺不到錢的,只有投資別人沒有意識到的領域才有機會」,這就是著名的巴菲特定律。可是話雖如此,真正做到卻很難。
  • 真正聰明的人,都喜歡做這三種「傻」事
    卷首 老子曾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這兩句話很有哲理,意思就是說,真正聰明的人往往都在外表看起來有些愚笨,真正靈巧之人表象看起來有笨拙。善於藏拙才是有大智慧之人必備的入世功底。
  • 從愛因斯坦到馬雲,真正的聰明人有這四個特徵
    >很多時候,真正聰明的人看起來與別人格格不入: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謀生的時候,他卻在憂國憂民;別人都在思考賺快錢的時候,他卻做起了平臺類生意;大家都在考慮利潤,他卻開始降價。如果有這些言行和想法,這個人就是真的聰明人,他已經提前看到了未來的趨勢,並開始動手做起來。
  • 真正的聰明人,往往都有兩種反常特徵,快來看看你有沒有?
    自古以來聰明人有很多,以至於有些人聰明得都讓人驚嘆。比如《三國演義》中,那位有過目不忘本領的張松,氣得曹操都燒掉了自己的兵書。還有楊修,曹操只在盒子上,寫了「一盒酥」三個字,他就能猜出啥意思。
  • 真正的職場聰明人有這6個特徵,你中了幾條?
    善於傾聽聰明的人善於傾聽,而不是傾訴。在聽的過程中,他們可以從別人身上吸取教訓,在以後的工作中,會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並提醒自己要謹慎。精通「中庸之道」他們不會過於耀眼,招致小人;也不會過於平庸,讓老闆注意不到他們。兩者之間的處理非常巧妙。
  • 聰明人做出的錯誤決定
    貪慾使所有人喪失了理智,瘋狂地追逐投機。但很快,英國國會在通過《泡沫法案》以後,南海股價一落千丈,直至跌到年底的124英鎊——泡沫就此破滅。在這場股災中,有一個人損失慘重,那就是大科學家牛頓。據報導,牛頓大約損失了2萬英鎊,這在當時算得上是一筆巨款。牛頓因此發出感慨:「我可以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計算不出人們內心的瘋狂」。
  • 心理學家:真正的聰明人擁有這五點特徵,你都具有嗎?
    真正聰明人具有的六點特徵,你都具有嗎?一、懂得傾聽在生活中許多人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都會在你耳邊抱怨,一般人都會用言語去安慰別人,而聰明的人都會選擇做個傾聽者。能夠自己控制情緒的人是「可怕」的三、積極面對生活許多人為了一些生活上的小麻煩造成的困擾,讓他們久久不能平復內心焦慮感。聰明的人也是人,只不過他們可以很有效、快速地從消極情緒中走出來四、為人低調、不誇大真正擁有自信、真才實學的聰明人是不會通過炫耀、誇大的方式滿足自己內心的虛榮。
  • 心理學家:真正的聰明人都擁有這六點特徵,你具有嗎?
    在社會中與人交往,我們更願意與一些「聰明人」打交道,因為他們能夠與自己進行很好的溝通,不會輕易曲解自己的意思,並且能夠很好的察覺到他人的想法,做出合理的行為。並且他們頭腦靈活,思維活躍,能夠很好的意識到問題所在,可以及時的做出調整。但是要是遇到一些頭腦不靈光的人,那你就不那麼幸運了,他們可能會使任何事情都變得糟糕。
  • 看了《天道》才明白:聰明人會一敗塗地,多半是不懂這兩點
    電視劇《天道》裡有很多聰明人,比如葉曉明還有林雨峰,聰明到作繭自縛,自己挖坑自己跳。一般來說,聰明的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勝出,但事實上,許多人因為太聰明而失敗。有句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個人意思。由此可見,做人光有聰明是不夠的,還有記住兩個規則,人生才能少走彎路。
  • 聰明人的特徵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智力水平,這裡列舉了13項聰明人的特徵,來看看自己可以滿足其中幾項?最聰明的人能承認自己不熟悉某一概念。正如吉姆•維納所寫,聰明人「並不畏懼說『我不懂』。如果他們不知道,他們可以學習」。
  • 真正的聰明人,在2件事上都懂得收斂,是做人低調和情商高的表現
    真正的聰明人,在以下這2件事上都懂得收斂,絕不會太過分,是做人低調和情商高的表現,你會嗎? 第1件事:懂得收斂起自己的過分行為 行為上趾高氣揚、放浪不羈,歷來是做人的大忌。而懂得低調做人的聰明人,則一定會收斂好自己的行為,絕不會太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