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Quasi Vivo流動培養系統+多孔支架培養含血管的3D心臟組織

2021-01-11 澤平科技

——Quasi Vivo QV500流動培養和高度多孔的生物相容性明膠支架聯合,獲得健康心肌結構和功能的生物替代物

在再生醫學領域,怎樣培養出含血管的組織,是未來應用能否成功的關鍵之一。

早期的臨床試驗採用生長因子或細胞注射的方法來修補損傷的心臟,但由於注射細胞造成的炎症反應和局部缺血會在體內造成低氧環境,使得注射的細胞定植率低而死亡率高,不能有效地修復損傷的心臟功能。

QV500流動培養系統為接種在明膠支架上的人間充質幹細胞(hMSCs)和人心肌祖細胞(hCMPC)提供充足的氧氣,促進細胞和營養物質向支架核心內擴散,並能快速有效地排除組織內的代謝廢物,促進血管生成,從而形成由血管樣和心臟樣細胞組成的組織結構密集的適於體內移植的原組織。(Pagliari S, et al. A multistep procedure to prepare pre-vascularized cardiac tissue constructs using adult stem cells, dynamic cell cultures, and porous scaffolds.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2014; 5: 210)

圖1. Quasi-Vivo流動培養系統 (QV500型)的蠕動泵將培養基從儲液瓶泵到兩個串聯的培養腔室內,並能保持恆定流速(200μl/min),保證多孔明膠支架內層的培養基流動。

圖2. 構建含血管的3D心臟的實驗方案示意圖。明膠多孔支架(Gelatin scaffold)被浸入稀釋的Matrigel中,然後轉移至內皮分化培養基(EDM)中。之後將人間充質幹細胞(hMSCs)接種在支架上,使人間充質幹細胞定殖在支架培養上並向內皮進行分化,96小時後,將在聚苯乙烯細胞培養板用心臟分化培養基(CDM)預先定型2周的心臟TNT-GFP人心肌祖細胞接種於血管化的支架上,用QV500流動培養系統在心臟分化培養基中培養7天。

圖3. 採用圖2的實驗方案,對用QV500培養一周後的共培養結構進行檢測,發現在支架上有大量細胞定殖。

圖4. QV500流動培養條件下(DYNAMIC)支架內部浸潤了大量的血管樣細胞(紅色)和人心肌前體細胞(hCMPC)衍生的心肌細胞(綠色),而靜態培養條件下(STATIC),細胞大部分分布在支架表面。

圖5. 免疫組化結果顯示通過QV500動態培養可以促進心肌樣細胞(GFP,綠色)和內皮樣細胞(VCAM-1陽性細胞,紅色)向支架內部浸潤。

圖6. (A) 切片顯示QV500流動培養的內皮樣細胞(VCAM-1陽性細胞,紅色)排列成孔狀,形成管狀結構,並與心肌樣細胞(GFP,綠色)接觸。(B)QV500流動培養條件下,支架內廣泛的細胞分布導致形成密集組裝的多細胞組織,該組織衍生自所用的人間充質幹細胞(hMSCs)和人心肌前體細胞(hCMPC)。

總結:在本文中使用的QV500流動培養系統,能增強氧氣與營養物質的運輸,進而增強工程化心血管組織的活性和功能。

與眾不同的Quasi Vivo流動培養系統,讓日、美、英、法、瑞士、瑞典等全球70多個研究機構獲得了更強大的細胞培養工具,在包括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肝臟、腎臟、腸道、腦組織類器官,以及糖尿病的研究上更進一步。

相關焦點

  • 用Quasi Vivo流動培養系統,實現組成血腦屏障的三種細胞共培養
    而Quasi Vivo流動培養系統可為體外培養這三種細胞提供在不形成屏障的情況下維持細胞間通訊的最佳培養環境。Quasi Vivo流動培養系統為未來研究不同類型的血腦屏障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和細胞毒性試驗中的特殊作用提供一個有價值的工具。(Miranda-Azpiazu P, et al.
  • QuasiVivo流動共培養細胞,研究糖尿病中葡萄糖-脂肪酸crosstalk
    以QV500流動細胞培養為基礎建立的三維脂肪組織+內皮細胞+肝細胞(AT+EC+HEP)流動培養法通過培養基的流動經串聯培養室連接起來,以模擬血液連接身體中的不同組織或器官。此流動培養模型通過為細胞及時補充營養物質、增加供氧量,並且還能為細胞提供由培養基的流動和細胞的crosstalk產生的間質樣剪切應力來維持高的細胞活力,在體外系統地重建內源代謝,是研究不同位置的許多關鍵器官的具體功能和如何通過器官之間的相互作用來維持全身能量平衡的有力工具。(Iori, E., et al.
  • Quasi Vivo流動培養提高肝細胞基因表達,細胞原代培養技術
    而Quasi Vivo流動培養系統可為肝臟細胞提供模擬血流的剪切應力培養環境,能顯著提高基因的表達。(Vinci B, et al. Modular bioreactor for primary human hepatocyte culture: medium flow stimulates expression and activity of detoxification genes.
  • ACS子刊:利用碳納米管支架培養人胚胎幹細胞
    2016年10月2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薩裡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不依賴於人細胞或動物細胞的人胚胎幹細胞培養新方法。傳統上,這些幹細胞是在來自動物的蛋白輔助下進行培養的,這就使得它們不能用於人體治療。在其他人細胞上培養這些幹細胞也會產生被可能傳播疾病到患者身上的致病體汙染的風險。
  • 脂肪源性基質/幹細胞穩定具有內皮網絡的收縮心臟組織模型
    :脂肪源性基質/幹細胞穩定具有內皮網絡的收縮心臟組織模型DOI:10.1038/s41598-020-65064-3心肌組織工程策略具有在心肌梗塞後再生功能性心肌的潛力。在這項研究中,利用不同硬度(50.0±11.2 kPa和90.0±16.4 kPa)的新型電紡纖維蛋白微纖維片材來設計血管化心臟組織的仿生模型。
  • 基於3D列印和電解的凝膠鑄造多孔鉭支架
    此外,多孔鉭具有低彈性模量、高表面摩擦性能和良好的骨整合性能。多孔鉭的製備多種多樣。傳統的方法如空間保持器法、化學氣相沉積法、先進的增材製造技術如雷射工程淨成型工藝(LENS)、選擇性雷射熔煉(SLM)等。該技術會在燒結過程中產生封閉的氣孔和有機殘留物。
  • 兩性離子水凝膠培養人造血幹細胞
    兩性離子水凝膠培養人造血幹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9 10:50:24 美國華盛頓大學Colleen Delaney和Shaoyi Jiang等研究人員合作研發了可用於擴增原代人造血幹細胞的兩性水凝膠
  • 中國科學家研發出肌肉乾細胞培養肉
    新華網南京11月22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從南京農業大學了解到,近日該校周光宏教授團隊用動物幹細胞生產出肌肉乾細胞培養肉。該團隊使用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經過前後20天的培養,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
  • 我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麵世
    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日宣布,該校周光宏教授團隊生產出我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他們使用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經過20天的培養,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據了解,培養肉是指用動物肌肉乾細胞培養、生產的可食用肉類。
  • 奧地利科學家成功培養心臟模型,為心臟病研究提供了極好的平臺
    在過去的十年中,類器官培養領域已經極大地促進了生物醫學研究的速度,例如腸道、肺組織、大腦、眼睛、胰島、肝臟以及皮膚等組織類器官培養。而心臟是最後一個缺少這種組織自組裝模型的器官,也是最難攻克的器官【1-2】。儘管利用組織工程學的方法已經成功構建了人工心臟組織【3-4】。
  • 含鎂多孔支架材料的體外抗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
    不同種類的快速成型系統因所用成形材料不同,成形原理和系統特點也各有不同,但基本原理都是「分層製造,逐層疊加」。方法:應用低溫快速成型技術製備聚乳酸/β-磷酸三鈣/鎂多孔支架材料,其中β-磷酸三鈣與鎂的質量比分別為2∶1和1∶2,分別設為PTM(2∶1)組、PTM(1∶2)組;同時應用低溫快速成型技術製備聚乳酸與聚乳酸/β-磷酸三鈣多孔支架材料,分別設為P組、PT組。
  • 用於三維細胞培養蓬鬆深度互連的羥基磷灰石纖維支架
    三維支架生物材料:含有多孔結構,可以為細胞提供豐富的分布空間並有利於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輸送;三維生物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模擬了細胞外基質的拓撲結構和生物功能,從而誘導骨的修復和再生。背景:目前生物支架材料緻密的微觀結構和局限細胞生長微環境是限制其在骨組織修復應用上的兩大難點。
  • 康寧生命科學:3D細胞培養和2D細胞培養的區別
    3D(三維)培養細胞是目前非常火的細胞培養方式,可以彌補很多傳統2D細胞培養的局限。康寧生命科學旗下的Matrigel等細胞基質、Transwell細胞小室和全新超低附件表面的3D球型微孔板是適用於3D細胞培養的有效工具。多年來,無數用戶使用這些產品取得卓越研究成就。
  • Nature Biotechnology:促進幹細胞生長並抑制分化新培養基
    以色列耶路撒冷哈達薩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一種新的幹細胞培養基,能讓幹細胞在更長時間內不分化。這項研究是由哈達薩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中心的主管Benjamin  Reubinoff領導的,發表在近期的Nature Biotechnology上。作者們相信這項技術將對臨床應用所需的大量hESC特別有用。為了保持hESC存活且具有多能性,研究人員通常在滋養層細胞(也就是一層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上培養,或者在微載體上成簇培養。
  • Stem Cells Trans Med:利用脂肪幹細胞更快地培養高質量骨組織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學家們純化出在脂肪組織中發現的一小部分幹細胞,並利用它們製造出骨組織,並且形成的骨組織比利用傳統方法培養出的骨組織要更快速而且質量更高。這一發現可能有朝一日消除人們對令人痛苦的骨組織移植的需求。2012年6月11日,相關研究論文在線發表在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
  • 植物與動物「跨界」合作,菠菜葉脈上生長心臟組織
    以前,研究人員只能在實驗室做一些小的組織培養,他們試圖做出骨骼甚至器官等一些大組織培養,這樣就可以植入人體來治療某些疾病和創傷,但面臨著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建立組織血液系統,使組織裡面能長出血管。這個過程後留下了葉子的脈管系統。伍斯特理工學院(WPI)的研究人員能夠在這種脫細胞的葉子上培養人心臟細胞。該團隊在剝離植物細胞的菠菜葉脈上培養人心臟細胞。他們通過菠菜脈管系統得到類似於人類血細胞的流體和微球,並且他們把菠菜的葉脈與人類的血管細胞聯繫起來。這些研究開啟了使用多個菠菜葉脈形成健康心肌層來治療一部分心臟病患者的大門。
  • Nature Food | 培養肉的科學、可持續性和監管挑戰
    利用幹細胞繁殖和形成骨骼肌和脂肪組織的潛力可以大大減少生產肉類所需的牲畜數量。人造培養肉的優勢大致可分為三類:可持續性、動物福利和公共健康。 就溫室氣體排放、水消耗和土地利用而言,預計培養肉比傳統肉的效率高得多。然而,培養肉的生產可能需要更多的能源,因此一些環境效益取決於向清潔能源的過渡。
  • 菠菜可以用來做心臟組織?
    為了解決捐助器官長期的短缺問題,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在實驗室裡培養各種組織甚至整個器官。 但是培養細胞只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如果沒有恆定的血液供應,他們根本就不會茁壯成長。  構建可以工作的精細血管(也稱為脈管系統)網絡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毛細血管,只有5到10微米寬。 血管的功能是傳輸這些組織樣本所需的氧氣和營養。
  • Nat Commun:醫學研究:用人iPS細胞和小鼠心臟來人造人心臟組織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報告指出,來自人誘導多能幹(iPS)細胞、在小鼠心臟支架上培養的功能性人心臟組織。這一人造個性化心臟構造的新方法有可能幫助研究早期心臟形成,或最終在臨床前試驗中派上用場。
  • 人工培養器官移植離我們還有多遠?日本利用老鼠幹細胞培育出迷你心臟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近日,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宣布,利用老鼠的胚胎幹細胞成功培養出了迷你心臟。研究小組稱,在培養過程中,胚胎幹細胞分化出了心肌細胞,並在大約兩星期裡發育成了直徑約1毫米左右的心臟類器官。它和老鼠胎兒的心臟類似,具備心房及心室等構造,而且還能像真正的心臟那樣有規律地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