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子刊:利用碳納米管支架培養人胚胎幹細胞

2021-01-08 生物谷

2016年10月2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薩裡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不依賴於人細胞或動物細胞的人胚胎幹細胞培養新方法。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rowth and Prolifer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on Fully Synthetic Scaffolds Based on Carbon Nanotubes」。

傳統上,這些幹細胞是在來自動物的蛋白輔助下進行培養的,這就使得它們不能用於人體治療。在其他人細胞上培養這些幹細胞也會產生被可能傳播疾病到患者身上的致病體汙染的風險。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薩裡大學物理系的論文通信作者Alan Dalton博士及其研究團隊與來自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論文共同作者Peter Donovan博士一道開發出一種碳納米管支架(scaffold),在這種支架上能夠將人胚胎幹細胞培養成多種組織。這些碳納米管模擬人體天然的支持細胞(support cell)表面,並作為幹細胞生長的支架發揮作用。之前依賴於外源活細胞培養的幹細胞如今能夠在實驗室中安全地培養,從而為開發出替換受損或患病的組織的新療法奠定基礎。

Dalton博士說,「儘管碳納米管在生物醫學領域已被使用一段時間,但是它們在人幹細胞研究中的應用中還未被成功地探索過。」

「人工合成的幹細胞支架有潛力改變患上諸如帕金森病、糖尿病、心臟病、視力喪失和聽力喪失之類的疾病的成千上萬人的生活。它可能導致人們開發出更加便宜的移植治療,而且有朝一日可能潛在地允許我們產生整個人器官而不需要供者捐獻。」(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Growth and Prolifer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on Fully Synthetic Scaffolds Based on Carbon Nanotubes

Eric W. Brunner†‡, Izabela Jurewicz†, Elena Heister†, Azin Fahimi†, Chiara Bo†, Richard P. Sear†, Peter J. Donovan‡, and Alan B. Dalton

doi:

10.1021/am405097w

相關焦點

  • 中國碳納米管新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中國碳納米管新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黃琨 • 2019-12-19 15:56:19 來源:前瞻網 E1790其中最有潛力的當屬基於碳納米管(CNT)的電子器件。最新的研究成果來自國內,由北京大學和湘潭大學共同進行的研究討論了納米管的CMOS場效應電晶體的發展,同時也論證了碳納米管的優勢。相關論文《碳納米管數字電子學》(Carbon nanotube digital electronics)剛剛發布在《自然》子刊《自然-電子學》上。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
    在本文中,報告了使用高載流子遷移率半導體單壁碳納米管在超薄柔性基板上構建的人工突觸薄膜電晶體此外,研究人員已經展示了一種柔性神經電子皮膚及其周圍神經,其中柔性鐵電駐極體納米發生器(FENG)用作感覺機械感受器,可產生由人工突觸處理和傳遞的動作電位。
  • MIT:碳納米管電晶體「工業化」生產方法
    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CNFET)比矽場效應電晶體具有更高的能源效率,可用於構建新型的性能更優異的三維微處理器,是用於開發節能計算的有前途的納米技術。但是迄今為止,它們大部分都存在於「手工」空間中,在學術實驗室中少量製作,無法滿足商業領域對CNFET高密度、快速製備、低成本的需求。
  • 人工培養器官移植離我們還有多遠?日本利用老鼠幹細胞培育出迷你心臟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近日,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宣布,利用老鼠的胚胎幹細胞成功培養出了迷你心臟。研究小組稱,在培養過程中,胚胎幹細胞分化出了心肌細胞,並在大約兩星期裡發育成了直徑約1毫米左右的心臟類器官。它和老鼠胎兒的心臟類似,具備心房及心室等構造,而且還能像真正的心臟那樣有規律地跳動。
  • 納米科學:調整螢光碳管的波長!
    納米科學:調整螢光碳管的波長!碳不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它還具有自身的迷人特性。石墨烯 - 一種原子厚度的純碳片 - 是最強的材料之一。將石墨烯轉化為圓柱體,您將獲得碳納米管(CNT),這是許多新興技術的關鍵。現在,在化學通訊報導的一項研究中,日本九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學會了控制碳納米管的螢光,可能允許新的應用。CNT是天然螢光的 - 當置於光下時,它們通過釋放它們自己的光來響應,這一過程稱為光致發光。
  • 首個牛胚胎幹細胞誕生
    首個牛胚胎幹細胞誕生
  • 史上最長的碳納米管森林有多長?
    日本科學家培育出的碳納米管森林創造了新的「長度」紀錄,其長度是現有碳納米管森林的7碳納米管(CNTs)具有質量輕、導熱性強等眾多優點,引領了光學、電子、水淨化和藥物輸送等不同領域的技術創新。然而,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工業需求,碳納米管產量還需不斷升級,這也是碳納米管應用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 用碳納米管和石墨烯餵蠶 能吐出超級蠶絲麼?
    研究人員日前報導了一種能夠讓絲線更加強韌的新方法:給蠶餵食石墨烯和單壁碳納米管(Nano Lett. 2016, DOI: 10.1021/acs.nanolett.6b03597)。他們說,這種升級版蠶絲可以用於製造耐用防護性面料、可生物降解的醫用植入物和環保型可穿戴電子設備。在先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用添加劑處理已紡好的蠶絲或者直接用添加劑飼餵桑蠶,來製備升級版「絲綢」。
  • 單壁碳納米管網狀結構或將延長鋰電池使用壽命
    Marschilok牽頭,製作了單壁碳納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WNT)網狀結構,可利用PPBT(poly[3-(potassium-4-butanoate) thiophene])將SWNT固定在電池材料上。
  • 清華化工系碳納米管團隊重大突破:發現碳納米管驚人的耐疲勞性能
    圖 | 超長碳納米管的耐疲勞性能:圖 A-E 為釐米級超長碳納米管樣品;圖 F-G 為非接觸式聲學共振測試系統機理示意圖;圖 H-I 為超長碳納米管的耐疲勞性能(來源:受訪者)據張如範介紹,ART 系統的具體工作原理,是在一個懸空的、單根的碳納米管上負載一些二氧化鈦納米顆粒,利用這些顆粒對可見光的散射效應,從而可以在光學顯微鏡下,清晰地看到所製備的超長碳納米管。
  • 清華化工系碳納米管團隊重大突破:發現碳納米管驚人的耐疲勞性能
    ;圖 F-G 為非接觸式聲學共振測試系統機理示意圖;圖 H-I 為超長碳納米管的耐疲勞性能(來源:受訪者)據張如範介紹,ART 系統的具體工作原理,是在一個懸空的、單根的碳納米管上負載一些二氧化鈦納米顆粒,利用這些顆粒對可見光的散射效應,從而可以在光學顯微鏡下,清晰地看到所製備的超長碳納米管。
  • 碳納米管與金屬納米導線成功連接
    美國羅斯塞拉(Rensselaer)工學院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找到了一種能將碳納米管和金屬導線相連接的新工藝,並用它研製出結合了碳納米管和金屬納米導線最佳特性的納米導線。
  • 藥聞速遞|日本研究機構:成功移植人類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肝臟細胞...
    來源:藥聞社1、天境生物與Genexine宣布TJ107/HyLeukin-7獲中國臨床2期試驗許可天境生物與Genexine Inc.共同宣布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已批准新型長效重組人白細胞介素7(rhIL
  • IBM利用碳納米管「生長」晶片 速度可提升10倍
    IBM利用碳納米管「生長」晶片 速度可提升10倍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11多年來,研究人員和企業家希望碳納米管能給晶片設計帶來一場革命。從理論上說,這種分子水平的結構,能用來製造速度是現有產品6-10倍、能耗大幅降低的晶片。除更快和更節能的筆記本、智慧型手機晶片外,處理能力強大的微型處理器還可以催生新型技術,例如可彎曲計算機和可注射入體內的微型晶片,或殺死人體內癌細胞的納米機器。
  • 史上最長的碳納米管森林,是以前的7倍
    日本科學家培育出的碳納米管森林創造了新的「長度」紀錄,其長度是現有碳納米管森林的7碳納米管(CNTs)具有質量輕、導熱性強等眾多優點,引領了光學、電子、水淨化和藥物輸送等不同領域的技術創新。然而,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工業需求,碳納米管產量還需不斷升級,這也是碳納米管應用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 世界首例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肝細胞在新生兒體內移植成功
    世界首例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肝細胞在新生兒體內移植成功 2020-05-27 11: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世界首例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肝細胞在新生兒體內移植成功!
    (原腸胚期之前)或原始性腺中分離出來的一類細胞,它具有體外培養無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日本國立成育醫療中心於5月21日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世界首例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肝細胞在一名新生兒體內移植成功了!日本醫生成功地將胚胎幹細胞來源的肝細胞移植到新生兒體內,這是世界上首次可以為新生兒提供新治療選擇的手術。
  • Nature:胚胎幹細胞培養出的類原腸胚能模擬20天大的人類胚胎
    有胚胎幹細胞培養經驗的小夥伴們都知道,人體胚胎不能培養超過14天,即重要的「14天法則」。14天的限制是由美國衛生、教育和福利署的倫理諮詢委員會在1979年首次提出。在中國2003年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準則中也有所體現。「14天原則」經過了政策研究者的細緻諮詢及討論,認為胚胎發育到14天時將開始形成一道「原條」,該結構使胚胎開始擁有一些個體特徵,會引發倫理問題。顯然,這一法則對科研人員來說並不「友好」。
  • 金屬所研製出窄帶隙分布半導體性單壁碳納米管
    單壁碳納米管(swcnt)因碳原子排布方式不同可表現為金屬性或半導體性,其中半導體性swcnt具有納米尺度、良好的結構穩定性、可調的帶隙和高載流子遷移率
  • 《Nature》子刊|碳納米管,首次在超過100GHz的RF應用中進行使用
    近日,Carbonics Inc宣布其首次將碳納米管技術使用在了超過100GHz的射頻應用中,這一技術的應用超過了傳統RF-CMOS技術的性能和效率,而RF-CMOS技術在目前的消費電子產品,包括手機等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