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國智慧解開生命起源與人類起源之謎
作者:張寶盈
(本書已由華齡出版社於2020年10月出版發行,書名《探索自然之謎全三冊·中冊·生命起源》)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接上篇)
二、恐龍等巨型生物滅絕是因為失去了強輻射環境
何以說創生於強輻射、高放射性環境中的生物,一旦離開了這種環境就會走向滅絕呢?
不難發現,創生於大氣中的生物不懼怕空氣,但離開了空氣就會死亡(依賴氧氣生存);創生於水中的生物不懼怕水(不會被水淹死),但離開了水就會死亡(兩棲動物除外);創生於火中的生物不懼怕火(火燒不死它),但離開了火就會死亡;創生於高溫或低溫環境中的生物,不懼怕高溫或低溫,但離開了高溫或低溫環境就會死亡。
就是說,生物創生時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之中,就會「定製」適應什麼樣環境的基因。生在高原就適應高原的環境,生在平原就適應平原的環境,生在水裡就適應水裡的環境,生在大氣層中就適應大氣層中的環境。因為生在什麼環境裡,就被那個環境「倒逼」而「定製」了適應那個環境的基因。所以,生物是天生地具有適應環境的能力,不是靠「進化」而後天獲得的。
同樣,創生於強輻射環境中的生物不懼怕強輻射,但離開了強輻射環境也會死亡、滅絕。
這就像出生在平原的人去到高原之後就會發生高原反應,而出生在高原的人來到平原以後,也會發生「高原反應」一樣。
巨型生物創生於強放射性輻射環境,也必須在強放射性輻射環境下才能生存,一旦失去了強輻射環境的支撐,巨型生物也便失去了生存的基礎,滅絕便是必然的。
但也不排除存在對強輻射環境具有「兩棲」能力的生物存在,故在大部分巨型生物滅絕之後,仍有少量巨型生物存活下來,如鯨魚、大象等。
為什麼說恐龍等巨型生物創生於強放射性輻射環境之中,一旦失去了這樣的強放射性輻射環境就會死亡呢?請看下面的事例:
1979年,在臨近加利福尼亞灣的太平洋海底,兩名美國科學家發現了一些噴射出攝氏幾百度的高溫水的湧泉。它們處在2600米深的海底,那裡的壓力高達265個大氣壓。最為令人驚奇的是,兩位科學家在高溫水樣中竟發現了一些活的微生物——一種以前無人知曉的細菌。要知道,金屬錫在攝氏232度時就會熔化,而這種細菌在攝氏232度時居然還能自由自在地生活。
為了能夠在地面上仔細研究這些令人驚奇的微生物,科學家們用金屬鈦特別設計和製造了一種類似高壓鍋的容器,以保證水樣中的細菌能夠繼續生活在它們已經習慣了的溫度和壓力之中。已經查明,這些抗高溫微生物在水溫低於80℃時即停止繁殖。[7]
創生於高溫高壓下的細菌只能適應高溫高壓的環境,離開了這樣的環境便不能生存。科學家們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們必須製造高溫高壓的容器才能把它們帶到地面上來進行研究。
事實上,超強的放射性輻射也是恐龍等巨型生物生存的最重要的基本條件之一。只有創生於超強放射性輻射環境中的生物才會具有超常體質,成為特質個體或特質群體。現在已知最大的恐龍是震龍,身長39至52米,體重達到130噸。如此大的體重,必須要有「鋼筋鐵骨」般的超強體質才有可能支撐它運動、奔跑。如果沒有超強的體質,根本無法運動行走。而沒有超強輻射就無法維持這種超強體質。
證據表明,恐龍及其他巨型生物都是強放射性輻射的產物,因強輻射而生,因強輻射而活,一旦失去了強輻射環境的「護佑」,便不足以維持、支撐其龐大身軀,滅絕便是不可避免的結局。
有可能,這個發生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持續一兩億年之久的全球性核汙染事件(這已經不是簡單猜測,而是經現代科學手段檢測證明了的科學事實)所導致的放射性物質在全球的分布並不均衡,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有的地方沒有。在沒有受到放射性物質汙染的地方,仍會有正常生物被創生出來。因此,在巨型生物時代,也存在體型較小的正常生物。而且,恐龍家族本身也有許多形體較小的成員,如雲南祿豐大地村發現的「大地龍」,其大小和鵝差不多。
經過幾億年之後,大部分放射性物質或因放射線消耗殆盡,成為不具有放射線的普通物質,或被大洪水衝刷而流入海洋湖泊,致使地球大陸上的放射性輻射場嚴重衰減,也就進入了巨型生物的滅絕期,它們的末日到了。
毫無疑問,恐龍和其他巨型生物創生之初,由於當時的超常的放射性核輻射環境,恐龍和其他巨型生物從一開始創生便被定製了「身軀巨大」的基因,它們一開始就是以龐然大物的形象降臨世上的。它們創生的方式也不外是天降、地生、石生、木生、水生、生生等等。
它們不是因為「適應自然環境」而「進化」出這樣的巨型身軀的:巨型身軀並不是適應自然環境的必要條件,反而是不利條件——形體越大,臟器負擔越大,而且行動不便。也沒有什麼自然環境需要龐大身軀來「適應」。什麼樣的自然環境必須靠「身軀巨大」才能存活呢?沒有啊。它們只是被自然環境「塑造」成了龐然大物而已。
恐龍滅絕本質上是由於物種的老化,而物種老化的速率又取決於環境的變化。
恐龍等巨型生物的創生緣於地球環境的放射性元素的富集,它們的滅絕同樣緣於全球放射性元素的消減。放射性元素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命「調節劑」。由此觀之,放射性元素對生物也是一種必須的至關重要的微量元素。適當劑量的放射性元素對某些生物的生存可能至關重要。
目前已知,許多嚴重疾病如癌症,都與微量元素缺乏有關。當人體缺乏硒、銅等元素時,癌症就會高發。而由於放射性元素現在都被視為「有害」的,使相關研究缺失。按照本書的研究,放射性元素的缺乏可能是許多嚴重疾病的根本原因,人類應當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也許人類未來會證明,適量補充放射性元素,是增強人類體質、治癒某些嚴重疾病的必要手段。尤其對於癌症,用大劑量放射性元素照射腫瘤導致玉石俱焚的放射性療法,可能不如採用小劑量口服放射性元素化合物的方法更佳。
由歷史記載來看,人類中的大多數創生於數千或數萬年前,而那時的自然界放射性元素天然本底可能高於現代,地球大環境的放射性元素天然本底是呈逐漸下降趨勢的。這可能是導致生物大滅絕的根本原因。
由此也可知,現代人體內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必定低於其始祖創生時體內所含的放射性元素,因此現代的人都是「貧鈾」的,這可能也是導致人類體質下降的可能原因。由前述的討論可知,創生於強放射性輻射環境中的生物如神祇、巨人、恐龍等體質極為強壯,壽命超長。因此,適量補充放射性元素,將可能是增強人類體質、治癒某些嚴重疾病的核心手段。這可能是本項研究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三、放射性輻射的汙染源是什麼
那麼,恐龍時代的地球為什麼會處在強輻射環境之中?什麼原因會導致整個地球受到強輻射汙染?汙染源是什麼?
事實上,放射性輻射對生物的影響已經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研究發現,鈾等放射性元素在地球上起著某種「生物調節劑」的作用。
前蘇聯列寧格勒地礦學博士涅魯切夫教授等對此已有深入研究,並出版了專著《鈾與地史上的生物》。
研究發現,在地史上,每隔一定的時間,便一而再地開始出現自然環境放射性驟然升高的時期,從而引起全球性的生物大災難。
我們發現,這些隱含無數有機物的沉積地層,同時還集聚了多得不正常的放射性物質。這裡的鈾含量,比沉積物中的正常含量多數十倍,甚至數百倍。[8]
所有動物的新種大概都是一下子產生的,可以說是沒有事先的準備,只有突變才可能是它們的造物主。
這一大暴髮式的過程是同時的,陸地上和海洋中所有的生物——由10—15微米小的單細胞藻類到50噸重的恐龍莫不如此。
生物圈的生活中關鍵時刻的出現是具有規律性的,而這種規律性與鈾有節律性增多的時期相關聯。根據我的觀察,在顯生宙大致是每隔3000萬—3200萬年就要出現一次「鈾增多期」。
我多年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含鈾地層的形成過程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它反映了整個地球規模的世界性過程。
現在有了一些事實可以肯定,在許多大水域的海水中,也就是在世界大洋裡,在過去鈾的聚集一而再地增強都是在浮遊生物急劇增多時期出現的。鈾及其他伴存元素的地球化學上的異常與有機物的「堆積物」猛增同時發生,這絕非是偶然的。
涅魯切夫聲稱,生物圈放射性突然增強的源頭,應從地球的深處去尋找。
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底上,現在發現了升到斷口之上的「雲狀物」,含有高度聚集的放射性熱液活動所產生的各種物質。難道不可以推測,在過去當熱液活動過程具有宏大規模時,比如在裂谷運動增強時,來自地心的鈾以及其他元素猛然增多,在這樣的時期形成的地層中我們便遇到了含量極高的元素。還有一件事使這一推斷看來是合乎實際情況的,這就是發現裂谷運動的活動也具有周期性,其周期也是3000萬—3200萬年左右。
很顯然,就是在這樣的斷裂系統活動時期,隨同巖漿和熱液一起從地球深處湧入到水圈和陸地上的有大量的鈾、磷以及不久前才查明的對生物起積極影響作用的一些重金屬。
含鈾地層,這是地球發展史大事年鑑上最精確,最有雄辯力的記錄。[9]
另一種可能是,如果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運行也具有某種固定軌道,也是周期循環,即存在所謂「大四季」的話,當太陽系運行到了某個存在強輻射場的特殊區域,比如銀心附近時,地球就會遭受強輻射的襲擊,使地球環境成為一個強輻射環境。這樣的強輻射也會在地球上導致一系列劇烈變化——超級地震、超級火山的頻繁爆發。
這樣的時期同時也是地球的造山、造礦、造海、造湖、造盆地期。
根據筆者長期研究得出的結論,地震本質上是發生在地下的伴有雷電的電磁共振(參見《解開地震成因的真相》),[10]而根據俄羅斯物理學家庫熱夫斯基的研究,閃電中存在熱核反應過程,因此,巨大地震是由於諸如太陽強烈活動如耀斑爆發而使地內積累了巨量帶電粒子——等離子體發生迴旋共振和放電(閃電)時導致的天然核爆炸。發生大地震的地區如果存在鈾礦等放射性物質礦床,就會被地下閃電的熱核反應點燃發生鏈式反應,形成超級地震。一個超級地震足以把整個大陸「炸沉」成為海洋(史上著名的「亞特蘭蒂斯」、「姆大陸」陸沉事件極可能就是這樣造成的)——天然核反應產生的高溫使地殼物質電離為等離子體,由於地殼物質中氫氧兩種元素含量最大,被電離後,氫氧離子複合為水——土石變為水,於是大面積陸地沉陷為海。相對較小的地震則導致陸沉為湖。乾涸的湖泊形成盆地。而同時,同樣是由於電能積累引發地下龍捲風而導致的火山爆發也頻繁上演,造山運動活躍。而在這樣的超級地震、超級火山爆發的同時,地球內部的放射性物質——鈾、鐳等等就會被拋灑到地表。一部分則被電離,隨著火山爆發的煙塵一起進入大氣層,致使核汙染傳布全球。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這些大洋應該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地球必然存在這樣的造海、造山期,否則就無法解釋地球的現貌。
這個歷經數億年的地球劇烈動蕩期的造海、造山期,使地球表面遍體鱗傷,「體無完膚」,大片陸地沉陷為海,又把放射性物質灑遍全球,這才導致了恐龍等巨型生物的大量創生。
而之所以在《山海經》時代產生了大量的異形,在世界各地產生了眾多的「神祇」、巨人,也可能正是發生在12000年前那場將亞特蘭蒂斯炸沉為海的超級地震、火山,以及可能更早的導致「姆大陸」沉陷為海的超級地震、火山拋出的放射性物質的輻射導致的。
至此,我們才能對整個地球的綜合的地質史、生物史、人類史找出一個能夠邏輯貫通、邏輯自洽的清晰的脈絡。
因此,恐龍以及整個巨型生物家族的滅絕,不是一個偶然事件引起的,而是一種必然結果。
即便人類未來通過某種科技手段復活了恐龍或其他巨型生物,它們也無法長期生存,更不會迅速繁衍,因為它們已經不具備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強輻射環境。
到了現代,地球的放射性輻射已經大大衰減,但仍有一定殘留。
我們知道,天然放射性元素是構成地球和自然界的組成部分。在各類巖石、土壤、江河、湖海、大氣中,都有不同數量的放射性元素存在。其中鈾在地殼中佔「克拉克值」平均含量的千分之一。1898 年居裡夫人從瀝青鈾礦樣品中發現了釙和鐳,當鐳發生衰變時,會生成一種氣態元素,這個元素後來被命名為氡。直至今天,氡這种放射性元素仍普遍存在於自然環境之中。
地殼表面的巖石和土壤中有20多種天然放射性元素,較多的是40鉀、87銣、鈾—鐳系、釷系、錒系。鈾、鐳、釷在地殼中是高度分散的元素,它們沒有象鐵礦等那樣高含量的礦藏,在地球的各處都有微量存在,並且半衰期很長。例如鈾半衰期45億年。一般土壤中含鈾約百萬分之幾,鐳又是鈾的幾百萬分之一。釷含量大體和鈾含量相當。
地表空氣和水中也存在天然放射性元素。既然地表土壤、巖石中含有多種天然放射性元素,它們必然會隨著風暴或人類活動進入地表空氣中成為懸浮的塵埃,或者較為穩定的氣溶膠。也隨著大氣降水中地表、地下水源的衝刷、溶解進入到各種水體中。此外,空氣中還有受宇宙線作用而產生的一些放射性同位素。
水中含有40鉀、鈾、鐳、釷、3氫、222氡等多種天然放射性元素。淡水中鈾濃度變化範圍甚大,約為每升0.024至200微克。每升海水中平均含鈾2微克左右。一般地表水和地下水每升零點幾至幾微克。
動植物體內的天然放射性元素。空氣、水、土壤中存在的天然放射性元素都可隨著新陳代謝過程進入動植物體內。如40鉀、14碳、3氫、鈾、鐳、釷等。
人體本身也含有天然放射性元素。人從出生起,就每天都要通過呼吸、飲水、攝食等途徑增加體內的天然放射性元素。例如,一個成年人每天約可攝入1克鉀、1微克鈾,所以正常成年人全身含鉀約140克,鈾約100微克。[11]
人體內所含的100微克的鈾有可能發生著舉足輕重的生理作用。目前的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分布狀況也是維持現有生物性狀的物理基礎,一旦這種狀況發生改變,現存生物也會被無情淘汰,遭致滅絕的命運。
因此說,天然放射性物質的存在是禍也是福。大劑量的放射性輻射對人體有害,小劑量的輻射對人體是有益的,而且可能有重要作用。
人類無須過慮,恐龍本不會永遠稱霸地球,滅絕勢在難免。人類的出現也是一種必然。用不著偶然事件——諸如「小行星撞擊地球」這樣的意外情況的「恩賜」。
(未完待續,接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