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7 08:06 | 都市快報
愛「吃土」的傢伙就是它
很多人沒錢花了,就會委屈地說自己要「吃土」。實際上,在有些行業,「吃土」也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技能。
最近,杭州江幹區城管局在三堡排灌站引水河邊的淤泥堆場新裝了一個「大怪物」:吃進去的是泥漿水,轉眼就可以「吐出」乾巴巴的泥塊。施工方再也不用焦慮淤泥的堆放問題。
河道就像一個人的血管,淤泥就好比是血脂沉積,不定期清理,容易發生堵塞,影響水質,也會增加防汛排澇的阻力。所以,每年城區的不少河道都要清淤。但清理出來的淤泥怎麼處理?
常規做法是就近找一個大堆場,把帶著淤泥的泥漿水運到堆場自然晾曬,曬乾了再運到別處回收利用。可杭州城裡想要找一片開闊的堆場有點難。
江幹區城管局治水辦工作人員說,引入的設備就是為了幫淤泥快速脫水,化解淤泥堆場不足、效率過低的問題。
引水河是三堡排灌站的一條引水處理工程河道。錢塘江水引入排灌站後,通過引水河再流入江幹的其他河道。錢塘江的來水含泥沙量較大,江幹區每年都要對引水河實施清淤工程,年清淤量在4萬立方米。不清淤的話,這些泥沙就會被帶進江幹的其他河道。
引水河兩岸都有堅固的駁坎,沒辦法投入大型清淤設施到河道,往年只能幹清,即用高壓水衝淤泥,再把淤泥用管道輸送到就近的1000多平方米的淤泥堆場。
今年周邊的運河東路要施工,堆場面積縮小了一半。為了解決今年引水河4萬立方米的淤泥,新引入這個清淤脫水項目。
這個項目定期把河底的淤泥利用清淤泵從河底清出,儲存到汙泥池,再把汙泥吸入調理池攪拌後,送進壓濾機,把汙泥變成固態的泥餅,預計可壓濾掉七成水分。泥餅經過成分調整、處理後,可用作綠化栽培土、工程用土等。
綠化的肥沃泥巴來自河底淤泥
從現場來看,項目設備佔地僅100平方米。工作人員說,汙泥池也不用很大,只要幾百平方米就夠了。「天然堆場的效率還要看天吃飯,天氣好淤泥就幹得快。而這個項目不用考慮天氣因素,淤泥抽上來就能處置。我們算過了,每天『消化』180立方淤泥,200多天就可以處置好。」
工作人員說,更大的好處是,這套設備用一輛大卡車就能運走,哪條河道要處置淤泥,還可以問引水河「借用」。
(據都市快報,原標題《江幹治水引入快速幹化淤泥技術 每天「消化」180立方淤泥》,記者 周丹紅 通訊員 陶愉,編輯 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