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年增一億立方淤泥 記者追蹤如何解題

2021-01-14 騰訊大浙網

「幾十年前,我們跟著父母去捻河泥,既疏浚河道又積攢農家肥。」浙江省水利廳河道總站副站長王衛標談起河道清淤,談及兒時回憶。彼時尚無化肥,捻河泥這種千百年來江南最盛行的農事活動,在不經意間肥了田地、又完成了河道清淤。然而,農田減少、面源汙染增多、治水壓力日益吃重,河道淤泥的情況也越來越複雜。淤泥來「襲」,省「五水共治」辦公室負責人說,了解「淤」情、認清形勢,是當務之急。

現實:全省年增一億立方米淤泥

每一條河都有其生命力,千百年來,河道淤積、改道本是自然規律。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河道兩側人口集聚,清淤疏浚作為河道治理的主要措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淤不僅能拓寬河道、提升其行洪排澇能力;挖掉淤泥,也使得原來河道沉積下來的工農業等內源汙染被消解,改善水質環境;它還打通了斷頭河,促進了水體的流動性,為農業灌溉蓄水提供便利……河道總站副站長王衛標介紹,一直以來,河道清淤的目標就是讓水流「引得進、流得動、排得出」。

「清淤主要集中在河流中下遊,那些水流平緩、淤積較為嚴重的平原河網地區。」王衛標說,我省淤積較嚴重、疏浚工作量巨大的,主要集中在杭嘉湖、蕭紹寧、溫黃、溫瑞、瑞平等地的平原河道。以樂清為例,要實現河道完全清淤,需要處理淤泥約900萬噸。

全省大約有多少河道需要清淤?已清淤和還需清理的淤泥分別有多少?資料顯示,從2003年我省啟動「萬裡清水河道建設」起至今,全省共清淤河道44000餘公裡,累計投資300多億元,其中完成清淤50多億立方米。

「自『五水共治』全面啟動以來,河湖清淤疏浚工作任務更加艱巨。」王衛標說,由於河道清淤由各地具體落實、淤泥清理也不可一蹴而就,目前很難計算全省還有多少河道需要清淤。但河道總站對各條河流的節點——湖泊進行了初步測算,目前全省還有2500餘個湖泊未清淤,總淤積量為1.1億立方米,平均淤積深度約為0.8米。

今年初的溫州「兩會」上,省人大代表、溫州市政協委員李星濤通過調研後估算,全省河道淤積總量已經達到22億立方米,每年平均淤積量約1億立方米。

應對:多種清淤方式各有利弊

在我省,清淤疏浚主要有抓斗式挖泥、水力衝挖和絞吸式挖泥三種傳統方式。

抓斗式挖泥主要應用於小河小浜,河道旁開入挖掘機,需要沿河兩岸建造施工道路,挖機工作面較小、卻把水體攪動得渾濁不堪,這種方式清淤不徹底,也比較容易引起回淤。

水力衝挖採用攔河圍堰、抽乾河水,施工人員在河床上衝挖淤泥,可能會引起河岸塌方。今年1月23日,樂清市樂成鎮城東街道春園路沿河路段就因清淤抽乾河水,發生道路坍塌。

絞吸式挖泥以挖泥船將淤泥進行切割和攪動,再經吸泥管將絞起的淤泥藉助強大的泵力,輸送到堆場。如果管道輔設較長影響其他船隻通行,管道輸送淤泥的同時會帶來大量的水,還需要大面積的場地堆放淤泥。

挖出的淤泥,主要通過陸路、水路和管道三種方式進行運輸。

目前,生態清淤集以上三種清淤方式之所長,成為全省較為領先的清淤技術。

機聲隆隆,在金華婺城區婺江古河道「十裡長湖」的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大型一體化生態清淤機將水底的淤泥絞吸上來,輸入管道沉澱脫水,流出汩汩清泉。分離出的垃圾被運往郊區填埋,而淤泥打散後被燒製成空心磚,無需堆放,日產日清。

而在最早引進該技術的浦江,對浦陽江城區段8公裡河道進行生態清淤。分管河道工作的浦江縣河道管理站副站長傅時傑介紹,生態清淤使淤泥固化、垃圾分開、河水返回,實現管網運輸、工廠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這些淤泥中的1.1萬餘立方米最終用於苗圃、制磚和「三改一拆」後的復墾復耕,變廢為寶。因為效果較好,生態清淤還將被浦江運用到通濟橋水庫的清淤當中。

此外,柯橋等地也積極引進生態清淤及淤泥快速固化處理技術,實現清淤、淤泥脫水、餘水循環處理一體化作業。不過,生態清淤成本較高,卻是不爭的事實。「當時共清理幹化淤泥1.3萬餘立方米,每立方米清淤費200元、運費20元。」傅時傑說。?

求解:清淤難題如何攻克

記者調查了解,雖然部分地區嘗試進行生態清淤,但堆積和填埋仍是淤泥處置的最主要方式。運輸成本極高,堆放、收納場地有限,是目前淤泥處理面臨的首要問題。

以嘉興為例,清淤出的950萬立方米淤泥總共借地約1.5萬畝,借地總費用達5100萬元。

在鄞州,淤泥被清理出來後以每立方米176元的「路費」送到80公裡外的舟山外海,再被傾倒入海,不僅價格昂貴,受潮汐影響,淤泥還有可能被衝回內河。

而在樂清,當地6條百裡骨幹河道清淤將產生淤泥近200萬立方米。「從金溪到樂運河採用絞吸式清淤,產生的淤泥將通過管道輸送到勝利塘北片圍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淤泥用於圍墾填方工程,但圍墾對淤泥質量要求很高,隨著圍墾工程的陸續推進,用量也相對有限。

還有鄉鎮幹部向記者「吐槽」:因淤泥無處可去,他們只能租用土地進行集中堆放。部分挖出的淤泥中含有大量生活垃圾、建築廢棄物等,對作物種植影響很大,農民根本不願意借地堆放。即使有人願意出租土地,淤泥風乾需要數年,租期久、租費高,到期後仍面臨再次處理難題。一些鄉鎮由於堆放場地難以落實,淤泥清理出來後常常只能堆放在河道邊或池塘邊,一下雨,淤泥又流回河道裡。

淤泥如何脫毒處理,成為處置時的第二大難題。省「五水共治」辦公室業務指導二組曾對河道淤泥處置開展專項調研。副組長胡金法說,部分受工業汙染嚴重的地區,淤泥成分十分複雜。一些地區淤泥含有重金屬,但在清淤後的檢測工作可能並未到位,如果按一般淤泥予以處置可能會存在二次汙染隱患。他呼籲處置前一定要建立完善的檢測機制。

那麼,我省是否真的缺乏簡便易行、經濟節約、低害無毒的大規模處置淤泥的可能?各地又有哪些處置淤泥的絕招、奇招?請關注本報記者繼續追蹤。

相關焦點

  • 淤泥難題如何攻克 「五水共治·清淤進行時」特別報導(上)
    浦陽江生態清淤工程淤泥幹化處理。江晨攝  編者按:當前,全省「五水共治」正開展得如火如荼,在「清三河」、疏浚河道過程中,清理出的淤泥該往何處去,成為各地治水面臨的共性挑戰與難題。淤泥的存在有哪些危害?目前河道淤積的情況如何?還有多少淤泥有待處理?各地探索出哪些好方法?
  • 江幹區引入「吃土」設備 每天消化180立方淤泥
    最近,杭州江幹區城管局在三堡排灌站引水河邊的淤泥堆場新裝了一個「大怪物」:吃進去的是泥漿水,轉眼就可以「吐出」乾巴巴的泥塊。施工方再也不用焦慮淤泥的堆放問題。河道就像一個人的血管,淤泥就好比是血脂沉積,不定期清理,容易發生堵塞,影響水質,也會增加防汛排澇的阻力。所以,每年城區的不少河道都要清淤。但清理出來的淤泥怎麼處理?
  • 武岡著手清理老城區下水道,已清理淤泥5000多立方!
    市民張士適說:「現在,政府雷厲風行,頭天說了,第二天工作人員馬上來了,做事兢兢業業,工作負責,把群眾十幾年的問題都解決了,我們佩服。」老城區及其結合部因為地下管道建設落後,一直以來沒有系統清理過,有些管道幾乎完全堵死。連日來,市住建局排水管理所正組織指導清淤工作隊先行打通堵塞嚴重的區域。
  • 淤泥處置的「浙江經驗」:3.5億方淤泥有望變廢為寶
    浙江在線4月1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梁國瑞)眼下,一場剿滅劣V類水的攻堅戰,正在浙江全省如火如荼地進行。  要完成全域剿劣、全面提升水質,「截、清、治、修」四個重點環節缺一不可。「清」指的就是清除底泥,消除水體汙染的病灶。
  • 淤泥固化成「餅」:吃進的是爛泥,擠出的是清水
    為有效破解傳統清淤方式產生河道淤泥堆放難、處置難等問題,切實避免淤泥對河道、土地造成「二次汙染」,紹興市柯橋區於2014年10月起,率先在全省引進、建設淤泥固化處理中心,目前已建4處,分別落戶柯橋開發委(齊賢鎮)、錢清鎮、福全鎮及濱海開發區,年固化處理淤泥能力達300萬方,現已累計固化泥餅近85萬方,成功解決了全區854條河道、49平方公裡水域的淤泥出路問題,在全省率先實現平原河道清淤淤泥固化處置全覆蓋
  • 什麼魔術,讓淤泥從「萬人嫌」變成萬人迷?·杭州日報
    農村治汙如何長效運維? 淳安在全省首創鄉鎮工作站 本報訊(記者 汪玲 文/攝)早在今年3月份,下城區就把城市河道長效化清淤提上了日程。4月份,下城區在長浜河埋下了淤泥輸送管,但缺少一個固定的淤泥處理點。昨天下午,記者在華中路上看到,一個佔地20畝的淤泥處理場已經建好,淤泥通過輸送管進入壓濾機,最終實現了水、泥分離。
  • 陝西全省範圍開展人工增雨 今日集中陝北陝南
    (資料圖片)西部網訊(記者 秦振 通訊員 鄭綏翔)近段時間,陝西多地乾旱嚴重,為此陝西省氣象局決定於8月5-11日前後在全省範圍內開展人工增雨作業,過程中全省大部分地區都有望出現降水,整體溫度將會下降3-6℃。
  • 河南開展大範圍人工增雨(雪) 全省大部有小雪
    (原標題:河南開展大範圍人工增雨(雪) 全省大部有小雪) 映象網訊(記者 胡威)11月9日,映象網記者從河南省氣象局獲悉,從1月8日晚間開始,我省氣象部門開展了大範圍的人工增雨
  • 復墾肥土 制磚煉炭 河道淤泥多渠道尋出路
    讓人想不到的是,眼前吐露芬芳的鬱金香所栽土壤,是來自西山漾中的淤泥。  「在清淤時,我們採用環保絞吸式吸淤船進行底泥清淤擴容,然後帶水淤泥經管道注入排泥場圍堰中,再採用真空預壓法進行淤泥固結處理。」項目負責人說,半年內,淤泥就能變為種植花草的優良土壤。
  • 淤泥1個月能實現固化 助力剿劣清淤織裡用上新技術
    1個月就能讓淤泥實現固化,還能重複利用。 4月20日,在吳興區織裡鎮南橫塘清淤淤泥固化施工現場,一個神奇的黑袋子吸引了前來參加湖州市水利系統踐行「四新」互看互比暨百項千億、安全生產工作會的數十名水利專家的關注。據悉,這是南橫塘清淤工程中針對淤泥固化用上的一項高科技新技術。這個神奇的黑袋子叫脫水濾袋,淤泥就是在這個黑袋子中讓水和泥成功分離,實現脫水固化。
  • 浙江湖泊內河水庫清汙5年將產生3.5億立方米淤泥 怎麼處理?
    為什麼說處理好淤泥 是全國性的課題和難題  2016年,全省五水共治行動進入第三年,同時也是河湖庫塘清汙(淤)的啟動之年。  據省水利部門統計,僅去年全省水域清汙(淤)量超過1億立方米,平均淤積深度約為0.8米。
  • 年平均負氧離子濃度每立方釐米3248個 五指山市獲評「中國天然氧吧...
    符合「年人居環境氣候舒適度達『舒適』的月份不少於3個月,年負氧離子平均濃度不低於每立方釐米1000個,年均AQI(空氣品質)指數不大於100,旅遊設施齊全、服務管理規範」等基本條件的區域可申報「中國天然氧吧」。經中國氣象服務協會設立的「中國天然氧吧」創建評選委員會審查、覆核、綜合評議後,最終評選出符合條件的地區。航拍五指山市水滿鄉的茶園。
  • 人工增雨9小時 本月再無增雨條件(圖)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 查金輝 攝  昨日下午,在桃仙機場,省人影辦工作人員為人工增雨作業飛機安裝焰條。網友供圖  昨日,全省進行了大規模人工增雨作業,本報記者親歷一次飛機增雨作業過程,增雨半小時後會掉落第一滴雨。整個增雨過程起到了緩解省內旱情的作用。
  • 淤泥有利有弊,養殖戶們該如何正確處理淤泥
    淤泥中存在大量的細菌,在淤泥表層一般是好氣性細菌佔優勢,在淤泥中由於氧氣缺乏,則以嫌氣性細菌佔優勢。在水體和淤泥中進行的一系列氧化還原過程,淤泥中以還原過程佔絕對優勢,由於在池水中有一定數量的氧,所以在水和淤泥鄰接處可以觀察到氧化過程的急劇上升。淤泥表面以下數釐米的深處,氧化還原過程就大大降低,這裡是許多嫌氣性細菌生長發育的適宜場所,愈往深處,氧化還原過程愈低。
  • 一億年後人類文明命運如何?網友評論一針見血
    小編喊你看網友神評論啦~百聞神評論,精選每日用戶熱評,為你分享網友最新鮮、最犀利的觀點~下面給大家分享的熱點話題是【一億年後人類文明命運如何~】,此消息一經曝出,在網絡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截止目前點擊量已達4765,1974位網友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態度~快來圍觀,前排搶個沙發吧~
  • 河裡清出的淤泥去哪兒?淤泥固化再利用
    2012年,城區河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清淤,河水開始變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河道裡的淤泥又在逐漸增加。近日,記者從剛召開的蘇州城區河道生態清淤和淤泥固化專題研討會上獲悉,明年城區河道將開展新一輪的清淤,而且清出的淤泥將採取一種新的方式處理,即固化後再利用。
  • 11枚火箭彈射進雲層 記者親歷餘杭臨安人工增雨
    記者 周濤 攝工作人員在臨安市嶺發射人工增雨火箭彈 照片由臨安市氣象局提供乾旱、熱浪,全浙江都在等這一場酣暢淋漓的雨省政府昨天專門召開會議,研究防禦高溫抗旱和部署人工增雨等相關舉措。省委省政府要求氣象部門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實施人工增雨作業。 省人工降雨辦公室負責人說,7月28日-29日,上虞、奉化、寧海、餘姚等地已開展10場次的增雨作業,共發射火箭彈88枚。目前,全省各地40支人工增雨作業隊伍、380名有資質技術人員準備就緒,抓住一切有利時機適時開展火箭人工增雨作業。
  • 取消休假清理淤泥疏通水渠 懷化洪江市多地展開災後清理
    省氣象臺預計,未來十天,湘北累計降雨量大,28日至30日全省又將迎來一次降雨過程。本輪強降雨過程中,最大降雨量出現在懷化洪江。當地已陸續展開清理工作。挖掘機無法處理的地方,大家赤腳上陣,清除淤泥、衝洗路面、扶正樹木。瀟湘晨報記者 陳詩嫻 實習生 唐倩 陶夢霞 通訊員 曾彥彥 張婷婷 長沙報導進入端午假期,天氣似乎也好轉了。
  • 這臺全省最高端放療設備,能追蹤並精準定位腫瘤,患者治療時間和...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陳曉華 楊陶玉 記者 吳朝香可以精準追蹤、定位腫瘤的位置、降低對心臟的影響、患者的放療的時間和費用都將縮減一半……這是浙江省人民醫院引進的全省首臺「可視化」四維影像引導直線加速器。「以對肺癌患者的治療為例,它可以根據患者呼吸頻率精準追蹤抗擊腫瘤,減少危及器官接受到的平均劑量與受照面積,從而更好地保護正常肺組織。」
  • 一億年前古囓蟲被裹入琥珀 肚子裡全是花粉(圖)
    一億年前古囓蟲被裹入琥珀 肚子裡全是花粉(圖) 2016-03-18 13:36:39來源:現代快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歡 2016年03月18日 13:36 來源: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