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我們跟著父母去捻河泥,既疏浚河道又積攢農家肥。」浙江省水利廳河道總站副站長王衛標談起河道清淤,談及兒時回憶。彼時尚無化肥,捻河泥這種千百年來江南最盛行的農事活動,在不經意間肥了田地、又完成了河道清淤。然而,農田減少、面源汙染增多、治水壓力日益吃重,河道淤泥的情況也越來越複雜。淤泥來「襲」,省「五水共治」辦公室負責人說,了解「淤」情、認清形勢,是當務之急。
現實:全省年增一億立方米淤泥
每一條河都有其生命力,千百年來,河道淤積、改道本是自然規律。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河道兩側人口集聚,清淤疏浚作為河道治理的主要措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淤不僅能拓寬河道、提升其行洪排澇能力;挖掉淤泥,也使得原來河道沉積下來的工農業等內源汙染被消解,改善水質環境;它還打通了斷頭河,促進了水體的流動性,為農業灌溉蓄水提供便利……河道總站副站長王衛標介紹,一直以來,河道清淤的目標就是讓水流「引得進、流得動、排得出」。
「清淤主要集中在河流中下遊,那些水流平緩、淤積較為嚴重的平原河網地區。」王衛標說,我省淤積較嚴重、疏浚工作量巨大的,主要集中在杭嘉湖、蕭紹寧、溫黃、溫瑞、瑞平等地的平原河道。以樂清為例,要實現河道完全清淤,需要處理淤泥約900萬噸。
全省大約有多少河道需要清淤?已清淤和還需清理的淤泥分別有多少?資料顯示,從2003年我省啟動「萬裡清水河道建設」起至今,全省共清淤河道44000餘公裡,累計投資300多億元,其中完成清淤50多億立方米。
「自『五水共治』全面啟動以來,河湖清淤疏浚工作任務更加艱巨。」王衛標說,由於河道清淤由各地具體落實、淤泥清理也不可一蹴而就,目前很難計算全省還有多少河道需要清淤。但河道總站對各條河流的節點——湖泊進行了初步測算,目前全省還有2500餘個湖泊未清淤,總淤積量為1.1億立方米,平均淤積深度約為0.8米。
今年初的溫州「兩會」上,省人大代表、溫州市政協委員李星濤通過調研後估算,全省河道淤積總量已經達到22億立方米,每年平均淤積量約1億立方米。
應對:多種清淤方式各有利弊
在我省,清淤疏浚主要有抓斗式挖泥、水力衝挖和絞吸式挖泥三種傳統方式。
抓斗式挖泥主要應用於小河小浜,河道旁開入挖掘機,需要沿河兩岸建造施工道路,挖機工作面較小、卻把水體攪動得渾濁不堪,這種方式清淤不徹底,也比較容易引起回淤。
水力衝挖採用攔河圍堰、抽乾河水,施工人員在河床上衝挖淤泥,可能會引起河岸塌方。今年1月23日,樂清市樂成鎮城東街道春園路沿河路段就因清淤抽乾河水,發生道路坍塌。
絞吸式挖泥以挖泥船將淤泥進行切割和攪動,再經吸泥管將絞起的淤泥藉助強大的泵力,輸送到堆場。如果管道輔設較長影響其他船隻通行,管道輸送淤泥的同時會帶來大量的水,還需要大面積的場地堆放淤泥。
挖出的淤泥,主要通過陸路、水路和管道三種方式進行運輸。
目前,生態清淤集以上三種清淤方式之所長,成為全省較為領先的清淤技術。
機聲隆隆,在金華婺城區婺江古河道「十裡長湖」的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大型一體化生態清淤機將水底的淤泥絞吸上來,輸入管道沉澱脫水,流出汩汩清泉。分離出的垃圾被運往郊區填埋,而淤泥打散後被燒製成空心磚,無需堆放,日產日清。
而在最早引進該技術的浦江,對浦陽江城區段8公裡河道進行生態清淤。分管河道工作的浦江縣河道管理站副站長傅時傑介紹,生態清淤使淤泥固化、垃圾分開、河水返回,實現管網運輸、工廠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這些淤泥中的1.1萬餘立方米最終用於苗圃、制磚和「三改一拆」後的復墾復耕,變廢為寶。因為效果較好,生態清淤還將被浦江運用到通濟橋水庫的清淤當中。
此外,柯橋等地也積極引進生態清淤及淤泥快速固化處理技術,實現清淤、淤泥脫水、餘水循環處理一體化作業。不過,生態清淤成本較高,卻是不爭的事實。「當時共清理幹化淤泥1.3萬餘立方米,每立方米清淤費200元、運費20元。」傅時傑說。?
求解:清淤難題如何攻克
記者調查了解,雖然部分地區嘗試進行生態清淤,但堆積和填埋仍是淤泥處置的最主要方式。運輸成本極高,堆放、收納場地有限,是目前淤泥處理面臨的首要問題。
以嘉興為例,清淤出的950萬立方米淤泥總共借地約1.5萬畝,借地總費用達5100萬元。
在鄞州,淤泥被清理出來後以每立方米176元的「路費」送到80公裡外的舟山外海,再被傾倒入海,不僅價格昂貴,受潮汐影響,淤泥還有可能被衝回內河。
而在樂清,當地6條百裡骨幹河道清淤將產生淤泥近200萬立方米。「從金溪到樂運河採用絞吸式清淤,產生的淤泥將通過管道輸送到勝利塘北片圍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淤泥用於圍墾填方工程,但圍墾對淤泥質量要求很高,隨著圍墾工程的陸續推進,用量也相對有限。
還有鄉鎮幹部向記者「吐槽」:因淤泥無處可去,他們只能租用土地進行集中堆放。部分挖出的淤泥中含有大量生活垃圾、建築廢棄物等,對作物種植影響很大,農民根本不願意借地堆放。即使有人願意出租土地,淤泥風乾需要數年,租期久、租費高,到期後仍面臨再次處理難題。一些鄉鎮由於堆放場地難以落實,淤泥清理出來後常常只能堆放在河道邊或池塘邊,一下雨,淤泥又流回河道裡。
淤泥如何脫毒處理,成為處置時的第二大難題。省「五水共治」辦公室業務指導二組曾對河道淤泥處置開展專項調研。副組長胡金法說,部分受工業汙染嚴重的地區,淤泥成分十分複雜。一些地區淤泥含有重金屬,但在清淤後的檢測工作可能並未到位,如果按一般淤泥予以處置可能會存在二次汙染隱患。他呼籲處置前一定要建立完善的檢測機制。
那麼,我省是否真的缺乏簡便易行、經濟節約、低害無毒的大規模處置淤泥的可能?各地又有哪些處置淤泥的絕招、奇招?請關注本報記者繼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