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處置的「浙江經驗」:3.5億方淤泥有望變廢為寶

2021-01-14 溫州新聞網

  浙江在線4月1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梁國瑞)眼下,一場剿滅劣V類水的攻堅戰,正在浙江全省如火如荼地進行。

  要完成全域剿劣、全面提升水質,「截、清、治、修」四個重點環節缺一不可。「清」指的就是清除底泥,消除水體汙染的病灶。據省水利部門統計,僅2016年全省水域清汙(淤)量就超過1億立方米,平均淤積深度約為0.8米。另據估算,「十三五」期間,全省河道清淤量將達3.5億立方米。

  但是,長期以來,淤泥處理一直是個全國性難題——量大面廣、成分複雜,處理起來耗時長、成本高,讓很多省、市「望泥」興嘆、徒喚奈何。

  治水進入深水區的浙江,如何處置這些巨量的淤泥?三年多來,在夜以繼日的治水攻堅中,在全民參與的剿劣實踐裡,推動淤泥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利用的「浙江經驗」,如今正在凝結成型,3.5億立方米的淤泥,有望真正變廢為寶。

   「湯湯水水」咋處理?

  河湖庫塘清淤,主要有三種傳統方式:抓斗式挖泥、水力衝挖和絞吸式挖泥。但不管用哪種方式,清理出來的這些「湯湯水水」,如何處理一直令人頭疼。

  傳統的處理方式有幾種:

  農村小河小塘裡清出的淤泥,大多直接回填到附近農田,這也是過去幾十年農村最常用的方式。如今,這種做法弊端不少:部分淤泥有重金屬汙染,或者含有大量生活垃圾、建築廢棄物,農戶不肯接受回田;淤泥回田後,需要數年時間風乾,風乾後還需要二次處理,在此期間,田地無法種植,政府需以租金等形式,給予農民1至2年的補償費用。

  沿海的河湖庫塘,清除出來的淤泥,有不少被運至海上傾倒。這種方式運費昂貴,且受潮汐影響,淤泥還有可能被衝回內河。在寧波鄞州,淤泥被清理出來後,就以每立方米176元的「路費」,送到80公裡外的舟山外海傾倒。

  城區裡的河道,淤泥往往汙染較大,通常會就近尋找閒置的、已經完成徵收的土地堆放,等晾乾後,再像建築渣土一樣往外清運,用於填埋。這種方式,佔地需求大,費用也比較高,而且還有二次汙染的風險。2015年1-9月份,嘉興市清出950萬立方米淤泥,總共借地約1.5萬畝,借地總費用就高達5100萬元。

  針對河道淤泥處置中存在的各種難題,2016年12月,省環保廳、省環科院共同編制《浙江省河道淤泥處理處置技術及典型案例彙編》(下稱《彙編》),這是我省首部系統性彙編現有河道淤泥處理處置技術的手冊。

  《彙編》從河道清淤技術、淤泥脫水幹化技術和淤泥資源化利用技術三方面,總結了相關技術的基本原理、優缺點、經濟技術指標及典型案例等,為各地河道淤泥資源化利用提供參考。

   推廣「淤泥固化」處理法

  2016年10月,全省河湖庫塘淤泥處置利用技術現場會在紹興召開,推廣當地的淤泥固化處理技術。

  紹興市柯橋區河道淤泥處理工程是全省的一個範本,曾獲得2015年中國建設工程施工技術創新成果獎、2016年浙江省水利先進適用技術產品推廣證書等榮譽。

  在柯橋區錢清淤泥固化處理中心,一條大型淤泥固化處理生產線日夜不停地運行。中心負責人說,這條生產線能將淤泥脫水固化,縮小成原體積三分之一的泥餅,用以築堤加固。目前,紹興全市已建成6個淤泥固化處理中心,採用「淤泥脫水固結一體化處理」技術施工,年處理能力達500萬立方米,解決了淤泥運輸難、堆放難、計量難等問題。

  這種固化處理效果有多好?可以看看上虞區的治理案例。去年9月開始,上虞區面積最大的淡水湖皂李湖進行清淤整治,僅半年多時間就清淤40萬立方米,淤泥經過脫水固化一體化處理,壓濾成固化土後,縮減到了18萬立方米。經測算,皂李湖清淤工程結束後,固化土將達60萬立方米。如果淤泥未經處置進行堆放,需要1000多畝土地,固化以後,堆放這60萬立方米則僅需200畝土地。

  固化之後,對淤泥進行資源化利用就成了可能。去年,杭州市蕭山區蜀山街道將「三改一拆」過程中產生的建築垃圾和清出的淤泥,綜合利用製成汙泥磚,不僅能夠有效消納河道清淤產生的淤泥,還能夠處置工業汙泥、建築工地的渣土、泥漿及汙水處理廠的汙泥等,使這些城市固體廢棄物變成新型建築材料。據統計,蕭山區將去年以來清出的10萬立方米左右淤泥,通過添加輔料固化後制磚3億塊,按市場銷售每塊0.6元的平均價格計算,產值達1800萬元。

   淤泥「脫汙」有新突破

  在各地治水剿劣過程中,最難處置的,就是汙泥——受到工業汙染,尤其是含有重金屬汙染物的淤泥。這類汙泥,若進行脫汙處理,成本巨大;若不處理,又將造成二次汙染。這讓各基層治水部門陷入兩難境地。

  如今,一項名為「淤泥無氧裂解」的技術,有望給量大面廣的河湖庫塘淤泥處置,帶來突破性進展。

  這項技術自2016年7月在紹興越城區東浦鎮鑑湖村投入試驗至今,日均處理淤泥20噸。檢測表明,該技術能將含有重金屬汙染物的淤泥處理並轉化成符合林業用土標準的炭泥,不僅節省淤泥運輸費用,處理後的淤泥還能用於作物種植、用作建築材料等。

  這臺「神奇」的淤泥無氧裂解機器,高3米多、佔地近100平方米,由吸泥裝置、脫水固化裝置和無氧裂解爐3個部分組成。工作人員將一桶62.5升的黏稠淤泥放入吸泥裝置,約半小時後,便從無氧裂解爐排出一塊塊指甲蓋大小的炭泥,相同體積的炭泥重量,僅為處置前淤泥的一半。

  該試驗項目負責人、浙江繼琴水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侯海紅說,「淤泥無氧裂解」技術由該公司自主研發,通過壓縮泵將淤泥輸送進機器,脫水固化成原體積一半的泥餅,再進入無氧裂解爐高溫加熱,變成蓬鬆多孔的固態炭泥。最關鍵的是,在處理過程中,淤泥中的重金屬經無氧裂解後,就會失去活性,不會再對土壤造成汙染。

  這臺機器形成一條循環利用的閉合鏈,處理過程不產生二次汙染。省水利廳專家宣偉麗說,這項技術對處置含重金屬汙染物的淤泥有突破意義。

  目前,這一技術已通過國家發明專利初審。省林科院對該技術處理生成的炭泥作了多批次鑑定,均符合林業用土標準。主持鑑定的專家劉亞群說,這種多孔狀炭泥富含磷、氮等營養物質,還能改良土壤品質、促進植物生長。

   固化泥餅也有好去處

  脫水固化技術,解決了淤泥運輸難、堆放難、計量難的問題;無氧裂解技術,又攻克了汙泥脫汙的難題。但是,巨量淤泥脫汙、固化以後,產生的大量泥餅,仍然是個大麻煩。

  根據初步估算,「十三五」期間,全省河道清淤量將達3.5億立方米,這些淤泥固化後,需要至少6萬畝場地進行堆放。但是,目前全省棄土場地已近飽和,這些泥餅亟需尋找新去處;不僅如此,目前工業園區、畜禽養殖場、汙水處理廠排水口等周邊河道,遺留有汙染的淤泥,約佔計劃清淤總量的20%,這些淤泥處理不當,極易引起水體黑臭反彈。

  最近,紹興上虞區正在做的一項實驗,正為這一難題,尋找破解之道。

  這項實驗叫做「淤泥固化土種植實驗」,在面積為一畝的試驗地上,種植了葡萄、土豆、大蒜、玉米、龍柏、菊花等六種常見經濟作物,用於種植的土地,就是經過脫水的淤泥固化土。

  這個課題由曹娥江度假區管委會牽頭,與浙江省疏浚工程有限公司聯合研究。這6種農作物,都是3月中下旬統一栽種的,20多天過去了,6種作物長勢良好。管委會規建局局長錢楓說,實驗的目的主要有兩個:土質行不行,種出來的農作物安不安全。

  「用來種植的淤泥樣本已經拿去檢測。不過,目前對淤泥中是不是含有營養價值、含有多少的結果還沒出來。至於有害元素,因為當時淤泥所在的水域汙染不大,因此預計淤泥內不會含有太多的有毒有害物質。」錢楓說,用來種植的地塊,是一塊房屋基地,下面都是亂石渣,固化後的淤泥直接堆放在上面,形成一塊標準的耕植地,土壤高度為40釐米。

  選擇這6種農作物,也是有講究的。根據省農科院專家的意見,這6種農作物比較具有代表性,包含了果蔬類和綠化類的植物。通過種植,可以檢測出這樣的理想結果:哪種經濟作物,最適宜生長在淤泥固化土上。

  等到作物成熟以後,研究院還要對果蔬進行檢測,看看是不是可以安全食用,一旦檢測結果符合標準,「這將是意義非凡的,不但讓淤泥變成了寶,更可以讓那些原本不適合種植的地塊,得到充分利用。」負責種植研究的工程師鄭紅全說。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相關焦點

  • 浙江湖泊內河水庫清汙5年將產生3.5億立方米淤泥 怎麼處理?
    固化淤泥上種植的農作物  連日來,寧波開始了一項浩大的內湖潔淨工程:月湖清淤。  這項工程將於今年6月1日前完工,預計所清除出湖底淤泥將達5萬多立方米。  由於月湖地處市中心,周邊沒有堆放場地,施工方打算採用機器,將淤泥進行烘乾作業,月湖中的淤泥高磷、高氮、高有機質,用作綠化就非常好,加入某種藥劑之後,還能作為市政道路的穩定層。  除了這麼做,淤泥還能派什麼用?這段時間,浙江上虞的治水部門正做著一個實驗——按他們的說法,這是省內首次進行的課題實驗,如果成功,將為淤泥處置找到新出路。
  • 淤泥難題如何攻克 「五水共治·清淤進行時」特別報導(上)
    王衛標說,由於河道清淤由各地具體落實、淤泥清理也不可一蹴而就,目前很難計算全省還有多少河道需要清淤。但河道總站對各條河流的節點——湖泊進行了初步測算,目前全省還有2500餘個湖泊未清淤,總淤積量為1.1億立方米,平均淤積深度約為0.8米。  今年初的溫州「兩會」上,省人大代表、溫州市政協委員李星濤通過調研後估算,全省河道淤積總量已經達到22億立方米,每年平均淤積量約1億立方米。
  • 全省年增一億立方淤泥 記者追蹤如何解題
    王衛標說,由於河道清淤由各地具體落實、淤泥清理也不可一蹴而就,目前很難計算全省還有多少河道需要清淤。但河道總站對各條河流的節點——湖泊進行了初步測算,目前全省還有2500餘個湖泊未清淤,總淤積量為1.1億立方米,平均淤積深度約為0.8米。今年初的溫州「兩會」上,省人大代表、溫州市政協委員李星濤通過調研後估算,全省河道淤積總量已經達到22億立方米,每年平均淤積量約1億立方米。
  • 探訪貴陽首個淤泥幹化處理中心 淤泥也可當路基
    探訪貴陽首個淤泥幹化處理中心 淤泥也可當路基北極星環保網訊:對於多數貴陽市民來說,汙水處理早已不再陌生。汙水處理雖然能潔淨水質,但仍會留下副產品——淤泥。對淤泥進行深層次處理,正是汙水處理過程中的最後一道程序。
  • 淤泥固化成「餅」:吃進的是爛泥,擠出的是清水
    柯橋區為切實做好「五水共治」工作,啃下清理河道淤泥這塊硬骨頭  以往治河道淤泥,總是會遇到堆放難、處置難的問題:淤泥簡單堆放到一個地方,常常幾年後依然不會幹,有時候工作人員偷點懶,還會出現「拆東泥補西泥」的尷尬局面。
  • 什麼魔術,讓淤泥從「萬人嫌」變成萬人迷?·杭州日報
    淳安在全省首創鄉鎮工作站 本報訊(記者 汪玲 文/攝)早在今年3月份,下城區就把城市河道長效化清淤提上了日程。4月份,下城區在長浜河埋下了淤泥輸送管,但缺少一個固定的淤泥處理點。昨天下午,記者在華中路上看到,一個佔地20畝的淤泥處理場已經建好,淤泥通過輸送管進入壓濾機,最終實現了水、泥分離。
  • 河道疏浚淤泥固化技術研究
    由於處理量有限,處理設備為固定式且投入巨大,不適宜於處理大量的疏浚淤泥。2.3化學因化技術是向淤泥中添加固化材料,通過攪拌混合、養護,使淤泥、水、固化材料之間發生一系列的水解和水化反應。在淤泥顆粒表面產生膠凝物質,使淤泥顆粒具備一定的水穩定性和強度穩定性。
  • 日清淤泥3500方!城南新區新陽河清淤工程啟動
    新陽河是城南新區的景觀河 但由於雨汙分流不徹底等原因 新陽河河道長期堆積了大量淤泥 水體質量和景觀效果不佳 河底淤泥堆積
  • 江幹區引入「吃土」設備 每天消化180立方淤泥
    最近,杭州江幹區城管局在三堡排灌站引水河邊的淤泥堆場新裝了一個「大怪物」:吃進去的是泥漿水,轉眼就可以「吐出」乾巴巴的泥塊。施工方再也不用焦慮淤泥的堆放問題。河道就像一個人的血管,淤泥就好比是血脂沉積,不定期清理,容易發生堵塞,影響水質,也會增加防汛排澇的阻力。所以,每年城區的不少河道都要清淤。但清理出來的淤泥怎麼處理?
  • 復墾肥土 制磚煉炭 河道淤泥多渠道尋出路
    浙江日報4月26日訊春光明媚,許多人選擇去湖州西山漾國家城市溼地公園賞花踏青。讓人想不到的是,眼前吐露芬芳的鬱金香所栽土壤,是來自西山漾中的淤泥。  「在清淤時,我們採用環保絞吸式吸淤船進行底泥清淤擴容,然後帶水淤泥經管道注入排泥場圍堰中,再採用真空預壓法進行淤泥固結處理。」
  • 澤林鎮淤泥無公害治理無公害處理公司
    澤林鎮淤泥無公害治理無公害處理公司武漢盛達飛管道工程有限公司,自備5噸10噸15噸20噸吸汙車輛取消中間環節,給你經濟服務性:專業清理化糞池,隔油池,汙水池,沉澱池,箱涵,抽汙水,抽泥漿,抽糞便,抽淤泥,汙水運輸,淤泥運送,泥漿運送等業務。
  • 變廢為寶!
    變廢為寶!△啟動機器,十幾分鐘,太湖淤泥製成的泥餅就出來了~此次太湖應急清淤工程位於貢湖新吳區水域,清淤面積約40萬平方米,清淤太湖底泥約8萬方。該工程在全市率先採用清淤固化一體化方式實施太湖應急生態清淤工程,不僅可有效削減太湖內源汙染,還能「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再利用。
  • 水利知識點丨河道淤泥常見處理技術
    因此對淤泥進行適當的處理處置是非常必要的。 一、無汙染淤泥與汙染淤泥的處理 淤泥的處理方式主要取決於是否汙染及汙染物種類,對無汙染或輕汙染的淤泥可以進行資源化處理,而對汙染物超過相關標準的淤泥則首先考慮降低汙染水平到相關標準之下。
  • 淤泥有利有弊,養殖戶們該如何正確處理淤泥
    淤泥中存在大量的細菌,在淤泥表層一般是好氣性細菌佔優勢,在淤泥中由於氧氣缺乏,則以嫌氣性細菌佔優勢。在水體和淤泥中進行的一系列氧化還原過程,淤泥中以還原過程佔絕對優勢,由於在池水中有一定數量的氧,所以在水和淤泥鄰接處可以觀察到氧化過程的急劇上升。淤泥表面以下數釐米的深處,氧化還原過程就大大降低,這裡是許多嫌氣性細菌生長發育的適宜場所,愈往深處,氧化還原過程愈低。
  • 淤泥壓縮處理 淤泥乾濕分離清理 淤泥淨化處理
    無錫汙泥池清理清掏、沉澱池清理清掏、酸鹼汙水池清理清掏、汙泥固化處理、淤泥脫水處理、淤泥壓縮處理、汙泥淤泥乾濕分離處理、無錫工業汙泥無害化處理、生活汙泥無害化處理、無錫糞便無害化處理、淤泥汙水無害化處理等等服務,承接全國各地工程。為了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對泥沙淤積的處理,確保河道的暢通無阻,提高河湖水域的水質,應當對淤泥進行有效的利用和進一步的處理。
  • 淤泥固化 環保生態
    2018-10-22 16:09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賀陶 通訊員 張恆炬
  • 中小河道治理中的清淤及淤泥處理技術
    為此,我們必須在清淤及淤泥處理的體系上,進行更好的健全,確保在每一項技術的實施過程中,給出足夠的依據,減少不必要的問題發生。另一方面,清淤及淤泥處理的創新,必須懂得站在不同的層面來優化,尤其是深入觀察清淤及淤泥處理的特點和走向,在自身的創新力度上更好的提升。
  • 最深達35米淤泥層,該類軟土地基的3種處理方案造價及可行性比較
    一、地質條件場地為新近吹填而成,根據地質勘查資料顯示,現狀地面絕對標高為3.5~3.8m,場地下臥有深厚的淤泥層,厚度約18~35m,局部達45m,淤泥性質很差,天然含水量82.3%,孔隙比2.43,壓縮係數1.84MPa-1,凝聚力只有4.1kPa,屬於高壓縮性、低強度和低滲透性軟弱土層。
  • 老人墜入5米深井陷入淤泥,消防員將其從淤泥中「拔出」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陳霖 記者 高達)近日,蘇州常熟虞山街道範家市一6旬老人不慎墜入一口深井,並身陷井底淤泥中。轄區服裝城派出所接警後,立即協同服裝城消防中隊趕赴現場進行救援,使用救援設備將老人救出。△民警和消防隊員圍著狹窄的井口商量救援對策。
  • 河道淤泥無處堆放?江幹引入淤泥幹化新技術 減量7成淤泥
    河道淤泥無處堆放?江幹引入淤泥幹化新技術 減量7成淤泥發布時間:2018-05-05 13:19:10 Sat  來源:杭州網杭州網訊 「你們這些清出來的淤泥放哪裡去啊?」這是河道清淤中市民常問的一個問題,雖然清淤工作開展多年,設備、技術都有長足的進步,幹清、溼清、機械、人工……但都繞不開淤泥——泥漿的模式。尷尬,河道清出的淤泥沒處放放在以前,河道工作人員要在河道邊找到一個大面積的場地用來堆放淤泥,直至變成泥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