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仙橋東路某院落,黃昏時分,上千麻雀在此聚集。
「嘰嘰喳喳……」每到晚上6點,成都市成華區二仙橋東路13號門口的兩棵大樹上,站滿了麻雀。它們有的立在枝頭,有的排成行站在屋頂,有的歇在電線桿上。附近居民說,這些麻雀定居此處約有10年之久,每到秋季數量就特別多。
據鳥類專家介紹,每年4月至7月是麻雀繁殖季,種群壯大;加之果樹、穀子等成熟,為它們提供食物,因此秋季聚集尤為明顯。而這些鳥兒夜間休息的場所被稱為「夜棲樹」,多靠近溫暖的路燈,目前成都市二環路內約有130餘處類似的「夜棲樹」。
城市「夜棲樹」為城市鳥類提供了庇護和休息場所。
上千隻麻雀聚集 夜色下宛若音符
21日晚上6點半,天色漸暗,一隻只小鳥從空中掠過,停在二仙橋東路13號院門口的兩棵大樹上。它們站在枝頭、電線桿、屋頂上,映襯著昏暗的天空,留下一排剪影,猶如靈動的音符,唱著輕快而歡樂的歌曲。
從小在院子裡生活的居民楊先生說,這些鳥應該就是一般的麻雀,定居此處大概有十年了。「早上它們就飛出去找吃的,傍晚時分又回來,在樹上過夜休息,」楊先生說,他們時不時會撒些麵疙瘩、米飯等餵養這些小傢伙,他上小學的兒子也總愛趴在陽臺上,看麻雀在枝頭蹦來跳去。
「一年四季都有,但9、10月份好像特別多,可能有上千隻!」張女士在小區擺了多年的煙攤,每天伴著鳥鳴做生意,別有一番意境。
打鳥食用不可取 小心病毒感染
走訪中,不少小區居民都表示,這些鳥兒的棲息讓城市生活多了生態的感覺,雖然小鳥每日鳴叫略顯喳鬧,但他們卻樂在其中。「但也有人在這裡打鳥,可能是打來吃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居民說。
然而,在記者連續兩天的蹲守中,並未發現前來捕鳥的人。「不是小區的人,晚上他們拿手電筒照射,用彈弓甚至氣槍打鳥,然後烤來吃或者賣錢。」該居民稱,他們曾看到過多次,也上前制止過,「但那些人不聽,過兩天又來了。」
根據《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價值、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麻雀也在保護之列,獵捕、出售、食用20隻麻雀即屬於違法行為。據四川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冉江洪教授介紹,麻雀是野生動物,體內可能存在寄生蟲、病毒等,人類食用它們也面臨感染的風險。
130餘處「夜棲樹」 成為鳥類庇護所
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學教授郭延蜀表示,上個世紀80年代,由於人為幹擾,麻雀數量急劇下降。隨著天保工程的實施、生態系統的恢復,到2005年前後,城市麻雀的數量大幅回升。如今,麻雀作為地方性留鳥,多聚集在城郊結合部。「每年4月至7月是麻雀繁殖季,種群壯大;再加之秋季果樹、穀子等成熟,也為麻雀提供了充足食物,因此秋季聚集就顯得尤為明顯。」
據成都觀鳥協會會長沈尤介紹,其實這些樹木是鳥兒夜晚休息的地方,被稱為「夜棲樹」。「夜棲樹」一般靠近路燈,方便夜間取暖,也有可能靠近居民樓,食物相對充足。
據不完全統計,成都二環路之內有類似的「夜棲樹」130餘處,其中不少是賞鳥點位。目前正值秋季鳥類的遷徙期,沈尤建議不要用極端方式驅趕鳥群,儘量與它們和平相處。華西都市報客戶端記者肖茹丹攝影楊濤報料人: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