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選出年度新創成語 多與疫情有關 「醫師奮診」奪冠

2021-01-20 環球網

本文轉自【海外網】;

「醫師奮診」當選日本年度最佳新創成語(產經新聞)

海外網12月22日電當地時間22日,日本住友生命保險公司選出了50個代表今年的新創成語,大多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其中,向醫護人員致敬的「醫師奮診」當選最優秀獎。

據日本《產經新聞》22日報導,50個入選作品中,多數與疫情有關,其中包括描繪全民佩戴口罩的「全面口覆」,製藥企業開展疫苗研發競爭的「藥家爭鳴」,表達希望疫情早日結束的「收束渴望」,以及期待能驅疫妖怪「尼彥」現世的「妖姿顯靈」。

此外,日本今年的其他熱門話題也有作品入選,與大熱漫畫《鬼滅之刃》有關的「頻出鬼沒」,描述將棋棋手藤井聰太活躍表現的「王棋聖聰」,日本政府旅遊推廣活動「Go To Travel」有關的「出發振興」等新創成語入選。(海外網 王西洛)

相關焦點

  • 2020年度日本新語大獎揭曉 代表哭泣的擬聲詞奪冠
    人民網東京12月1日電(記者陳建軍)由日本三省堂舉辦的日本「2020年度新語大獎」發布會於11月30日在東京舉行,多用於社交媒體、代表壓抑哭聲的擬聲詞「PIEN」奪冠,成為2020年日本最熱門的新詞。「某某警察」、「密」、「遠程」緊隨其後,排名第二至第四位。
  • 日本疫情嚴峻,醫師會長:民眾恐面臨「醫療毀滅」狀態
    日本境內的新冠病毒疫情嚴峻。日本醫師會會長中川俊男13日表示,疫情已來到政府該考慮針對全國發布緊急事態宣言的情勢,否則民眾面臨的不只是無法接受適當醫療的「醫療崩壞」,而是無法接受醫療的「醫療毀滅」狀態。 中川對日本面臨全國性的確診病例急增的情形提出警戒。
  • 全球疫情最新消息!英國倫敦宣布進入「重大事故」狀態 日本醫師...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仍然非常嚴峻,英國倫敦周五(1月8日)宣布進入「重大事故」狀態;據報導,日本醫師協會會長稱,日本醫療系統已經崩潰。  新冠病例激增,倫敦宣布進入「重大事故」狀態  綜合英國天空新聞網、《倫敦標準晚報》等英媒8日報導,隨著新冠肺炎病例激增、越來越多患者入院,倫敦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宣布該市進入「重大事故」狀態。
  • 成語「牛溲馬勃」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和一個歷史典故有關,長見識
    中國漢語博大精深,語言是我們思想交流的工具,而成語是我們離不開的精彩詞句。無論是學生還是成人,我們說話時成語出口成章,成語已經印在了我們的大腦中。儘管我們對常用的成語很熟悉,但它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很多成語的出處不甚了解,當然就有經常用錯成語的尷尬情況。
  • 中考奪冠之成語解析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一些無良知的網友為了獲得高點擊率,常常發布一些駭人聽聞的虛假消息。B.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廣泛使用殺蟲劑會對蜜蜂、飛蛾、蝴蝶等芸芸眾生造成傷害,進而造成生態失衡。C.那些成就非凡的人具有的創造力是不言而喻的。
  • 鞏俐黃渤《奪冠》熱映中,英文譯名只有一個單詞,背後深意滿滿
    這部片子能上映真的很是坎坷《奪冠》從去年宣布定檔大年初一,到今年9月25日上映,這五百多天裡經歷了定檔、更名、提檔、撤檔、再定檔、再提檔。出於「某種原因」,原名《中國女排》最終更名《奪冠》,去年更名的那段時間也讓片子的宣發停了很久。好不容易定檔於2020年農曆大年三十上映,後因疫情爆發又再撤檔。
  • 2020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出爐,來看看哪個是你最常用的?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4日發布「2020年度十大網絡用語」。本次發布的十大網絡用語依次為:逆行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帶貨、雲監工、光碟行動、奧利給、好傢夥、奪冠、不約而同、集美。網絡用語的語言特色鮮明,是網民抒發情感、表達態度的獨特方式,線上線下流行度都很高。
  • 《科學》年度十大突破:黑洞照片奪冠,AI多人撲克入選
    量子霸權和AI掌握多人撲克也均位於十大突破之列。《科學》雜誌每年都會評選出當年科技領域最為重要十大突破,而這些突破往往也預示著之後技術發展的方向,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7、日本培育深海微生物可揭示真核生物起源日本科學家2006年從南海海底找回了沉積物巖芯,經過12年的培育和研究,今年他們終於培育出名為Prometheoarchaeum syntrophicum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是Asgard古細菌的一種,通過對其基因組進行測序和研究,有助於研究真核生物起源的問題,而人類就是其中之一
  • 字詞裡的年度記憶_第A03版:要聞_2020年12月17日_大連日報數字報...
    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等主辦的「漢語盤點2020」活動,陸續發布了「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年度十大流行語」「年度十大新詞語」。這些由專家、網民和大數據選出的年度詞語,記錄下這一年的社會熱點,也於字裡行間留下國家發展和時代變遷的草蛇灰線。
  • 成語才是中國最厲害的文化輸出,伊朗人日本人都愛用……
    在中國文化血脈延續和對外輸出中,成語居然默默無聞地佔據了一個制高點最近,新冠肺炎疫情還是出現了全球性的蔓延。除了南極的企鵝北極的熊,各大洲似乎都發現了感染者。其中,內憂外患中的老朋友伊朗,是西亞版圖上最嚴重的地區。
  • 劍橋詞典選出年度熱詞「隔離」,阿卡索外教用行動打破「隔離」
    按照慣例,每一年的年末,各大詞典官方都會選出一個本年度最具代表性的熱詞,作為年度詞來反應過去一年的社會思潮、公眾情緒和人們最關注的事情。 日前,作為英語世界三大最為權威的詞典之一的《劍橋詞典》,公布了自己的2020年度熱詞——隔離(quarantine)。
  • 這些成語都和南京有關?源於南京的成語有100多個
    詩仙李白的一首《長幹行》讓「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兩個成語得以流傳千年,也讓中華門外的長幹裡聞名於世。如今,這裡豎著一男一女兩個孩童的雕像。每每形容起幼年相識、感情純潔的男女,人們便會立刻想到長幹裡。得意忘形、鳳毛麟角、一往情深……你知道嗎,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都源於南京。最近,一則微博引起很多南京人的注意,微博中,除了列出40多個與南京有關的成語,還詳細介紹了它們背後的典故。
  • 我們,在年度熱詞裡
    最終,「民」「脫貧攻堅」「疫」「新冠疫情」分別當選年度國內字、國內詞、國際字、國際詞。「年度熱詞日益受到公眾關注,說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語言生活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對語言的社會本質有所認知。」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劉中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年度熱詞是對現實生活的映射與總結。首屆年度熱詞誕生在何時?今年的年度熱詞還有哪些?它們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 疫情防控的偵察員、技術員、勤務員……他們是公共衛生醫師
    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秋冬季疫情防控,以及醫療衛生工作者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的作用情況。會上,國家衛健委疾控局監察專員王斌介紹了公共衛生醫師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首先,公共衛生醫師是疫情防控決勝千裡的參謀員,在海量數據和信息中,他們動態分析研判疫情趨勢和防控策略、措施,為政府部門提供既有前瞻性又精準的專業防控建議。
  • 日本年度風雲車揭曉 !日本人沒想到!
    2018-2019 年度的第 39 屆日本風雲車大賞(JCOTY,Japan Car of the Year)最終獲獎名單終於出爐!Volvo XC40 擊敗 Toyota Corolla Sport、Volkswagen Polo 等強勁對手獲得日本風雲車殊榮。
  • 「民」當選2020年度國內字,「脫貧攻堅」當選年度國內詞
    最終,「民」,「脫貧攻堅」,「疫」,「新冠疫情」分別當選年度國內字、國內詞、國際字、國際詞。央視新聞客戶端 圖2020年的中國,舉國同心,守望相助。全國抗疫,眾志成城,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最美逆行,挺身而出,勇擔使命守護人民安康。全民行動,佩戴口罩,減少外出保護公共健康。隔離防疫,科技助力,健康碼實現人員流動管理,雲端服務保持社交距離。
  • 紐西蘭年度鳥類比賽結果出爐 不愛交際的黃眼企鵝奪冠
    紐西蘭年度鳥類(Bird of the Year)比賽結果周一(11日)出爐,冠軍由不愛交際兼瀕危絕種的黃眼企鵝(Hoiho)奪得,是14年來首次奪得這名銜的海鳥。黃眼企鵝在年度鳥類比賽奪冠。(網際網路)年度鳥類自2005年起,由紐西蘭環保團體森林與鳥(Forest&Bird)主辦,今屆比賽反應踴躍,吸引海外市民參與,總共獲得約4.3萬人投票,最終由獲得約1.2萬票的黃眼企鵝奪冠。總理阿德恩恭喜黃眼企鵝奪冠,又揭曉她支持的其實是同為海鳥的黑海燕(Black Petrel),希望黑海燕能在下年比賽奪冠。
  • 日版「大眾點評」揭曉年度榜單,2020 年 Tabelog 獎選出 624 間餐廳
    本地食客票選出的終極日本美味。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的飲食評鑑網站。比如中國的大眾點評、北美的 Yelp,到了日本最受信賴的就是 Tabelog。能夠得到 Tabelog 肯定的餐廳,無疑是在日文世界的人氣王!
  • 網友選出今年最成功的漫畫改編電影,銀魂屈居第二,第一出乎意料
    2018也是日本平成(「平成」日本天皇年號)的最後一年,日本排名網站就收集了觀眾意思選出平成(平成」日本天皇年號)最後一年最成功漫畫改編電影。這次的排名一共收集了 10 - 40 歲 7,880 名男女觀眾,一同選出 2018 年最成功漫畫改編電影,漫畫中也非常人氣的作品《銀魂》、《聖哥傳》等等均有上榜,不過《花牌情緣 -結-》卻擊敗多部作品奪冠!
  • 香港浸會大學新創雷射鑑定技術 可斷定古董真偽
    香港浸會大學新創雷射鑑定技術 可斷定古董真偽 2015-12-18 11:21:20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朱念     新技術由香港浸會大學物理系張乃豪教授(左)及蔡鉞博士(右)新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