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時是基於地球自轉的一種時間計量系統,原子時是基於原子物理技術的一種更加均勻的時間系統。世界時和國際原子時在時間尺度上存在差異,為應對這種情況,一種稱為協調世界時的折中時標於1972年面世。協調世界時是以原子時秒長為基礎,在時刻上儘量接近世界時的一種時間計量系統。為確保協調世界時與原子時相差不會超過0.9s,在必要時會將協調世界時增加1s或去掉1s,這一技術措施被稱為閏秒。
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組織決定加入閏秒的時間。加入閏秒的時間只能是每年的六月或十二月的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分鐘。加入正閏秒時,當天23:59:59的下一秒記為23:59:60,然後是第二天的00:00:00:加入負閏秒時,23:59:58的下一秒就是第二天的00:00:00。由於北京時間比世界時早八小時,因此閏秒發生時我國已是第二天上午的7:59。截至目前,所有閏秒都是正閏秒。
同步相量測量裝置使用世紀秒作為時標,它是一個32位無符號整數,從1970年1月1日00:00:00開始計時。世紀秒的計數始終與協調世界時保持同步,閏秒不包含在世紀秒的計數中。當正閏秒發生時,將出現連續兩個相同的世紀秒時標;負閏秒發生時,將出現世紀秒時標跳躍1s的情況。
閏秒通常若干年發生一次,對其處理較複雜。因此,同步相量測量裝置宜摒棄正閏秒發生時刻的數據,並滿足如下要求:
a)在閏秒發生後5s內將時標調整為與協調世界時一致。
b)在閏秒發生後5s,同步相量測量、動態數據記錄和實時通信等功能應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