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地球自轉放緩,2015 年,地球迎來了自 1972 年以來第 26 次閏秒。格林尼治時間 6 月 30 日的午夜,也就是北京時間 7 月 1 日 7:59:59 之後,人們經歷了一個特別的 7:59:60。
這多出的滴答 1 秒,會有什麼影響?天文學家表示,一般不會對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任何影響。公眾只要了解這 1 秒時間並非憑空增加,而是「世界時」與「原子時」之間的「協調」就足夠了。但在航空、航天等時間精確到毫秒的行業和領域,這 1 秒,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存在。
時間是衛星運行的重要基準。在太空中運行的衛星,基本都會相對某個基準時間建立一個以毫秒計數的星上時鐘。這個星上時鐘需要與地面時間進行校對,以避免由於星地時間差,星上數據在使用地面時間進行處理時,衛星位置、姿態、載荷的測向定位、地面圖像配準出現的偏差。對近地軌道衛星,閏秒導致的位置偏差一般有7 公裡之多。
對在軌衛星進行閏秒操作到底怎麼進行呢?其實並不複雜,只要編寫好閏秒操作的具體要求,因「星」而異,在衛星測控弧段擇機上注命令,給星上時鐘做數學運算,強制扣除一秒,把衛星走快的腳步拉回來一步就行了。其實,對在軌衛星進行閏秒操作今年並不是第一次。就拿八院實踐系列衛星來說,如 2005 年發射的實踐七號衛星在 2006 年元旦就執行了閏秒操作,此後又分別在 2009 年元旦、2012 年 7 月 1 日及今年 7 月 1 日進行閏秒操作。
相對於早先的衛星採用時間基準進行集中、均勻校時的方式,實踐七號的時間通過 GPS 的廣播數據將時間穩定控制在 20 毫秒指標內,實踐十二號通過 GPS 秒信號將時間控制在 10 毫秒內,實踐十六號通過 GPS 時差測量及秒信號將時間控制到 2 毫秒內,均在軌自動校正而不需地面幹預。到了實踐十六號,閏秒修正更簡單了。該星設置了定時授時功能,可實現每分鐘 GPS授時校時操作,發生閏秒後 1 分鐘內就能完成衛星閏秒的自動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