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時」「原子時」要協調 7月1日全球增加1秒
資訊標籤: 全球增加1秒 原子時 世界時 核心提示:為了讓「原子時」與「世界時」協調一致,北京時間7月1日全球將增加一秒,屆時,將出現7:59:60的特殊現象。
-
原子時擬取代世界時 格林尼治時間或成歷史
如今,這一以地球自轉為依據的「世界時」可能由以原子振蕩周期為依據的「原子時」徹底取代。全球50多名研究人員3日聚集倫敦,探討結束時間計量系統「雙軌制」的可能性。上世紀70年代一項國際協議確定世界時和原子時兩種時間計量系統。世界時受地球自轉速度減緩影響,有一定誤差;原子時用原子能級躍遷振動頻率計時,1000萬年誤差1秒,相對精準。
-
「閏秒」
1990年,用於為國際標準時間計時的原子鐘將要加上一個額外的「閏秒」,以調整原子鐘計時與地球自轉的差別。世界各地的原子鐘將在格林威治時間12月31日23時59分60秒加上這個「閏秒」,那麼「閏秒」是如何產生的呢?它與天文氣象有什麼關係呢?這得從時間概念的演變說起。
-
明天我國將現「7時59分60秒」 多的一秒系「閏秒」
新華社天津12月30日電(記者周潤健)「多希望世界給我多一分鐘、多一秒鐘,讓我再好好愛你……」歌詞裡曾苦苦哀求的一秒鐘,真的可以實現了。因為,2016年還真的多出了「1秒」。 這多出的「1秒」將加在格林尼治時間12月31日23時59分後,通過增加閏秒實現。
-
...你想做什麼_世界時;原子時;特殊現象;北京時間;協調世界時_中國...
「世界時」「原子時」要協調 我國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為了確定時間,世界上有兩種時間計量系統:基於地球自轉得出的「世界時」和基於原子振蕩周期確定的「原子時」。由於兩種時間尺度對秒的定義不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時間系統之間就會出現差異,所以有了「協調世界時」的概念。
-
「閏秒」事件全揭秘
基於地球自轉的時標屬於天文時。20世紀中葉,科學家提出利用量子現象測量時間,即原子時或原子秒。1967 年,國際計量大會決定用原子秒取代天文秒。1884年,國際上確定以地球自轉運動來計量的時間作為國際標準時間,稱作世界時。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現了基於原子振蕩的原子時,其準確度和穩定度均超越了世界時,但其與地球的自轉不關聯。隨著時間的遷延,世界時和原子時之間的偏差越來越大。1972年,一種折衷的時間尺度—協調世界時(UTC)應運而生,取代世界時作為國際標準時間。
-
資料 | 閏秒是什麼及處理方法
世界時是基於地球自轉的一種時間計量系統,原子時是基於原子物理技術的一種更加均勻的時間系統
-
你知道閏秒嗎?
什麼是閏秒?科學上有兩種時間計量系統:基於地球自轉的天文測量而得出的「世界時」和以原子振蕩周期確定的「原子時」。世界時的時間計量系統是基於地球自轉時間。太陽的東升西落是長期以來人們計算時間的主要依據,太陽走到天空中最正中的位置時,就是12時。
-
科普:第27次閏秒來臨,多一秒世界有何不同?
這一秒,從哪裡來為確定時間,世界上有兩種時間計量系統:基於地球自轉的「世界時」(UT)和基於原子振蕩周期的「原子時」(TAI)。由於兩種時間尺度對秒的測量方法不同,隨著時間推移,兩個計時系統結果會出現差異,因此有了「協調世界時」的概念。「協調世界時」以「原子時」秒長為基礎,在時刻上儘量接近「世界時」。
-
科普 閏秒是不是多了一秒?
這多出的一秒,就是最近炒的很熱的閏秒了。不過時間並不會憑空多出一秒,所謂的閏秒,只是不同時間標準相互協調的產物。一天到底有多長並不確定自古以來,人類的生活規律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球自轉一周就是一天——24個小時。這就是世界時(UT)的原始定義。把這24個小時繼續拆分,就會得到1分鐘和1秒鐘的長度。
-
運維注意,墨菲定律,閏秒又來了
國家授時中心閏秒公告2016年7月6日,巴黎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組織IERS在第52期C公報向全球負責標準時間測量和發播的機構發布閏秒公告:國際標準時間UTC(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協調世界時)將在2017年1月1日實施一個正閏秒,即增加1秒。
-
閏秒並不是真的多出了一秒?
這多出的一秒,就是最近炒的很熱的閏秒了。不過時間並不會憑空多出一秒,所謂的閏秒,只是不同時間標準相互協調的產物。一天到底有多長並不確定自古以來,人類的生活規律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球自轉一周就是一天——24個小時。這就是世界時(UT)的原始定義。把這24個小時繼續拆分,就會得到1分鐘和1秒鐘的長度。但實際上,地球的自轉周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
2017年元旦多1秒閏秒是為什麼?1月1日閏秒產生原因原理分析
據天文專家介紹,為了確定時間,世界上有兩種時間計量系統,基於地球自轉得出的「世界時」和基於原子振蕩周期確定的「原子時」。由於兩種時間尺度對秒的測量方法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時間系統之間就會出現差異,所以有了「協調世界時」的概念。 「協調世界時」以原子時秒長為基礎,在時刻上儘量接近於世界時。
-
有閏年、閏月,閏秒你知道是什麼嗎?
閏秒通俗來說就是地球自轉的時間並不是穩定保持不變的,有一定的不均勻性和長期變慢性,所以世界時的一天可能會並不是精確地24小時;然而我們的原子時鐘24小時則是絕對的分秒不差。這樣就必然會有一個問題,世界時UTC(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和原子時IAT(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之間會有一定誤差;當誤差達到一定程度時,閏秒就來了;
-
閏秒來了:上半年最後一分鐘會有61秒
目前世界上有兩種時間計量方式——天文時和原子時。「藉助天文觀測得到地球自轉的平均周期,然後把它分為86400份,得到前者的秒長;把鹼金屬銫133原子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輻射9192631770個周期定義為後者的秒長。」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時間頻率所張愛敏研究員告訴記者。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發現天文時和原子時逐漸出現偏差,且漸行漸遠。
-
科學網—原子時擬取代格林尼治時間作為計時標準
如今,這一以地球自轉為依據的「世界時」可能由以原子振蕩周期為依據的「原子時」徹底取代。全球50多名研究人員11月3日聚集倫敦,探討結束時間計量系統「雙軌制」的可能性。 上世紀70年代一項國際協議確定世界時和原子時兩種時間計量系統。世界時受地球自轉速度減緩影響,有一定誤差;原子時用原子能級躍遷振動頻率計時,1000萬年誤差1秒,相對精準。
-
流言揭秘:閏秒並不是真的憑空多出了一秒
>:世界時以午夜為0時開始計數,基於精確測量的地球自轉周期。 國際原子時(TAI):以一臺原子鐘作為時標,無視任何地球運動。 除了以上兩種最常見的時間衡量標準之外,還有地球時(TDT)、質心力學時(TDB)、質心坐標時(TCB)及地心坐標時(TCG)等等。 說了這麼久,「閏秒」怎麼還沒有出現?
-
中國計量院專家解惑閏秒 「多」出的1秒或被取消
閏秒的由來:兩種時間計量系統存差異 時間是人類最早認知的自然現象之一。基於地球自轉的時標屬於天文時。20世紀中葉, 科學家提出利用量子現象測量時間,即原子時或原子秒。1967年, 國際計量大會決定用原子秒取代天文秒。 由於國際原子時是基於銫原子振蕩周期確定的,因此相對恆定不變,而天文時則取決於地球自轉的速率,會因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而變化。
-
多加一閏秒 有喜又有憂
這一願望真的在格林尼治時間6月30日午夜(北京時間7月1日7:59:59),通過增加閏秒而實現。事實上,自1972年起,為幫助「世界時」追趕「原子時」,我們的鐘表已撥慢了26秒。 一秒,究竟能發生什麼?
-
科普|多加一閏秒 有喜又有憂
這一願望真的在格林尼治時間6月30日午夜(北京時間7月1日7:59:59),通過增加閏秒而實現。事實上,自1972年起,為幫助「世界時」追趕「原子時」,我們的鐘表已撥慢了26秒。 一秒,究竟能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