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愛因斯坦,可謂聞名遐邇,但是有一個人,他在科學界綻放的光芒絲毫不亞於愛因斯坦,後人把他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以表彰他對物理科學的偉大貢獻,可誰又知道如果不是他的老師,他可能是一名偉大的音樂家。
這位物理界的音樂天才就是馬克思·普朗克,不要誤會,他和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並沒有關係。馬克思,不,普朗克出生在19世紀一個書香家庭,他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是神學教授,而他的父親則是一名著名的法學教授,可以說他的身體裡流淌著知識的血液,但是小時候的普朗克對這些並不感冒,他有著強大的音樂天賦,不僅會鋼琴,還會管風琴和大提琴,並且上過演唱課在慕尼黑某所中學為多首歌曲和一部輕歌劇作曲,直到遇到了改變他人生方向的人,這個人就是德意志博物館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一名數學家---奧斯卡·馮·米勒。
米勒教導的數學尤其是其中的能量守恆定律激發了普朗克對數理的強烈興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因此直到大學,普朗克並沒有選擇音樂作為他的大學專業,但是他也沒選擇數學,而是決定學習物理,這讓他的導師很困惑,米勒語重心長地對他說:物理這門學科的一切都已經被研究了,只有一些不重要的空白需要被填補,但是普朗克堅持自己的選擇:我並不期望發現新大陸,只希望理解已經存在的物理學基礎,或許能將其加深。一個青年能置著名數學家之勸於不顧,說明了他當時對物理的熱愛。
於是,從此音樂界再無音樂天才,而科學界來了一位偉人。
事實上,普朗克在物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他手中出現了許多新大陸,如黑體輻射、普朗克輻射定律等科學界都尤為驚嘆的定律,但是真正讓普朗克走向巔峰的是量子物理。
1900年12月14日在德國物理學會的例會上普朗克在首次提出黑體輻射之後闡述了自己最驚人的發現,也就是能量量子化。他說,為了從理論上得出正確的輻射公式,必須假定物質輻射(或吸收)的能量不是連續地、而是一份一份地進行的,只能取某個最小數值的整數倍。這個最小數值就叫能量子,輻射頻率是ν的能量的最小數值ε=hν。其中h,普朗克當時把它叫做基本作用量子,後來被命名為普朗克常數,它標誌著物理學真正開始破繭成蝶,正式揭開舊量子論與量子力學的序幕,完全震顫了科學界。於是乎,普朗克獲得了科學界最偉大的獎項---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因斯坦對普朗克也敬佩不已,他這樣評價普朗克:在科學界有兩類人,一種人是享受科學帶給他們智力上的快感,另一種人以功利為目的研究科學,但是還有一類人,我們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這也就是我們所以愛戴他的原因。
此後,12月14日,被定為量子日,以此紀念普朗克的偉大功績,人類應該記住這些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偉大智慧與先驅,感謝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