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須預定自道遠,世事豈得終無成」——許謙
每次說到奉獻這個詞,總是要有很多故事要講,奉獻總是有著很多的故事和道理要講,但是真正奉獻自己的人,從來不講關於自己的故事,只是將它看作一件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比方說老師一輩子都奉獻在這個三尺講臺之上,他們教書育人,培養中國的下一代,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雖然有人會說老師們也是領著工資幹活的,但是在教育方面,他們也是勞心勞力的。中國的歷史上,有著很多的人物,他們奉獻自己,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儘管這些人對普通人來講太過於遙遠,也有點陌生,但是應該弘揚這些人的精神和品質。
中國當代湧現出許多科研領軍人物,例如在航天領域的這一群工作者們,他們的平均年齡也才30歲左右,以及在中國的其他領域像生物工程這一塊,其中的顏寧就是領軍人物。當代的中國人才輩出,有著眾多的優秀人才回國發展,為中國的發展出一份力。中國科技大學是一個臥虎藏龍之地,這裡匯集了除了清華北大以外的幾乎所有優秀人才,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有自己突出的貢獻,其中有一個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就是段路明,是國際上的量子科學的領軍人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量子領域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甚至是量子技術的全球領導者。
1990年的時候,段路明畢業於安徽省桐城中學,在他上中學的時候,儘管家境困苦,但是他努力學習,沒有一絲一毫對自己的鬆懈,物理、 化學成績極其優異,再加上頭腦聰慧,所以在全國的化學聯賽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保送至了中科大,而且他的老師是當時著名的量子技術教授郭光燦。在中科大,他度過了美好的大學生活,以及研究生生活,1998年的時候,他又獲得了中科大的博士學位,之後他又去了國外的一個研究所進行自己的博士後研究,在這裡他獲得很多關於這個專業的知識。之後因為入選中國科學院的百人計劃,他又回到了母校,中科大工作,教書育人,以及專注自己的研究。
2001年的時候,段路明曾經去往美國從事過自己這一專業的研究但是他並沒有選擇留在美國,儘管當時他的工作環境非常的優渥,有著不菲的報酬,他依舊選擇了回國發展。這是由於當時在美國工作的段路明接到了遠在北京一位教授給他打的電話,邀請他到清華大學工作。所以經過一番考慮之後,段路明選擇了放棄美國的發展,轉而回國工作,進入清華的量子中心,進行一些的工作組件,將自己的知識得到更好的應用。當時回清華的時候,段路明並沒有在美國的大學辭職,這是一個兼任的前提之下,在清華大學做著關於量子技術的工作。
2018年的時候,段路明正式的到清華工作,開始了他在清華的研究,有關量子技術等的相關研究,量子技術的研究在國際上也是備受矚目的。也就是這樣,他慢慢的把自己在量子技術方面總結的各種經驗,以及自己相關的物理理論研究的知識帶到清華,並將它們發揚光大,,讓中國有更多的關於量子的技術問世。在這其中,也培養大量的人才,為中國的物理以及量子方面做出重大的貢獻,以及突出研究。中國的量子技術水平已經很高,段路明的加入更是錦上添花,使得清華大學的量子中心研究所能夠更上一層樓,幫助我國的量子技術發展的更好。最近幾年,中國出臺了各項政策,就為了吸引在各項領域獲得突出貢獻,取得各重大成就的優秀人才,來到中國發展。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都是無價的,因為生命本無價,但是想要在此基礎上更加的發光發熱,通過自己來造福廣大人民,單單只有生命是不行的,還需要實踐,通過在各項領域之內的研究,進而將他們更好地服務於大眾,服務於人民。就像上個世紀的錢學森先生,鄧稼先先生,雖然這些先生都是膾炙人口的人物,他們也如段路明一樣,在自己的領域內有著突出貢獻,而且他們也認為自己的事業只是眾多事業中的一種,並不值得過多的誇讚和表揚,但實際上在我們看來,他們都是偉大的人物,放棄國外優渥的生活和光明的前途,回到當時一貧如洗的中國發展,這在當時甚至是現在來說,都是一種艱難的選擇。因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後,就會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地方,不是所有人學成歸來之後,會為國家奉獻自己。
在現代社會,每每說到奉獻以及和這樣相關的詞,有的人可能會一笑而過,覺得這個話題和自己不相關,或者說是覺得這個話題面太廣了,發出一些嘲笑的聲音,但是作為中國的一員,建設祖國,讓祖國更加的強大,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就像上個世紀發生戰爭的時候,所有的人民都站起來,共同抵禦外來的侵略者一樣。奉賢並不是那樣,羞於說出口,他是一個光榮的詞彙。新時代的青年們已經逐漸成為了中堅力量,應該像段路明等人一樣,投身國家的建設,這種為國家的量子技術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職業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在現代生活中,有很多人有著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他們不想,或者說不會放下身段,深入人民群眾,為人民做工作,就覺得為人民服務,默默無聞的奉獻自己,只是一句口號說說而已,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最近幾年的大學生村官是一個熱門話題,這些大學生村官,他們就根植群眾,在和人民群眾的交談中,總結自己的知識,將它們化為經驗,更好地幫助這些人,讓他們生活得更好,也讓自己得到了鍛鍊。
參考資料
《馮公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