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世界級量子科學家,29歲成大學教授,現在回國作貢獻

2020-09-18 歷史學客

"志須預定自道遠,世事豈得終無成」——許謙

每次說到奉獻這個詞,總是要有很多故事要講,奉獻總是有著很多的故事和道理要講,但是真正奉獻自己的人,從來不講關於自己的故事,只是將它看作一件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比方說老師一輩子都奉獻在這個三尺講臺之上,他們教書育人,培養中國的下一代,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雖然有人會說老師們也是領著工資幹活的,但是在教育方面,他們也是勞心勞力的。中國的歷史上,有著很多的人物,他們奉獻自己,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儘管這些人對普通人來講太過於遙遠,也有點陌生,但是應該弘揚這些人的精神和品質。

中國當代湧現出許多科研領軍人物,例如在航天領域的這一群工作者們,他們的平均年齡也才30歲左右,以及在中國的其他領域像生物工程這一塊,其中的顏寧就是領軍人物。當代的中國人才輩出,有著眾多的優秀人才回國發展,為中國的發展出一份力。中國科技大學是一個臥虎藏龍之地,這裡匯集了除了清華北大以外的幾乎所有優秀人才,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有自己突出的貢獻,其中有一個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就是段路明,是國際上的量子科學的領軍人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量子領域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甚至是量子技術的全球領導者。

1990年的時候,段路明畢業於安徽省桐城中學,在他上中學的時候,儘管家境困苦,但是他努力學習,沒有一絲一毫對自己的鬆懈,物理、 化學成績極其優異,再加上頭腦聰慧,所以在全國的化學聯賽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保送至了中科大,而且他的老師是當時著名的量子技術教授郭光燦。在中科大,他度過了美好的大學生活,以及研究生生活,1998年的時候,他又獲得了中科大的博士學位,之後他又去了國外的一個研究所進行自己的博士後研究,在這裡他獲得很多關於這個專業的知識。之後因為入選中國科學院的百人計劃,他又回到了母校,中科大工作,教書育人,以及專注自己的研究。

2001年的時候,段路明曾經去往美國從事過自己這一專業的研究但是他並沒有選擇留在美國,儘管當時他的工作環境非常的優渥,有著不菲的報酬,他依舊選擇了回國發展。這是由於當時在美國工作的段路明接到了遠在北京一位教授給他打的電話,邀請他到清華大學工作。所以經過一番考慮之後,段路明選擇了放棄美國的發展,轉而回國工作,進入清華的量子中心,進行一些的工作組件,將自己的知識得到更好的應用。當時回清華的時候,段路明並沒有在美國的大學辭職,這是一個兼任的前提之下,在清華大學做著關於量子技術的工作。

2018年的時候,段路明正式的到清華工作,開始了他在清華的研究,有關量子技術等的相關研究,量子技術的研究在國際上也是備受矚目的。也就是這樣,他慢慢的把自己在量子技術方面總結的各種經驗,以及自己相關的物理理論研究的知識帶到清華,並將它們發揚光大,,讓中國有更多的關於量子的技術問世。在這其中,也培養大量的人才,為中國的物理以及量子方面做出重大的貢獻,以及突出研究。中國的量子技術水平已經很高,段路明的加入更是錦上添花,使得清華大學的量子中心研究所能夠更上一層樓,幫助我國的量子技術發展的更好。最近幾年,中國出臺了各項政策,就為了吸引在各項領域獲得突出貢獻,取得各重大成就的優秀人才,來到中國發展。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都是無價的,因為生命本無價,但是想要在此基礎上更加的發光發熱,通過自己來造福廣大人民,單單只有生命是不行的,還需要實踐,通過在各項領域之內的研究,進而將他們更好地服務於大眾,服務於人民。就像上個世紀的錢學森先生,鄧稼先先生,雖然這些先生都是膾炙人口的人物,他們也如段路明一樣,在自己的領域內有著突出貢獻,而且他們也認為自己的事業只是眾多事業中的一種,並不值得過多的誇讚和表揚,但實際上在我們看來,他們都是偉大的人物,放棄國外優渥的生活和光明的前途,回到當時一貧如洗的中國發展,這在當時甚至是現在來說,都是一種艱難的選擇。因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後,就會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地方,不是所有人學成歸來之後,會為國家奉獻自己。

在現代社會,每每說到奉獻以及和這樣相關的詞,有的人可能會一笑而過,覺得這個話題和自己不相關,或者說是覺得這個話題面太廣了,發出一些嘲笑的聲音,但是作為中國的一員,建設祖國,讓祖國更加的強大,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就像上個世紀發生戰爭的時候,所有的人民都站起來,共同抵禦外來的侵略者一樣。奉賢並不是那樣,羞於說出口,他是一個光榮的詞彙。新時代的青年們已經逐漸成為了中堅力量,應該像段路明等人一樣,投身國家的建設,這種為國家的量子技術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結語

職業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在現代生活中,有很多人有著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他們不想,或者說不會放下身段,深入人民群眾,為人民做工作,就覺得為人民服務,默默無聞的奉獻自己,只是一句口號說說而已,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最近幾年的大學生村官是一個熱門話題,這些大學生村官,他們就根植群眾,在和人民群眾的交談中,總結自己的知識,將它們化為經驗,更好地幫助這些人,讓他們生活得更好,也讓自己得到了鍛鍊。

參考資料

《馮公嶺》

相關焦點

  • 愛國科學家段路明:29歲成博導,放棄美國「終身教席」要回國效力
    現如今又有一位29歲成博導的科學家回到祖國的懷抱,他不惜辭去美國「終身教席」,回國任清華全職教授,他就是愛國之子段路明。最終熱愛科學研究的段路明選擇了中國科學大學,從此段路明的人生開啟了新的起點,他的學習領域也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在大學期間,段路明選擇了所有人都望而觀止的量子科學專業,從此他全身心投入到量子研究中,沒有一絲絲懈怠。大學四年裡,段路明幾乎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量子科學上,他被這既深邃又有奧秘的量子科學深深吸引了,有時候研究起來可以幾天不合眼,可能這就是科學研究者的與眾不同之處吧。
  • 29歲成為中科大博導,發表11篇頂級論文,如今他全職回國工作!
    這些學霸被名校錄取後,生活也就回歸平靜,在大學校園裡開始新的生活以及新的起點。大部分的學霸在經過四年的學習後,只能回歸正常人的行列,而只有部分真正的超級天才,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繼續前進,推動國家和社會科技的進步。今天要說的這位天才,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培養天才科學家,29歲就成為中科大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就是段路明,一個「隱形」的天才。
  • 29歲頂級科學家,拒美國終身教授,回報祖國,因兩句話感動無數國人
    中國有一大批優秀的精英,他們在默默地為國家的建設作出重要的貢獻,在各個領域都會有著名的科學家。這些傑出的人才離不開中國著名大學的培養,在中國科技大學培養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是量子信息領域的頂尖人物,被稱為中國世界頂尖科學家。他是中國科學院畢業的段路明,獲得了&34;。
  • 他曾是中科大最年輕教授,現全職回國與姚期智合作量子信息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 圖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在辭去美國密西根大學費米講席教授職位後,量子信息科學家段路明近日獲聘成為首位「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同比他年長三歲的著名量子信息科學家潘建偉一樣,段路明出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人在本世紀初嶄露頭角,並被破格晉升為教授。
  • 又一世界頂級科學家回國,辭去美國教授職位,回清華為國做貢獻
    因此,許多愛國的科學家們紛紛響應國家號召,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在他國的高薪職位和待遇,投入祖國的懷抱做貢獻。在回國發展的一批愛國科學家中,不得不提到一位在全球量子信息領域的頂級天才科學家,他就是段路明。此後,他先是與郭光燦教授合作提出了量子概率克隆原理,得到了國際量子學界的普遍認可。後來,他又以優異的成就成為了中科大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 姚期智:71歲放棄美籍,辭去美國終身教授,毅然回國發展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中國現在的迅速發展,離不開老一輩科學家們的辛苦付出和努力。像大家敬重的"兩彈元勳"鄧稼先、"飛彈之父"錢學森。今天,要講的故事主人公是在計算機方面有所成就的科學家——姚期智。
  • 35歲成美國終身教授,接到一通電話立馬回國,國家下令重用
    這幾十年來,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回國,像是錢學森、王承書等,他們都為祖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這次要說的段路明也是其中之一。01段路明其人1972年,段路明出生在安徽,小的時候他也與大都數人一樣調皮淘氣,但是在上學之後,他便表現出了與其他人的不同。
  • 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尹希,加入美國籍,現在回國應該讓他入境嗎?
    13歲被中科大錄取,31歲成最年輕哈佛教授,不能不說是個天才少年。不過有點讓國人不太喜歡的是,他出國留學後就沒打算回來,直接加入了美國國籍,成了美國人。 一、天才少年的開掛的人生。1983年12月,小尹希生於河北保定一個書香門第家庭,他的父母皆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都在擔任地質工程師。
  • 他12歲上中國科大,31歲成哈佛教授。為什麼培養的人才留不住?
    神童尹希10歲入北京八中,12歲上中國科大,31歲成哈佛教授,如今37歲成為美國物理學界的新銳人物。核心問題是,為什麼我們斥巨資培養的人才卻留不住?科學無國界,科學家卻有明確的國界。尹希曾誓言要報效祖國,現在卻落戶美國。
  • 世界頂級科學家棄美歸國,辭去美國大學終身教授,回國入清華大學
    在大學之中,段路明繼續保持之前的勤奮,先後獲得了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值得一提的是,段路明的博士畢業論文曾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可以說,段路明靠著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和持之以恆的努力,逐漸成為聞名天下的重要人物。正是因為段路明能力突出,貢獻巨大,從而也讓他獲得一個留美深造的機會。在留美的那段時間裡,也讓段路明漸漸成為一個世界級的科學家。
  • 段路明35歲成美國大學終身教職,八年後辭職回國任清華全職教授
    很多人都看得出來,段路明是個天生的科學家苗子,而且他本身的成績也十分優秀,所以還在讀高中期間,就有不少大學找到了段路明,想要把這個難得的人才招攬到自己學校,經過一番考慮,本著能做研究而且離家比較近的原則,段路明選擇保送本省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向著自己的科學夢進發。
  • 物理學家尹希,13歲入中科大,31歲成哈佛教授,如今不肯回國
    九歲考入北京八中,十三歲就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三十一成為哈佛正教授。但是尹希卻最終加入美國國籍,在美國娶妻生子,不肯回國。是何原因造就這位天才物理學家,我們從他的個人經歷窺探一二。尹希自身成就也和家庭密不可分,據公開資料,尹希父母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且都是大學教授。良好的家庭氛圍以及天賦,造就「神童」尹希。為兒子,尹希父母專門制定培養計劃,希望兒子健康成長有所成就。尹希從小也在數學和物理方面有著驚人天賦,甚至8歲就看量子力學和微積分。
  • 他是哈佛大學博士後、西北大學終身講席教授,裸辭回國,被美國封殺
    大學依舊保持優異的學習成績,本科畢業後,到上海第一醫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有趣的是,他上大學的學校後來被合併了,上海第一醫學院也被合併了,現在成了985高校復旦大學的後花園。他在世界著名的生命科學及醫學中心、世界百強大學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攻讀博士學位。之後,他就進入了世界大學TOP3的哈佛大學從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後的工作。4年之後,他先後在美國「新常春藤名校」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美國大學排名第九的頂尖私立研究型高校西北大學做教授,並且憑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紮實的科研能力,獲得了美國西北大學終身講席教授。
  • 她是祖國傾力培養的神童,15歲進中科大29歲當教授,現已是美國人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是一位天才少女,她15歲入中科大少年班,25歲拿博士學位,29歲成哈佛教授,34歲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正當國人滿懷期待著她能回國繼續做研究時,卻發現她早已成了美國人。1972年,一個可愛的女嬰在江蘇省如皋市一書香世家呱呱墜地,父母為其取名為莊小威,她的父母都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教授,故而莊小威從小就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她還繼承了父母的優良基因,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5歲便熟讀唐詩宋詞,掌握1000多個漢字,並自學了小學1年級課本。
  • 頂級科學家姚期智,71歲放棄美籍,被楊振寧請回國的他有多厲害
    他所發表的近百篇學術論文,幾乎覆蓋了計算機複雜性的所有方面,是計算機理論方面國際上最拔尖的學者。 這句話是清華大學對我國頂級科學家姚期智的評價之一,可能對他了解不太多的人們還不知道姚期智到底有多麼厲害。
  • 段路明:26歲成中科大博士,46歲放棄美國教職歸國成清華講席教授
    他是世界量子科學領域前沿的科學家,是該領域令人矚目的人物,29歲已是美國教授,發表11篇Nature和Science,獲得美國不少大獎。比如:2004年獲美國斯隆研究獎,2005年獲海外華人物理學會傑出研究獎,2009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等等。
  • 29歲成教授,他刷新中國AI領域數項紀錄,沒有海外背景卻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2018年3月5日,南京大學正式成立人工智慧學院,成為首家成立人工智慧學院的C9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主任周志華兼任人工智慧學院院長。作為&34;的南大人,他不僅沒有海外學術經歷,甚至連一年訪問學者都沒有做過,是我國自己培養出來的罕見的沒有&34;的具有卓著聲譽和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學者。
  • 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級科學大佬楊振寧,對物理學的影響和貢獻。
    這樣的科學家,我們是高中的時候就知道了,對他的爭議其實最主要也就是他早年沒回國,現在回國這件事,裡面的內情,我們也不知道,可我覺得政府應該給他正名,究竟是有的人說的叛徒還是怎麼樣的。現在一提到他就有人在噴,政府給個結論,咱們也好知道,別等到楊老走了之後才評價吧,雖然他可能不在乎。
  • 中科大80後教授,突破多項量子技術,獲世界大獎,令美國羨慕
    但現實是我國已經發射了世界第一顆量子衛星,而美國的量子計劃還在圖紙上,要想趕超我國,美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量子技術領先世界,離不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一位80後教授。2011年學成歸國後,加入了恩師潘建偉院士帶領的中科大量子信息「夢之隊」,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多光子糾纏、光子操控等方向上獲得突破。
  • 姚期智的一通電話,讓留學美國的物理天才辭職回國,成清華教授
    在國家迫切需要人才之時,他放下在他國的一切榮華富貴,回到故鄉,在國家的科技徵途中點亮了一盞明燈。而在我國各事業的發展中,像錢學森一樣擁有一顆赤子之心的遊學之子不計其數:天眼之父南仁東,西湖大學首任校長施一公,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量子科學這一塊,有這樣一個科學家,在老友的一通電話後,立即放棄在美國優資厚待的教授工作,回到祖國,成為清華大學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