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稱誘導有序組裝實現基於苝二亞胺高性能非富勒烯OSC

2021-01-15 知研光電材料

有機半導體的可控組裝為深入了解其結構與性質關係開闢了一條途徑,在此基礎上,辨別有機半導體的組裝可以實現相關性能的改善。然而,對其分子可控性的詳細研究目前仍具有挑戰性。基於苝二亞胺(PDI)的有機太陽能電池(OSC)發揮著巨大優勢,這是由於含PDI的活性層在其匹配的光吸收下可製備出高電壓輸出的前電池。此外,PDI部分在單組分OSC中顯示出重要作用,同時也顯著提高了這些製備工藝簡單的OSC的穩定性。儘管如此,基於PDI的OSC的性能仍然遠遠落後,更多的研究工作應致力於探索更多的新型PDI分子,以實現更高效的OSC。

鑑於此,近日,香港科技大學顏河教授、清華大學王朝暉教授和中科院化學所Meng Dong等人最新報導了基於兩種PDI型分子融合心環烯的受體分子(CRP-1和CRP-2),並製備出高效非富勒烯OSC。單晶分析表明,兩種分子顯示出各種組裝框架結構,同時基於這兩種受體的異構體OSC均具有出色的光電轉換效率(PCE),能級與中等帶隙聚合物給體(P3TEA)相匹配。與CRP-2相比,高對稱性誘導的有序組裝賦予CRP-1更高的效率,PCE值達到11.2%,這是迄今為止報導的基於PDI的OSC的最佳性能。事實上,CRP-1和CRP-2均表現出較強的光吸收能力,並且這兩種受體分子在共混膜中顯示出不同的組裝特性,其中CRP-1與P3TEA混合形成了更小,更純的相分離體系,從而為相應的OSC提供了更高的短路電流密度(JSC)和填充因子(FF),分別為15.69 mA cm-2和68.3%。這項研究證明了分子組裝對薄膜形態和器件性能的影響,並為設計和合成更高效非富勒烯OSC提供了新策略。

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發表在中國化學會旗艦刊《CCS Chemistry》上,題為「Symmetry-Induced Orderly Assembly Achieving High-Performance Perylene Diimide-Based Nonfullerene Organic Solar Cells」。

文獻地址:

https://doi.org/10.31635/ccschem.021.202000538

相關焦點

  • 顏河&劉峰AEM:非富勒烯受體上不對稱烷氧基取代實現高性能OSC
    近年來,高性能非富勒烯受體(NFA)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有機太陽能電池(OSC)領域的發展,這是因為NFA可以提供容易調節的化學結構和能級,從而實現高效率和高穩定性。目前,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6%的幾種最先進的NFA大多數基於Y系列。
  • 顏河&劉峰:非富勒烯受體上不對稱烷氧基取代實現高效OSC
    近年來,高性能非富勒烯受體(NFA)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有機太陽能電池(OSC)領域的發展,這是因為NFA可以提供容易調節的化學結構和能級,從而實現高效率和高穩定性。目前,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6%的幾種最先進的NFA大多數基於Y系列。其中最典型的Y系列NFA受體當屬Y6,它可以實現較小的電壓損失(0.5 V),同時保持出色的短路電流密度(Jsc)和填充係數(FF)。
  • :苝二醯亞胺取代的三苯乙烯有機
    苝二醯亞胺(PDIs)和萘二醯亞胺等亞芳基二醯亞胺由於其原料易得,化學合成簡單且易修飾,高電子遷移率和優異的化學/光穩定性等優點,被廣泛用於構建OFETs和OPs等半導體器件。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的大π-骨架和強π-π分子間相互作用會減弱其固態發射。
  •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由於富勒烯類受體存在可見區光吸收較弱、分子能級調製範圍小、合成和提純成本較高的局限性,人們逐漸將目光轉向基於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長期以來國內外的多個研究組聚焦於非富勒烯類受體的研究,但基於聚合物給體-非富勒烯受體的太陽能電池效率仍明顯低於聚合物給體-富勒烯受體的太陽能電池。
  • 基於噻吩-並噻唑單元的三元無規共聚物實現高效的非富勒烯OPV
    開發高性能的給體聚合物是實現高效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的關鍵。目前,大多數高效OSCs都是基於一種名為PM6的給體聚合物,不幸的是,PM6的性能對其分子量高度敏感,因此在不同批次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 .| 當富勒烯遇到納米石墨烯,富勒-萊啉:一種跨維度的合成分子碳
    清華大學王朝暉教授等發展了一種新型的跨維度分子碳材料體系,首次實現了球形的富勒烯分子與具有椅式和鋸齒形邊緣結構的萊啉單元的雜化,所得的富勒-萊啉具有可調的電子結構和組裝結構。 分子碳材料作為材料界的璀璨明珠,具有優異的電學、光學、磁學等性能,在能源、環境、電子、生物等領域具有良好的應用潛力。
  • EES:微調非富勒烯受體上側鏈取向促進OSC效率高達17.7%
    非富勒烯受體(NFA)由於其高度可調的形態與光電特性,已成為有機太陽能電池(OSC)領域中最重要的研究主題之一。 最近,Y系列NFA的飛速發展使OSC領域發生了巨大轉變,製備的相應器件效率現已超過17%。
  • AEnM:聚合物聚合程度在高性能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陽電池中的內在作用
    在過去五年中,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為受體的PSCs在效率方面取得了顯著提升,認證的功率轉換效率(PCEs)從11%迅速提高到17%以上。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的PSCs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快速的性能退化,尤其是在暴露於氧氣、光照或高溫環境下。因此,開發具有穩定光伏性能且不出現不良降解的高效PSCs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
  • 基於噻吩並噻吩擴展共軛策略的C3h對稱核的星形稠環電子受體
    與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相比,非富勒烯受體具有能級可調、可見光和近紅外吸收強、與給體相容性好等優點,在體異質結(BHJ)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噻吩並噻吩(TT)單元是構建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高性能稠環電子受體(FREAs)的經典單元。
  • 非富勒烯受體的偶極矩與基於P3HT的OSC活性層形貌之間的相關性
    基於P3HT和非富勒烯受體(NFA)的有機太陽能電池(OSC)由於其低成本可進行大規模製備受到了研究人員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由於控制混合物膜性能的策略不明確,使用非滷化溶劑製備的基於P3HT / NFA的OSC仍然受到限制。
  • 清華大學:高性能蛋白有機凝膠纖維實現對幹細胞的有序誘導和分化
    因此,設計製備出新一代軟物質材料,兼具優異且持久穩定的力學性能以實現在組織工程領域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基於此,清華大學化學系張洪傑/劉凱團隊受生物體蛋白纖維長程有序結構的啟發,通過合成生物學策略,藉助有機溶劑分子的誘導,製備了高力學性能蛋白有機膠纖維,並首次實現了該類新型有機膠纖維對骨間充質幹細胞的有序誘導和分化。
  • 揮發性固體添加劑在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為了拓寬兩元電池在近紅外區域內的光譜吸收,作者將窄帶隙受體材料(IEICO)1作為第三組分加入到基於寬帶隙給體:中帶隙受體(J52:IT-M)的兩元活性層中,使得其短路電流顯著提高並獲得了超過11%的光電轉化效率。為了進一步探究第三組分的其它功能,作者將四氰基對醌二甲烷(TCNQ)引入到非富勒烯OSC中,以期它可以作為分子摻雜劑來提高活性層的光電導率。
  • 效率高達15.34%的全小分子OSCs,富勒烯添加劑可提高填充因子
    然而,填充因子(FF)是限制這些ASM-osc的PCE進一步改進的一個障礙。因此,陸仕榮團隊著重研究了以BTR-Cl:Y6為活性層,通過相溶性誘導活性層形態優化,對最近報導的ASM-OSCs進行FF改進。富勒烯衍生物與BTR-Cl和Y6均具有良好的相溶性,它們的加入減少了雙分子複合,從而改善了FF。
  • 由二芴醇對映體組裝的超分子非螺旋通道和微管
    由二芴醇對映體組裝的超分子非螺旋通道和微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8 13:05:03 南京郵電大學黃維團隊研究了由二芴醇對映體組裝而成的超分子非螺旋通道和微管。
  • 2020富勒烯進展:王春儒,甄明明,謝素原,賈曉芳,房喻,盧興
    研究領域: 富勒烯和金屬富勒烯納米生物醫學應用;開發基於富勒烯和金屬富勒烯的疾病治療方法用於腫瘤、代謝類疾病(糖尿病和脂肪肝等)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低毒高效治療。
  • CCS Chemistry | 壓力誘導結塊---新的自組裝方式獲得大面積超分子...
    北京大學閻雲教授利用壓力誘導的結塊過程實現分子在固相中的自組裝。這是一種新的普適的跨尺度分子自組裝理念,可以利用機器實現規模化連續生產獲得米級大面積分子自組裝薄膜。受此現象啟發,北京大學閻雲教授提出從形成沉澱的分子自組裝系統出發,製備跨尺度的分子自組裝材料。因為分子自組裝過程與結晶類似;而自組裝體系的沉澱顆粒中含有分子有序排列的微區,可充當「晶種」。與常規粉末材料相比,系統中有序微區邊緣上的分子之間存在非共價相互作用,因此具有很強的融合趨勢。當大量這樣的微區發生融合時,就會產生跨尺度的分子自組裝材料。
  • 【科學網】功能染料組裝誘導發光研究獲進展
    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將手性環已二胺單元引入到VIE分子中,利用VIE分子的雙發射、大斯託克斯位移和環境敏感等特點,對從動力學亞穩態到熱力學穩態的組裝過程進行實時的可視化監測。同時,成功誘導出圓偏振發光。該工作近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 功能染料組裝誘導發光研究獲進展
    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將手性環已二胺單元引入到VIE分子中,利用VIE分子的雙發射、大斯託克斯位移和環境敏感等特點,對從動力學亞穩態到熱力學穩態的組裝過程進行實時的可視化監測。同時,成功誘導出圓偏振發光。該工作近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 「Angew」華東理工:功能染料組裝誘導發光研究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基於前期通過超分子組裝手段調控振動誘導發光(vibration-induced emission,VIE)的研究, 將手性環已二胺單元引入到VIE分子中,利用VIE分子的雙發射、大斯託克斯位移和環境敏感等特點,對從動力學亞穩態到熱力學穩態的組裝過程進行實時的可視化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