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社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8月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等介紹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北鬥相關產品已出口120餘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6月23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 胡煦劼 攝
冉承其介紹,北鬥系統已全面服務交通運輸、公共安全、救災減災、農林牧漁、城市治理等行業,融入電力、金融、通信等國家核心基礎設施建設。28nm工藝晶片已經量產,22nm工藝晶片即將量產。大部分智慧型手機均支持北鬥功能,支持北鬥地基增強高精度應用的手機已經上市。構建起集晶片、模塊、板卡、終端和運營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冉承其表示,北鬥已是聯合國認可的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一。與美國、俄羅斯、歐盟衛星導航系統的兼容與互操作及系統間合作持續深化。相繼進入民航、海事、搜救衛星、移動通信等多個國際組織,多個支持北鬥系統的國際標準已發布。
冉承其介紹,目前,北鬥相關產品已出口120餘個國家和地區,向億級以上用戶提供服務,基於北鬥的國土測繪、精準農業、數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東協、南亞、東歐、西亞、非洲成功應用。
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
圖為北京時間6月23日9時4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火箭發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胡煦劼 攝
冉承其介紹,北鬥三號2009年11月啟動建設。10餘年來,工程建設歷經關鍵技術攻關、試驗衛星工程、最簡系統、基本系統、完整系統五個階段,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開通全系統服務。建成即開通、開通即服務,工程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一是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400多家單位、30餘萬科技人員集智攻關,攻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餘種器部件國產化研製,實現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
二是發揮舉國體制優勢,高效完成組網。加強集中統一領導,建強工程總體和兩總研製隊伍,以總體、技術、質量、進度為標準,創新研製建設體系,單星研製周期縮短四分之一,運載火箭總裝周期縮短三分之一,衛星入網周期縮短四分之三。構建形成風險分析及控制保障鏈,不帶隱患發射,不帶疑點上天。自2017年11月起,兩年半時間高密度發射18箭30星,建成40餘個地面站,快速形成星地一體化運行能力。
冉承其強調,面對年初以來的新冠疫情影響和航天領域質量形勢風險,工程全線狠抓任務組織實施、狠抓產品質量複查、狠抓任務風險防控,實現組網收官攻堅戰和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全面勝利。
北鬥導航在防汛救災方面有哪些實際應用?
圖為7月27日,長江2020年第3號洪水通過重慶主城區,朝天門碼頭已被淹沒。陳超 攝
冉承其表示,今年是中國水災比較嚴重的一年,中國也是自然災害比較多的國家,在自然災害的減災防災方面,衛星導航特別是北鬥系統具有特別重要的支撐作用。北鬥系統跟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兩大特色服務一個是短報文服務,短報文服務就是在沒有任何地面移動通信網支持下可以發簡訊,北鬥三號有一個很大的提升,提升到單次14000比特(1000個漢字),可以傳圖像、發語音,北鬥系統有全球的星間鏈路,正是因為有星間鏈路功能,拓展實現了全球短報文,每個人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沒有移動通信,都可以靠北鬥提供通信的手段。
另一個重要的特色服務就是高精度應用。北鬥系統靠天上的衛星系統,地面建了一張高精度增強網,中國境內接近3000個地面站,最高精度能夠實時處理到釐米級,事後處理可以到毫米級的高精度。形變監測、泥石流這種變化,就是在毫米級的運動上,如果靠這套系統加上相應的輔助設備,就可以實時的形變監測,包括鐵路、邊坡有泥石流的地方,可以提前預警、轉移人員,為搶救贏得時間。
冉承其舉例說,今年在湖南石門縣,裝了一套北鬥監控系統,一個鎮上出現了泥石流滑坡,提前預警、提前轉移60多人,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冉承其表示,今年南方水災過程中,北鬥已經起到了重要作用。冉承其呼籲各個省市各個地方關注北鬥的新應用,高精度一定是北鬥今後無往而不勝的一張牌。「高精度進入手機裡未來可期,如果用了高精度應用的手機,開車可以實現車道級導航。如果叫一個計程車,可以讓計程車閉著眼睛開到你的腳底下。」
北鬥永遠在路上,建設在路上、應用在路上
關於後續發展的考慮,冉承其介紹,北鬥永遠在路上,建設在路上、應用在路上,北鬥三號建成以後,已經著手下一代北鬥建設發展。要在2035年前建設一個更智能、更泛在、更融合的系統。
冉承其介紹,簡單來講,從室內到室外、深海到深空的立體服務覆蓋的更強、更安全、更可靠的系統。「我們正在推動這個工程的論證和後續的起步建設,它一定是北鬥三號後續新的亮點工程。」
冉承其還介紹,北鬥跟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進展,無論和GPS、GLONASS、GALILEO,都有雙方兼容互操作政府間協議或合作備忘錄的籤署。他指出,這僅僅是合作第一階段。後續要進一步推動在應用、技術、後續發展等方面合作,中國有這個信心,也有實力和願望,繼續推動和其他系統的合作。
綜合整理自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