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報導 今年3月到4月,伊朗罕見暴雨引發嚴重洪水。中國氣象局針對天氣系統及洪水第一時間為其提供風雲氣象衛星遙感監測分析產品。截至目前,中國風雲衛星正在為47個「一帶一路」國家提供遙感數據和定量產品,一種更趨於定製化的衛星遙感服務模式正逐步形成。
據國際災害資料庫的統計,「一帶一路」沿線相對災害損失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且以氣象災害居多。這些地方多山地、高原、沙漠、海洋等無人區,氣象觀測盲點多。運行於「天外」的氣象衛星可對大氣進行全天候、立體化觀測,有效彌補地面觀測短板。
多年來,風雲氣象衛星作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也是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持續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和防災減災作出貢獻。
2018年4月,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FY_ESM)發布。這意味著,一旦遭受颱風、暴雨、強對流、森林草原火災、沙塵暴等災害,這些國家可第一時間獲得風雲衛星高頻次雲圖及相關定量產品,為其防災減災救災提供科技支撐。
「通過這種創新方式,我們著力推進風雲氣象衛星服務『一帶一路』由過去的均一化向深度定製轉變。」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說。
不到一年時間,包括伊朗、阿爾及利亞、蒙古在內的1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正式成為FY_ESM用戶。在去年超強颱風「山竹」和「玉兔」影響期間,FY_ESM為越南、菲律賓等國開啟加密觀測。兩國來函對中國政府表示感謝。
風雲氣象衛星目前已具備雲、水汽、植被、氣溶膠、雪等數十種定量產品服務能力。今年以來,風雲氣象衛星對包括東亞、東南亞林火,中東暴雨,澳大利亞高溫熱浪,北美罕見寒潮,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南美洲颶風在內的全球多種氣象災害開展持續監測。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通過中國氣象局衛星廣播系統(CMACast)、衛星直收站、網站、國際公有雲、數據資源池、FTP等多種方式接收風雲衛星數據和產品。
未來,根據已完成的22個「一帶一路」國家深度需求調研,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將進一步研發針對性強的衛星遙感監測產品,提高多源衛星數據獲取和融合處理能力,綜合應用氣象、海洋、陸地和高分衛星數據,完成全球氣象災害快速響應衛星遙感服務平臺建設,為「一帶一路」國家用戶提供綜合遙感應用服務。
截至目前,中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衛星,其中7顆在軌穩定運行,多項技術走在世界前列。2018年,風雲二號H星和風雲三號D星交付,至此,中國已具備中非至大洋洲的靜止氣象衛星分鐘級高頻次觀測能力,以及極軌氣象衛星覆蓋全球的觀測能力。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9年4月26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