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秋葉蛾病蟲害可能蔓延到中國東北玉米產區

2021-01-08 金投網

北京德潤林2019年6月5日消息:美國農業部發布的報告顯示,秋夜蛾在華南地區進一步蔓延,並有可能在本月抵達東北玉米種植帶。

過去一個月裡,遭受秋夜蛾影響的面積已經從5月初的8500公頃增加到9萬公頃。

迄今為止,秋夜蛾已經蔓延到中國15個省份,主要破壞玉米和甘蔗作物。

美國農業部稱,秋夜蛾可能繼續在中國蔓延,在6月份擴散到東北玉米產區。東北佔到中國玉米總產量的近30%。

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玉米生產國。美國農業部在5月份供需報告中預計2018/19年度中國玉米產量可能比上年減少0.7%,約為2.573億噸。

就在中國發生秋夜蛾病蟲害的時候,美國也面臨多雨天氣帶來的問題,農戶無法在關鍵的種植期下田作業。分析師預計今年美國玉米產量將接近3.47到3.48億噸,低於美國農業部預測的3.663億噸,分析師預計今年美國玉米播種面積為8300到8400萬公頃,低於美國農業部預測的9280萬公頃。

迄今位置,秋夜蛾蟲害已擴散到安徽、重慶、福建、江蘇、江西、廣西、廣東、貴州、海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雲南和浙江等地。美國農業部稱,這種有害生物未來幾個月可能蔓延到中國所有的糧食產區。美國農業部援引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稱,在受災地區,包括100%的甘蔗產區,81%的大米產區,64%的花生產區,37%的大豆產區和25%的玉米產區。美國農業部稱,中國在處理秋夜蛾時面臨的挑戰是缺乏有效農藥,以及農戶沒有經濟能力和技術來有效管理這種害蟲。

自2016年以來,秋夜蛾已經給非洲、南亞和東南亞地區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相關焦點

  • 農業農村部公布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333號根據《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有關規定,為加強農作物病蟲害分類管理,我部組織制定了《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現予公布。自去年一月起,草地貪夜蛾被發現侵入中國雲南西南部,它在我國的無敵破壞之旅就此開始,現已在雲南、廣東、海南、福建、廣西、四川等中國大陸南方 6 省(區)周年繁殖。
  • 農業部發布2007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
    發生為害繼續呈上升趨勢,東北、華北和西南地區局部有暴發危害的可能。預計一代發生面積及程度與2006年持平,發生面積約1500萬畝;二代和三代為害重於2006年,發生面積分別為4500萬畝和1500萬畝。    (四)草地螟。
  • 中國農業科學院:用科技打通玉米全程機械化「最後一公裡」
    「十三五」期間,我國玉米生產方式逐步向優質高效機械化方向轉變,生產效率不斷提升。玉米產業的蓬勃發展得益於新品種培育不斷突破,單產由2015年的393公斤/畝提高到2020年的421公斤/畝,自育品種面積由85%提高到90%以上,優質專用、綠色高效品種大幅度增加,籽粒直收新品種助力全程機械化打通「最後一公裡」。
  • 權威發布:2020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預測
    2019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總體發生平穩,輕於近年。據初步統計,全國主要病蟲害發生面積43億畝次,防治面積60億畝次。 草地貪夜蛾首次入侵,在我國華南、江南等地玉米產區發生1,620萬畝,防治面積2,271萬畝次,沒有造成明顯危害。
  • 2020年重大病蟲害預計發生面積約45億畝次,重於2019年
    綜合分析病蟲害發生基數、作物布局、種植制度和氣候趨勢等因素,預計2020年我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總體將重於2019年,累計發生面積約45億畝次。其中,南方丘陵山區、沿江、沿淮和東北的老病區及感病品種種植區偏重發生風險高。 二、小麥病蟲害 赤黴病偏重流行風險高,發生面積9 000萬畝,需預防控制面積在1.5億畝次以上。其中,長江中下遊、江淮麥區大流行,黃淮南部麥區偏重流行,其他麥區中等或偏輕流行。
  • 遼寧「立體防治」外來物種美國白蛾 災情已完全控制
    新華社瀋陽2月18日電(記者範春生、汪偉)曾幾何時,從遼寧丹東進入中國的美國白蛾因極強的繁殖力、驚人的食量,對生態環境及農作物帶來破壞;如今,在多手段並用的「立體防治」下,美國白蛾成了「甕中之蟲」。記者從遼寧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2018年遼寧省完成美國白蛾防治作業面積417.45萬畝,成災面積為0,災情已經完全控制。
  • 皖北白蛾泛濫成災 安徽今年蟲災疫情擴大至8市
    美國白蛾是世界性檢疫害蟲,已被列入我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2012年,我省首次發現美國白蛾。今年我省白蛾疫區擴大到8個市31個縣區228個鄉鎮(場),皖北部分縣區疫情嚴重。  今年蟲災有多重?」  張大爺所說的毛毛蟲就是美國白蛾。據固鎮縣林業局總工馬萬青介紹,固鎮縣白蛾疫情較重的有任橋、仲興和王莊3個鄉鎮,少數村的片林疫情較重,出現老熟幼蟲進入農戶家中擾民現象。這些白蛾危害的樹種有法梧、楊樹、白蠟、榆樹、桑樹、桃樹、柿樹、櫻花、紅葉石楠、高杆女貞等幾乎所有闊葉樹種,大約2/3的樹葉被蠶食。此外,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受到美國白蛾的困擾。
  • 政策面調控信號出現 玉米價格大轉折要來了!
    近期,東北深加工頻上調報價,倒逼北方港口提價促進上量,港口收購價與產區倒掛,北方港口集港量僅1萬多噸,發運成本高位,無利潤空間,貿易商囤糧難以外運。南方港口進口玉米、高粱和大麥陸續到貨,南方港口庫存保持較高水平。受北港價格成本提振,貿易商報價跟漲。
  • 玉米價格還要上漲?專家:不會!價格繼續上行缺乏支撐
    但由於生產成本逐年上升,糧價多年處於低迷狀態,今年玉米價格恢復性上漲有其合理性。」李喜貴說。秋糧上市後,國內玉米收購價格高開高走,李喜貴認為,主要原因:一是東北地區由於三次颱風等災害天氣,玉米收穫期推遲10-20天,新玉米上市慢於往年,用糧企業提價收購掌握糧源,11月份雨雪天氣又影響了玉米上市節奏,中下旬價格上漲。
  • 「白蛾」未除「尺蛾」又現 河北遭遇「蟲」之戰
    中新網石家莊五月九日電 (記者 高新國)令人頭疼的美國白蛾蔓延河北的態勢尚未得到根本控制,近日石家莊市區又發現桑褶翅刺尺蛾作孽花木,加之該省小麥吸漿蟲和紅蜘蛛又「盯上」了小麥等農作物,使河北近期聞「蟲」色變,各級政府正採取措施大打人蟲之戰。
  • 東北玉米今天有漲有掉,市場慌了!附:12月5日玉米價格
    今年的玉米行情誰也看不透,市場慌了今天是12月5日,東北的玉米市場開始分路了,有的繼續漲,有的開始掉,錦州港水分以內主流2580元/噸,陳糧720以上2450-2500元/噸,早間到港180車左右約6100噸左右,全天9000噸左右,
  • 【玉米】爆點不斷,玉米市場起風還是起飛?
    山東產區玉米價格行情穩中偏強,小幅上調後上量開始增加(今晨819輛),挺價步伐放緩,今日深加工漲跌互現,幅度在10元/噸左右。河北、河南等部分深加工則繼續有20-40元/噸的漲幅,北方港口行情趨穩,港存有限,缺乏動能。(具體價格看文章最後報價表)  今日山東深加工廠門前到車輛819輛!到車輛再次增加,自21日的1375輛後已經連續四日保持四五百車,今日再增355輛,到貨量增加明顯。
  • ——東北糧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未來糧食產區將面臨怎樣的氣象風險?這些問題是國家相關部門近些年來高度關注的問題。  東北三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未來是否會受到全球變暖的不利影響以及如何應對,成為氣象部門農業氣象服務的重點課題、項目。
  • 美國農業部報告:中國玉米帳面或浮虧100億美元
    綜合英國《金融時報》以及《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農業部北京農業事務處周四發布的報告稱,中國的玉米儲備可能遭遇逾100億美元帳面損失。  自從中國政府上個月放棄保護價政策以來,大連商品交易所交易的新玉米價格下跌了10%。
  • 玉米價格漲漲漲?官方回應:12月回調可能性大!
    由於生產成本逐年上升,糧價多年處於低迷狀態,今年玉米價格恢復性上漲有其合理性。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①東北地區由於三次颱風等災害天氣,玉米收穫期推遲10-20天,新玉米上市慢於往年,用糧企業提價收購掌握糧源,11月份雨雪天氣又影響了玉米上市節奏,中下旬價格上漲。
  • 非洲豬瘟下 玉米市場面臨的挑戰
    2018年8月1日,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以高熱、網狀內皮系統出血和高死亡率為特徵的瘟疫蔓延開來,我們稱它為非洲豬瘟。  非洲豬瘟最早發生在1921年肯亞的蒙哥馬利地區,之後傳入歐洲,後又蔓延至俄羅斯、烏克蘭、波蘭等國家。除去已根除的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目前非洲豬瘟主要在非洲和歐洲地區發生。
  • 「水葫蘆」、野生小龍蝦……中國如何治服「入侵者」?
    在中國落地生根後,這些入侵物種打破原有生態平衡,影響人體健康,甚至還威脅到了國家糧食安全……它們的危害為何如此之大?那麼,中國人如何徵服這些「入侵者」?1豚草:藏在田間地頭的「殺手」豚草是一種常見的野生惡性雜草,原產於北美地區,20世紀30至40年代沿著鐵路、經由蘇聯傳入我國東北。如今,全國已形成瀋陽、北京、天津、上海、武漢5個豚草繁殖傳播「中心」,並向19個省市蔓延。
  • 保山市召開萬壽菊病蟲害防治現場會
    原標題:我市召開萬壽菊病蟲害防治現場會目前,我市萬壽菊移栽工作已經結束,工作重心已轉入中耕管理。市農業農村局於日前組織12個萬壽菊種植鄉鎮農科站長、業務人員和輔導員到界頭鎮召開萬壽菊病蟲害防治現場會。會議對近期萬壽菊病蟲害防治工作作了安排布置;對近期萬壽菊發生的病蟲害作了介紹,並針對不同病蟲害危害症狀及防治方法作了詳細講解及現場指導培訓。近期,我市植保站通過對不同海拔鄉鎮種植的萬壽菊進行調查,發現均不同程度都有病蟲害發生。
  • 油茶樹主要病蟲害的防治與管理
    果實炭疽病一般發生於5月初,8-9月為發病盛期,並引起嚴重的落果現象,而且可以延續到霜降前後。氣象因子的變化與病害的發展有著密切 的關係 ,其中以溫度為主導因子。溼度和雨量在一定的溫度基礎上,起著促使病害發展的作用。初始發病溫度為18-20℃,最適溫度27-29℃。夏秋間降雨量大,空氣溼度高,病害蔓延迅速。
  • 厄爾尼諾已形成 產區豆市「泡沫」或擠盡
    東北豆區現貨流通停滯,蛋白企業價格居高不下,但經過連續十多天補庫,收購也有所「降溫」。期貨倉單較少,上周末價格上衝到5370元/噸,使持豆貿易商繼續看漲後市;而5月20日中俄邊境口岸全面放開,俄豆入關或彌補東北豆部分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