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
第333號
根據《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有關規定,為加強農作物病蟲害分類管理,我部組織制定了《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現予公布。
附件: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
農業農村部
2020年9月15日
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
一
蟲害(10)種
1.草地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
2.飛蝗
Locusta migratoria Linnaeus(飛蝗和其它遷移性蝗蟲)
3.草地螟
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
4.粘蟲
〔東方粘蟲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和勞氏粘蟲Leucania loryi Duponchel〕
5.稻飛蝨
〔褐飛蝨Nilaparvata lugens (Stål)和
白背飛蝨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
6.稻縱卷葉螟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7.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8.小麥蚜蟲
〔荻草谷網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禾穀縊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和麥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
9.馬鈴薯甲蟲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
10.蘋果蠹蛾
Cydia pomonella (Linnaeus)
二
病害(7)種
11.小麥條銹病
Puccinia striinformis f. sp. tritici
12.小麥赤黴病
Fusarium graminearum
13.稻瘟病
Magnaporthe oryzae
14.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
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15.馬鈴薯晚疫病
Phytophthora infestans
16.柑橘黃龍病
Candidatus Liberobacter asiaticum
17.梨火疫病
〔梨火疫病Erwinia amylovora和
亞洲梨火疫病Erwinia pyrifoliae〕
來源:農業農村部
+ 蟲 害 +
草 地 貪 夜 蛾
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俗稱秋黏蟲,原產於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分布於美洲大陸,是當地重要的農業害蟲。
自去年一月起,草地貪夜蛾被發現侵入中國雲南西南部,它在我國的無敵破壞之旅就此開始,現已在雲南、廣東、海南、福建、廣西、四川等中國大陸南方 6 省(區)周年繁殖。
草地貪夜蛾的食量特別大,被草地貪夜蛾為害的玉米,可以減產20%~72%。
它也不愛挑食,除了最喜歡的玉米(玉米品系),它還吃水稻、棉花、高粱、苜蓿、大麥、小麥、燕麥、粟、花生、大豆、菸草、番茄、馬鈴薯、洋蔥等80餘種植物,基本上我們的口糧,它都喜歡。
而且成蟲飛行能力極強,可在幾百米的高空中藉助風力進行遠距離定向遷飛,每晚可飛行100 km,若在產卵前可遷飛500 km,也難怪它們能一路披荊斬棘從非洲來到遙遠的中國。
飛 蝗
飛蝗Locusta migratoria是世界上分布範圍最為廣泛的蝗蟲,足跡遍及歐、亞、非、澳四大洲,已知有命名的10個亞種(其亞種的分類目前仍存爭議)。
其中,東亞飛蝗在我國分布極廣,主要為害小麥、玉米、高粱、水稻、穀子等多種禾本科植物,成、若蟲咬食植物的葉片和莖,大發生時成群遷飛,可以把成片的農作物吃成光杆,歷史上發生的許多次蝗災,都是由東亞飛蝗暴發造成的。
還有另外兩個亞種在我國部分地區出沒,亞洲飛蝗主要分布於西北乾旱、半乾旱草原區,西藏飛蝗則生活在青藏高寒區的河谷與湖泊沿岸地帶。
除了它們之外,對於其他遷移性蝗蟲,我們也不能放鬆警惕,比如今年6月底以來,黃脊竹蝗就大量持續從寮國豐沙裡省遷移至我國雲南江城、勐臘等邊境地區,給當地的農林業生產造成巨大威脅,做好蝗蟲防控刻不容緩。
草 地 螟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是一種世界性遷飛害蟲,幼蟲具有群集性、突發性、雜食性等特點,可為害45科250多種植物,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在我國主要在華北、東北和西北等10餘個省市、自治區發生為害。
黏 蟲
黏蟲Mythimna separata是一種典型的遠距離遷飛害蟲,每年在我國南北往返遷飛為害,尤其喜食禾本科作物,是我國玉米、小麥和水稻三大主糧作物上的重大害蟲,對我國糧食安全有重大威脅。
稻 飛 蝨
稻飛蝨有遠距離遷飛習性,是許多亞洲國家水稻生產的重要害蟲,近年來對水稻造成巨大危害,目前在我國遷飛為害的主要種為褐飛蝨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飛蝨Sogatella furcifera。
稻飛蝨不但能刺吸韌皮部汁液為害稻株,造成水稻生長緩慢、分櫱延遲、空癟粒增加,而且在取食過程中,還可傳播水稻病毒病,嚴重影響水稻生產,造成水稻倒伏,使稻穀減產或絕收。
稻 縱 卷 葉 螟
稻縱卷葉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俗稱刮青蟲、白葉蟲、小苞蟲,為遠距離遷飛性害蟲,在我國,它和稻飛蝨一起被稱為「兩遷」害蟲。
稻縱卷葉螟廣泛分布於亞洲和東非水稻產區,幼蟲綴絲縱卷水稻葉片成蟲苞,並且藏身其中取食葉肉,僅留表皮,形成白色條斑,嚴重時「蟲苞累累,白葉滿田」,導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減產。
二 化 螟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俗稱鑽心蟲,是我國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上一種重要的鑽蛀性害蟲。
它的食性雜,寄主植物除水稻外,還有菱白、野菱白、甘蔗、高粱、玉米、小麥、粟、稗、慈姑、蠶豆、油菜等。
二化螟在水稻苗期為害時可造成枯鞘、枯心,孕穗期和穗期為害則造成枯孕穗、白穗和蟲傷株等症狀,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小麥蚜蟲
小麥蚜蟲包括荻草谷網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禾穀縊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和麥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
小麥蚜蟲俗稱油蟲、膩蟲、蜜蟲,是小麥的主要害蟲之一,可對小麥進行刺吸危害,影響小麥光合作用及營養吸收、傳導。小麥抽穗後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減產。全世界各麥區均有發生。主要危害麥類和其他禾本科作物與雜草,若蟲、成蟲常大量群集在葉片、莖稈、穗部吸取汁液,被害處初呈黃色小斑,後為條斑,枯萎、整株變枯至死。
馬 鈴 薯 甲 蟲
馬鈴薯甲蟲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為國際公認的馬鈴薯重要毀滅性害蟲,也是我國重要的外來入侵物種和對外重大檢疫對象之一,除馬鈴薯外,還為害番茄、茄子、辣椒、菸草等茄科植物。
在合適的條件下,該蟲的蟲口密度往往急劇增長,若不加以防治,一個夏天,一對馬鈴薯甲蟲就能繁殖數萬隻馬鈴薯甲蟲,5年之後可產生千億個個體。
蘋 果 蠹 蛾
蘋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全國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為害蘋果、沙果、梨、桃、杏等。
幼蟲常蛀果為害,可以深達果心,食害種子,蟲糞排至果外,不僅影響果品品質,還造成大量落果。一個幼蟲一般只蛀食一個果實,但也可轉果蛀食。
蘋果蠹蛾當前在中國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 98億元/年,其中產量損失為1.40 億元/年, 防治費用為1.58 億元/年。
+ 病 害 +
小 麥 條 鏽 病
小麥條銹病由條形柄鏽菌小麥專化型Puccinia striinformis f.sp. tritici 引起,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冷涼、溫熱的小麥主產區,是我國小麥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甚至被稱為「國病」,流行年份可導致小麥減產40%以上,嚴重時還可能會造成絕收。
小麥條鏽菌主要為害小麥,少數小種也可侵染大麥、黑麥等其它禾本科植物。
它主要為害葉片,葉鞘、莖稈和穗部也可受害,在植株成株期發病時,葉表面最初會有褪綠斑,然後會出現橢圓形鮮黃色夏孢子,夏孢子條狀成行排列,並與葉脈平行,很像縫細的針腳,虛線段狀排列。
小麥條銹病病菌產生的孢子(尤其是夏孢子和鏽孢子)可隨高空氣流進行遠距離傳播,具有流行暴發成災的特點,因此想要做到有效防控也並不容易。
小 麥 赤 黴 病
小麥赤黴病是由禾穀鐮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又被稱為爛麥頭、紅麥頭、麥穗枯等,普遍發生於小麥產區,氣候溼潤、多雨的溫帶地區發生較重,在我國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遊地區、華南冬麥區及東北春麥區,近年來則逐漸向北擴展蔓延,在黃河流域及周邊地區均有發生。
小麥赤黴病病菌能侵害小麥的各個生育階段, 引起穗腐、莖腐、苗腐、稈腐, 其中以穗腐危害最重,一般流行年份可以引起10%~30%的產量損失,大流行年份可導致部分田塊絕收。
而且該病菌還能產生多種真菌毒素,如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 (DON, 也稱嘔吐毒素) 、玉米赤黴烯酮 (ZEN) 等,嚴重威脅人畜健康。
稻 瘟 病
稻瘟病Magnaporthe oryzae是全球水稻生產上最嚴重的病害之一,主要侵染寄主為禾本科植物,它同紋枯病、白葉枯病並稱為水稻三大病害,每年全球因稻瘟病造成的水稻產量損失達10%~30%。
我國最早關於稻瘟病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明朝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發炎火」指的就是稻瘟病。
稻瘟菌主要侵染水稻地上部位,由於侵染點不同引起的病症和病害程度也不同,其中葉瘟和穗頸瘟較為常見,造成的危害也較大,而在水稻成熟期,穗頸瘟的發生可造成高達80%的產量損失。
南 方 水 稻 黑 條 矮 縮 病 毒 病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SRBSDV)於2001年在廣東省陽西縣發現,當時因其發病症狀和水稻黑條矮縮病極為相似,所以被認為是水稻黑條矮縮病毒。
直到2008年,其病原物被鑑定為一個水稻病毒新種,並命名為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
自發現以來,該病害在長江以南廣大稻區危害,發生面積逐年增大,2009年開始大暴發,在我國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水稻產區普遍發生,局部受害嚴重,有些地區甚至絕收。
馬 鈴 薯 晚 疫 病
馬鈴薯晚疫病又可稱為馬鈴薯瘟,由致病疫黴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是世界 範圍內破壞性最大的馬鈴薯病害之一。
在1845年的愛爾蘭,晚疫病摧毀了所有的馬鈴薯,由於馬鈴薯是當地人民的主要食物來源,從而導致成千上萬的人死亡,許多倖存者移民到北美及歐洲其它地區。
△飢餓的人們在田中尋找可以吃的馬鈴薯
當葉片受害時,先在葉尖或葉緣出現水漬狀褪綠斑,逐漸擴大為圓形暗綠色病斑,在潮溼時,病斑擴展迅速,可擴及葉的大半甚至全葉,邊緣還會產生一圈白黴,在葉背面特別明顯。發病嚴重時,成片的植株都會變成焦黑。
柑 橘 黃 龍 病
柑橘黃龍病Candidatus liberobacter asiaticum又稱黃梢病、黃枯病和青果病等,是由韌皮部桿菌屬類細菌引起的一種毀滅性柑橘病害,由於其危害嚴重和致死率高被稱為柑橘的 「癌症」。
該病害最早在我國廣東潮汕地區出現,之後在福建、廣西、海南、江西、雲南、臺灣、四川、湖南、 貴州和浙江等省區陸續被發現。
梨 火 疫 病
梨火疫病是由梨火疫歐氏桿菌Erwinia amylovora引起的細菌性病害,是我國重要的檢疫性有害生物,也是世界性的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最早在北美洲發現,近幾十年傳播速度很快,幾乎遍及整個歐洲大陸。
它可侵染薔薇科39 屬174種植物,並且對侵染植物產生毀滅性的危害。植株受火疫病菌侵害後,葉、嫩梢和果實等很快變黑枯萎,但病葉病果不脫落,遠望猶如火燒一般。
來源/農村農業部、慧植農當家等綜合
總監製/李珞 主編/武釗
原標題:《重磅!農業農村部公布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