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講經濟學中一個很有意思的定理——壞小孩定理。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壞小孩」並不是指:成績差,或者經常幹違法犯罪勾當的不良少年。
先講個故事啊……
從前,在城外有個華家村,村裡有戶人家,爸爸叫華衛國,媽媽叫華愛民,生了三個兒子,分別取名:華晨、華熙、華昊。華晨聰明有謀略,華熙踏實能吃苦,華昊精明也肯幹。三個孩子成大成人,先後踏上了工作崗位,都開始有收入了。華為國讓他們支援家裡,華晨、華熙老實上交了,華昊一開始不願意,被爸爸一頓胖揍後答應交一點。
華晨留下自己的生活必需花費後全部上交;華熙留下自己的生活費和交女朋友的開銷後把剩下的錢給爸爸了;華昊只給家裡自己收入的10%,其餘的全都自己留下。
村裡人都說華昊自私,但華昊把留下來的錢攢起來開了修車行,掙的越來越多,即使一直只交10%,數目也頗為可觀;華晨承包了水果大棚還開網店賣特色農產品,也掙了些錢;華熙開了服裝加工作坊,收入也還可以。華衛國用三個孩子上交給家裡的錢,給全家造了新房,買了車,生活是越過越好了。
故事到這裡暫告一段落。因為這裡就已經有我們要講的「壞小孩定律」——華昊自私不自私都無所謂,對整個家來說是好的。
案例分析
壞小孩定理,又稱貝克爾定理,是經濟學家加裡·貝克爾在分析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指為人父母者對子女都有「利他心」,都會為他們的利益和幸福著想,雖對不同的子女會有程度上的區別,但基本上都會為每個小孩的利益著想。不過,為人子女者卻 「自私自利」沒有「利他心」,都是「壞小孩」。
但是奇怪的是這些「壞小孩」,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不顧整個家庭的利益,反而是會努力的提高整個家庭的收入,因為父母作為家庭的利他者,會將好處都分成好幾份,發放給子女,而「壞小孩」為了得到更多,只有提高好處的總量。
在我們剛才所講的故事上引申一下,也就是說,只要父母是「利他心」的,還是可以打敗這些「壞小孩」的。當然,這只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含義,「壞小孩定理」更大的啟迪則是運用到公司管理甚至國家的管理中。
以企業為例,假設員工都是理性的「壞小孩」,而老闆也是不顧他人的利己主義者,那麼這個公司早晚是要完蛋的。企業會極易陷入「囚徒困境」,因為在合作時,個人選擇並非集體的最優選擇,而作為老闆掌控的是整個企業,也就是集體利益,所以有時候只有放棄老闆自身的部分利益,對企業的發展才會是最有利的。
還是以老闆和員工為例,當員工是「壞小孩」時,為了尋求自己的利益,才能被老闆的利他主義所誘導,這將是一種最優的企業文化,老闆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集體,將集體的利益作為最高利益,才能讓營造出自身企業獨有的文化氛圍,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當然,除了老闆是「利他」的,還要讓員工相信老闆利他的真實性,只有員工真正相信了,有意的去合作共贏,也就是齊心協力為公司工作。因為員工會無比確信努力就會有回報,這才符合員工利己主義的個性。
龍生九子,各個不同,但為自己著想,是每個人的天性。在一個「利他主義」家長的智慧管理下,「壞小孩」即使內心是自私自利的,都願意主動採取有效的「利他行為」,通過相互合作實現不僅有利於自己也有利於團隊的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