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記者 孫愛民 賀濤 王麗娜 毛嘉辰/文】2015年8月19日,天津港爆炸發生第八天,有關起火爆炸的原因報告還未見公布。
天津市安監局副局長高懷友在新聞發布會上稱,瑞海國際物流公司(下稱瑞海公司)最近一個月出口量比較大的危險品,有硫化鈉、硫氫化鈉、氯酸鈉、鈣、鎂、鈉、硝化纖維素、硝酸鈣、硝酸鉀、硝酸銨、氰化鈉等。
爆炸發生在該公司的運抵區。運抵區裡可能儲存量比較大的,也是以上這些物資。
8月12日23時06分,有多個貨櫃起火,且處於猛烈燃燒狀態。天津港公安局消防支隊正組織用水滅火,天津市公安消防總隊開發支隊趕來增援。
「現場出現黑煙摻白煙,這就是爆炸的前奏。」天津市公安消防總隊一位消防員告訴《財經》記者一個細節,令人唏噓。第一次爆炸前,現場用水滅火期間,曾有消防員聽到有人喊撤退!不幸的是,一切都來不及,爆炸發生了。
澆上去的水,被認為可能是引發爆炸的源頭。東北大學工業爆炸及粉塵防護研究所所長鍾聖俊對《財經》記者分析,滅火過程可能直接引發了化學品的爆炸。
而鹼金屬是嫌疑較大的元兇。
鹼金屬鉀、鈉遇水會劇烈反應,乃至爆炸。還有一些鹼土金屬鈣、鎂,常溫下在空氣中表面上形成一層氧化物,在加熱條件下則會與氧氣劇烈反應。
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綠色化學與技術研究室副教授張建安也認同,金屬鈉遇水引發爆炸的可能性,
「金屬鈉、鉀都很活潑,都是泡在煤油裡保存的。」如果直接暴露在空氣中,很快就會被氧化。
曾有猜測認為,引發爆炸的是電石。現場存儲的電石,也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化學品,工業上常用它與水混合反應以製取乙炔氣體,乙炔高度易爆。大量消防水衝擊到電石,相當於製造出一枚殺傷力巨大的炸彈,也會引發大爆炸。不過
,鍾聖俊認為,最先爆炸的不是電石。因為電石存儲的位置不在運抵區,在庫藏區。
多位目擊者稱,運抵區是起火點所在,消防人員也是在此進行作業的。此外,電石與水反應之後,放熱不很激烈,即溫度上升程度不足以點燃產生的乙炔氣體。
第一次爆炸發生幾十秒後,第二次爆炸來得更為劇烈。
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長牛躍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事發時場內有硝酸銨800噸,硝酸鉀500噸,氰化鈉700噸。
鍾聖俊介紹,硝酸鉀、硝酸鈉等硝酸鹽,本身不具爆炸性,但與一些特定物質混合後就具有了爆炸性;悲劇的是,現場的所有可燃液體、可燃氣體,硫化鈉、甲酸以及一些腐蝕物質,都可以與硝酸鹽混合構成炸藥。
此外,現場的硝酸銨本身性質上就屬於「鈍感炸藥」,不需要混合其他物質,當受到較大的能量衝擊時即會爆炸
。許多汽車的安全氣囊中就儲存有少量硝酸銨,汽車發生較強碰撞時,硝酸銨迅速分解膨脹氣囊,以保護駕駛員和乘客。
之前還有報導說,爆炸可能是因為乙醇、乙醚之類引發,「應該不可能,乙醇不會出現那麼大的威力,爆炸威力相當於21噸TNT。」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化學副教授張婧對《財經》記者說。兩者的差距太大。
不過,如果乙醇、乙醚揮發到空氣中,達到一定濃度,此時有火星,也會引發小型爆炸。據媒體報導稱,8月16日下午,曾發生兩起小型爆炸。
此前在新聞發布會上,官方稱,可能存有二氯甲烷、三氯甲烷。
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在遇到強氧化劑和強酸的時候也有可能燃燒爆炸,比如遇到四氧化氮,就可能有爆炸性。同時遇明火可燃,若遇高熱,容器內壓增大,有開裂和爆炸的危險。也就是說,裝有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的鋼瓶,在適當的條件下,相當於一個爆炸裝置,非常危險。
事故中的爆炸威力巨大,更大的可能性是,一部分來自危化品與水發生反應後爆炸,一部分來自於首次爆炸後化學品相互之間的劇烈反應。
由於爆炸現場的危險化學品種類繁多、數量巨大,這使得回溯從起火到爆炸的究竟發生什麼以及可能的爆炸原因,變得異常困難。
要確認爆炸原因,需要依靠物流的原始記錄,了解原來存放了哪些危化品,爆炸後還殘餘哪些,結合起來進一步分析,張建安介紹說。
「確認爆炸物質很難,尤其是連環爆炸後,現場燒得比較徹底,化學物質提取及化驗複雜需要一定時間。」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安全工程系教師亢永告訴《財經》記者。
重大事故原因調查,一般由國務院安監總局組織,從資料庫中隨機挑選相關專家進行分析。鍾聖俊稱,最遲兩個月內就要公布結果。
據了解,現場專家組還在調查事故原因,更多危化品相關領域的場外專家在陸續參與到事故原因的解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