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數個世紀科技發展的種種可能性:超乎想像的前沿科學

2020-10-04 莫笑丶SISH

當羅威爾發現火星上溝槽狀的地貌特徵之後,「火星人」科幻小說受到大量人群追捧;當相對論、量子力學成為現代物理學的顯學,時間旅行、平行宇宙又成為構建科幻劇情的重要工具;當航天科技方興未艾之時,才剛剛走入太空的人類,已經開始幻想廣袤宇宙中的無盡外星文明。

並可以自豪的聲稱:「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我們這一代人,成長于震驚部的大多數人,對震驚的閥值已經提高很多。那些看似科幻的小說概念正在慢慢兌現,我們可以感受到別樣的心靈震撼。

我們曾經苦盼多年杳無音訊的引力波,在2017年被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直接探測到之時,全世界天文學家都沉浸在一場新年狂歡的亢奮之中。

一束高功率雷射,在長達4km的真空腔內往復反射數百次,構成一支測量時空的巨大尺子。

用於反射雷射的鏡面(又稱測試質量) Credit: Caltech/MIT/LIGO Lab

它的幹涉光斑若明若暗,整個大陸上車來車往的震顫、大氣層底輕撫而過的海風、幾千公裡外的雷暴,甚至反射鏡被雷射照射時微小的形變……這個真實物理世界中的一切不安,都在試圖吞沒引力波帶來的微小信號——那小於質子直徑千分之一的時空伸縮。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原理示意圖。Credit: DeepAstronomy

引力波並不難想像,難以想像的是我們能夠克服種種技術挑戰,真真正正的探測到這幾乎不可能探測到的微弱信號。

同樣,以霍金為代表的一大批物理學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在理論上對黑洞的各種性質做了充分的推演,雖然人們遲遲沒有見過黑洞的真容,但黑洞早就是天體物理學中被「默認」的設定。

但直到從夏威夷到西班牙、從格陵蘭到南極點、從洛基山到安第斯的9架世界頂尖毫米波望遠鏡聯合起來,組成橫跨地球直徑的「視界面望遠鏡」——

視界面望遠鏡項目合作望遠鏡分布圖

把幾千萬光年之外超大質量黑洞周圍極度扭曲時空中光子環繞形成的「光環」拍攝下來,我們才終於有了那種「眼見為實」的自信心,真正意義上把黑洞從一種「假說」變成了「事實」。

黑洞光環數值模擬Andrew Chael

黑洞本身,固然已經是「難以想像」的傑出代表,而為看到黑洞而克服的巨大技術挑戰,更是令人難以想像。

不僅是這些已取得的重大科學進展令我們感到「難以想像」,很多時候,為了進一步推動科學發現的取得,科學界會提出非常極端的技術需求,那些或宏大、或意外的腦洞,同樣令我們感到「難以想像」。

被視為21世紀天文學「世紀工程」的平方公裡陣列(SKA)望遠鏡,就是絕佳的例子。

由成千上萬小天線組成的SKA望遠鏡將以西澳大利亞中部荒漠、南非高原為中心,綿延數千公裡,總接收面積達到1平方公裡——那將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的貴州FAST望遠鏡的14倍。

SKA先導陣MWA,位於西澳(Credit: ICRAR)

無數小天線同時產生的數據洪流,讓SKA一期工程每年產生的數據量高達300PB——相當於現在整個網際網路流量的半壁江山。

SKA望遠鏡某個陣型下的UV覆蓋(決定瞭望遠鏡靈敏度在不同空間尺度上的分布)

而它龐大的接收面積將帶給我們的,將是無與倫比的靈敏度。當SKA一期工程建成後,我們將能對太陽周圍數十光年內相當於機場雷達強度的信號源進行搜索、監聽。

如果運氣足夠好,這可能是人類與地外文明「超時空接觸」的真正開始。

一些天文學家有更大的野心,僅僅是地球大小的望遠鏡還不能滿足他們。

為了對系外類地行星進行直接成像,一個天文學家小組提出了異常宏大的腦洞:把整個太陽當做引力透鏡,構成一個恆星級的「望遠鏡」。

這架橫跨太陽系的望遠鏡長達650個天文單位,這架望遠鏡的「後端設備」需要被發射到柯伊伯帶之外的太陽系邊疆才能完成觀測。

太陽引力透鏡望遠鏡想像圖(Credit: Discover)

如果成真,這架望遠鏡的籌備和發射周期將長達數十年,全壽命周期以世紀為單位計算。

它將幫助我們完成對人類遙遠未來新家園的驚鴻一瞥。

在大科學裝置的國際競賽中,「基建狂魔」中國沒有缺席。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提出了備受爭議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計劃:這個設想中的地表最強加速器的周長約100公裡,能把電子加速到250GeV,從而大量產生在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依然面目不清的「希格斯粒子」,為夯實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乃至產生新的突破奠定基礎。

CEPC構造示意圖(圖源:中科院高能所)

當然,可能即便CEPC和它的升級版「超級質子對撞機」(SPPC)建成,我們仍然離找到物理學「大統一理論」萬裡之遙。目前較有希望成為大統一理論的「弦理論」的驗證,據估計需要焦耳數量級的能量——那將比SPPC能產生的最高能量高接近40個數量級。

要說有什麼東西是讓人真正難以想像的,恐怕就是科學前沿領域這種動輒橫亙數十個數量級的跨度吧,這種遠離人類日常的認知鴻溝,是我們這種居於宇宙渺渺一隅的弱小生物那羸弱的大腦不得不面對而又難以逾越的屏障。

相關焦點

  • 那些讓你不敢想像的未來前沿科技 未來科技讓人類真正的腦洞大開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前沿科技#系列徵文科技發展的速度已經超出了人類的想像,未來很大一部分科學技術將改變甚至顛覆你我現在的生活和現在的思維。一些國家的科研人員已經在著手這樣的研究,所以說這樣的技術並非還停留在想像的概念層面上,使機器人成為某個生物複製品等等一些相關研究正在深入進行中。只不過人類大腦事實上是比較複雜的,人類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相互連接,要想解決複製人類大腦的難題就必須模擬出千億個神經元,所以也許這只是時間問題,以現在的科技發展速度,近30年的發展速度比前300年的發展速度都快得多的多。
  • 其實,人類科學早已發展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於是,在尋找星河鑰匙的途中,我們對宇宙的審視從四維到十一維;在破解生命密碼時,我們甚至利用 DNA 做積木,以造物者的勇氣,重新對生命進行設計和組裝…… 每當我們尚未來得及驚奇時,科學的觸角便又向前延伸了一步。 那麼,前沿科學的發展究竟能有多超乎想像?
  • 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歷史發展到21世紀,時代的變化以及中國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早已遠遠超出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的想像。那麼,作為時代產物的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是不是過時了?習近平特別重視用大歷史觀來認識和把握我們所處的時代,他指出:「儘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
  • 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態勢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歷史機遇期,誰抓住了這一戰略機遇,就能站在世界發展的潮頭,將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9月11日的科學家座談會上要求我們,「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深刻揭示了世界科技前沿不斷向宏觀拓展、向微觀深入的趨勢和特徵。愛因斯坦也曾預言:「未來科學的發展,無非是繼續向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進軍。」
  • 向未來》科學超乎想像
    向未來》,在上周日第四期節目播出之後,除了暖萌導盲犬引發了眾多網友共鳴,「顛覆」經驗判斷的「鐵球和羽毛」實驗更是反響熱烈。伽利略比薩斜塔實驗眾所周知,但科研科普專家曹則賢卻在節目中指出這一被慣性認為是科學事實的故事只是一個傳說;而看似天不著邊際的「瞬間移動」,卻是有科學原理支撐的合理假設。未來如果真空隧道建成,從廈門到臺北所用時間竟不足一分鐘。
  • 生態環境超乎想像,但有一點讓人無奈
    生態環境超乎想像,但有一點讓人無奈眾所周知的是,地球雖然是我們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但是由於人類科技發展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就使得地球已經逐漸在朝著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方向前進了,比如近幾年來世界各地接連發生超過八級以上的大地震,尤其是日本國家接連的發生地震和颱風的侵擾,都是在給人類警告,地球很可能已經不適合生命繼續生存下去了
  • 基礎前沿領域發展觀察|2019科學發展報告
    黃龍光 邊文越 張超星 冷伏海(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2018年基礎前沿領域取得多項突破:超導粒子物理量子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自動合成+人工智慧正在改變傳統有機合成,簡單有效的納米材料製備方法助力多領域的發展一重要研究進展
  • 科技哲學未來焦點在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
    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之「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講座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大椿說。 他認為,科學技術哲學在過去40年有很大的發展,未來一定也有很多東西值得期待。
  • 圖解未來50年前沿科技趨勢與22個預測
    任何理論研究,必須具有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才能體現其可能的價值。近15年來,我們深入研究網際網路結構的變化,提出在過去50年裡,網際網路從網狀結構進化成為大腦模型是21世紀前沿科技爆發的根源,包括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區塊鏈,雲機器人,城市大腦,人工智慧等50多個科技概念的產生和興起都與網際網路大腦的發育有關。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開幕「雲」集全球頂尖科學家論道前沿科技
    北京商報訊(記者 方彬楠)12月27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舉辦線上開幕儀式,由此,這一為期4天的全球性科學盛會正式拉開帷幕,將持續到30日結束,主題定為「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未來科學大獎周Program Committee聯席主席與未來科學大獎歷屆獲獎人、捐贈人、科學委員會委員、監督委員會主席齊聚雲端,共同啟動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與往年不同,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採用雲端形式。
  • 量子科技掀起前沿技術新浪潮
    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材料、量子精密測量……在量子科技領域,一場激烈的競賽正在展開。量子科技已成為全球科技大國群雄逐鹿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陣地。 究竟什麼是量子科技?量子科技為何如此重要?如何搶抓量子科技發展機遇?
  • 21世紀初美洲、歐洲、亞洲科技發展的優先領域
    21世紀是一個全新的世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世界經濟迅速轉型,從資源驅動、資本驅動向創新驅動型經濟轉變,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在21世紀初,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紛紛制定科技發展戰略,部署優先支持的重點領域。這裡我們簡要介紹美洲(美國)、歐洲(英國、德國和歐盟)和亞洲(日本、韓國和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的優先領域。
  • 以現代的科技水平,人類能否製造出多強的兩棲登陸艦?超乎你想像
    兩棲登陸艦在戰爭歷史上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諾曼第登陸使其發展受到令人難以想像的重視。那以現代的科技水平,人類能製造出多強的兩棲登陸艦呢?超乎你的想像。兩棲登陸艦,是一種兩棲作戰的軍艦,他可以直接運送作戰部隊和各種大型、重型武器裝備在海面上航行到達指定地方,出其不意作戰。
  • 海洋塑料垃圾汙染的深度與廣度超乎想像
    晨報記者 徐惠芬 綜合報導  海洋塑料垃圾汙染的深度與廣度超乎想像。英國廣播公司21日援引專家組報告稱,除非採取切實有效的行動,否則十年內,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將翻三倍。問題已十分嚴峻  在這一專家組花12個月為英國政府撰寫的《海洋未來展望》報告中,專家預計,從2015年至2025年,海洋塑料垃圾將翻三倍。  海洋塑料垃圾問題已十分嚴峻。
  • 科技周刊薦讀 | 量子科技掀起前沿技術新浪潮;江蘇創新企業數連年...
    量子科技已成為全球科技大國群雄逐鹿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陣地。  究竟什麼是量子科技?量子科技為何如此重要?如何搶抓量子科技發展機遇?記者就此採訪了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王伯根教授以及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溫錦生教授。  量子科技對於國計民生、國防安全、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近年來,量子科技的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
  • 5G對中國未來經濟的影響將會超乎出人們的想像
    打開APP 5G對中國未來經濟的影響將會超乎出人們的想像 發表於 2019-07-15 09:47:37 因此,中國在5G發展方面比任何國家和地區更具潛力。 5G對中國未來經濟的影響超乎想像。通信業有望迎來大爆發,製造業、網際網路乃至人類生活方式或將迎來一場大變革,也將創造出嶄新的商機。伴隨5G物聯網的部署,智慧家居、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製造都會實現,進而衍生出智能停車、智能抄表、智能路燈、智能井蓋、智能消防、智能旅遊、智能製造、遠程教育、遠程醫療、安全巡檢等5G物聯網應用。
  • 計算神經科學:21世紀的前沿科學
    除了在基礎研究中的貢獻,計算神經科學還有助於為精神病學的發展建立堅實的理論基礎,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搭建合作的橋梁。在本文中,我們將討論計算神經科學這一高度交叉的學科領域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面臨的挑戰,並為推動中國計算神經科學的發展提出三個建議。
  • 深度|《科學:無盡的前沿》誕生75年後,留給我們哪些啟示?
    在雷達、青黴素以及隨後的原子彈在「二戰」中決定性作用向世人突顯的時刻,這篇報告把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美國戰後建設的一個核心任務提出,為戰後美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成為美國科技政策的藍圖和裡程碑。75年來,《科學:無盡的前沿》成為無數研究、報告、分析、解釋和評論的主題,有人甚至把它比作科技政策的《聖經》,它的理念和思想影響著美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美國科學界的精神財富和共同語言。
  • 深度 |《科學:無盡的前沿》誕生75年後,留給我們哪些啟示?
    在雷達、青黴素以及隨後的原子彈在「二戰」中決定性作用向世人突顯的時刻,這篇報告把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美國戰後建設的一個核心任務提出,為戰後美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成為美國科技政策的藍圖和裡程碑。75年來,《科學:無盡的前沿》成為無數研究、報告、分析、解釋和評論的主題,有人甚至把它比作科技政策的《聖經》,它的理念和思想影響著美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美國科學界的精神財富和共同語言。
  •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審美藝術的未來
    如果說前三個時代是人類智能一次又一次攀登人類智慧的高峰,那麼第四個黃金時代,人工智慧必然會在其中佔據一席之地。前三個時代的哲學和科技發展,也為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奠定了思想之源、技術之基。可以說,人工智慧是主流思想和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智能是一個非常悠久的概念。人類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類有高度發展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