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居安思危是新加坡生存的狀態和意識。很多預防性的措施嵌入日常的機制、運作的成本裡,像是平時的修行一樣,在危機沒有到來時並不引人矚目。」
新冠肺炎病毒來襲獅城,首例患者是一名輸入性病例。截至3月10日,新加坡已發現輸入性病例、本地感染病例以及部分不明源頭病患166多例,其中近百人已經痊癒出院,沒有一例死亡病例。
面對疫情,政府呼籲居民勤洗手、身體沒有不適不用佩戴口罩。城內一些大型活動和賽事被取消,公共場所除測量體溫和登記、加強衛生消毒之外,居民生活沒受太大影響。凡此種種,新加坡的做法被冠以「佛系抗疫」的名號。
值得慶幸的是,新加坡一方面社會大體如常平穩運作,另一方面疫情沒有出現大暴發,目前最多一天發現13名病例。世衛組織應急方案執行主任邁克·瑞安說:「新加坡對這種病毒的系統性應對是很好的典範。」
功夫在日常
對於被指「佛系」,新加坡華文媒體集團社長李慧玲的《鴨子划水被當佛系》一文,可謂「一語道破天機」:「新加坡的生存態度,更形象的是鴨子划水,水面上看來輕鬆,外人以為淡然,但是水底下必然是努力划水前行,步步為營。即使這些年累積了一些資源,水下劃著的鴨蹼也不能鬆懈。居安思危是新加坡生存的狀態和意識。很多預防性的措施嵌入日常的機制、運作的成本裡,像是平時的修行一樣,在危機沒有到來時並不引人矚目。」
2003年非典疫情之後,新加坡決定進一步提升傳染病防控能力。2018年底投入運作的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成為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戰場。該中心設有330張床位,其中隔離病房為兩道門設計,醫護人員進入走廊和病房之間的前室,系統檢測到空氣是負氣壓後,才能打開通向病房的門,保證空氣始終從乾淨區域流向汙染區域。
該中心除了負責傳染病臨床治療和暴發管理之外,還包括國家公共衛生和流行病學部門、能處理高風險病菌樣本的國家公共衛生實驗室、傳染病研究與培訓辦公室、抗菌素耐藥性協調辦公室等,強大的科研能力為傳染病的防控和診治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此外,新加坡還構建了由私人診所支撐的「公共衛生防範診所」(PHPC)。政府平時對這些診所的醫生提供培訓,在流行性疾病暴發甚至是嚴重霧霾等情況下,這些診所在新加坡衛生部門的指導下按照統一標準統一行動,發放藥品、注射疫苗、提供政府補貼下的治療,在最大限度減少漏診的同時,儘可能地避免恐慌性擠兌公共衛生資源。
1月22日,也就是在新加坡出現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前一天,新加坡已開始給PHPC提供病毒相關信息和指引。2月14日,新加坡衛生部給所有PHPC發郵件,通知大家即將啟動「PHPC體系」,提出具體要求和相應的補貼方案,診所可以接受邀請也可以拒絕加入。2月18日,「PHPC體系」正式開始運轉,900多家診所陸續加入了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動。
政府向這些診所通報疫情指引,提供一定的醫療防護物資,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或者年長者出現急性上呼吸道症狀前來就診,政府還會提供補助。如果病人是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醫生會把他們轉至指定醫院。如患者未達到疑似標準,醫生則給他們5天病假,鼓勵他們儘量在家隔離。「PHPC體系」共享醫療信息,這也就為傳染病例追溯提供了可靠依據。
《環球》雜誌記者走訪了其中一個PHPC診所。那裡只有1名醫生、1間診室,診室外有2名護士接待病人、發放藥品。病人和家屬進入診所前,必須在門外接受體溫測量,並填寫旅行史、接觸史以及大致症狀,然後才可以進入診所。有發熱症狀的患者,則被要求待在特定的候診區域。
除了具有完備的醫療體系,新加坡還出臺了一套類似地震等級響應的疾病暴發應對系統。根據疾病在新加坡和海外的嚴重程度、病毒傳播力度以及對本地經濟生活的影響,系統分為4個等級,不同等級有清晰界定,提示民眾疫情對日常生活可能產生的影響並向他們提出建議,指引明確,讓人一目了然。
疾病暴發應對系統,只是新加坡衛生部2014年修訂的流感和其他急性呼吸道疾病應對計劃中涉及與民眾溝通的一部分。在流行性疾病應對方面,該計劃還從疫情監測、疑似病例管理、疑似和確診患者隔離與出院標準、屍體處理、密切接觸者追蹤與隔離、醫療場所感染防控、醫學治療、疾病疫苗等諸多方面制定了詳細的指引,確保了新加坡此次應對疫情臨危不亂。其中很「硬核」的一點是:維持新加坡的基本服務,控制對社區生活的幹擾。
實際上,新加坡的抗疫舉措也在不斷調整。隨著疫情在全球範圍內蔓延,新加坡新近出現了一些從中國以外國家來的輸入性病例,加之出現了一起600人聚餐近40人感染的案例,政府也在進一步收緊對於集體性活動的管控,近日宣布暫停老年人的社區活動14天,並表示將視情況進一步採取適當措施。
所有這些,正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1月份在呼籲新加坡民眾做好防範、不必驚慌時所說,「自從2003年SARS(疫情)以來,我們就一直處於戒備狀態,同時做好應對類似疫情的準備。」
細緻入微
事實上,新加坡人多地少、資源匱乏,對於重大疾病、氣候變化等天災人禍,始終保持著高度戒備。
在新加坡出現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前一天,即1月22日,新加坡就宣布成立了包括衛生部、教育部、貿工部、通訊及新聞部和負責入境事務的移民與關卡局等單位組成的跨部門工作小組,協調各方資源進行應對。工作小組兩位聯合領導人之一、新加坡衛生部長顏金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演變,加上新加坡出入境人流量大,遲早會出現境外輸入病例,得隨時做好準備,一旦發現確診病例,能迅速地展開應對行動。
工作小組成立後,各部門立即協同合作。例如,新加坡警方協助衛生部追蹤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甚至幫助衛生部成功破解了新加坡兩個教會感染群之間的關聯。由於一些確診者症狀輕微,警方的協助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便於查找更多確診者,降低了病毒在社區進一步傳染的風險。
新加坡是亞洲交通樞紐之一,人員往來頻繁,防範輸入性病例是新加坡最初抗疫的重中之重,而入境口岸則成為防疫的重要防線。新加坡根據疫情在海外各國的演變情況,不斷提升邊境管控措施。1月2日,新加坡衛生部即通知醫院戒備,並從1月3日起開始採取預防措施,對來自有關地區的航班上的旅客進行體溫監測,疑似病例被送往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測。
在信息披露方面,新加坡確診首例新冠肺炎病患後,衛生部每天發布新聞公告,內容包括新增病例、出院者和留醫病患情況、密切接觸者追蹤情況以及政府相關規定和給公眾的建議。新加坡衛生部為每一例病例進行編號,在不涉及患者隱私的情況下對每一個新增案例進行詳情介紹,包括他們的發病日期、出現症狀後曾經去過的地方以及就診醫院等,還提供每日案例和之前案例的傳播鏈條分析。
此外,政府各機構都出臺了與疫情相關的指導原則,清晰明了,指導性強。比如,人力部網站上有關於居家隔離14天的規定,從一個應用中輸入入境日期,系統就會告知從哪天起可以結束隔離到單位上班;衛生部的網站公布了新加坡各個部門有關新冠病毒的相關指引以及一些宣傳畫,內容包括8步洗手法、是否需要佩戴口罩、如何佩戴口罩、居家隔離令是什麼等,學校和公司可以列印出來張貼。
在疫情相關條例的執法上,新加坡也非常嚴格。已經有數人因為未能遵守相關隔離條例而被罰款,甚至被取消工作籤證或者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新加坡國立大學一名國際交換生也因違反規定被勒令馬上回國。還有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妻子,因涉嫌謊報行蹤影響疫情追蹤而被控上法庭。
在研發方面,新加坡也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1月23日新加坡確診首例新冠肺炎病例,一周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就宣布,研究人員成功複製了這一病毒。2月初,新加坡科技研究院生產了首批15000個檢驗試劑盒,部分分配給本地各大醫院,部分捐贈給中國。
新加坡還研究開發了新冠病毒血清檢測法,通過檢測病毒抗體而不是病毒本身來甄別病例。與之不同的核酸檢測法只檢測病毒,對於一些無症狀攜帶者檢測準確率不高,更加無法檢測曾經感染但已經自愈的患者。患者即使痊癒,血液中還是會保留病毒抗體。新加坡通過血清檢測法,憑藉患者體內存在的大量病毒抗體,成功追蹤到一名曾經患病但已經痊癒的患者。
及時消除恐慌
新冠病毒在世界一些國家的擴散,似乎都逃脫不了「恐慌比病毒傳播得更快」的規律,新加坡一度也面臨這樣的問題。
幾個好友在新加坡的一個居民小區樓下聊天,另一個朋友匆匆趕來——他剛剛去排隊買了口罩。「勤洗手」「增強抵抗力更重要」「如果沒有不舒服不用戴口罩」……大家七嘴八舌。這時,不遠處傳來一個老人的咳嗽聲。一個人說,「她比我更需要口罩,我把口罩送給她。」眾人露出了讚許的目光。這是新加坡街頭循環播放的一則公益廣告中的情景。
其實,伴隨著疫情的出現和持續,新加坡也是「一罩難求」,在電商平臺訂購國外的口罩,不僅價格比平時貴了不少,還遲遲不能送貨。
針對居民買不到口罩的情況,新加坡政府宣布,在89個民眾俱樂部與聯絡所及654個居委會中心,分批免費發放520萬個口罩給本地約130萬戶家庭,居民憑身份證件領取。政府在發放口罩的袋子裡還附上了一份指南:如何佩戴口罩,以及在何種情況下才需要佩戴口罩。媒體報導了政府發放口罩的消息以及諮詢熱線,記者在居住的小區通知欄上也看到了領取口罩的時間、地點和方式。記者去所在社區發放點領取口罩時,看到工作人員按街道劃分擺放了5個服務櫃檯和1個諮詢櫃檯,每個櫃檯有2名工作人員,而現場領取口罩的只有幾個人。
據新加坡媒體報導,截至發放最後日期,還有小半數口罩無人領取,政府將收回放入庫存。有些沒領取口罩的居民表示,將這些口罩留給更需要的人。
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在與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員的一次閉門對話會上說,新加坡必須有策略地使用口罩,優先保障醫護人員以及前線服務人員的需求,不全民戴口罩或許是一場賭博,但可以確保國家有足夠的儲備長久應對。
新加坡政府也意識到,對比十多年前SARS的暴發,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在自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虛假信息很容易蔓延並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除了醫學專家、衛生部定期對公眾進行科普外,新加坡各級官員也多次通過社交媒體發布視頻或文章,解釋病毒來源、應對措施等大家關心的問題,客觀上起到了平復公眾情緒的作用。
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向全社會提供了舉報郵箱,號召市民舉報虛假新聞。此外,新加坡2019年10月通過了網際網路假信息和外部幹預保護法案。這一法案要求發布不實新聞的媒體及時進行更正。例如有報導稱,新加坡已有一人死於這種新型病毒。衛生部在其網站上發布消息指出,這是一則假新聞,並要求發布虛假信息的網站在假新聞後面附上更正聲明。新加坡不建議簡單刪除假新聞,認為這樣並不利於公眾了解事情真相。
2月7日,新加坡宣布將疾病暴發應對系統提升到第三級橙色預警,一度掀起食物、廁紙、消毒用品搶購潮,記者的一個朋友一晚上跑了3家超市購物,一些超市貨架也被搶購一空。對此,李顯龍出面安撫民心,超市表示供應充足,居民緊張情緒得到緩解,市場秩序很快便恢復正常。
改變公共衛生習慣
新加坡市場小、缺乏自然資源,是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國際社會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對其產生影響。多年來,新加坡一方面對外部潛在風險高度關注,另一方面積極採取舉措,激發自身韌性和抗風險能力。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國蔓延,新加坡及時調整策略,日前宣布抗疫戰役進入新階段,改變與個人和公共衛生相關的社會規範,鼓勵國民生病後在家中休息、保持良好衛生習慣、用餐時用公筷、朋友見面避免握手等等。
聯合領導新加坡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的國家發展部長黃循財表示,隨著世界各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增長,輸入性病例會從哪裡入境越來越難以辨認。同時聯合領導工作小組的衛生部長顏金勇解釋說,體溫檢測、病毒檢測以及邊境措施等都無法百分百提供安全保障,因此改變在衛生方面的社區規範如今已成為新加坡的第一道防線,比邊境措施更重要。
2月16日,政府啟動「新加坡保潔運動」,發動國民和商家攜手保持包括小販中心、公共廁所等在內的公共場所的清潔衛生,通過認證的小販(食品攤販)將獲得質量標誌貼紙。政府日前還宣布成立跨部門的「新加坡保潔工作小組」,從保持公共空間清潔、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調整社會行為規範等方面入手,避免病毒通過不良衛生習慣傳播。(記者/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