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以文載道,今以文聚力。「戰疫」時期,14億中國人民展現出「非凡的團結行動力」,其中無疑有靜水流深的文化驅動,而這也正是抗疫一線醫務人員成為最美「逆行者」的根本原因。
疫情防控工作中,大紅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用每一次作為、每一種聲音、每一個文字、每一張影像……一點一滴交織繾綣而成的職工文化,成為醫務人員堅定投入持久戰的內在驅動,更凝聚了磅礴的精神力量。
關愛築起「心」防線
突如其來的應急任務,僅僅2小時的籌備時間,為即將前往集中醫學觀察點「戰鬥」的醫務人員進行「裝備加持」,能配備多少物品?
答案是53種。
防護服、隔離衣、護目鏡、N95口罩……除了保障職工醫療安全的16種防護用品,還有牙膏、牙刷、毛巾等洗漱用具、生活物資、方便食品、常用藥物,甚至還有女性生理衛生用品和免洗衣物。東西雖小,但是裝了滿滿的兩大整理箱,為的就是將防護和關愛都做到細枝末節之處。
天使守護生命,我們守護天使。為了將內心的牽掛化為致敬一線的實際行動,大紅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會集思廣益,想出不少暖心實招,先後十餘次組織配發提高免疫力的牛奶、中藥代茶飲和中藥防疫香囊,以及防寒出診服、暖寶寶、消毒噴霧、手機自封袋,在「三八婦女節」還為女職工送上「與時俱進」的節日禮物:酒精溼巾和除菌洗手液等等。這些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覺的小物件,在疫情期間卻成了至關重要的日用品。
關愛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一線人員的行前動員、平安歸來後的歡迎儀式、職工群裡的刷屏點讚、髮型師TONY主動上門的志願「美發」服務,乃至中心主任寧鋒精心烹製的每一鍋 「十全大補羊肉爐」,都提升了「戰疫」的溫度。
職工文化的落腳點是愛。愛與希望加速了我們取得「戰役」勝利的步伐。
聆聽感悟「心」聲音
記錄社區衛生「戰疫」的過程,也是一次發掘「寶藏男孩」和「寶藏女孩」的珍貴經歷。
1月24日,來自三個黨小組的三封熱血請戰書交到了大紅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46個鮮紅的手印背後,是46個向疫情「亮劍」的赤誠心,以及46封「我給支部寫回信」。
全科醫生陳亭宇在回信中寫道,「作為一名社區醫務工作者,一名家庭醫生,一名共產黨員,我能做什麼?我的同事們,一群可敬可愛的紅醫人已經給了我答案。他們主動請戰,他們放棄休假回到崗位,他們迅速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線,下沉社區開展宣傳。他們是我的榜樣!」
講好普通職工的「戰疫」故事,捕捉每一個感人瞬間,點亮集體的才能智慧和責任擔當,讓每一位職工都有機會成為「明星職工」,為「戰疫」注入更強大的動力源泉,成為職工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
於是,通過每一個防疫公益視頻、每一封「戰疫手記」、「疫情中的家書」、思想匯報抑或是下沉社區人員的工作總結,哪怕只是家庭醫生團隊上門出診的一張照片,都不難從中發現醫務人員直面疫情的勇氣。
而這些主動請戰的「95後」、火線入黨的「美小護」、從疫情開始就沒回過家的全科醫生、在生日當天回社區報到的老黨員,他們的故事為更多人所知,也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戰疫」的命題實在宏大,好在紙筆、鏡頭留下的人間煙火讓它生動可親。疫情之下的眾生相,有些傷感,也有些溫暖。
文化引領「心」感覺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走心的文化衍生出走心的社區衛生服務。面對疫情大考,大紅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用主動擔當破解難題,交出一份情懷答卷。
「疫情期間將暫停上門服務」,防疫初期,一則保障醫患雙方生命健康的規定看似減輕了醫務人員的工作量,而大家卻高興不起來。「我籤約的10位患者都是長期癱瘓在床的老年人,他們出門特別困難,還需要定期更換留置尿管,對這些患者的上門服務也要暫停嗎?」有家庭醫生直接發問。
即便是特殊時期,醫務人員首先想到的依然是患者。經過慎重考慮,中心明確醫務人員在做好個人防護、了解服務對象的健康狀況、排除接觸史等關鍵要素基礎上,可以按需提供上門服務。2月26日收到的感謝信裡,一位患者家屬寫下了這首小詩,「居家養老好,上門服務妙,解決大問題,患者家屬笑。」
疫情時期,各小區普遍實行全封閉管理,本小區人員憑出入證進出,其餘人員不得入內,又一個非常時期的非常舉措讓醫務人員犯了難。中心下屬衛生站正位於小區內,而將近四成的患者並非小區住戶,且以慢性病人、老年人等易感人群居多,他們已經習慣在家門口看病拿藥。將心比心,醫務人員無法坐視不管。
中心領導出面反覆協調,醫務人員全員動員,最終在48小時內為居住在外小區、又確有醫療需求的居民們辦理了「特別出入證」。對於應該做的事,頂著壓力也要幹,必須負的責,迎著風險也要擔。
真正能夠深入腦海、佔領醫務人員精神高地的,絕不是利益的驅使,而是醫者仁心與救死扶傷的文化和價值觀。
「戰疫」仍未結束,所有人都在堅持,在等待春暖花開,在守候燈火通明。經此一「疫」,堅定文化自信的社區衛生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必將擁有更強凝聚力和更堅定的理想信念!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來源 豐臺區衛生健康委 《豐臺報》
編輯製作 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