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腸道具有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作用。
同時健康的腸道有一定的屏障功能,以防止外來菌株定植在腸道,並產生抑菌物質;另外,完整的腸道黏膜上皮結構也可以防止細菌進入人體組織內。
也就是說,健康的腸道屏障功能可以防止細菌、毒素、食物抗原和有害生物肽進入腸壁和人體組織內,從而避免發生內毒素血症、細菌性腹膜炎等。
可見,腸道菌群對於腸道屏障的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抑制病原菌的入侵,還可以刺激免疫系統發育,甚至還能幫助人體合成營養物質。
腸道內的常駐菌群與宿主形成一個相互依賴又相互作用的微生態系統,這種微生態平衡構成了腸道的生物屏障。而這些常駐在腸道內的菌群就被稱作「益生菌」。
一、人人都需要補充益生菌?
益生菌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有無數的細菌都可以被稱為「益生菌」,且每一種的功能都不相同。
比如益生菌A的功能,益生菌B可能就不具有,如果把這兩種益生菌放在一起,是否能獲得多種功能,目前也不確定。
一般正常情況下,成年人的腸道菌群形態是相對穩定的,只有患病或用藥時才會受到幹擾而出現紊亂,導致菌群失調。
所以,雖然腸道菌群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十分有利,但健康人群沒有必要刻意去補充益生菌。
需注意的是,人體處於疾病狀態時,腹瀉等症狀有可能會影響腸道菌群的平衡性。
有研究顯示,與健康人相比,腹瀉患者的腸道菌群有明顯的數量和種類上的差別,尤其是雙歧桿菌、擬桿菌、乳桿菌等有益菌群顯著減少。
所以對於腹瀉患者,適當補充益生菌是有必要的。
另外,還有研究顯示老年便秘患者糞便中的雙歧桿菌、乳桿菌也是顯著降低的。
而雙歧桿菌酵解寡糖等物質產生的醋酸和乳糖,可促進腸蠕動,使糞便蠕動增強,有利於促進排便,所以此類患者也可適當補充益生菌。
二、微生態調節劑的使用
那麼,益生菌是不是就是微生態調節劑呢?並不完全是。
根據微生態學原理,利用對宿主有益無害的、活的、正常微生物或促進其生長的物質製成的製劑,統稱益生劑、生物治療劑或微生態調節劑。
它包括了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
其中,益生菌指的就是對宿主有益無害的正常菌群成員,又稱微生態製劑、生態製品或活菌製劑。
益生元是指對上述正常菌群有促進作用的化學物質。
合生元則指上述兩種物質的混合製劑。
我們常見的微生態調節劑中,作為藥品的有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地衣芽孢桿菌活菌膠囊、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雙歧桿菌活菌膠囊等。
針對新冠肺炎患者,試行診療方案建議可以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繼發細菌感染。
因為在這類患者的治療中會用到抗病毒藥物(如洛匹那韋/利託那韋等),致使患者可能出現腹瀉、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從而影響腸道菌群健康。
為了預防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損,建議這類患者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比如前文提到的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地衣芽孢桿菌活菌膠囊等益生菌製劑都是可以的。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上述原因就誇大宣傳益生菌或腸道微生態調節劑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甚至於呼籲全民進食微生態調節劑來增強免疫力,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首先,對於健康人群來說,只要保持正常的均衡飲食就可以保證腸道健康,沒必要補充微生態調節劑。
其次,對於患病(腹瀉、便秘、大量使用抗生素等)人群,可按照患者病情需要適當補充腸道微生態調節劑,服用方法參照說明書即可。
然而,由於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影響,我們並不能準確地說明腸道微生態調節劑可以在什麼條件下具體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尤其是處於保健品地位的益生菌或微生態調節劑等製劑進入人體後會不會被胃酸、消化液「殺死」,能不能實現體外實驗所宣稱的可以產生好的物質或者分解壞的物質的作用等等,目前依然沒有被研究透徹。
所以,並不建議大家為了獲得所謂的「益處」去購買並使用保健品類的腸道微生態調節劑。
如果普通群眾擔心自己的飲食不夠均衡、健康,可建議其尋求專科營養師的指導,以調節飲食結構,必要時再合理補充缺乏的營養物質。
對於患病人群,則建議適當使用藥品類的微生態調節劑來達到輔助治療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