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靜之兄第1092篇原創,累計原創230萬字
——致歉:
一早發現,256的文章又發了一遍,生把257給推後一天了。不過,這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安排。256談生死,257談投資,投資的本質是修行,談的是人的事情,心不靜,再學投資也枉然。因此,賺錢之前再怎麼強調如何對待人生都不為過。當然,發現錯誤後,小編很自責:為什麼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靜之兄曰: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既然犯了,就別放在心上,再說發了一千多篇文章,不去犯一個千分之一的錯誤,也不符合自然規律,同樣不是致良知。小編聽後遂展顏。但靜之兄內心真正想說的是:就像向來寫後不管的我能拿小編太太怎麼滴似的。
一笑......
01
大家好,我是靜之兄,今天我們來講《傳習錄》第258條。
在這一條裡,王陽明已經從生氣中完全走出,回到了一貫的幽默,隨機啟沃,靈活的使用了一個禪宗的公案來點出致良知的關鍵功夫。這個關鍵功夫用好了,在人生的各個方面將無往而不利,比如說在股票投資上。
股神查理.芒格最推崇孔子,被他的一位中國學生尊為最符合孔子思想的西方人,但他也可能沒有讀過《傳習錄》,甚至沒聽王陽明這個人。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踐行致良知的功夫。這是因為道是公道,良知是大家的良知,不是某家私藏,任何人的人生本質上都是致良知的一個過程,查理.芒格更不例外。
那麼,這個公案是什麼?致良知的功夫關鍵又是什麼?怎樣才能把這個功夫運用到投資中?
接下來,我們一一來看一下。
02
如下:
一位朋友問王陽明功夫不真切該怎麼辦?
王陽明說:「做學問的功夫,我早已一語道盡,無奈如今翻來覆去的說,卻離我的本意越來越遠,不著根基。」
朋友回答道:「聽說了致良知這個詞,只是知道了學問的一個大概,具體的功夫卻需要搞清楚。」
王陽明說:「既然知道致良知,又怎麼能夠講得清楚?良知本來就是明明白白的,只要切實用功就是了,不去用功,只在言語上翻來覆去的說,當然會越說越糊塗了。」
朋友說:「我正是希望你能把致良知的功夫講清楚。」
王陽明說:「這同樣需要由你自己去探索尋找,我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可說清楚。曾經有位禪師,別人來問法,他什麼也不說,只把拂塵提起來。有一天,他的徒弟很頑皮,把他的拂塵藏起來,想為難一下師傅,看看他如何對人傳法。禪師到處找拂塵,卻找不到,只好空著手做出提拂塵的樣子。我這個良知就是啟發人的拂塵,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可提的?」
過了一會兒,又有一位朋友問及用功的關鍵。
王陽明左顧右盼,邊找邊說:「我的拂塵在哪裡?」
一時間,在座的人都哄堂大笑。
03
王陽明在這裡講的禪宗公案,其中暗藏許多機鋒。比如說,對於個人的修行,拂塵是什麼?有沒有拂塵?需不需要拂塵?諸如此類。可見,這則公案是很值得品咂的,放過了會很可惜。
拂塵說白了,就是指向道的那隻手,也就是禪宗經常說的「指月之手」。顯然,禪師的拂塵是很重要的。就像有人興奮的跟我們說,看,天上有個大月亮!而我們的視線正被屋簷擋住了,確實看不見月亮在哪。這個時候,只有順著這個人指向月亮的手去看,才能找到月亮。放在學習上也是如此,如果不經明師的指點,我們也很難找見道這個東西。
有人就要反駁了:之前不是說過,真正的明師是自己嗎,為什麼還要去找明師、求拂塵?這真是個好問題。
從本質上來講,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是自己的明師,只有自己才能徹底的點化自己。從這個角度來看,拂塵是沒有必要的。問題是,我們的良知經常被私慾層層遮蔽,明師也成庸師了,能指望這個被利益綁架的老師給我們指路麼?在這種情況下,從外面找一個明師就很重要了。因此,拂塵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都很重要。為什麼社會越發達,精神導師就越重要?就是因為物慾越來越多,良知越來越昏聵,只能靠外力解救我們。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也值得注意,這就是王陽明所警示的「心隨法華轉,非是轉法華」。當我們過於依賴拂塵,甚至錯把拂塵當成是道本身時,就違道太遠了。比方說,有些人喜歡認死理,把所謂的真理強塞給他人,結果卻給他人帶來了災難。有些國家也是如此,就像美國,滿世界強售民主,把很多國家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這個名單上有敘利亞、伊拉克、埃及、阿富汗等。如果美國不去反思,這個名單還會不斷加長,真到那個地步,它就成了世界的公敵了。
04
王陽明講拂塵的公案,目的就是想告訴學生:致良知就是他的拂塵,也可以說是指向道的那隻手,或者是任何的工具,只能講個大概,沒辦法講得太詳細,所以別在它身上耽誤太多時間。
致良知的關鍵功夫就在一個「致」字上,至於怎樣才能致良知,只能是親身去做過才知道,別人又怎麼能講得清楚呢?打個比方,你要問這個蘋果好不好吃,別人怎麼告訴你呢?說好吃,你自己一嘗,呸,酸的,於是怪人騙你。其實不是別人騙你,而是這個人喜歡吃酸蘋果,所以才說好吃。
古代的聖人都不喜歡留文字,就是怕把指道的功夫講得太細了,被後人誤以為這就是道,從而誤人子弟。
05
如何把致良知的關鍵功夫運用到股票投資上?還是要著力於實踐。
股神查理.芒格喜歡說一句話:我的劍只留給可以揮動它的人。他想強調,關於自己的投資哲學他已經講完了,沒有半點隱瞞和藏私,真要把這些投資「秘籍」用好了,人人都可以當股神。至於有多少人可以從中獲益,他卻不太樂觀,因為很多人根本無法理解他在說什麼。只有那些真正懂得他的投資之道的人才可以最後獲益。他的劍雖然就公開的放在那裡,卻沒有幾個人可以揮得動它。
大多數人投資股票實際上是在蒙住眼睛賭博。賭博沒問題,查理.芒格也說,股票投資的本質就是賭馬,只是要尋找那些標錯賠率的賭局。投資與投機的根本區別在於,投資是確定知道價格標錯了,而投機是看到別人在搶就認為價格很低,自己並不知道真實的價值是多少,這就相當於蒙著眼睛賭博。
查理.芒格一直強調,投資就是尋找那些價格低於價值的股票。這個道理很簡單,可是若要用它來指導投資,可就不那麼簡單了。比如,對於一隻股票,多少價格才是低的?企業的內在價值到底怎麼計算?看市盈率還是看市銷率或者市淨率?
關於這些問題,任何簡單的答案都是錯的,因為世界無法用一個簡單的公式或算式描述,一切都必須在實踐中去確定。我們看很多投資達人經常給人們推薦一些關鍵的指標,比如說只用盯著市盈率就行了,市盈率只要不超過15倍的公司就是便宜的公司。真要按照這些達人的方法去投資,十有八九會虧得連褲頭都沒有。這些達人之所以敢這樣說,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是騙子,知道沒投資這麼簡單卻騙人說很簡單;要麼是傻子,自己並不懂,卻不懂裝懂。
關於投資,一來是要講的東西太多了,二來是真正的東西實在講不清楚,除了自己去切身體會,絕對沒有第二條捷徑。所以,也只能就此打住,把拂塵藏起來了。真要找這個拂塵,就在實踐中找吧。
06
查理.芒格雖然很可能沒學過心學,但他確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心學大師。這也不奇怪,任何依道而行的人,無論他是否學過心學,都是心學大師。
道不遠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因道而生,因而也都是潛在的心學大師。只是我們願不願意揮動心學這把劍,揮不揮得動它而已。
附錄:《傳習錄》258
一友問功夫不切。
先生曰:「學問功夫,我已曾一句道盡,如何今日轉說轉遠,都不著根?」
對曰:「致良知蓋聞教矣,然亦須講明。」
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講明?良知本是明白,實落用功便是。又不肯用功,只在語言上轉說轉糊塗。」
曰:「正求講明致之之功。」
先生曰:「此亦須你自家求,我亦無別法可道。昔有禪師,人來問法,只把塵尾提起。一日,其徒將其塵尾藏過,試他如何設法。禪師尋塵尾不見,又只空手提起。我這個良知就是設法的塵尾,舍了這個,有何可提得?」
少間,又有一友請問功夫切要。
先生旁顧曰:「我塵尾安在?」
一時在坐者皆躍然。
去年今日文章:《靜之兄 | 為什麼學了那麼多情緒管理技術,卻用不出來?(父母情緒管理心學第三講錄音整理稿3)》
靜之兄,專注傳習陽明心學
建議通過意念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