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分享|由人類細胞製成的花瓶

2020-12-04 Mangata漫葭

荷籍華人 Hongjie Yang工作室的設計探索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之間的鴻溝。Yang的微型實驗室製作的花瓶是用人體細胞組織製作而成的,這引起了人們對技術可能性的關注,並重塑了設計中的物質性概念。

他的項目「Semi-Human Vase」展示了在3D平臺上生長的花瓶形狀的人類細胞。「以這種方式將人類細胞作為材料,繁殖成設計的形式代表了一個前沿的新的領域」設計師解釋說。「Semi-Human Delft Blue」是第一個項目的延續,包括三個新的實驗室製造的花瓶:可降解3d列印支架,由HeLa細胞培養而來,並由一種蛋白質染料創造藍色外觀。Hela細胞,又稱永生細胞,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細胞;該細胞系和名稱來源於Henrietta Lacks,她在20世紀50年代死於宮頸癌。Lacks的子宮頸癌細胞是不朽的,這意味著它們會不斷分裂——因此在醫學史上被廣泛用於重大突破。Delft藍來自Delft器皿或Delft陶器,著名的藍白陶來自荷蘭的Delft,Yang的家鄉。

通過在他的作品中使用細胞,Yang將設計作為一種概念上的平行「身體替代部位的醫學生產」。 Yang approaches design as a kind of conceptual parallel 「to the medical production of replacement body parts當我們以一種完全不同的形式遇見『我們自己』時,其結果意在喚起一種極端的體驗——既敬畏又厭惡。」這位藝術家解釋道。通過將個人經驗與技術可能性相結合,Yang「繼續向工藝定製的新概念邁進,我們可以創造出與主人基因相同的物品。」「第三件值得注意的作品是『The Post Natural Arctic』,這是一個綜合材料項目,融合了藝術和設計來評論人類行為導致的氣候不穩定問題。」和前面提到的花瓶一樣,這個作品是由活的人類細胞製成的,包括一個種植著微藻類的3D列印花園。「隨著技術創新改變了我們對自然的傳統理解,」「『製造的』和『天生的』之間的區別就消失了。」

相關焦點

  • 日本於人類史上首次用iPS細胞製成腎臟組織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齊瀟涵】據日本新聞網1月23日報導,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所長長船健二23日宣布,該小組在全世界首次成功使用人類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製成部分腎臟組織。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所長船健二在英國科學雜誌《自然通訊》上發表了這一研究文章。
  • 好看又養眼的花瓶,既是花瓶也是藝術品,讓客廳透出一絲禪意氣息
    北歐風格,阿騰伯水泥系列,金鐵藝花瓶,藝術擺件簡約黑白的中式粗陶,做工精美非常簡約大氣。放在客廳素雅中透出一絲禪意的氣息。水培富貴竹花瓶,客廳玻璃花器,歐式特大加厚的圓柱透明擺件花瓶上乘的絹布經過精湛的手工藝加工之後變成了一束精緻的月季花,顏色的過度十分自然。配套的玻璃花瓶的設計十分簡單,沒有多餘的裝飾品點綴,與白色的月季花搭配,令整個空間都變得煥然一新。簡約ins韓範透明彩色香薰玻璃小花瓶,桌面裝飾擺件
  • 人體細胞製成可眨眼三維人眼模型
    據英國《自然·醫學》雜誌網絡版5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人體細胞,製成了可眨眼的三維人眼模型,有望取代目前通用的動物模型。眾所周知,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在機體中會呈現有序的空間分布,也擁有分工合作的若干組分,還有信息中心對細胞的代謝和遺傳進行調控。細胞的結構複雜而精巧,各種結構組分配合協調,使得生命活動能夠在變化的環境中自我調控、高度有序地進行。人體器官具有非常複雜的多細胞結構,這些結構好比「守門人」,可以隔離外部環境,起到維持穩態的作用。長期以來,人類對這些細胞組織屏障的了解不斷深入。
  • 一天一個產品文案——花瓶文案怎麼寫?
    但如果沒了太陽,紅的、黃的、藍的、綠的,這一排七色花瓶,便是你生活中最美的彩虹。【關於文案】今天寫的文案是關於「花瓶」的。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花瓶是非常常見的,因為現在的人越來越喜歡鮮花了,從而也就促進了花瓶的使用。
  • 那些年的花瓶姑娘,這種行為早就應該制止了
    ,人類根據觀賞需要建立了動物園和植物園,收羅了一些常見的和珍奇的動植物。以動物園為例,動物們通常被關在玻璃罩或者鐵絲網中,人類通過在玻璃罩外的觀察,獲得感官享受。通常在人類心中,動物是沒有人類高級的活性存在,而植物通常被認為沒有生命,隨意摘花掐葉是人們生活的常態。然而在動物園出現之初,一些人也曾作為觀賞物進行關押展出,比如我們熟悉的非洲黑人。
  • 姑娘花瓶中活18年 只喝牛奶維持生命?花瓶姑娘原理圖解
    2017年5月28日,端午節小長假第一天,在山東惠民魏集古村落,記者遇到了一場名為「花瓶姑娘藝術展演」的騙局。工作人員介紹,只要花10元購買門票,就能看的傳說中的「花瓶姑娘」。 隨後一名工作人員先是介紹了花瓶姑娘的情況,說她身體殘疾,很虛弱,從小被放入花瓶中,可以問問題,但不能碰花瓶姑娘。同時,特別強調嚴禁拍照。
  • 靈長類動物滅絕危險,由方便麵製成的藝術品
    Today’s news stories are:今日提要:60% of worlds primates at risk of extinction世界60%靈長類動物將面臨滅絕危險Creating art in an instant用方便麵製成的藝術展品Here the words and phrases
  • 未來計算機晶片由人類細胞製造?科學家:可3D構建 體積更小運行效率...
    未來計算機晶片由人類細胞製造?未來,細胞或將成為晶片製造的主要來源。英格蘭西部大學一個科學家團隊計了一種使用細胞骨架製造計算機晶片的方法,成功利用蛋白質支架使細胞成形。細胞骨架是由蛋白質製成的微小支架,可使細胞形成並幫助它們移動。
  • 科普貼:童年看到的花瓶女和美女蛇到底是怎麼回事
    每次廟會來的戲班雖然都不一樣,但總會有花瓶姑娘,她的身世也是版本不一。  版本1:她生下來就得了一種病,身子不能長,只有頭在生長。  版本2:花瓶姑娘就沒有軀幹和皮囊,她所有的內臟都在瓶子裡面。  版本3:花瓶姑娘小時候四肢被壞人砍了,只好把她塞在瓶子裡。
  • 塑料或將由二氧化碳製成
    毫無疑問,人類如今的生活離不開塑料。小到日常生活塑膠袋,大到宇宙飛船和太空梭,塑料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可以說如果沒有了塑料,也就沒有現代生活。塑料之所以成為人類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它的便利性和耐用性。
  • 江湖騙術「花瓶姑娘」:生長在花瓶裡的姑娘,是怎麼騙小孩的?
    一些奇聞逸事的書籍中,也有關於「花瓶姑娘」相關的記載。  這是傳說中的一種邪術,選擇一個襁褓中的小孩,只餵他吃食某種特殊的食物,長期在這樣的餵養條件下生長,孩子的全身就會變得十分柔軟,柔軟到可以塞進一隻小巧的花瓶之中,只留腦袋在花瓶之外。
  • 「花瓶姑娘」引熱議 景區回應屬傳統戲法類似魔術障眼法
    ­   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魏集古村落景區31日回應,近日網絡熱議的「花瓶姑娘」藝術展演節目,屬於傳統戲法的一種,與魔術的障眼法具有相同觀賞效果。­  山東惠民魏集古村落景區副總經理姚秀剛表示,「花瓶姑娘」並不是騙局,而屬於傳統戲法的一種,與魔術的障眼法具有相同觀賞效果。
  • 科學家用塑料製成細胞,具有真核細胞功能,這算是人造生命嗎?
    2014年1月13日,荷蘭奈梅根的雷邦德大學(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分子與材料研究所的化學家,也是這項研究的帶頭人詹·萬·赫斯特(Jan van Hest)和他的博士生路德·皮特斯成功地製造出了一個「小東西」,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由塑料製成的「真核細胞」。
  • 科學家用塑料製成細胞,具有真核細胞功能,這算是人造生命嗎?
    2014年1月13日,荷蘭奈梅根的雷邦德大學(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分子與材料研究所的化學家,也是這項研究的帶頭人詹·萬·赫斯特(Jan van Hest)和他的博士生路德·皮特斯成功地製造出了一個「小東西」,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由塑料製成的「真核細胞」。
  • 藝術是生活的鏡子,藝術教育教你「照鏡子」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文丨張原藝術像裝在花瓶裡的一朵花。大多數人以為藝術為少數人專屬,只有這一部分人才有裝這朵花的花瓶,而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藝術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它解決不了生計,也不能養家餬口。在普通人的印象裡,既然沒有裝花的花瓶,徒有花朵只會變成累贅。是什麼讓藝術成為少數人的特權呢?
  • 幾分鐘搞懂「生物藝術」
    ,蛋白質,細胞到完整的生物體。生物藝術操縱,修改或創造生命和生活過程。•在操縱生物過程中,生物藝術直接幹預生活的網絡。•生命具有不可簡化為其他媒體的物質特異性。 •如果沒有直接的生物幹預,僅由丙烯酸樹脂,紙張,像素,塑料,鋼材或任何其他類型的無生命物質製成的藝術品都不是生物藝術。
  • 生物藝術如何定義?五位專家學者為你分享生物藝術的前世今生!
    新媒體藝術策展人 當代藝術理論家今日美術館新媒體實驗室執行總監謝謝彭佳老師的分享。有對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系主任卡茨的一些研究和定義的思考,還有對西澳大學的凱茲和祖爾關於活體細胞的研究和理論思考。這些都是屬於現在當代藝術在生物科技方面比較前沿的藝術家。
  • 「我是科學家」演講:分享科學與藝術交融案例
    2019年6月23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承辦的「我是科學家」演講第十二期在北京市77文創園劇場成功舉辦。中國科協科普部科普信息化處處長張斌出席活動。  活動現場,演講嘉賓分別從科技傳承傳統文化、科學成果可視化、幾何機器人、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幕後故事和教AI進行藝術創作等角度,分享了科學與藝術交融的精彩案例與科學故事。
  • 美批准13個人類胚胎幹細胞系用於研究
    美批准13個人類胚胎幹細胞系用於研究 來源:新華網 2009年12月03日13:28   新華網華盛頓12月2日電 (記者任海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弗朗西斯·柯林斯2日宣布,利用私人資金製成的13個人類胚胎幹細胞系已獲準用於該院資助的研究。
  • 高科技「蜘蛛俠套裝」問世 材料由轉基因蠶絲製成
    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20日報導,美國陸軍開始測試由轉基因絲製成的防彈「蜘蛛俠套裝」,其中包含的人造絲由基因工程蠶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