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大海合成生物塑料 阻斷「白色汙染」不是夢

2020-12-05 中國日報網

背靠大海合成生物塑料 阻斷「白色汙染」不是夢

本報記者 趙漢斌

在過去的50年裡,全球留下了70億噸塑料垃圾,被稱為「白色汙染」。塑料垃圾對海洋的汙染最為明顯。據《科學》雜誌報導,每年有800萬噸的塑料被衝入大海。更可怕的是它們所產生的大量塑料微粒,通過海產品、海鹽等途徑進入人體,造成巨大的健康危害。破解「白色汙染」之害,一直是全球科學家努力的重要方向。

近日國外媒體報導稱,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用最新的工藝技術,研究製造出一種生物塑料聚合物,這個過程不需要土地和淡水,而是源自以海藻為食的微生物,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能夠產生零毒性垃圾,並可回收成為有機廢物。這有什麼樣的生物技術背景?國內發展前景如何?帶著一系列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科學家。

石化塑料一旦合成難以降解

普通塑料聚酯,是以不可再生的石油為原料,由多元醇和多元酸縮聚而成。由於其方便、耐用、防水等特性以及低廉的價格,應用非常廣泛。

2018國際生物聚酯大會(ISBP)主席、清華大學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中心主任陳國強教授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目前全球每年僅一次性塑料製品就達1.2億噸,其中僅有10%被回收利用,另外約12%被焚燒,超過70%被丟棄到土壤、空氣和海洋中。

在我國,土壤中僅每年殘留的農膜就高達35萬噸,殘膜率42%。大量農膜殘留在農田0—30釐米的耕作層中,給農業生產和食品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塑料垃圾所造成的「白色汙染」之所以如此惡劣,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塑料的化學性質。塑料是由單體所聚合形成的聚乙烯、聚苯乙烯等高分子聚合物,不同於其他垃圾,環境中的分解者微生物不能消化降解塑料中連接單體的化學鍵,因此無法將其重新分解為單體形式。換句話說,塑料一旦合成,就再無「回頭路」。

能否製造這樣一種物質,既具有像傳統塑料一樣優異的聚合物性質,又可以很容易被微生物降解為單體?國際生物聚酯學界為此努力了數十年。

從海藻培植中找到新碳源

解決塑料垃圾泛濫的唯一方法是生物塑料替代,它不使用石油,降解速度快。但一般來說,生物塑料也有環境代價,培育生物基質需要肥沃的土壤和淡水,然而許多國家並不具備這樣的資源。

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環境和地球科學分院,亞歷山大·古爾伯格博士和化學學院麥可·古辛教授合作的這項新成果,使用一種地中海野生型微生物,在模擬海藻水解產物培養基中生成一種名為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的聚合物,這種聚合物製成的生物塑料,其產生的垃圾廢物不僅零毒性,還可變成營養物質被微生物分解利用,並回饋到自然環境中。但利用微生物和藻類生產可生物降解塑料,目前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對葡萄糖純碳源的依賴、有機替代品對生產不同類型PHA的技術要求、在下遊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汙染以及可能大量使用溶劑等。

「用海水來培植藻類,這個想法是不錯的,海洋面積大,海帶等大型藻類長得也比糧食快。」陳國強教授介紹,這項成果的創新之處在於找到一種新的生物聚酯碳源。

在我國,使用玉米、馬鈴薯、木薯等作為基質合成的生物聚酯性能已接近傳統塑料製品,並獲得歐洲一些廠商的認可。「我們研製的生物塑料產品甚至可供動物食用。」陳國強說,依靠傳統生物學的知識儲備,藉助基因合成、測序、系統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等技術的進展,最新研究讓PHA結構不斷發展變化,可滿足於各種應用,除用於包裝材料、農膜、纖維、生物燃料等外,PHA在藥品、化妝品、動物飼料等方面的市場前景也非常廣闊。

以藻類為原料還是一個新概念

基於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已有前沿成果,古爾伯格和他的合作者在國際著名期刊《生物資源技術》雜誌上表示,由於廉價而具有可用性的基質缺乏,阻礙了PHA的大規模生產。他們利用大型藻類,主要基於這種底物可獲取用於生產PHA的碳基質。海洋中,包括海帶及紅藻、褐藻等在內的絕大多數藻類都有這個能力,但因海藻的大量繁殖,又會引發水體的富營養化,其治理是個大問題。於是他們將目光聚焦到一種綠色巨藻身上,它不僅有水環境修復的機能,還可用於生產PHA,有望為生物聚酯的生產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他們最初篩選了7種海藻物種,這些藻類合成PHA生產潛力各不相同,從測試組合中,綠色巨藻組合物獲得了PHA的最大產出率。他們還研究了不同濃度的水解產物對PHA的影響,測定了新合成的PHA的結構特徵,結果發現與先前使用的其他碳源作為底物的報導相同。研究結果證明,近海生長的海藻可成為長期生產生物聚合物的可持續和環保的替代品,而且實驗展示的過程中,PHA的生產不使用淡水,這表明可持續工藝規模擴大的可能性,這為生物加工和生物精煉技術發展邁出了一步。

但陳國強教授認為,這還是一個新概念,實現量產應該是二、三十年後的事,尤其在成本控制上要做到像聚乙烯那樣低廉還很困難。此外,在海洋上採收藻類的成本也相對較高。

我國「藍水生物技術」工藝完成中試

陳國強教授介紹,生物工業相比傳統化學工業有顯而易見的優勢。大多數生物反應所需條件都相對溫和,不需要高溫高壓等嚴苛條件,所用的原料以及代謝廢物對於環境沒有危害,因而生物聚酯研究在國際上迅猛發展。我國在生物降解塑料,特別是生物聚酯如聚乳酸(PLA)、聚羥基脂肪酸酯、聚對苯二甲酸已二酸丁二酯(PBAT)和二氧化碳共聚物(PPC)等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都進展很快,已領先國際同行水平。

據悉,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首創的「下一代工業生物技術」已於2017年12月完成了PHA工業化生產的中試試驗,實現了無滅菌開放連續發酵低成本PHA量產能力。為了實現這一技術的快速產業化,在清華大學的支持下,北京藍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團隊開發出基於嗜鹽微生物的低成本生產技術——「藍水生物技術」,革命性地簡化了PHA的合成工藝,中試生產基地也已建成投產。預計未來5年內,我國PHA成本將不斷降低,市場佔有率或將大幅提升。

我國的「藍水生物技術」,一方面可實現無滅菌開放式連續發酵,減少滅菌過程的能耗及其所帶來的複雜操作和人力成本,實現高效率生產;另一方面,培養嗜鹽微生物需要含高濃度鹽的底物培養基,這意味著可以使用海水來替代淡水資源,從而避免水資源問題。此外,無需滅菌還意味著生物反應器無需使用不鏽鋼材料來耐受高溫高壓蒸汽,使用塑料或陶瓷等材料即可,從而降低設備成本。目前,全球首創的5噸級塑料生物反應器已組裝運行,但面對市場,還有很多挑戰。

陳國強教授說,雖然目前此項工業技術已日趨成熟,成本也在逐年下降,但從全球範圍看,阻斷「白色汙染」的力度還遠遠不夠,政策導向與推廣仍是一個普遍性問題。

相關焦點

  • 白色汙染有望解決?有些生物竟以塑料為食
    然而在未來,地球可能會變成一個白色的星球。塑料製品用途廣泛,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但是幾乎所有的塑料都是難以降解的。,形成了一塊新的「大陸」,白色汙染嚴重威脅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態系統。就連在地球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也發現了塑料汙染,世界上已經沒有純淨之地。而人體中也檢測出了不同種類的微塑料,白色汙染最終也會反噬我們人類。
  • 消除白色汙染我國再次明確時間表 2020年將是很多塑料製品「大限」
    2020年,對很多塑料製品而言將是「生死線」。到2020年底,我國將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籤,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   針對當前塑料製品帶來的「白色汙染」,今年以來,國家和地方層面均出臺了一攬子新政。
  • 破解白色汙染難題 金暉兆隆生物降解塑料大有可為
    塑料無法降解,會形成白色汙染,能不能將塑料做成可降解的產品?11月19日,第十五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採訪團來到全國百強縣市孝義市的一家生產生物降解塑料的企業——金暉兆隆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暉兆隆」)。
  • 可以吃塑料的細菌,被華裔女生發現,「白色汙染」有救了?
    塑料是我們生活當中最為常見的物質了,它出現於上個世紀,是通過人工而合成的一種高分子材料,它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的生活中。塑料容器,塑料和塑料桶,塑膠袋等等,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隨處可見,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塑料製品的使用給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帶來了哪些影響。
  • 可降解塑料真能解決「白色汙染」嗎?
    海南「禁塑令」引起一時轟動,禁止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鼓勵可降解塑料作為替代方案,「可降解塑料」這個話題又熱起來,近年這項技術也有新的進展,但是目前能解決「白色汙染」嗎?據聯合國統計,塑料佔海洋所有汙染物的90%。
  • 新型材料已出世,全面代替塑料,跟白色汙染說再見
    塑料自從在人類生活中廣泛使用後,雖然給人們帶來了許多便利,但同時也變成生活中最常見的垃圾,重要的是「白色汙染」日益嚴重,科學家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一種新型的環保的材料代替塑料。功夫不負有心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 雜誌上發表一份研究論文,報告了一種名叫纖維素納米纖維板(CNFP)的高性能結構材料,未來很有可能取代塑料。
  • 白色汙染,已經席捲全球,我們一起抵制白色汙染、拒絕白色傷害!
    這些廢塑料大到大型容器,小到頭髮絲一樣的微顆粒,這些塑料汙染環境,土地,河流,海灘和海洋,每年有多大800萬公噸的塑料最終進入我們的海洋。然而,全世界大多數散落的塑料廢物最終都會在海上結束。大量的海洋塑料碎片超出了視覺範圍,由微觀範圍碎片塑料碎片製成,不能從海洋中打撈出來,這些小塑料顆粒遍布世界各地。一些塑料顆粒已碎裂成比人類頭髮絲徑更薄的顆粒。人眼是看不到的,那些碎片仍在那裡,仍然是塑料。它們不被吸收到自然系統中,它們只是漂浮在其中,最終被海洋動物和浮遊動物攝取,這種塑料微汙染及其固有的毒性和對食物鏈的影響尚未得到研究......
  • 生物可降解塑料是白色汙染的終結者嗎?目前看起來還很難
    他將這種材料命名為「賽璐珞」(Celluloid Nitrate),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合成塑料。到了1907年,美國化學家貝克蘭實現了人工合成高分子酚醛樹脂,由此拉開了人類應用合成高分子塑料材料的序幕。塑料(plastic) 一詞來源於希臘單詞「plastikos」,意為被塑造成任何形狀的物質。
  • 漲姿勢,可降解塑料真的是「白色汙染」剋星嗎
    我們所說的「可降解塑料」目前主要是位於右上角的「生物基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統稱。常見「可降解塑料」真的那麼容易降解嗎?在這一大類「可降解塑料」中,最常見的最算是聚乳酸(PLA)。另外,相較於其他可降解材料,PLA 的生產技術成熟,成本也較低,在一些行業和地方也被推為一次性塑料的替代材料。但是,PLA的生物可降解性不是無條件的,更不是完全沒有環境危害的。PLA生物降解需要滿足最基本的兩個條件:50%-60%的溼度和50-70攝氏度的溫度。在此條件下,微生物才有可能經歷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逐步將PLA分解。
  • 白色汙染的後遺症!科學家在人類體內發現多種塑料顆粒,不是偶然
    ,但因為人類還沒有找到能夠快速分解塑料製品的核心技術,所以塑料製品會逐漸堆積,我們經常能夠在海洋上、河流上看到漂浮的白色垃圾。,那麼對人體的傷害就不會太大,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因為人攝入塑料製品之後,並不是所有的塑料都會一起排出,有一些塑料顆粒會一直留存在人的體內,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大的塑料顆粒,這個塑料顆粒堵在你的身體上,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破壞我們的消化系統以及免疫系統,到時我們只能通過手術來將塑料顆粒取出。
  • 能自動「消失」的塑料:解決海洋塑料汙染新渠道
    19世紀,塑料誕生了,這被稱為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但由於白色汙染越來越嚴重,塑料變成了「最糟糕」的發明。據統計,全球每年塑料廢棄物約3000萬噸,其中超過800萬噸的塑料垃圾被直接丟棄或從陸地通過河道、風力最終進入海洋,塑料汙染對海洋環境造成的損害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想像。
  • 白色汙染怎麼破?要不,試試用蟲子
    而且今年,我們又迎來了全新版本的「限塑令2.0」 [2],或許讓塑料垃圾從我們眼前消失這一目標用不了多久就能實現。不過,看不到白色汙染,它們就真的就沒有了嗎?其實,它們可能只是換了一種存在形式,科學家們也在配合全社會繼續為解決白色汙染而不斷努力。
  • 白色汙染的救贖
    哈爾濱市凱德廣場近日開始出售全生物降解購物袋,雖然價格比原來高出六倍多,但是依然得到廣大市民的讚許和支持。眾所周知,白色汙染是當今世界的治理難題。海洋佔地球面積的71%,當過多的塑料垃圾排放入海洋,白色汙染不僅侵害了鯨魚,海鳥,海獅,海象,甚至螃蟹海蝦都成為塑料製品汙染的受害者。海洋研究人員從全球六個不同深海海溝中收集甲殼類生物,檢測到它們體內有百分之百的塑料顆粒,就連我們食用的海鹽裡都檢測出塑料微粒。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人類總共生產了83億噸塑料,其中超過63億噸的塑料垃圾被丟棄。
  • 拯救白色汙染,有人發現了一種「愛吃」塑料的蟲子
    ,「吃」掉塑料。我們使用的塑膠袋每年都會超過一萬億個,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會被當做垃圾埋入地中,汙染環境。由於這些塑膠袋是由合成聚合物製成,而這些聚合物大多數卻不能進行生物降解,所以很有必要去尋找一種有效的方法來消化這些危害物,減輕環境的負擔。日前,刊登於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一種解決此問題的方法已經找到了。
  • 蟲子以塑料為食震驚學者 網友:白色汙染難題就解決了?
    近日,科學家發現蟲子以塑料為食引起人們廣泛關注。一直以為人們都認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難以降解,甚至有人預言如果不加節制,整個世界都會被這些塑料給覆蓋。如今,學界發現蟲子以塑料為食,為白色汙染治理打開更廣闊的思路。有網友感慨難道棘手的白色汙染難題就這樣輕鬆解決了?也有網友質疑,這樣未免也太輕鬆了吧,塑料也分種類的吧。
  • 「白色汙染」是什麼?人類犯的錯誤,為何卻讓動物「買單」
    當我們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就需要使用塑膠袋來裝,而這個塑膠袋就是所謂的白色汙染。不得不提,塑料的出現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它具有著先天性的優勢,可以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的便捷,同時塑料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正因為塑料的生產非常的輕鬆,這也導致了大量塑膠袋的堆積,而造成的環境汙染。
  • 突變體酶有望成為治理白色汙染的利器
    2020年4月8日,《Nature》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拓寬了人類高效降解塑料和治理白色汙染的道路。本研究中,來自法國的多名研究人員,利用工程改造技術,將原有的一種低效PET塑料降解酶,構建成了一種能高效降解PET的突變體酶,並發現用該酶降解得到的材料,製作的塑料製品強度未下降,PET塑料的再利用率被有效提高。
  • 塑料:扼住地球呼吸的「白色汙染」,何去何從
    現在全球每年約有1000~2000萬噸塑料垃圾流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就有一整輛卡車的垃圾傾洩入海,據估計海洋中大約有6億噸塑料垃圾,僅美國每天就有約800萬顆塑料微粒被排放到海洋中。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每年造成數十萬海洋生物的死亡,還以碎片、顆粒狀的微塑料形式出現在海洋食物鏈中,進入我們的飲水和食物中,影響人類健康,成為重大環境隱患。
  • 治理白色汙染 建設美麗中國——全國政協「加大白色汙染防治力度...
    鼓勵生產生物可降解塑料製品,對使用一次性生物可降解塑料製品及再生資源回收給予政策傾斜,扶持生物可降解行業中小型創新企業,提高替代產品供給能力。目前,這方面國際上也是剛剛起步,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很薄弱,需要在科學上研究清楚微塑料汙染的危害,為政策的制定和汙染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二、加大生物易降解的產品代替品的研發、生產和使用支持力度,通過發展塑料循環經濟,從源頭減少塑料的使用量,減緩微塑料的積累速度。
  • 向白色汙染宣戰!科學家想把塑料變 「燃油」
    150年前,人類就開始利用塑料了。1909年,酚醛樹脂作為真正的合成樹脂被人類利用。「2」代表這HDPE塑料(高密度聚乙烯),這些往往是高密度聚乙烯組成的。「3」代表PVC塑料(聚氯乙烯),這是一個大宗的通用塑料,用途非常多,很多的下水管道等等都是拿這個做的。「4」代表PE塑料,和前面三種一樣,它們都是聚乙烯塑料,但PE不是高密度,PE指的是低密度或者線性低密度聚乙烯,它的密度比較低,塑膠袋大部分是用PE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