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可降解塑料是白色汙染的終結者嗎?目前看起來還很難

2020-12-05 澎湃新聞

19世紀,美國印刷工人海厄特在看到尋找象牙替代品的懸賞消息後反覆試驗,發現往硝化纖維中加入樟腦後所得物質硬而不脆,可以隨意塑造成各種形狀。他將這種材料命名為「賽璐珞」(Celluloid Nitrate),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合成塑料。到了1907年,美國化學家貝克蘭實現了人工合成高分子酚醛樹脂,由此拉開了人類應用合成高分子塑料材料的序幕。塑料(plastic) 一詞來源於希臘單詞「plastikos」,意為被塑造成任何形狀的物質。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塑料的產量增長了20多倍,它們輕便又經久耐用,兼具低廉的成本與多樣的功能性,成為一種無所不在的產品。塑料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包括海底最深處,珠穆朗瑪峰最頂峰以及極地冰蓋。

塑料因難以降解而對環境產生危害,有沒有可能通過改變材料配方,令其廢棄後在特定環境條件下最終降解?生物可降解塑料因此備受追捧,被寄予厚望。但是,生物可降解塑料可以根治塑料汙染嗎?

法國道達爾集團研發亞洲副總裁、道達爾中國首席科學代表徐忠華認為,大面積推廣基於生物基的可降解塑料在當前看來並不現實。他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在相當長時間裡,我們還是得依賴傳統塑料製品。

「推廣使用生物基塑料的大前提,是必須優先保護糧食安全。除了原料從哪裡來的問題,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的成本相較於普通塑料仍然較高。在繼續進行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技術創新的同時,應加強對傳統塑料回收再利用,充分發揮它們的價值,逐步邁向一條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徐忠華說道。

生物可降解塑料,塑料汙染的終結者?

塑料垃圾從何而來?網絡訂餐的吸管和包裝袋、快遞箱中的膠帶和緩衝物、沐浴露中的固體塑料顆粒,每時每刻都在大量產生。新冠疫情全球性大蔓延更是催生出陡然增加的塑料需求,一次性口罩、防護服、手套,暢銷消毒用品的外包裝,塑料的身影無處不在。

絕大多數化石基塑料無法被降解,意味著可能在自然界存續幾百甚至數千年。上世紀8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開始著手研究塑料能否在微生物活躍的環境中,經過微生物的作用而降解消失。來源於玉米等農作物的聚乳酸(PLA)產品是目前看來最成功的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由於是全生物基材料,PLA完全可回收和可生物降解。它可通過機械或化學方式進行回收,或在某些情況下,通過堆肥用作肥料。

除了為人所熟知的跨國油氣巨頭身份之外,道達爾公司很早就進入可降解生物基材料和生物燃料領域。2007年,道達爾與Galactic公司在比利時成立合資公司Futerro,探索用可再生植物資源生產PLA生物塑料。2018年,道達爾與荷蘭合作夥伴Corbion在泰國共建的PLA工廠投產,以非轉基因甘蔗為原料生產生物基聚合物。該工廠年產能達7.5萬噸,是全球第二大的PLA工廠。

道達爾泰國PLA工廠以非轉基因甘蔗為原料生產生物基聚合物,道達爾供圖

徐忠華介紹稱,可降解塑料有幾種發展方向:除了在特定條件下可完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PLA以外,還有通過添加劑來促進降解的破壞性生物降解塑料,以及往傳統塑料的高分子鏈上加入對光敏感的光引發劑和其他助劑的光降解塑料。

隨著全球減塑運動的興起,市場上「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出現被許多人誤認為是「救星」,人們在丟棄這種塑料時似乎變得心安理得,因為他們設想,這些塑料最終會在環境中降解、不會造成危害。但值得注意的是,可降解塑料同樣需要被回收,以特定方式妥善處置,不應被隨意丟棄。

塑料困局之所以難解,根源之一是在一個塑料製品的全生命周期,人們對材料的要求在發生變化。「在使用過程中,塑料的強度、抗溫性、抗溼性都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即便是可降解塑料,在廢棄後也必須在特定的溫度、溼度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才能被分解,不會在自然環境中自行『消失』,否則在常溫下無法實現使用功能。」

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並非萬能。徐忠華表示,道達爾的比利時PLA工廠建立之初,在產品的推廣方面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即便現在看來,整個可降解塑料行業仍面臨一系列共同挑戰。比如成本相較於普通塑料較高,生物基材料在使用範圍上有所縮窄等等。

但更大的限制條件在於不能與糧食搶奪資源。「無論是用生物做塑料還是做潤滑油,最大的挑戰是原料從何而來,首先不能與傳統糧食作物競爭土地資源。在這個基本前提下,我們儘可能靠近可以提供一定原料規模、成本較低,並且能得到長期保障的原料供應地,泰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道達爾泰國PLA工廠目前針對不同行業推出聚乳酸材料,應用於食品包裝、汽車內飾等等。總體而言,PLA材料更適用於對食品安全要求較高的領域,比如茶葉袋、膠囊咖啡等。

道達爾位於比利時的PLA工廠,道達爾供圖

基於上述原因,徐忠華認為,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距離大規模應用仍有一個發展過程。如果說今天全世界全部採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將對糧食供應造成很大衝擊。

「當前階段,它更適用於與食品、醫療相關的特定領域。或許將來我們可以開發出二氧化碳基的塑料,最後分解成氣體。但在技術進一步突破之前,要完全依賴於可降解塑料,還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

禁塑令下的塑料回收利用不光是廠商的事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產國與消費國。2019年,中國產生廢塑料6300萬噸,回收量1890萬噸。從「洋垃圾」禁令到新版「限塑令」,近年來,中國塑料汙染治理體系持續升級。

2007年,中國官方首次出臺「限塑令」,核心是自次年6月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超薄塑料購物袋,同時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限塑令執行十餘年,實施效果頗具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電商、快遞和外賣行業的快速崛起,一次性塑料包裝材料切換了主戰場,消耗量不降反增。

2019年,平均每小時就有708萬件快遞發往全國。有環保機構曾統計,國內快遞行業在2018年消耗膠帶總長度超過398億米。這些塑料膠帶可以纏繞地球近1000圈,2015年這個數字只有425圈。99%的快遞廢棄塑料會被混入生活垃圾中,最終被焚燒或填埋。

今年初由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的升級版「限塑令」制定了明確時間表,將減塑與回收利用的政策舉措貫穿到塑料製品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全過程和各環節。

「塑料是人類的朋友,而非敵人,它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了很多支持與便利。」 徐忠華表示,在限塑令下,要實現塑料高效回收,最重要的是人人參與。廢塑料治理不光是生產商、科學家的事,也不光是塑料使用廠商的事。公眾做好垃圾分類,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塑料回收環節的挑戰。

2019年2月,道達爾收購法國塑料回收公司Synova。將聚合物專業技術與Synova的回收專業知識相結合,從而增加可用於汽車應用的再生聚丙烯供應。Synova每年可利用回收塑料生產2萬噸聚丙烯。

限塑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拯救海洋。每年,全球有超過800萬噸塑料垃圾流向海洋。

塑料垃圾被直接丟棄或從陸地通過河道、風力最終進入海洋。圖片來源:聯合國新聞

生態環境部《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通過對全國49個區域開展的海洋垃圾監測,及對渤海、東海近海斷面15個點位開展的海洋微塑料監測發現,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中塑料類垃圾佔比分別為84.1%和81.7%;海底垃圾中塑料類垃圾數量最多,佔92.6%,主要為漁繩、塑料繩、塑料碎片和塑膠袋等。

此外,渤海和東海監測斷面海面漂浮微塑料密度分別為0.82個/立方米和0.25個/立方米,主要為線、纖維和碎片,成分主要為聚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丙烯。微塑料指塑料垃圾在海水中分解而成的無數微小的碎片和顆粒,也包括日化洗護用品中添加的塑料微珠。

全球範圍內,根據德國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出版的《海洋地圖集》,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僅20%來自海洋(主要是船舶),剩餘80%來自陸地。太平洋和大西洋中都已形成了面積比一些國家還大的漂浮塑料群。

「海洋塑料的治理是全球性難點。對於體積較大的海洋塑料,目前常用方法還是打撈,但打撈過程會產生新的汙染。肉眼看不見的汙染更致命,海洋微塑料吸附重金屬或是其他有機汙染物後,可能會隨著食物鏈傳遞到人體。」徐忠華呼籲,海洋微塑料汙染某種意義上就像是新冠病毒,它隨著洋流漂動,在某個地方發生,但危害不會僅停留在一地,是全球性的危機。「海洋微塑料治理需要的是全球性合作。」

據介紹,道達爾是消除塑料廢棄物聯盟創始成員之一,該聯盟近30家行業成員遍及塑料價值鏈的各個環節。該聯盟已承諾投入15億美元,用於開發可減少環境中,尤其是海洋中塑料汙染的解決方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可降解塑料真能解決「白色汙染」嗎?
    海南「禁塑令」引起一時轟動,禁止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鼓勵可降解塑料作為替代方案,「可降解塑料」這個話題又熱起來,近年這項技術也有新的進展,但是目前能解決「白色汙染」嗎?據聯合國統計,塑料佔海洋所有汙染物的90%。
  • 漲姿勢,可降解塑料真的是「白色汙染」剋星嗎
    我們所說的「可降解塑料」目前主要是位於右上角的「生物基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統稱。常見「可降解塑料」真的那麼容易降解嗎?在這一大類「可降解塑料」中,最常見的最算是聚乳酸(PLA)。如果達不到降解條件,「可降解塑料」和普通塑料基本無差別,也會變成塑料垃圾,成為微塑料,汙染海洋和水體。「可降解塑料」會帶來什麼問題?拋開材料本身的問題,目前中國還沒有普遍的工業化堆肥產業,垃圾分類回收體系也沒有良好運轉。
  • 破解白色汙染難題 金暉兆隆生物降解塑料大有可為
    塑料無法降解,會形成白色汙染,能不能將塑料做成可降解的產品?11月19日,第十五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採訪團來到全國百強縣市孝義市的一家生產生物降解塑料的企業——金暉兆隆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暉兆隆」)。
  • 木質素基可降解塑料 助力解決「白色汙染」—新聞—科學網
    而這些生物降解垃圾袋的技術正是來源於北京林業大學林木分子設計育種高精尖創新中心和林木生物質化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教授袁同琦團隊的科研成果。 塑料製品大多不可降解且難以回收,隨著使用量的逐年增加,已成為「白色汙染」的主要源頭。尋求綠色環保的可降解生物基材料,以替代石油基塑料至關重要。
  • 目前的生物塑料「PHA」,它是100%生物可降解的塑料
    那還有一些細菌,它不需豆棵植物,它自己就能固氮,如果要是能夠把這些固氮的功能轉移到水稻或者小麥身上,那麼水稻或者小麥就可以擺脫化肥了,同時也可以避免化工廠帶來的更多汙染。圖解:生物固氮生物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嗎?剛才上面給大家舉的是一些很有趣的生物功能,但是這些生物功能到底能不能夠應用於我們真正的生活?
  • 背靠大海合成生物塑料 阻斷「白色汙染」不是夢
    背靠大海合成生物塑料 阻斷「白色汙染」不是夢本報記者 趙漢斌在過去的50年裡,全球留下了70億噸塑料垃圾,被稱為「白色汙染」。塑料垃圾對海洋的汙染最為明顯。據《科學》雜誌報導,每年有800萬噸的塑料被衝入大海。
  • 降解塑料、生物分解塑料、可堆肥塑料與生物基塑料的區別
    可降解塑料是一大類,包括光降解塑料、熱氧化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可生物降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環境或堆肥條件、土壤條件或高固形物條件下可生物降解的一種塑料,而可堆肥塑料是指在堆肥條件下可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種塑料。
  • 探索消除農村「白色汙染」 試驗示範全生物降解地膜
    記者從臨沂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了解到,基於傳統塑料地膜需要人工回收,同時難以降解,容易形成「白色汙染」,2015年,我市在莒南縣等地試驗示範全生物降解地膜,給土壤穿上了「環保衣」,減少了白色地膜對環境的汙染和土壤的破壞影響。
  • 可降解塑料有哪些?
    無所不在的塑料製品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由此產生的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少汙染。以塑膠袋為首的塑料製品造成的白色汙染正在一步步危害自然環境和人們的正常生活。塑料是一種合成的高分子化學製品,大部分塑料是以不可再生的石油為原料,由多元醇和多元酸縮聚而成。
  • 生物可降解塑料應用存在的挑戰
    原創 擺脫塑縛行動 擺脫塑縛今年以來,國家和地方層面針對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出臺了系列政策和法律文件,其中對可降解塑料寄予厚望。但是,標準標識是否完善、市場監管是否到位、如何妥善回收處理等,都是社會關注的問題。推廣生物可降解塑料,我們準備好了嗎?
  • 塑料汙染怎麼破?來山西了解下生物降解塑料!
    塑料無法降解,會形成白色汙染,能不能將塑料做成可降解的產品?11月19日,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採訪團來到全國百強縣市孝義市的一家生產生物降解塑料的企業-金暉兆隆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化程度非常高的完全生物降解材料,易於改性,適用於製作各類一次性膜類材料,如包裝袋、購物袋、垃圾袋、快遞袋、地膜及食品包裝等新型生物降解塑料製品,下遊應用非常廣泛。該產品無毒、無異味,易被自然界中多種微生物或動植物體內的酶分解、代謝,最終完全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
  • 生物可降解塑料,是「餡餅」還是「陷阱」?
    關於生物可降解塑料,你知道多少?它到底是我們解決塑料汙染的「餡餅」還是「陷阱」?2019 年末,我們開展了一項問卷調查,逾 2000 位公眾參與其中。結果顯示:過半數公眾無法區分塑料產品是否為生物可降解的塑料產品。因為生物可降解塑料產品和普通塑料產品在外觀上高度相似,國內又沒有統一清晰的專用標識。僅 20% 左右的公眾意識到,生物可降解塑料無法在自然環境中完全降解消失。可見我們對這種材料的認知與現實情況之間,相去甚遠。
  • 食品廢棄物可轉化為可降解生物3D列印材料,破解「白色汙染」
    由多倫多士嘉堡(UTSC)的工程師和畢業生創辦的學生創業公司Genecis正在利用微生物,微生物工程和機器學習將餐館食物垃圾變成可用於製造玩具的可生物降解塑料(PHA),軟包裝,3D列印細絲和醫療應用材料用於手術縫合、固定。
  • 深度剖析|「可降解塑料」真的環保嗎?
    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7月10日,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強對商品零售場所、外賣服務、各類展會活動等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等的監督管理等一系列舉措,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看起來,一次性塑膠袋可能將面臨空前危機。
  • 生物可降解塑料,與循環經濟真的不兼容嗎?
    原創 擺擺 擺脫塑縛近年來,在塑料領域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呼聲不斷,備受關注與爭議的生物可降解塑料,有望融入未來的循環經濟嗎?發展方向又是什麼?2018 年 1 月,歐盟委員會通過《循環經濟中的歐洲塑料戰略》(A European Strategy for Plastics in a Circular Economy),為歐洲邁向塑料循環經濟奠定了基礎。作為第一個全歐洲範圍的塑料戰略,該戰略旨在保護環境免受塑料汙染、推動塑料產品可循環利用,同時促進經濟增長和科技創新。
  • 「可降解塑料」可能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好……
    確實,如果塑料在自然界可以快速降解成普通物質,白色汙染不就好解決了嗎? 但是,有很多人可能對「可降解塑料」有一些誤解,以為只要把它埋在土裡,或者丟到任意的地方,它就會很快自動降解成對環境沒有危害的小分子物質。 這其實是科學家的夢想,但截至目前,仍然是夢想。
  • 我市大力推廣的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是什麼?
    近日,蚌埠市政府出臺《關於推廣應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製品防止白色汙染的實施意見》,著力從源頭上採取有力措施防止「白色汙染」,為淮河生態經濟帶綠色發展做出表率。
  • 科普——可降解塑料
    塑料,難以降解,燃燒時易產生有害物質,是目前垃圾處置的難題。尤其是一次性塑料製品,難以回收,白色汙染嚴重。為解決這個問題,可降解塑料應運而生——既具備傳統塑料的性能,又可降解。吉林全省限塑,僅可使用可降解塑膠袋不過,關於「可降解塑料」,你需要了解更多。可降解塑料不只是生物基塑料可降解塑料可能使用的是生物基原料,但也可能含有增強生物降解的添加劑的石油化學原料(或兩者的混合物)。
  • 關於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誤解,你中了幾個?
    當即解決塑料汙染,已經是全球無法迴避的問題。目前,國內相關政策似乎將解決塑料汙染的希望寄託於生物可降解塑料。輿論上曾一度壓倒性地為這種材料歡呼叫好。但是,生物可降解塑料真的能完全可降解嗎?對於生物可降解材料,你又了解多少?這些有關生物可降解材料的「雷」,不知道你有沒有踩到呢?生物可降解塑料真的等於100%降解嗎?
  • 涉海科技引領產業革命終結白色汙染,共造綠色星球
    涉海科技引領產業革命終結白色汙染,共造綠色星球!這是一場中國的「戰役」也是世界的「戰役」  2019年3月,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通過了最新「海洋塑料垃圾與微塑料」專項決議。世界各國針對難回收,易汙染的一次性塑料製品也出臺了禁限政策,同時推動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應用。歐盟規定將在2021 年禁止和限制對10 種一次性製品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