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白色汙染我國再次明確時間表 2020年將是很多塑料製品「大限」

2021-01-15 新華網

2020年將是很多塑料製品「大限」

消除白色汙染,我國再次明確時間表

    視覺中國供圖

  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區和領域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部分塑料製品;

  2022年,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

  2025年,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塑料汙染得到有效控制。

  近日,北京市場監管局重點在農貿市場、便利店、超市等商品零售場所,開展為期3個月的塑膠袋專項整治行動,對銷售、使用超薄塑膠袋,及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等違法違規行為予以查處。

  無獨有偶。海南省計劃從4月1日起,花8個月的時間,分步驟、分階段組織重點行業和場所率先開展「禁塑」試點工作,為12月1日全省正式全面「禁塑」打好基礎。

  2020年,對很多塑料製品而言將是「生死線」。到2020年底,我國將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籤,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

  針對當前塑料製品帶來的「白色汙染」,今年以來,國家和地方層面均出臺了一攬子新政。先是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被譽為2008年「限塑令」的升級版,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時間表;隨後,國家發改委又出臺了《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的塑料製品目錄(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禁塑目錄》);將於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固廢法》)則規定,未遵守國家有關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等一次性塑料製品規定的,將處以一萬至十萬元的罰款。

  從「限塑」到強化「禁限」到細化法律責任,我國對塑料汙染的治理正在有力有序推進中。

  著眼於塑料製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我國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產國與消費國。隨著電商、快遞、外賣等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和新興業態發展,塑料製品特別是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消耗量持續上升。

  由於絕大部分廢棄塑料回收利潤低,99%的快遞廢棄塑料會被混入生活垃圾中,最終被焚燒或填埋。《中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產生特徵與管理現狀研究報告》指出,2018年,我國快遞行業共消耗塑料類包裝材料85.18萬噸。塑料包裝廢棄物中,僅1.77萬噸會被再生利用。

  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塑料循環分會秘書長蔣南青表示,塑料包裝最大的問題是用完就被扔掉,沒有被當作資源性產品回收使用,生命周期非常短。與之前相比,《意見》的一大亮點在於,著眼於整體塑料循環產業鏈的構建,提出構建塑料回收管理體系和步驟,從不同層面上發力,比如規範企業的生產,健全垃圾回收體系等。配套的監管、政策和科技研發方面也有了比較全面的體系規劃。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與以往塑料汙染治理的相關政策相比,《意見》具有系統性、協同性和有序性。不同於以往政策僅對個別環節、個別領域做出規範,《意見》提出的政策措施基本涵蓋了塑料製品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全過程和各環節,體現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有利於建立形成治理塑料汙染的長效機制。

  「升級版『限塑令』主要針對的是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對環境的危害,促進塑料製品的易回收、可循環、減量化。」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塑料循環分會會長、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與以往不同的是,《意見》還明確設置了完成任務的時間節點:今年開始,率先在部分地區和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到2025年,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重點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汙染得到有效控制。

  杜歡政說,《固廢法》根據我國當前固體廢物處置現狀,針對違反不可降解塑膠袋等一次性塑料製品「禁限」的行為,規定了具體的法律責任以及罰款金額。這是對「禁限」行為的規範,細化法律責任,使得處罰有法可依,執法更具可操作性。

  源頭減量與末端分類、回收並重

  《意見》對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遞塑料包裝都提出了禁止、限制使用的具體範圍和時間表。比如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

  隨後,《禁塑目錄》提出了更為詳細的品種、使用範圍等規定,並要求目錄涉及品類的細化標準將根據實施情況動態調整。

  零廢棄聯盟政策顧問毛達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解決塑料汙染,光靠分類、回收是不夠的,必須有源頭減量措施。《意見》明確禁止、限制一部分塑料產品,從源頭上阻斷這些產品的生產,這有利於減輕末端塑料垃圾分類、回收、處理的壓力。

  毛達指出,納入《禁塑目錄》的塑料製品,主要是國內使用量大、汙染較為嚴重以及前期有減量經驗的塑料製品,比如2019年7月開始,上海在賓館限制使用的「六小件」等。

  此外,《禁塑目錄》制定時,也參考了國際「禁塑」的相關規定。2019年5月,歐盟版「禁塑令」正式生效,規定到2021年將禁止使用有替代品的一次性塑料產品,其中包括塑料吸管、一次性餐具、棉籤等,成員國要在2029年之前實現回收90%飲料瓶。塑料吸管、一次性餐具和棉籤等也被列入《禁塑目錄》。

  孟瑋說,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據《意見》,我國遵循「突出重點、有序推進,創新引領、科技支撐,多元參與、社會共治」的原則,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環一批、規範一批」的思路,加強塑料汙染治理。

  可降解塑料產業仍面臨不少瓶頸

  《意見》明確指出,推廣使用可降解購物袋、可降解包裝膜(袋),在餐飲外賣領域推廣使用可降解塑膠袋等替代產品;加強可降解替代材料和產品研發;加大可循環、可降解材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開展可降解地膜等技術驗證和產品遴選等。

  可降解塑料也是今年兩會代表、委員關心的熱點。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功能材料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藍閩波指出,《意見》發布後亟須研發大量可生物降解新材料及製品,建議完善相關可生物降解評價機制及產品標準。同時,結合《禁塑目錄》加大科研支持力度,研製計量可溯源塑料標準品等。

  全國人大代表、聯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月明說,現階段我國生物可降解材料產業還面臨不少瓶頸問題,主要表現在生產技術不夠成熟,還未形成規模化生產,相對於傳統塑料而言,成本較高,限制了其推廣應用。

  杜歡政指出,市場上可降解塑料的品種非常多,需要建立相關評價標準、認證體系,對可降解的認定進行規範。在推廣應用方面,還需從產品適用條件、生產能力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可降解塑料生產、銷售、使用、回收的新體系,才能滿足《意見》規定的要求。

  毛達說,目前,尚未完全禁止普通塑膠袋的使用。如果部分居民使用了可降解袋,但其他人不用,可降解塑膠袋和不可降解塑膠袋混雜在一起進入堆肥場,難以區分,也達不到降解的效果。

  為此,毛達建議,應該明確限制可降解塑料的使用範圍和適用級別。例如,與食物接觸的包裝物,裝廚餘垃圾的塑膠袋,較適宜採用可降解塑料。在回收時不易混入傳統塑料垃圾的特殊場合,也可優先考慮使用可降解塑料,如大型賽事活動中提供的茶包、咖啡膠囊、快餐盒等。而對於電商、快遞等行業,大規模使用可降解材料的難度較大,為此應更多關注包裝製品的可重複使用性,以降低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強度。

  「消除白色汙染,一次性塑料的減量、塑料的可循環利用、可降解塑料的使用,三方應齊頭並進。」杜歡政說。(記者 李禾)

相關焦點

  • ...明確「白色汙染」治理時間表 到2025年底 禁售不可降解塑膠袋
    1月15日,《陝西省商務廳關於落實商務領域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下發,陝西「白色汙染」治理有了明確時間表。 從《通知》中看到,各市(區)商場、超市、集貿市場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等重點領域,逐步限制銷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禁止銷售和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
  • 加強塑料製品治理 十部門將塑料汙染全鏈條治理進行到底
    截至目前,我國已有27個省份制定了省級的塑料汙染治理實施方案,還有4個省份的方案預計也將在本月底出臺,我國將在年底前實施更為嚴格的塑料製品全鏈條治理。  今年初,我國已經公布了關於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分階段目標和措施,將分2020年底、2022年底和2025年底三個時間節點來推進塑料汙染的治理工作。
  • 升級「限塑令」 安徽塑料汙染治理有了「時間表」
    原標題:塑料汙染治理有了「時間表」避免「一刀切」,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汙染當下,塑料汙染已和氣候變化一樣,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塑料汙染治理涉及上下遊產業鏈,社會影響面廣泛。今年以來,我國塑料汙染治理頂層設計不斷完善。
  • 塑料:扼住地球呼吸的「白色汙染」,何去何從
    ,聽到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時,我們不禁要問,塑料到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材料,還是扼住地球呼吸的「白色汙染」?2017年以來,對於海洋塑料汙染的關注以及人類在環境中檢測出大量微塑料顆粒現象,塑料汙染防治再次成為國際熱門話題,歐盟於2018年修訂了WFD和PPWD,201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以「Beat Plastic Pollution」作為世界環境日主題,並發布了Single-use Plastics: A roadmap for Sustainability 報告,呼籲全世界齊心協力對抗一次性塑料汙染問題
  • 澱粉基生物全降解材料為消除地球白色汙染提供全新解決方案
    中新網上海新聞8月23日電(記者於俊)一種澱粉基生物全降解材料不僅能降解廢棄的塑料製品(袋),還可按需定製降解時間……由復命(上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該材料,為消除地球白色汙染提供了一種全新解決方案。
  • 澱粉基生物全降解材料為消除地球白色汙染提供全新解決方案
    (袋),還可按需定製降解時間……由復命(上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該材料,為消除地球白色汙染提供了一種全新解決方案。  今天在滬舉行的「2020生物降解材料高峰論壇」傳出了上述消息。  多年來,由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製成的包裝袋、農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製品使用後被棄置成為固體廢物,由於隨意亂丟亂扔,難於降解處理,給生態環境和景觀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人類為消除此類白色汙染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
  • 中國塑料製品產量全球第一 塑料汙染治理呼喚全流程管理
    20世紀初,中國塑料產業在上海起步20世紀初葉,就在利奧·貝克蘭博士在紐約發明酚醛樹脂(俗稱電木),開啟了塑料產業新篇章後不久,德國企業禮和洋行將賽璐珞(最早投入商業生產的合成塑料)及其製品輸入我國,中國塑料產業開始紮根上海,並發展起來。民國時期,社會環境動蕩不安,塑料工業發展既不充分也不平衡。
  • 「禁塑令」年底將迎第一階段大限 減塑、禁塑如何「換擋提速」?
    央廣網北京12月3日消息(記者杜希萌)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號稱史上最嚴的「禁塑令」今年年底將迎來第一階段大限,包括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咖啡攪拌棒等一系列塑料製品將被禁止使用,減塑、禁塑有望「換擋提速」。如何有效推進塑料汙染治理,讓限塑從紙面走向行動?
  • 90億噸塑料製品只有9%被回收!何不抓住垃圾分類契機治理白色汙染
    正因便利、質輕、耐磨等特性,塑料一經發明便風靡全球,一度被視為科技之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塑料製品「回收難、降解難、處理難」弊病日益凸顯,觸目驚心的「白色汙染」越來越演化為一場「生化危機」。有調查報告顯示:超過270種物種因塑料纏繞而受害,已發現超過240種物種誤食塑料致病,其中就包括人類自己。鑑於此,有學者將塑料列為「20世紀人類最糟糕的發明」,更有不少團體呼籲全面禁塑。
  • 猖獗的塑料垃圾 |「白色汙染」進攻海洋,塑料微粒進入食物鏈
    無所不在的塑料製品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由此產生的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少汙染。以塑膠袋為首的塑料製品造成的白色汙染正在一步步危害自然環境和人們的正常生活。散落在街頭的塑料垃圾會堵塞下水道,汙染水體和土壤,甚至被動物吃掉,進入人們的食物鏈。
  • 治理白色汙染 建設美麗中國——全國政協「加大白色汙染防治力度...
    全國政協委員,吉林省政協主席江澤林:治理白色汙染的三個維度吉林省是國家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和商品糧基地,白色汙染主要源於一次性塑料製品和農用地膜。為防治白色汙染,2015年1月在全國率先實行「禁塑令」,取得積極成效。但在推進白色汙染治理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具體問題:一是法律法規支撐不夠。
  • 這些塑料製品將退出市場?別慌,還有這些替代品
    ●這些塑料製品將有序退出市場到今年年底,全市範圍禁止生產、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市內主城區(含高新區、循環化工園區)集貿市場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近日,
  • 北京「限塑10條」徵求意見:六大行業成塑料製品禁限重點
    從昨天開始,市發改委等部門對《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限塑10條」)徵求意見。「《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的發布實施將補齊塑料汙染治理政策體系『最後一塊拼圖』,本市塑料汙染治理政策體系主骨架將基本建立。」
  • 2020年中國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替代品產業鏈及行業前景分析
    北極星固廢網訊:為了防治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汙染,保護和改善環境,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國家鼓勵研發推廣性能達標、綠色環保、經濟適用的塑料製品及替代產品。目前,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的替代品主要為:可降解塑料製品、紙製品、布製品、竹製品、木製品等。我國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替代品目前尚處於產業發展前期階段,規模小而分散。
  • 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 應對「白色汙染」 中國發力...
    有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漁業等造成嚴重影響。我國一向高度重視塑料垃圾的環境影響,針對「白色汙染」,我國從2008年6月就開始施行「限塑令」。國家發改委的一項數據顯示,我國塑膠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過20%下降為目前的3%以內,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膠袋使用量年均減少20萬噸。
  • 應對「白色汙染」 中國發力「限塑」
    不規範生產、使用、處置塑料會造成資源能源浪費,帶來生態環境汙染,影響群眾健康安全。聯合國一份報告顯示,全球所有塑料製品中,只有不到1/10會被循環利用,近八成被填埋或散落在環境中。有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漁業等造成嚴重影響。  我國一向高度重視塑料垃圾的環境影響,針對「白色汙染」,我國從2008年6月就開始施行「限塑令」。
  • 新型塑膠袋溶於水,消除「白色汙染」有戲
    「『限塑令』已經出臺10年了,可是為什麼塑膠袋還是屢禁不止呢?」齊叔也有自己的疑問。「其實我國出臺『限塑令』,目的是為了限制和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汙染』。限制的主要區域包括超市、商場等商品零售的場所,規定塑料購物袋要有償使用,不得免費提供給消費者。」小高解釋道。
  • 涉海科技引領產業革命終結白色汙染,共造綠色星球
    涉海科技引領產業革命終結白色汙染,共造綠色星球!這是一場中國的「戰役」也是世界的「戰役」  2019年3月,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通過了最新「海洋塑料垃圾與微塑料」專項決議。世界各國針對難回收,易汙染的一次性塑料製品也出臺了禁限政策,同時推動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應用。歐盟規定將在2021 年禁止和限制對10 種一次性製品的使用。
  • 湖南「限塑令」升級為「禁塑令」,這5類塑料製品將...
    湖南「限塑令」升級為「禁塑令」,這5類塑料製品將被禁止、限制使用 2020-11-24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
    行動目標:到2022年,本市塑料汙染治理政策標準體系初步建立,重點領域塑料汙染治理措施全面實施,充分發揮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示範引領作用;到2023年,全市重點行業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強度大幅降低,重點場所、重點沿線塑料汙染基本消除,重點用塑單位報告等基礎性制度基本建立;到2025年,塑料汙染治理制度全面建立,科技支撐體系更加完善,低塑生活的良好社會風尚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