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五二○就職,心裡一定很不好受。因為民調不滿意度極高,而且多路人馬集結遊行抗議,媒體上亦充斥責備的輿論與滿紙的批評。從一月份的「大選」勝利,喜悅並沒有延續多久,連串的事件,從美牛、油電雙漲、證所稅復徵,讓馬團隊灰頭土臉。
本以為美牛、油電雙漲是清理戰場,把第一任最後的難事擺平。證所稅復徵則是宣示稅制改革的決心。尤其是美牛的突破,臺美TIFA就可以順利,甚至臺美FTA都可能有希望。
民眾感受已變調
油電雙漲可以扭轉窮人補助富有的人的荒謬,讓百姓以價制量,節約能源,進而提供誘因去做研發或是採取新能源的動機,讓社會積極面對新發展。然而民眾的感受變調。社會充滿憤怒,到處指責臺當局的無能。也都把這些帳,算到馬英九頭上。臺灣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可是臺灣的社會,為何會這麼無情?
首先,我們應理解,臺灣是成熟民主社會。本來馬英九以80萬票勝過蔡英文時,大家對馬當局還是有所期待的。然而政策粗糙,溝通缺乏,逐漸勾起民眾的不滿。人民可以充分表達憤怒的情緒。但是會搞成滿地開花,民望大跌,還有其它的原因。
國際觀貧乏片斷
觀察臺灣社會雖自由開放,但訊息來源相對匱乏,民眾所方便取得的電視與報章雜誌,報導範圍、題材相對封閉。每天充斥常是藝人的風花雪月、美食小吃、腥色羶等養眼的訊息。打開報紙、電視頭條新聞甚至是芝麻綠豆大的瑣事。臺灣媒體守門人偏食,讓觀眾沒得選擇,逐漸大家都活在自己的小圈圈裡。
國際新聞問題尤其嚴重。外在世界過於複雜,一般民眾無法僅依靠單薄的個人經驗來理解,而仰賴大眾傳播吸收信息,塑造個人腦海中的圖象。重視臺灣主體性的大帽子下,臺灣媒體近年對國際社會環境的知識與分析,更加忽視薄弱。多數青年學生對國際信息認知貧乏片斷,僅對單一重大事件、影視明星及體育賽事有興趣。社會大眾的國際視野只剩下幾位在海外打球的臺灣人。
電子媒體為收視率,拼命播放聳動、刺激的畫面。政治新聞報導則以具有爭議性的為首選。平面媒體,各種爭議性容易搶版面。對於政治人物的一言一行,放大檢視。本來沒有的爭點,也杜撰出來。
尤有甚者,平面媒體在免費的網絡競爭下,經營漸入窘境,從業者薪水普遍偏低,對民怨更能體會,更會報導。而某些媒體老闆還有特定的政治取向,記者因市場競爭激烈,不敢違背老闆的意志,寫出的文章就極偏頗。對於馬當局犯錯,嚴加撻伐,批評得一無是處。以此觀之,臺灣媒體出現的政治化亂象極為嚴重。
不能說馬無建樹
其實馬英九的政績,從改善兩岸關係、籤署ECFA、重返世衛大會、完成黃金四角航圈、來臺陸客大幅增加、逐步取得免籤等,不能說沒有建樹。
臺灣的經濟成長率,今年雖然沒有辦法破4,但能保3。失業率現在是4.2%,比起美國的8.1%,歐盟的10.2 %,整體的經濟表現,在國際上是模範生。開放美牛進口,油電雙漲,課徵證所稅,方向基本正確,但落到如此不堪,重要的原因就是媒體影響無遠弗屆。
如何扭轉乾坤?媒體開放,一方面引進更多媒體,二方面爭取臺灣媒體走出去。前者開放臺灣的天空,讓香港的衛視、鳳凰臺,乃至於大陸的央視落地。讓臺灣人有更多的選擇。教育臺灣民眾更有國際觀,也讓臺灣人更了解大陸。後者讓臺灣各式媒體進入其它華人地區,市場打開,則媒體從業人員報酬可以增加。馬當局的施政或能被公平對待,還他一個清白。(作者為臺大經濟系教授、國政會財政金融組召集人)
【旺報】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