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北京地區大氣汙染物特徵規律研究-北京地區精細化PM2.5...

2021-01-09 政府採購信息網

  中鋼招標有限責任公司 受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的委託,就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基於大數據技術的北京地區大氣汙染物特徵規律研究-北京地區精細化PM2.5監測數據和分析功能集成項目(項目編號:1841STC60457)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

項目編號:1841STC60457

項目名稱: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基於大數據技術的北京地區大氣汙染物特徵規律研究-北京地區精細化PM2.5監測數據和分析功能集成

項目聯繫人:張超、尹皓

聯繫方式:010-62686382、62688251

 

二、採購單位信息

採購單位名稱: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

採購單位地址:北京市海澱區車公莊西路14號

採購單位聯繫方式:梁棟010-68411928

 

三、項目用途、簡要技術要求及合同履行日期:

採購項目用途:自用

簡要技術要求:以PM2.5高密度監測網絡為中心進行多元數據集成,並對地面高精度反演、高汙染區自動識別等一系列功能進行測試和實現等。詳見招標文件第四章技術需求書。

合同履行日期:自合同籤訂之日起至2019年3月31日完成全部服務內容,且通過驗收考核

 

四、採購代理機構信息

採購代理機構全稱:中鋼招標有限責任公司

採購代理機構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海澱大街8號中鋼國際廣場16層,100080

採購代理機構聯繫方式:張超、尹皓 010-62686382、62688251

 

五、中標信息

招標公告日期:2018年04月13日

中標日期:2018年05月14日

總中標金額:84.0000000 萬元(人民幣)

中標供應商名稱、聯繫地址及中標金額:

中標供應商名稱:北京英視睿達科技有限公司

中標供應商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裕民路18號北環中心1208

中標金額:840,000元人民幣

 

本項目代理費總金額:1.5 萬元(人民幣)

本項目代理費收費標準:

詳見招標文件。

 

評審專家名單:

評標委員會成員名單:謝乃國、吳亞西、蘆自強、劉釐平、王欣

 

中標標的名稱、規格型號、數量、單價、服務要求:

詳見其他補充事宜

 

六、其它補充事宜

主要中標標的

名稱

北京市環境質量監測項目(2018)-信息化硬體運維服務

規格型號

不適用

數量

序號

名稱

單價(元)

數量

1

高密度觀測網絡綜合數據集成

200,000.00

1

2

汙染物空間精細化展示和分析功能集成

320,000.00

1

3

高值汙染區追蹤及分析功能集成

320,000.00

1

 

單價(元)

服務要求或者標的的基本概況

以PM2.5高密度監測網絡為中心進行多元數據集成,並對地面高精度反演、高汙染區自動識別等一系列功能進行測試和實現等。詳見招標文件第四章技術需求書。

 中標公告期限:自發布之日起1個工作日。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大氣重汙染原因是什麼?近2000位專家聯合攻關,準確找出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2017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由原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牽頭,科技、中科院、農業、工信、氣象、衛生、高校等多部門和單位協作,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汙染物排放管控技術等難題開展集中攻關,並設立專項資金5.75億元。
  • 專家: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
    新京報快訊 據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消息,2017年4月以來,我國開展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匯集國內2000多名環境科學、大氣科學、氣象科學以及行業治理等方面的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研工作者,建成了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通過外場觀測、實驗室分析和數值模擬等綜合研究手段,集中開展聯合攻關,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的成因,實現了對重汙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描述
  • 前5月北京PM2.5累計濃度45微克/立方米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劉瀚琳)6月21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獲悉,今年前5月,北京市四項主要大氣汙染物濃度均為同期最優,其中細顆粒物(PM2.5)累計濃度為45微克/立方米,同比降6.2%;累計優良天數120天,同比增加18天。
  • 各地環保頭條丨北京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
    2020年空氣品質總體情況及特徵2020年北京市大氣環境中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30+」水平,同比下降9.5%;可吸入顆粒物(PM10
  • 去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 同比降9.5%
    一、2020年空氣品質總體情況及特徵2020年北京市大氣環境中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30+」水平,同比下降9.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連續兩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穩定達到國家標準並保持個位數水平。
  • 去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同比降9.5%
    一、2020年空氣品質總體情況及特徵2020年北京市大氣環境中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30+」水平,同比下降9.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連續兩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穩定達到國家標準並保持個位數水平。
  • 中國最大汙染物不是PM2.5 是它!
    有研究表明,當臭氧濃度達到50ppb時,全國冬小麥就減產413.2萬噸,相當於減掉了北京加山西省的全年產量;大豆減產88.5萬噸,相當於減掉了整個吉林省的全年產量。隨著臭氧濃度增加,減產還會更加嚴重。中國氣象局的研究表明,近地面造成汙染的臭氧,其中一部分,來自於高空臭氧層的流入,剩下大部分來自「人為源」:揮發性有機汙染物和氮氧化物在紫外線的照射下,發生光化合反應,生成臭氧等其他汙染物。「人為源」可以說是臭氧汙染的主力軍。
  • 北京大氣汙染溯源 聯防聯控迫在眉睫
    NGO組織公共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則認為,在保證市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目前北京地區機動車減排空間較小而且實施困難,「如果聯防聯控,環京區域取得良好的大氣治理效果,那麼還能夠給北京機動車排放讓渡一定的環境容量。」顆粒物的變化北京奧運會過後,王躍思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中科院重大項目「京津塘區域環境汙染調控技術與示範」。
  • 北京PM2.5濃度南北差異大 遇重汙染擬分區響應
    這種情形,今後在北京或將不再出現。近日,北京市召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部署會,記者獲悉,北京市將修訂完成空氣重汙染應急預案,而在此次預警修訂中,將考慮到北京南北汙染差異,增加分區響應。另據介紹,今年截至2月28日,全市PM2.5累計平均濃度為5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41.1%。
  • 京津冀大氣汙染物成分探秘
    新華網天津頻道3月3日電(記者李鯤、張正富、任珂) 環保權威人士說,霧霾高發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髮展趨勢相似,但不同地區的汙染物構成存在著明顯差異。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環境保護惡臭汙染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包景嶺對新華社記者說,了解髒空氣成分的地區差異,有助找到汙染原因並推導出個性化的治理方案。
  • 了解低濃度PM2.5之害
    根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的數據,2018年北京全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51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同比下降12.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數據也有改善。確實,北京的空氣不像前幾年那樣讓人喘不過氣,但汙染仍然存在。這不,2018年PM2.5年均值超過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46%。
  • 大氣汙染物排放超環境承載力 12地區聯防聯控
    中國的大氣汙染防治體系正在更新換代本報記者獲悉,環保部已初步擬好大氣汙染聯防聯控的「十二五」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現正在徵求意見。「近日北京的灰霾表明中國大氣汙染防治形勢十分嚴峻。」一位環保政策專家對本報記者表示,「在傳統的煤煙型汙染尚未得到解決的情況下,以臭氧、細顆粒和酸雨為特徵的區域性複合型大氣汙染十分突出。」
  • 去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創歷史新低
    全市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標誌性、歷史性突破,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為38微克/立方米,創歷史新低。至此,北京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從具體分項指標來看,全年北京大氣環境中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
  • 夏季北京市區與郊區能量平衡特徵對比研究
    北京城市無論是地面覆蓋物種類及其所佔比例、建築風格、建築物的高度和布局,還是能源消耗量和排放方式都與歐美城市有明顯差異,我們需要針對北京城市自身氣候條件和下墊面特點開展通量研究。
  • 天津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查明 跟蹤研究工作組提出治汙建議
    北極星大氣網訊: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其中大氣汙染問題,成為不少地區的「心肺之患」。2017年9月,「1+X」模式的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成立,並向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2+26」城市派駐了跟蹤研究工作組,針對各地大氣汙染成因和治汙措施效果開展駐點研究。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何在?藍天保衛戰將精準施策
    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說,800多名科研人員深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開展長期駐點研究和技術指導,在每一個城市布設3—5個採樣點,共設採樣點109個,在2017年—2018年秋冬季進行連續採樣,共採集約2.6萬個樣品,完成了這些城市2017年—2018年秋冬季顆粒物的來源解析研究。
  • 中國科學家在北極高緯度地區發現新型汙染物
    參與本次科考、來自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的蔡明剛博士說,這些新型持久性有害汙染物對生物和人類多具有致畸、致癌以及內分泌幹擾等特徵,它們對北極地區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影響應當引起更多關注。    蔡明剛說:「從已有研究結果看,以有機氯農藥為例,自上世紀80年代這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被禁止生產及使用以來,這類物質在北極海水中的濃度呈現不斷下降趨勢。」    一直以來,北極地區就是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區域,也是北半球人類活動產生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主要「埋葬地」。
  • 北京PM2.5年均濃度首次降至「30+」
    北京PM2.5年均濃度首次降至「30+」為2013年該數據有持續監測記錄以來最優,進一步趨近空氣品質國家標準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記者倪元錦)北京市生態環境局4日召開新年例行發布會稱,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38微克/立方米,首次降至「30+」,為2013
  • 北京「一微克」行動:前11個月PM2.5平均濃度下降9微克
    2019年即將過去,今年本市大氣治理的「一微克」行動也進入尾聲。今年前11個月,北京的PM2.5平均濃度降至42微克/立方米,相比2018年的51微克/立方米又下降了9微克/立方米。精細化管控揚塵汙染、「閉環管理」重型柴油車、加大執法對汙染零容忍……空氣品質的改善,是向管理要治汙效益的顯現。
  • 2020年北京優良級別天數276天 全年嚴重汙染日為零
    「十多年前北京的冬天,不管是郊區還是城區,基本都能聞到燒煤的味道,現在在我們北京地區基本上是聞不到煤煙味了。」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說,「北京現在能源結構裡面97%以上都是清潔能源,平原區域用煤已經清零了。」彭應登從1998年就參與北京的「藍天工程」,他記得,2000年左右,北京一年燃煤的總量在2800萬噸,現在不到2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