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專家製作「彗星」:證明太空科技保衛地球

2021-01-08 中華網

  空間科學有什麼用?

記者 張茜

前不久,一群太空愛好者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冬夜走進了北京的一間小咖啡館,他們擠坐在一起,豎起耳朵,瞪大眼睛,親眼見證了一顆「彗星」的誕生。

這不是巫術,是科學!

英國駐華大使館最近舉辦的「科學大爆炸」系列講座活動請來了一位極富激情的科學家——英國國家航天學院主任安努·奧吉哈。當他在講座當晚提出要用醬油、紅酒和乾冰等原料現場製作一顆「彗星」時,7歲的小觀眾王昭升地道的英語脫口而出:「你是不是瘋了!」

「我不這樣認為,但我妻子總這麼說!」 安努的回答引得現場觀眾大笑,但其實他再清醒不過了,他是在試圖用各種方式向普通人解釋:空間科學是什麼?它到底有什麼用?

「去月球有這麼難嗎?」

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是蘇聯與美國冷戰時發射成功的。

1957年,蘇聯成功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送入軌道,美國大驚,因為「它可以在美國上空掠過而不用受任何處罰」。而更令美國震驚的是,1961年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圍繞地球一周返回地面,完成了人類首次太空遨遊。

約翰· 甘迺迪總統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代表美國政府宣布要在10年之內成功將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當時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拿走了美國5%的財政支出,在全世界召集了40萬人參與到項目中。」 安努借著PPT屏幕的微光擺出一臉困惑的表情說:「去月球有這麼難嗎?」

接著,他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安努拿起一個家用炒鍋大小的地球模型,在現場尋找演示志願者,11歲的小學生姚書劍舉起手,自我介紹說英文名叫布魯斯。「布魯斯,你拿好這個橙子,它可是月球啊!」 安努給了他一個橙子做月球模型,然後把「地球」上纏好的白線揭開一頭,系在「月球」上,讓姚書劍舉著「月球」一直往房間深處走。

相關焦點

  • 如何保衛地球,讓我們看看25年前彗星撞擊木星事件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賽。25年前,人類第一次觀測到彗星和行星的碰撞。1994年7月16日到22日,僅在一年前發現的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SL9)的巨大碎片撞入木星,這一過程長達幾天時間,在木星大氣層製造了一個巨大,黑色的疤痕並且在其平流層造成卷流。
  • 細菌在外太空度過三年得以存活 證明微生物能夠與彗星或小行星一起到達地球
    細菌在外太空度過三年得以存活 證明微生物能夠與彗星或小行星一起到達地球(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上周日本科學家報告說,細菌菌落在實驗過程中在外太空度過了三年並得以存活。這證明了微生物能夠與彗星或小行星一起在太空中傳播,而這意味著生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到達地球。這項大規模的研究始於2008年,當時東京大學專家在對平流層下層進行研究時在12公裡的高度發現了Deinococcus細菌。隨後科學家多次測試了它們的耐力。試驗證明,溫度的驟變以及強烈輻射都沒有損害這種「頑強」的細菌。
  • 專家:地球的水來自彗星撞擊 每分鐘新增兩千噸
    遼寧日報:月球上的水來自於彗星的撞擊,那麼地球是否也有同樣的經歷?  蕭耐園:在關於地球水的來源中,我個人比較贊同的觀點是:地球形成初期,大量的彗星撞擊地球撞出來的。彗星是個「髒雪球」,通常大小從幾十米至幾百米不等。在地球形成之初,太陽系內,在海王星軌道至離太陽40至100天文單位的環帶內,有一個彗星「倉庫」,估計包含1億至1萬億顆彗星,被稱為柯伊伯帶。
  • 外媒:太空飛行器著陸彗星表面 有望揭開地球之謎(2)
    【延伸閱讀】歐洲彗星探測器成功軟著陸是人類航天史上第一次原標題:歐洲彗星探測器成功軟著陸  系人類航天史上第一次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鄭安):北京時間12日下午16點35分,在太空旅行了十多年的歐洲「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投放了著陸器「菲萊」,在當晚十一點半左右
  • 航天科技營丨體驗航天員訓練日常,get航天科技知識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在深圳,有一個地方能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到太空的神奇,讓航天夢觸手可及。國慶假期,羚羊將帶領孩子走進航天世界,在中國權威的航天機構——深圳太空研究院,讓孩子沉浸式體驗航天員的訓練項目,感受獨一無二的航天科研樂趣,探究航天科學的無窮魅力!
  • 航天專家解讀我國首次太空授課物理原理
    專家解讀:這個實驗生動地說明了牛頓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物體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這是一個在一切慣性空間內普遍適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體的引力環境、運動速度而改變,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在地球表面,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物體的質量體現為重量。
  • 《流浪地球》搭載火箭飛向太空 同中國航天迎向未來
    這是一位觀眾在看過《流浪地球》後的感受。現在想像力將要變為現實,影片將真實地走向宇宙,搭載快舟火箭飛向太空,《流浪地球》也將成中國首部搭載火箭奔向太空的電影,快舟火箭將承載著全部主創團隊的夢想在太空遨遊、迎向未來!《流浪地球》自上映以來,憑藉超高口碑獲得社會各界和廣大觀眾的認可和鼓勵,截至2月11日21時,影片票房突破23億。
  • 從天而降的火光照亮澳大利亞夜空,專家稱疑似「太空垃圾」
    就在大家紛紛猜測的時候,專家出來說:「這並不是隕石,更不是什麼UFO,而是太空垃圾」,因為從這個物體的飛行速度來看,每秒大約6公裡,飛行速度並不快,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有可能是太空垃圾的降落導致的一道亮光的產生。
  • 我們有能力防禦小行星與彗星撞擊地球嗎?
    當然,我們的地球是巨大的,直徑超過140米的小行星有可能對大陸造成嚴重的損害。美航天局等機構預計存在2.5萬顆這種規模的小行星,但以美國目前的觀測能力,到2033年,發現率可能不足一半。我國行星專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人類完全有能力防禦小行星撞地球。
  • 科技日報:太空治理中國不能缺席,航天立法要加快推動
    不過遺憾的是,構成地球「光環」的物質並不是塵埃和隕石,而是人類親手製造的「汙染物」——太空垃圾。  自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人類就開始了往太空「放衛星」的歷史。隨之而來的,就是太空垃圾的爆發。  如今地球附近被記錄在案的廢棄太空飛行器以及空間碎片,已經超過5萬個。  可別小瞧這些太空垃圾。
  • 探索「物理、科技、航天」,「求知、實踐、揭秘」之旅
    首先,我們將迎來一場來自五湖四海的物理、航天、科技愛好者與中國航天專家跨界交流盛宴。 感受完中國航天交流盛宴以後,我們將一起飛往美國休斯頓NASA太空中心,近距離深度感受NASA太空中心360度太空全景體驗,接受環球物理與NASA太空教育中心專屬定製的五大模塊專業訓練,全方位體驗前沿空間探索技術,親自動手設計製作一部火箭,並發射升空。
  • 1994年彗星撞地球,若不是它「站出來」,地球或許早已毀滅
    如今隨著整個科學技術的一個發展,人類也是有了更大的機會來進行宇宙空間的探索,中國在21世紀對於航天的發展也是有著相當大的投入,如今在航天航空方面也是佔據了世界前列。宇宙空間是存在了太廣闊的奧秘,已然不僅僅是空間的跨度,甚至科學家也是聲稱整個的宇宙空間存在了11個維度,我們人類也不過是生存在了3維空間當中,可想那將會是什麼概念。
  • 彗星寓意帶來災難,科學卻證明彗星是生命的媒介
    在古代,我們的祖先把彗星便稱為掃把星,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戰爭、瘟疫、死亡等災難。可事實卻相反,彗星對原始地球的撞擊可能釋放了幫助地球孕育生命的分子。彗星由太陽系誕生初期的物質構成46億年來,它幾乎保持著最原始的狀態,這對地球生命起源的研究有著重大意義。當地球從剛形成的高溫中冷卻下來的時候,數百萬顆衛星在太陽系中四處移動,它還有基本的化學物質、甲烷、一氧化碳、甲醇、氨等。研究人員建立慧心的實驗模型,實驗,得出即使在外層太空寒冷的溫度下,紫外線輻射也能將這些基本分子轉化為更複雜的碳化合物。
  • 航天專家解讀太空授課物理原理
    據新華社電 20日上午舉行的太空授課實驗反映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清華大學航天學院副教授王兆魁進行了解讀。    質量測量——牛頓第二定律    實驗過程: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輕輕拉開支架,一放手,支架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
  • 月底彗星撞地球?我國專家闢謠
    據新華社電最近,俄羅斯媒體報導說,俄國天文學家尼古拉·費多羅夫斯基聲稱他觀測到一顆可疑的巨型彗星,並計算出它的運行軌道,目前該彗星正高速駛向地球,有可能在10月底撞向地球。對此,我國彗星專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從消息看,費多羅夫斯基也並未公布有關的科學數據,如彗星的亮度、運動軌道以及彗星的運行速度,同時也看不到有科學證據證實他的判斷,這表明該天文學家對彗星本身的信息並未完全掌握,更談何計算出在半個月後的行蹤,因而公眾完全沒有必要驚慌。  當然,對小行星、彗星可能對地球造成的傷害,國際天文學界不能輕視。
  • 華高萊斯:航天科技民用化——接地氣的航天科技(上篇)
    作者丨管婷婷在很多人的認知中,航天科技高端、神秘,是距離我們很遙遠的一種科技。,航天科技已經越來越接地氣了,它正在從不同的方面來改善、提升我們的生活。當航天技術遇到消防,又會碰撞出什麼火花呢?如今,世界各國航天領域的科技人員大膽創新,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術打破了傳統用水滅火的定律,開闢了消防新思路和新技術。事實證明,航天技術不僅能探索太空,也能解決地球上人類一時無法解決的許多大難題。這種以研究太空的視角和理念來解決地球上的問題,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科學研究證明,歷史上彗星破裂會對地球造成巨大的災難
    彗星破裂是一個非常及時的話題,目前人類已知的兩顆熱門的彗星都已經破裂了。第一顆是太陽系內發現的第二個星際來客鮑裡索夫彗星,這顆彗星正在加速離開太陽系,我們再也看不到了。第二顆正在破裂的彗星是阿特拉斯彗星,科學家曾經預計,在5月份的時候它能達到肉眼可見的亮度,許多天文愛好者對此都感到非常興奮。但不幸的是,它在到達火星軌道的時候解體了,我們再也看不到那麼亮的彗星了。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彗星比現在多得多。彗星含有大量的水冰,科學家普遍認為,地球獲取水的其中一種方式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到多種彗星的撞擊。
  • 羅塞塔探索器撞向彗星 12年太空徵程逼近終點
    中新網9月30日電 據外媒報導,太空遊歷12年,羅塞塔探索器的生命進入倒計時,開始執行最輝煌的使命—撞向彗星。當地時間本月29日晚間,它以步行者的速度,開始緩緩下落,之後撞向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表面。  報導稱,「羅塞塔」將錄製自己墜向死亡的過程,傳回彗星表面的特寫鏡頭。在撞擊彗星幾秒前,羅塞塔將徹底關閉,開始滑向宇宙深淵的冰冷旅行。
  • 41年後哈雷彗星再次回歸,能不能把彗星通過某種方式在太空擊毀?
    作為人類第一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和肉眼可見的最大的彗星之一,哈雷彗星在全球天文愛好者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哈雷彗星上一次回歸是在1986年,為了這次回歸,歐洲空間局、日本航天局和前蘇聯太空局都發射了太空飛行器,只為對哈雷彗星進行近距離觀測,為彗星研究提供一手資料。哈雷彗星的下一次回歸時間預計將在2061年7月28日。
  • 零距離接觸彗星,羅塞塔號探測器太空發現之旅
    彗星就是太空旅行者,它的身上帶著比地球古老的秘密,那是太陽系幼時的痕跡。羅塞塔號羅塞塔號重約3噸,體積12立方米左右,上面裝載了11種探測儀器,用來分析彗星上物理、化學構成和電磁、引力特性。羅塞塔石碑製作於公元前196年,上面刻著古埃及國王託勒密五世登基的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