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民調渲染中國威脅鄰國 預設立場引日菲越共鳴

2021-01-10 環球網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14日發布調查報告稱,中國的亞洲鄰國非常擔憂因領土爭端而同中國發生軍事衝突,還聲稱中國正逐漸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威脅」。

這份調查報告是皮尤根據從今年3月17日至6月5日在全球44個國家對48643人進行的抽樣調查撰寫的。有趣的是,報告從全球對美國監聽和無人機行動的看法入手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全球普遍反對美國竊聽,認為美國尊重個人自由的受訪者比例下降,然而報告話鋒一轉,稱儘管竊聽和無人機行動不受歡迎,但美國在世界上「仍然比中國更受歡迎」。調查顯示,在歐洲和拉美,美國的支持率遠遠高於中國;在亞洲和非洲,中美兩國的支持率很接近;但在中東地區,中國的支持率大幅超過美國,其中只有10%的埃及人給予美國好評;而且在全部受訪者中,有49%對中國持積極觀點。後兩項數字似乎並不支持「美國比中國受歡迎」的結論。

報告的重頭戲在第二部分,稱中國外部形象面臨的重大挑戰是「鄰國感受到北京的雄心」,擔心中國同鄰國的領土爭端會導致「軍事衝突」。在對11個亞洲國家的抽樣調查中,半數以上的人表示擔心中國會與鄰國爆發軍事衝突,93%的菲律賓人、85%的日本人、84%的越南人和83%的韓國人這麼認為。另外,2/3的美國人同意這一點,在中國也有62%的人這麼看。在日本、菲律賓和越南,中國被評為「頭號威脅」。但在巴基斯坦、中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被評為「頭號威脅」的是美國。

報告第三部分表達了面對崛起的中國,美國日益增長的焦慮。在44國所有接受調查的人中,有40%認為美國是全球經濟領袖,在2008年的調查中,這個比例是49%。認為中國是全球經濟領袖的比例從2008年的19%猛增到今年的31%。在此次調查中,50%受訪者認為中國將超過美國,而在2008年,這個比例只有32%。在美國,也有49%的人說美國會被中國趕超。

這份報告引起外媒密切關注。日本《產經新聞》稱,調查結果表明,日本、越南、菲律賓對中國有強烈的危機意識。NHK電視臺網站為此採訪皮尤中心一名主管,他說:「以歐美為中心對中國經濟成長表示期待,而以亞洲為中心的各國擔心中國軍事崛起。調查結果是上述兩種聲音的交錯。」美國全國廣播公司15日稱,「中國日益自信及軍事實力不斷推動亞洲產生強烈擔憂。」菲律賓GMA新聞網稱,正如皮尤調查結果,菲擔心因海上聲索同中國爆發軍事衝突。《印度時報》15日引用報告數據稱,72%印度人認為同中國的邊界爭端可能會導致軍事衝突。

廣西社科院研究員孫小迎15日對《環球時報》表示,皮尤這份報告對受訪者的問題設置「預設了中國威脅論的方向」,將亞洲可能發生戰爭的責任都推到中國身上。實際上,無論在東海還是南海,中國都不是領土爭端的挑起者。中國黨政軍高層最近先後表態,中國不惹事,也不怕事,也不會先開第一槍。對於可能引發亞洲地區軍事衝突的性質與緣由,這個調查並沒有交代清楚,這種做法不負責任。美國撰寫這份報告就是為了挑撥中國與鄰國的關係。【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藍雅歌 環球時報記者魏萊 候濤】

相關焦點

  • 朱立倫:對「王朱配」不預設立場
    據中通社報導,中國國民黨黨內「總統」候選人須在5月16日前完成領表及聯署,目前只有現任「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及「前衛生署長」楊志良遞交了申請,日前有傳二人很有可能在聯署及民調方面都過不了關,屆時國民黨將直接徵召主席朱立倫參選,或由「立法院院長」王金平配朱立倫組成「王朱配」。朱立倫昨日否認直接徵召傳聞,強調一切依照制度。對於是否可能「王朱配」?朱立倫說,「不預設任何立場」。
  • 希拉蕊聯大會談重申美未在南海爭議上預設立場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娜】據臺灣「中央社」9月28日報導,美國國務卿希拉蕊28日在紐約聯合國大會期間與東協國家外長舉行會談,並重申美方對南海島嶼主權沒有「預設立場」,並表示支持東協提出的6點原則。希拉蕊在與東協外長會談時表示,美國對各國南海「主權爭議」未預設立場,「維持南海和平穩定,尊重國際法,保持航道暢通」符合美方利益。
  • 寶馬1系運動轎車場地體驗 拋棄預設立場
    人是一種具有思維慣性的生物,對於寶馬品牌的死忠粉來說,「前驅」和「中國專供」這兩個詞幾乎是是要被拉進黑名單一般的被排斥。甚至編輯我在體驗全新的1系運動轎車前,也抱著同樣的態度。不過在短暫體驗過這款全新車型之後,編輯想說,是時候拋棄此前的預設立場了。
  • 立場預設、尊重空間和四權分立
    立場預設、尊重空間和四權分立心路獨舞已聲明過不要再問我燜碗粥的看法,於是這樣的留言我一般不回
  • 不「和稀泥」 也當警惕預設立場
    這背後,固然有該案件涉及較為敏感的醫患糾紛的原因,但更為主要的是判決書中所表明的「不能和稀泥以求平穩結案」的立場。  司法裁判要求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不「和稀泥」,是司法裁判的應有之義。拋去該案本身不去討論,該裁判文書的突然走紅,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在當前司法實踐中,特別是涉及民生等重大敏感案件時,仍存在一些為求平穩結案的「和稀泥」現象。
  • 被曲解的「理性」,為什麼不能預設立場?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把孔子比作蘇格拉底,孟子比做柏拉圖。有人指出,其實影響東西方的哲人,不可這樣簡單來比。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是工匠出身(雕刻師),這樣的職業浸透了數學和邏輯學的思維;學生們受其影響,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都對邏輯學、數學充滿著熱情。中國的先哲們大都沒有工科或手工藝背景,比如老子、莊子、孔子等,都曾經當過官吏,而管理人和人心,需要的是藝術思維。
  • 美妄言中國核武器威脅鄰國,華春瑩用一句古詩漂亮反擊
    然而即便如此,近日美國卻賊喊捉賊,竟發文污衊中國核武器會威脅到鄰國。據外交部網站1月5日消息,在當天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稱,美國務院4日發表題為《中國的核瘋狂》文章稱,新冠肺炎疫情告訴世界,中國共產黨的謊言可能會產生巨大而可怕的後果。我們敦促中方坦白另一種危險:中國不透明且具有威脅性的核武器建設,並威脅到無核鄰國,削弱外界對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信心。
  • 專家:BBC對華報導沒證據就預設立場
    環球時報記者李潔思報導:針對BBC的作法,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專家周方銀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BBC8年來一直把同一張照片多次運用在對華報導上,可以看出他們在報導中國問題上,並不在乎「新聞事實和證據」,而是根據預設的立場來進行相關報導。周方銀認為,近一階段,有關中國奧運會網絡監控的報導又成為西方媒體炒作的焦點,BBC當然也不會錯過這樣的報導。
  • 媒體報導評論不能「預設立場」
    出現這種怪現狀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記者在採寫報導、發表評論前,已預先定好了「調門」:「始終站在弱者的立場上講話」「在雞蛋和石頭的較量中,永遠選擇雞蛋的一邊」。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理性是評論的靈魂;客觀報導事實、公正發表評論是記者必須遵循的信條。何謂客觀報導事實?
  • 朱立倫回應:不預設立場(圖)
    朱立倫回應:不預設立場(圖) 2015-05-11 09:30:4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朱念     佛光山10日上午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行佛誕節暨母親節慶祝大會,
  • 達文西發信指責媒體預設立場 稱應給改正機會
    [核心提示]繼日前發布致消費者的公開信後,達文西家居今天再發布致媒體溝通信,信中指責部分媒體以其「造假」為預設立場,「讓消費者產生更多的迷惑和不必要的擔憂」。  繼日前發布致消費者的公開信後,達文西家居今天再發布致媒體溝通信,信中指責部分媒體以其「造假」為預設立場,「讓消費者產生更多的迷惑和不必要的擔憂」。  達文西在信中表示,自己不是產品品牌,而是「賣場」品牌。
  • 衝破預設立場 試駕奧迪Q8
    至少,單看Q8的配置水平是完全符合「一分錢一分貨」的預設立場的,而奧迪Q8作為品牌旗艦車型的價值,當然不會只扮演一個「配置專業戶」。所以,只有衝破心中的預設立場,才能在試駕奧迪Q8的過程中,感受它真正的魅力。  以定位「開闢」獨立市場  豪華品牌旗艦SUV的預設立場是什麼?
  • 北美國際安全論壇召開 聲稱「中國威脅世界未來」
    在21日的開幕式致辭中,論壇主席彼得·范·布拉克竟稱中國是與世界現代化進程相對立的力量,同俄羅斯和伊斯蘭國(IS)一起威脅著世界的未來。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報導,布拉克說,儘管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它在過去20年中的異軍突起令不少人相信中國有一種成功的模式。不久前還潦倒的俄羅斯,正通過對鄰國的掠奪讓國民相信俄羅斯還是世界舞臺的重要角色。
  • 北美論壇誣中國與俄羅斯ISIS一起威脅世界未來
    在21日的開幕式致辭中,論壇主席彼得·范·布拉克竟稱中國是與世界現代化進程相對立的力量,同俄羅斯和伊斯蘭國(IS)一起威脅著世界的未來。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報導,布拉克說,儘管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它在過去20年中的異軍突起令不少人相信中國有一種成功的模式。不久前還潦倒的俄羅斯,正通過對鄰國的掠奪讓國民相信俄羅斯還是世界舞臺的重要角色。
  • 從奧數天才「墜落」之辯,看媒體「預設立場」
    而不是預設好立場,然後展開採訪,用採訪來證實自己的預判。符合預判的就保留,與預判不符的就砍掉。美國學者西伯特在《傳媒的四種理論》中就提到,記者在報導新聞事件時,不偏袒任何一方,不摻雜個人好惡,「努力在新聞故事中針對各方作出平衡的敘述」「儘可能不露聲色地寫作」,以最大限度還原事實真相。
  • 韓 晗 | 從預設立場到內在超越:海外中國文學研究中「現代性」範式嬗變及多元面向
    它最初因對五四運動研究與韋伯的「現代性」理論這兩個根源而被提出,而且又適逢冷戰期間,因此具有鮮明的政治化預設立場。之後,因普實克與夏氏昆仲的學術實踐,「現代性」被植入進中國文學研究領域,並以夏氏昆仲所開創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為大宗,「感時憂國」是夏志清「現代性」闡釋的重要反映。
  • 美渲染中國海上核威脅 憂亞太均勢被北京打破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21日則批評報告「充滿意識形態偏見和冷戰思維」。不過有一點確實令中外分析人士產生「共鳴」——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海上核威懾力對於一個大國的確意義重大。要形成三位一體的核威懾力,中國必須把最後一塊拼圖補齊。
  • 美國的最大威脅恰恰是美國自己(觀象臺)
    最近,美國炒作「中國威脅」上癮。美國對中國的指責可謂煞費苦心。有矛頭直指中國共產黨的:1月3日,美國國務院發推特稱,中國共產黨破壞國際法治,並附「中國共產黨:威脅全球和平與安全」網頁連結;有渲染炒作所謂「中國軍事威脅」的:1月1日,美方審議通過「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提出制定「全政府對華戰略」和實施「太平洋威懾倡議」應對中國軍力發展,美軍上個月還發布了一份海洋戰略文件,指責中方擴張軍備,威脅世界和平;有劍指中國經濟發展的:去年11月,美國國會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報告
  • 美媒炒作中國「機器魚」威脅 渲染中美海底競爭
    中國「機器魚」成系列發展報導主要關注的是中國軍事雜誌《兵工科技》此前報導的北京航天海納科技公司最新研製的「機器魚」——HN-1水下無人柔性航行器。這是一款基於仿生學技術的新型無人潛航器,它長3米、重200公斤,外形看上去就是一條大魚。
  • 美民調稱多數人願協防臺灣遭質疑:不知這份民調是為開戰帶風向...
    【環球時報記者 張天行】為提升臺灣社會對「美國協防臺灣」的信心,美國智庫炮製了一份民調,結果在島內引發質疑。據臺灣《中國時報》16日報導,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了「測繪未來美國中國政策路徑圖」民調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