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數天才「墜落」之辯,看媒體「預設立場」

2021-01-10 觀點中國

今天,一篇《奧數天才付雲皓自白書:我沒有墜落,我正在腳踏實地處》在朋友圈熱傳,該文章對《人物》雜誌社前幾天所刊發的《奧數天才墜落之後》一文提出質疑,認為文章內容有失偏頗。

剛好,筆者昨天剛剛看過朋友圈裡轉的《奧數天才墜落之後》。說實話,同為媒體從業者,我對作者的文筆以及文中大量的採訪以及資料的準備,是十分佩服的。然而,比照一下付雲皓的「自白書」,難免會讓人產生深思:對於一篇新聞報導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是10萬加的點擊量?是斐然的文採?還是對真實的傳遞?

當然,真實其實都是有局限性的,因為事物都是多面多稜的,儘管我們窮盡方法,也不可能窺其全貌。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應該是儘可能去還原,將其各面都展示出來,是非交給讀者去品評。而不是預設好立場,然後展開採訪,用採訪來證實自己的預判。符合預判的就保留,與預判不符的就砍掉。

美國學者西伯特在《傳媒的四種理論》中就提到,記者在報導新聞事件時,不偏袒任何一方,不摻雜個人好惡,「努力在新聞故事中針對各方作出平衡的敘述」「儘可能不露聲色地寫作」,以最大限度還原事實真相。

然而,在《奧數天才墜落之後》一文中,我們看到,這位記者就犯了「先入為主」的錯誤,在報導前,他便已經對付雲皓有了定義:「墜落的奧數天才」,在報導中,難免會受這種預設立場的影響,只選擇符合「預設立場」的事實,忽略或拋棄與「預設立場」相悖的事實。

在《奧數天才付雲皓自白書:我沒有墜落,我正在腳踏實地處》一文中,付雲皓就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對我的採訪,我回答的自然是作者想問的問題,但為何幾乎都沒有用上呢?

在採訪中,我詳細介紹了自己的學習經歷和生活狀態,並對當時的數學競賽和現在的數學競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若是採訪人物,這些資料似乎是必須的,但是卻被掐頭去尾。

縱觀全文,作者的主旨思想似乎是在學科上有天賦的孩子必須要去做學術研究,並得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才叫做成功,除此之外的道路都叫做不成功。

按照這種思路審視,自然明白為何我自己提供的材料幾乎沒被使用——我作為一個作者筆下『不成功』的例子,卻活的很快樂很充實,這些貌似沒有必要寫進去。

所以,我有一點驚訝,這篇採訪到底是記錄我本人,還是記錄大家口中的我呢?」

作為一名媒體同行,我很理解記者為何會「預設立場」,或是因為受自身認知水平、價值觀的影響,或是為了抓眼球、收割流量,迎合受眾的某些喜好,儘管有時候這「喜好」很有可能是一種「偏見」,比如說付雲皓所提到的記者對「成功」的定義。當然,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而且是一個值得好好討論一下的話題,但這裡就不做展開討論了。

然而,不管原因為何,採寫報導前先入為主、預設立場,已經背離了客觀報導的原則,背離了新聞倫理和記者的職業精神,損害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真實才是新聞的生命。作為歷史的記錄者、信息的傳播者、真相的挖掘者、公正的守望者和輿論的引領者,客觀報導事實才是一個記者必須遵循的信條。否則,就算再斐然的文採,再豐富的資料,再詳盡的採訪,都無法幫其把一篇報導真正「立」起來。

相關焦點

  • 媒體報導評論不能「預設立場」
    近年來一些媒體報導和評論,有一種現象非常值得警惕:那些被習慣性貼上「強勢」標籤的群體,只要其與「弱勢」的平民發生衝突、爭議和糾紛,一些媒體不問青紅皂白就對「強勢」群體口誅筆伐,而對所謂「弱勢」者的惡,則選擇視而不見。
  • 奧數天才墜落之後
    付雲皓——這個曾佔領IMO(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高點的、備受期待的奧數天才——在接下來的十五年中,意外地在學術界消失了。天賦曾經給付雲皓帶來過好運氣,又讓他在之後的人生中吃盡苦頭。但付雲皓——這個曾佔領IMO高點的、備受期待的奧數天才——在接下來的十五年中,卻意外地在學術界消失了。有網友翻出一個名為《付雲皓,一等牛人》的舊帖,留言打聽付雲皓的現狀。像是引燃了好奇心,那些曾聽聞其名聲的人們,紛紛在底下互相詢問著:付雲皓去哪了?
  • 達文西發信指責媒體預設立場
    繼日前發布致消費者的公開信後,達文西家居今天再發布致媒體溝通信,信中指責部分媒體以其「造假」為預設立場, 「讓消費者產生更多的迷惑和不必要的擔憂」。達文西在信中表示,自己不是產品品牌,而是「賣場」品牌。稱願意和代理的品牌生產企業一起面對媒體的質疑,並解決相關問題,要求媒體給予解決問題的時間。
  • 達文西發信指責媒體預設立場 稱應給改正機會
    [核心提示]繼日前發布致消費者的公開信後,達文西家居今天再發布致媒體溝通信,信中指責部分媒體以其「造假」為預設立場,「讓消費者產生更多的迷惑和不必要的擔憂」。  繼日前發布致消費者的公開信後,達文西家居今天再發布致媒體溝通信,信中指責部分媒體以其「造假」為預設立場,「讓消費者產生更多的迷惑和不必要的擔憂」。  達文西在信中表示,自己不是產品品牌,而是「賣場」品牌。
  • 媒體說房價該不該預設立場
    一直以來,我認為房產媒體與其他的行業媒體不同,房地產媒體的主要作用應該在消除買房雙方的信息不對等上,而不是為哪一方站臺。然而事實就是我這樣純屬於兩邊不討好。 雖然很難,但正由於影響因素很多,如果預設立場之後很容易找到與之相關的佐證。但那樣的分析對購房者有多大意義呢? 我自認就是個普通人,沒能力準確預測房價,當然瞎矇也是有那麼3成的可能猜對的。可我還是希望我寫的東西除了博人一笑之外能有那麼一點點用處。
  • 媒體批B站「低俗」,「預設立場」正在殺死新聞?
    B站又雙叒叕被媒體批評了?是的,而且指控還挺嚴重。但這次不太一樣,當新聞轉到微博和微信上,畫風是網友一邊倒為B站說話,甚至質疑媒體被蔡徐坤粉絲當槍使用來攻擊B站的。這是怎麼一回事?總的來說,是這篇新聞報導的專業性和真實性都存在較大毛病。一是報導有「立場先行,拼湊論據」的嫌疑。
  • 立場預設、尊重空間和四權分立
    立場預設、尊重空間和四權分立心路獨舞已聲明過不要再問我燜碗粥的看法,於是這樣的留言我一般不回
  • 不「和稀泥」 也當警惕預設立場
    這背後,固然有該案件涉及較為敏感的醫患糾紛的原因,但更為主要的是判決書中所表明的「不能和稀泥以求平穩結案」的立場。  司法裁判要求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不「和稀泥」,是司法裁判的應有之義。拋去該案本身不去討論,該裁判文書的突然走紅,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在當前司法實踐中,特別是涉及民生等重大敏感案件時,仍存在一些為求平穩結案的「和稀泥」現象。
  • 專家:BBC對華報導沒證據就預設立場
    環球時報記者李潔思報導:針對BBC的作法,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專家周方銀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BBC8年來一直把同一張照片多次運用在對華報導上,可以看出他們在報導中國問題上,並不在乎「新聞事實和證據」,而是根據預設的立場來進行相關報導。周方銀認為,近一階段,有關中國奧運會網絡監控的報導又成為西方媒體炒作的焦點,BBC當然也不會錯過這樣的報導。
  • 衝破預設立場 試駕奧迪Q8
    國際在線汽車頻道消息:一名從事汽車媒體行業8年的試駕編輯,面對試駕足足5天的豪華品牌旗艦SUV,居然有些不知從何落筆,著實是一件「詭異」的事。奧迪Q8不「香」嗎?當然很「香」,品牌頂級技術的全面加持,不管是駕駛還是乘坐,都是絕對的享受,當然不能忽略旁人對Q8豔羨的目光。
  • 被曲解的「理性」,為什麼不能預設立場?
    然而卻發現,國人基本上都是把「理性」一詞,等同於不發火,不爭吵,不過激,不吃眼前虧,哥倆好,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問題……尤其是在反思傳統文化方面,在某些人看來,只要誰敢批判下傳統文化,批評下中醫就等同於否定,而否定就等同於絕對否定,而絕對否定就等同於非理性。然而,真正的理性,跟上面這些邏輯八桿子樓不著。理性相對感性而言才具有其意義(ration vs emotion)。
  • 朱立倫:對「王朱配」不預設立場
    朱立倫說,「不預設任何立場」。2015年佛誕節暨母親節慶祝大會昨日舉行,臺灣知名政治人物到場,包括馬英九、朱立倫、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臺北市長柯文哲、「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等均有出席,令現場政治味濃厚。朱立倫說,「我們不預設任何的立場」,他希望黨內優秀同志趕快領表及登記。洪秀柱則表示,如果黨中央最後以徵召決定人選,就要講出相當的理由,而且初選進行到現在這階段,若還徵召,會有礙社會觀感。
  • 標籤化導致兩大惡果:預設立場,左右公眾判斷
    幾天不看新聞,就OUT了,完全跟不上這些由新標籤新概念編織的魔幻現實。  比如30日的新聞中,我起碼看到了兩個新標籤。一個是某媒體創造的「蟻碩」——就是那些讀了碩士後尚未找到工作而蟻居在城市的人,他們的就業率不如本科生,有報導稱一個研究生畢業回家種地,傷不起的老父氣極服毒。另一個標籤叫「攤二代」,是指以擺攤作為生活主要來源的城市攤販子女,媒體稱「攤二代」是被城市遺忘的孤獨人群。
  • 古今之辯與中西之辯
    「古今之辯」,從秦始皇以來,已延續2000多年。近代又伴隨著「中西之辯」走過了艱辛的理論道路和學術歷程。由於價值觀念上的極端化偏向,或偏向頌古諷今一極,或偏向是今非古一極,結果人為地製造了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衝突對立。
  • 「一個是當和尚,一個是全球盛名的數學家」,中德奧數天才的反差人生
    2006年,第47屆國際數學奧數比賽讓中德兩個奧數天才相遇,一個是正在讀高三的柳智宇,一個是幾何算術方向的第一人Peter Scholze。在比賽中柳智宇成功打敗了彼得·舒爾茨,摘取了桂冠,成為了當時轟動一時的數學天才,被滿天鋪地的新聞報導,然而兩個人的命運卻截然不同。
  • 是斷章取義還是預設立場
    今天有篇文章讓小編想到了早先被披露的「預設立場」寫文,贈20萬加油包的事情。先預設一個不好的立場,這個MCN群裡的人針對這個立場寫文,這些人對這件事可能都不了解,就按照這個預設的立場補充論點填充該文,很多人很多號一起發相同主題的文章,從而達到「黑」別人的目的。
  • 朱立倫回應:不預設立場(圖)
    朱立倫回應:不預設立場(圖) 2015-05-11 09:30:4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朱念     佛光山10日上午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行佛誕節暨母親節慶祝大會,
  • 在麻省理工與龍泉寺之間,這位北大奧數天才選擇了後者
    2006年國際奧數競賽場上,左二舒爾茨,右二柳智宇他與舒爾茨,曾是2006年國際奧數競賽場上的老對手。雖然兩人都獲得了金牌,但柳智宇則是以滿分第一的成績,技壓群雄。而舒爾茨那時已經第二次參賽了,也只獲得了第六名。現在,數學競賽的江湖上仍流傳著這位天才數學少年的故事。
  • 寶馬1系運動轎車場地體驗 拋棄預設立場
    首先,咱先簡單說說這車的定位。1系運動轎車是寶馬全家族的入門級產品,目標消費者基本上是手頭比較寬裕的年輕人。說到這,編輯想對那也擁有更高級別寶馬的車主說一句,你們壓根兒也不會買一輛入門級的寶馬車來自用,所以用你們那些高階的駕控感受來評價入門級產品,一定會得到一個「嗤之以鼻」的不屑,這是你們的預設立場。
  • 今日話題 | 能培養奧數冠軍,為何培養不出一流數學家?
    引自知乎王玉超博士 然而,中國的不少數學天才,卻滑落人間。曾被譽為「數學天才」的柳智宇的前後反差最為激烈,柳智宇兩次代表中國參加IMO,兩次奪得金牌,其中2006年獲得了滿分金牌,後保送到北大。 與柳智宇同年參賽的德國小夥子彼得·舒爾茨在2006年僅獲得金牌,略遜於柳智宇的滿分成績。但在去年舉辦的第28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舒爾茨因為在算數代數幾何上的成就摘得了菲爾茲獎。